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图文典藏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杰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内记录张学良离开台湾后仅有的一部纪实性图书!

本书以大量的采访笔记为经,以张学良10年在美生活为纬,经纬交织,纵横捭阖,使张学良这段突破羁绊、寄居海外的台前幕后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从而勾勒出张学良晚年在美生活的全貌,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的妙笔下竟变得如此鲜活,引人入胜,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阻隔、透过岁月的冰霜,探究到张学良晚年的心路历程。

《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由赵杰著。

内容推荐

作者多次亲赴海外采访了张学良及其子女、重要历史见证人及知情者,耳闻目睹了张学良夫妇的言行,所记录的材料反映出张学良思想和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深入探究了张学良的心路历程,揭秘了张学良终究未能返回大陆的真实原因。同时对张学良的生平,特别是晚年生活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许多重要史料和珍贵的照片为独家拥有、首次公开,对人们解读历史之谜和研究张学良都大有裨益。《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由赵杰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传奇生涯的转折

 突破了羁绊

 悄然抵达旧金山

 纵情在探亲的日子里

 临行前透露的心迹

第二章 面对友人直言

 贝夫人直言不讳

 对牌友如是说

 袒露历史真实

 关于“杨常事件”

 关于郭松龄反奉

 关于西安事变

 最大的心愿

 万寿宫祝寿

 题词“睹物思乡”始末

第三章 乡情不泯

 白首相聚述衷肠

 为迎接张学良返乡的记事

 误传回大陆探亲和祭扫真相

 身居台岛梦系元帅林

 驿马坊墓地解惑

 关联将回故土的采访

第四章 跨国移居

 第二次飞离台湾岛

 夏威夷庆新春之夜

 移民美国

 移居夏威夷之后

第五章 异邦知己

 世纪知己宁恩承往谈

 于竹女士的心音

 方庆瑛父女的两代情

 基督教会执事的心神

 海天阁酒店的常客

第六章 解除婚约的谜底

 “父亲回不去了”

 关于张氏帅府的对话

 乘龙快婿陶鹏飞

 于凤至情绝比弗利山下

第七章 曾为主见证的基督徒

 礼拜在纽约的播恩堂

 否认基督是基督教的基督徒

 程牧师眼中的张学良

 说给中国留学生的见证

 用他信教的心音见证

第八章 面对张学良

 礼拜,在华人教堂进行

 元帅林墓地琉瓦的故事

 传奇式的海滩采访

 道别在夏威夷海滩

第九章 百岁华诞贺寿纪实

 百岁华诞世纪人

 白山黑水忆功臣

 飞赴夏威夷祝寿

第十章 赵一荻绝尘在神殿谷

 赵一荻情殒夏威夷

 绮霞园探幽私奔之谜

 她终于有了夫妻名分

 在伊雅格家中补行的婚礼

第十一章 最后的张学良

 病危牵动国人心

 唁电寄情怀

 别有哀思凝心头

 哀乐在彩虹飞架时起奏

 在“弓”字形墓地的合葬

第十二章 为了了却张学良的夙愿

 “张氏墓园”题写始末

 卢老情系元帅林废兴

 为了了却张学良的夙愿

 归乡祭祖情怨路

 “少帅陵”前的沉思

第十三章 留存在历史沧桑中

 赠送珍藏资料惹动的关注

 哥伦比亚大学的“毅荻书斋”

 张学良遗物特展的心愿

 傅虹霖博士论文的情结

尾声

 离人未归终成千古遗憾

 获准赴美后就曾认真思考回大陆

 对张学良未归大陆有误解的因素

 首先思考了政治因素

 有其磊光明的人格因素

 顾忌了对赵一荻感情的因素

 自由在限制之中

试读章节

葛大伟先生虽然在纽约餐饮业很有实力,但在研究张学良的领域中名不见经传。将其列入采访计划中,缘由在旧金山采访时祖炳民博士的介绍。

还是在旧金山采访祖炳民博士时,他就介绍说葛大伟是他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在纽约开了五六个餐馆。祖博士还谈道,这个人很豪气,张学良住在贝夫人家时,他们是牌友,葛大伟对张学良说:“你们就不要在家做饭了,就到这个餐馆来吧。”他说到做到,一日三餐,特别是早餐,不论何时起床,随到随用。

也许是由于祖博士打过电话,也许是因其爽直缘故,闻知我们将去采访,葛大伟便捎过话来,说是手中有一盒当日为张学良祝寿时的录像带,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无偿提供。

我们因在哥伦比亚大学拍摄“毅荻书斋”耽搁了约定的时间,匆匆赶到葛家的公寓已觉不礼貌,更不安的是,一进屋才发觉他因患中风行动不便,他硬撑身体挪动了一步,权做礼节的表示。因为我们的失约,他就这样坐在沙发中等待了3个小时。

我们稍作寒暄,便进入采访主题。他虽患中风,语言不甚清晰,但讲话还很流畅,对接受采访并无大的妨碍。

葛大伟先生经营的餐馆,与张学良的老朋友贝祖贻夫人的住宅很近。素喜美食的贝夫人常到他的餐馆品尝,张学良在纽约时就住在贝夫人的家中,三个月的时间里,便也成了这里的常客。葛大伟与张学良熟悉后,闲逸时,葛先生有时就到贝宅陪同张学良打牌,抽不出身时,也安排一些女士凑手。张学良吃完午饭后,便和友人们一起搓麻将度过下午的时光。张学良打麻将多半是只限定玩八圈,他的观点是:“现在走不动了,打麻将既是娱乐,也能锻炼身体,锻炼脑子。”

