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嫩黄之忆(吴组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方锡德//刘勇强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上一次我介绍了唐代刘知畿写的《史通》。他研究中国史传文学,《史记》、《左传》,先秦的一些作品,还有后世的一些历史。比较起来,他对于后世的一些史家是不满意的。而对于古代的先秦的许多史家赞美的地方多。刘知袋《史通》也是不统一的,一会儿这个看法,一会儿那个看法,矛盾百出。不过,有一个总的倾向。他总结史传文学时,讲了几条。我这里要插进去讲,像《史记》,同《汉书》就不一样。《史记》以写人为主,写刘邦,写项羽,写萧何、张良.、吕后.,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人。《汉书》就不了,以写事为主,不是写人。因此历史、史书常常仅是写事,后来它反对写人。把一个人写得活生生的了,说话的口吻在,语气都在,那个性格、脾气、内心、精神世界都在,这样人家就要怀疑:你没有看到刘邦,你怎么知道他说话是这个口吻啊?司马迁就不管,“我写我认识到的,我认为刘邦是这个样子的人”,他把他写活了。《史记》这部书,讲系统,应是史的系统,不是小说的系统。可是它对后世的小说影响很大。后世小说发展到现实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都在《史记》里头取经,学《史记》。因此,《史通》总结关于《史记》、《左传》这些史传文学的经验,实际上指导后面,后面的许多作家,像施耐庵写《水浒》、吴敬梓写《儒林外史》、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曹雪芹写《红楼梦》,都从《史记》、《左传》里头接受经验。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里,称司马迁是个文学家,他不讲是史学家,我觉得讲得对。因为他写的是人,写得像小说一样。你看看班固写的《汉书》,《汉高祖本记》它也有,《项羽本纪》它也有,它写的就是他们的事情,就是把事情一个个罗列出来,没有人的形象。这就是不同了。刘知□的《史通》是研究史传文学的。史传文学在我们中国的学术体系上,属于史的范围。它不是小说,那时小说还很幼稚。可是后世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接受它的经验。因此,《史通》里司马迁实际上是作为文学家提出来的,司马迁作为文学家,是个现实主义文学家。刘知畿总结这些历史著作写人物的经验,有一段就讲,一个作家,写一个东西,如“明镜照物,妍媸必露”,不因为她是个王嫱,是个西施,她脸上有缺点,就不把她照出来。“妍媸必露”,妍就是漂亮,美啊,媸就是难看,丑啊。丑的,美的,它都把你照出来。即使你是哪个高干的姑娘,它也不会把你照得好看一点,它不走后门,它不肯走后门的。“妍媸必露”底下还有一句,说“虚空传响”,就是虚空之中传这个响,传这个声音。“清浊必闻”,哪个好听的,哪个不好听的,都把你传过来。同志们可以读《史通》,它好多地方讲这个东西,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一个要点。他主张反映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你不要尽去随便改动。当然,他并不反对你掌握了规律、熟悉了情况以后,再加工,他不反对的。也应该搞现实主义,并不是像镜子那个照法,他打个比喻就是了。可是,他讲褒贬是很清楚的。《春秋》一书,以褒贬为主。所以它也讲褒贬,并不是客观主义,可是如像“明镜照物”、“虚空传响”一样,忠实地反映客观,这都是现实主义的要求。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点反映论。

(4)“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艺术概括是什么

第三条,也是刘知线讲的,“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这句话先秦就有了,《尚书》、《礼记》上面都有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最初的那个时期的统治者,看人已经有这些经验了。他把它引用过来,说我们写作品也应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这个很要紧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首先,并不是说像客观主义没有善恶,没有爱憎,不是这样的。他首先爱他,爱他的前提之下知道他有缺点,并不因为爱他了他就没有缺点了,坏事情缺点也变成好处了。“憎而知其善”,你不喜欢他,不爱他,憎恶他,可是也知道其善,他有优点的。而写作品应该两方面都写。这并不是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了,在恨他的前提之下也写出他的优点,在爱他的前提之下也写他的缺点。这就是一种辩证法的观点,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世界,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拿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世界。因此,描写一个人,不能写他坏就是绝对的坏,写他好就是绝对的好。这是一个现实主义要点。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水浒传》也好,《儒林外史》也好,《红楼梦》也好,凡是成功的作品,人物都是有优点有缺点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一分为二,矛盾的统一。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可是有个主导面,主要的是哪一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是那个主导东西,主导面之下、之外,他还有缺点或坏处,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一个人,我们就感动。比方说,现实主义,最初写中世纪的英雄,写理想的英雄,传闻的多,把他夸张得太厉害了。可是《水浒传》尽管也把现实的人提高了,成为一种不平凡的人,非常的人,非常的英雄,但它的核心的内容是活生生的活人,因此叫我们看了很感动。鲁智深、李逵,我就很感动,武松我们看了也很感动。为什么呢?他有很多缺点,是通过克服缺点慢慢成长起来的。因此,他有发展过程,这是现实主义很要紧的。客观事物都在发展,有两面,没有矛盾就不会发展。因为他写出人物的两面,所以人物就有发展。《水浒传》的人物都有发展,武松一开始,作者说他是个英雄,提到此人的名字,敢教星月无光彩,敢教长江水倒流。就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底下尽写武松的缺点,慢慢地克服自己的缺点,一步步地发展,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走上梁山,成为一个英雄。鲁智深、李逵也如此。李逵流氓气重得很,借了钱赌博,赌了以后他又不还,看到了一个卖唱的姑娘,就动手动脚,骂起来了,可是是个英雄,克服缺点过程中,他成为英雄。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来看,《三国演义》就差,人物没有缺点,因此也没有发展,你说关羽、刘备、诸葛亮有什么发展?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一出山就样样都是,没有打过败仗,无处不胜利,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样样都好。不可思议。我并不否定《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为现实主义,人物描写是差的,不如《水浒传》、《红楼梦》。《红楼梦》赞美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你说贾宝玉没有缺点?我们五四年批判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那时候多数说贾宝玉是个坏分子,是流氓,乱搞男女关系,把他骂了一顿。这些话你说完全不对吗?贾宝玉是有这些方面的嘛。最初怎么没有呢?他慢慢地克服这些东西,平等待人,尤其对做丫环的这些人,特别尊重。他最初也打骂丫环,他一脚就把袭人踢得吐出血了嘛,鲜血溅到了茶杯上,茶盘都砸碎了,少爷脾气大得很,他不可能没有这些少爷脾气。可是以后通过实践斗争克服了,有个发展过程。这是很重要的一点。P106-108

后记

有一年,我为北大中文系的新生作讲座,介绍吴组缃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研究。为了贴近新生,我先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了吴先生早年入学清华大学时写的《一个Freshman的日记》。记得当时我说,Freshman通常指的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但在词典里,Fresh又有新的、新鲜的、新颖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未凋谢的等等很多意思,我更愿意从这些意思来理解Freshman。吴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研究历久弥新,总能给我们新的感受与启示。他是永远的Freshman。

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这种感受在2008年4月召开的“纪念吴组缃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这是一次很难得的研讨会。由于吴先生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越贡献,与会代表既有精研现代文学的学者,也有专攻古代文学的学者,两个领域的专家会聚一处,这在学科设置日益专门化的今天,并不多见,它反映出吴先生博大的精神魅力与学术品格。而名家硕儒和在读学生的济济一堂,不但显示了吴先生的感召力,也显示了在吴先生的教诲下,薪火相传的学术生机。

更重要的是,吴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依然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并一如既往地激发着我们的思维。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先生就发表了《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小说,以纯熟的艺术技巧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图景,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抗战期间,吴先生又创作了《鸭嘴涝》(后改名《山洪》)、《铁闷子》等作品,深刻展示了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的韧性与抗争。研讨会上收到的十余篇论文就从艺术流派、地方风情、经济视角、女性问题等不同角度对吴先生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展开了新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先生主要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了《(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论贾宝玉典型形象》、《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物的安排》等一批至今仍有影响力的论文,并培养了大量文学研究的学术人才,一时间古代小说史领域的贤俊硕彦,多出于先生门下或曾受先生沾溉。对吴先生小说史研究的成就与学术个性,这次研讨会也有多篇论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特别值得欣喜的是,方锡德先生精心搜集整理了《吴组缃诗抄》、《吴组缃日记摘抄》、《吴组缃集外文录》等,展示出吴先生更为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学术贡献,为吴组缃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编辑的《吴组缃研究资料目录》等,也为后来的研究者做了重要的铺垫工作。

按照会议的要求,我们还收到了一些古代文学的专门学术论文,如应锦襄的《(红楼梦)中关于爱情的话题》、陈熙中的《“岳阳金”考释》、张国风的《关于中国古典小说自身规律的思考》、张鸣的《宋词演唱形式考述》、潘建国的《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小说考》、张惠的《宝玉“情不情”新议》等,这些论文虽然与吴先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后学对吴先生学术理念的追求。

这次研讨会的筹办小组由孙玉石、方锡德、张鸣、潘建国等教授和我组成。在筹办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时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将有关资料和会议论文选编成集,其中有的论文早前曾发表过,而个别文章则略有删节。由于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那些古代文学的专门论文未能收入,凡此,敬乞各位作者谅察。

吴先生的家人和白化文先生为论文集提供了珍贵的照片,特此致谢!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凤珠女士对本书的大力支持和责任编辑肖雪女士的认真细致工作!

谨用吴先生早年一组诤的题目作为本文集的题目,表达我们对吴先生永远鲜活的记忆。

刘勇强

2009年1月28日

目录

吴组缃诗抄

《野草》献诗

我们怀着渺冥的情绪

去问前面的大哥

我要踏着云霞飞腾

我抱着我底青春啼哭

嫩黄之忆(一)

嫩黄之忆

游河

你们二十四个

录一九三九年旧作以应平原棣台雅嘱

与抗战有关

忆昔

即事

咏史

有感

敬贺舒舍予兄创作生活二十年纪念

步老舍《村居杂吟》原韵

赠李子翔兄

无题

为八股文风画像

“我来了”

技泪应须争著鞭

欲同歌舞

咏菊

颂蒲绝句

喜赋二绝句赠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召开

题一九八一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悼吴葆萼

星潭诗社留念

赠泾县政协

国庆三十五周年纪念并祝北大革新

宣城日报创刊纪念

茂林小学校庆纪念

赠孙玉石张菊玲伉俪

旧作无题赠周先慎教授

游金石滩漫兴

八十述怀

八十敬谢诸友

哭昭琛

赠骆宾基兄

赠臧克家兄

赠药老(黄药眠)

贺静希(林庚)学兄八十华诞

敬悼平伯先生

赠友诗

吴组缃日记摘抄

吴组缃集外文录

冯玉祥《抗战诗歌集》序

冯玉祥《诗歌近作集》序

《绿野人家》本事

略谈我国关于小说方面的文论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

《红楼梦学刊》要开展论争

《红楼梦资料丛书》前言

悼念叶圣老

在第六届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怎样读《红楼梦》

《宋元文学史稿》前言

《<金瓶梅><红楼梦>纵横谈》序

应该好好总结从来的现实主义创作

同老舍的一次唱和

清风明月高山流水

《胡适文萃》序

帚翁谈老

帚翁话旧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与二十世纪

关于《金瓶梅》的漫谈

论《金瓶梅》

在纪念吴组缃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陈建功贺信

梅节贺信

忆父亲

感受吴组缃先生的人生境界

“吴缘”

我所知道的吴组缃先生

忆念吴组缃先生

“同心当骨肉”:老舍与吴组缃

论吴组缃清华时期的新诗创作

《嫩黄之忆》的意义

吴组缃小说艺术论

吴组缃先生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独立自由创造精神

宗法大家族的末路

吴组缃小说的经济视角

论吴组缃小说的皖南社会风情

吴组缃小说中的女性

吴组缃小说艺术三题

归乡人·故事·革命

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

试述吴组缃先生的中国小说史学术思想

视野开阔与精细入微

重温吴组缃先生论《三国演义》

吴组缃先生的《红楼梦》研究

宝玉的意淫与柳生的侠义

“红楼梦魇”中的睿智之光

吴组缃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

独立不倚的学魂

吴组缃著作年表

吴组缃研究资料目录

后记

内容推荐

《嫩黄之忆(吴组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是纪念吴组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吴组缃先生的诗抄、日记摘抄和集外文录。吴先生的诗作长久被他的小说成就的光芒所遮蔽,一经重新整理,即受到学界高度关注,被称为打开了新诗“荒原”批判意识的另一番视野,为新诗提供了“荒村”一角的鲜活影像(孙玉石语)。日记摘抄和集外文录,也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嫩黄之忆(吴组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作者方锡德、刘勇强)的另一部分既有回忆吴组缃先生纪念文章,也有从不同角度研究吴组缃先生文学成就的学术论文,是读者走近这位杰出作家和学者的指南。

编辑推荐

《我们怀着渺冥的情绪》、《去问前面的大哥》、《我要踏着云霞飞腾》、《我抱着我底青春啼哭》、《嫩黄之忆《游河》、《你们二十四个》、《录一九三九年旧作以应平原棣台雅嘱》、《与抗战有关》、《忆昔》、《即事》、《咏史》、《有感》……《嫩黄之忆(吴组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作者方锡德、刘勇强)是纪念吴组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吴组缃先生的诗抄、日记摘抄和集外文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