张学良的视力不太好,距离稍远一点便看不清楚。打牌时,全凭手的感觉摸牌。跟他打牌一定要报牌给他听。所以他打牌全靠脑子记,实际上等于一个人记四家的牌。他毕竟年纪大了,这是很难为他的。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新打法,原有的规则不变,只打11张。这样记起来方便一些,虽然一开始大家不太习惯,但为了讨得他开心,现在人们也熟悉了。张学良的牌技很高,每次打牌十有八九他是赢家。

对于久绊海岛初至美国的张学良来说,能与葛大伟相处三个多月时间不算短暂,两人无话不谈,就连私生活的话题也在其中。久之,张学良问他:“别人都问我西安事变,你怎么一次也没问过?”葛大伟回答说:“那是过去的事,现在你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我没必要问你。”只这一句话,他已赢得了张学良的信任。

西安事变没问,可乡情却断不了,有一次他们谈到回东北看看的话题。葛大伟问张学良想不想老家,张学良说:“哪能不想呢?”

“现在你人在美国不正是个机会吗?”

张学良直爽地说:“我当初答应人家是到美国探亲,如果半路回去,这不是我的性格,这样做也不仗义。”

葛大伟介绍到这里,望着窗外说:“我在大陆读书时佩服张学良将军,认为他是发动西安事变的英雄,现在跟他交谈,佩服的是张先生的人格。”

葛大伟在与我们谈话时,不时地用餐巾纸擦着口水。我们虽然知道这是中风的后遗症,不忍心再打扰,但从一进入话题,已体察到他与张学良关系的史料价值。

当年张学良赴美探亲,东北同乡会曾多次为之祝寿,他的老部下吕正操特意从大陆赶来,这在新闻媒介中很是用了一番笔墨。其中的一次主办地就是6月1日在中国园餐馆。这是按中国式老习俗虚岁为寿,再作的一次九秩晋一寿。

当日祝寿,张学良旧部阎宝航之女阎明光也在座,她也是代表其家族,特意从大陆赶赴纽约来向张学良祝寿的。  行前我拟定采访计划时,曾将中国园列为此次拍摄的镜头中,原想在这里回顾当日热烈的祝寿场面,以便人们了解张学良在美时的活动和乡人的热情,可是到纽约之后,就连在这里生活了多年的老纽约也不知此园现在何处。

踏破铁鞋无觅处,交谈中意外得知,此园竟是葛大伟经营。我顾不得镜头正对着他这采访对象,急切地探过身去追问此园能否拍摄。他扭头看看我说: “来晚了,隔年一把火,中国园烧毁了。”应我之邀,他要太太取来一张照片,那是他在“中国园”餐馆前的一张留影,那落地玻璃窗的门面还是很气派的,照片上他西装革履,风流倜傥。

我问他,张学良到美国定居后,两人见过面吗?他伤感地说没有。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看。他说,张先生虽然年龄大了,但终归是个大人物,自己不应该去打扰。

我不赞同地说:“你们是朋友之交,我认为张将军是很看重交情的。”

葛大伟叹了口气介绍说,张学良回台北前,两人依依惜别时,葛大伟说:“以后相见不容易了。”张学良说:“你去台北看我。”葛大伟答应了,转年果真来到了台北。他在北投张学良的寓所与张学良见面,不大工夫,管家就先后三次前来,说是夫人请他(张学良)上楼。张学良知道这是赵一荻在托词拒客,就忍不住愤怒地说:“这是老朋友,告诉夫人是我说的。”葛大伟见此情况,知道赵一荻牵挂张学良,便得体地很快告辞了。

葛大伟讲述这段往事时,语音有些低沉。我理解他的心情,彼一时,此一时,虽有真情在,但涉及张学良的地位、影响、处境,加之年事已高,他已无法与张学良似当日在纽约时无忌无猜地纵情相处了。

P45-47

序言

我和赵杰先生有缘,这个“缘”起应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时任抚顺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赵杰先生主编的抚顺《故事报》正做得风生水起,当年的《故事报》以其精彩的故事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曾创造了年发行量260万份的辉煌业绩,在文化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享有“南有《故事会》,北有《故事报》”的美誉,《故事报》的火爆景况可见一斑。当时,我本人正在沈阳市文化局供职,期间耳闻了许多关于赵杰先生及《故事报》的“传奇”。这应算是我与赵杰先生的“初识”。

对赵杰先生虽可谓慕名已久,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却没有机缘结识。后听闻他从抚顺调回沈城,担任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致力于抢救挖掘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履职之余又开始埋头于有关张学良、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多部研究成果,成为了史学界公认的历史学者。在晾异于赵杰先生的多种身份和敏思好学的精神以及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内心对他又油然而生出几分敬意。

也许是机缘吧,2004年我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张氏帅府博物馆工作,在与帅府同志的谈话中得知,多年来帅府的数次重大活动,竟是在赵杰先生的努力、帮助、支持与紧密合作下完成的。这使我越发想见到赵杰先生的“庐山真面目”了。遗憾的是,此时赵杰先生因到青海公出,由于高原反应中风失语。正在我为他的健康和能否继续从事张学良研究担忧之时,还未完全康复的赵杰先生竟出现在了这年10月,帅府与辽宁省政协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张学良将军逝世三周年纪念及研讨会上。虽然此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在几天的研讨中,他自始至终在会场认真倾听与会学者的发言,并不时提出卓有见地的学术见解。他对张学良研究的执着精神当时真的感动和感染了我。

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赵杰先生在患病后的两年期间里,非但没有停止研究,而且在身体康复期间,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起来》、《九一八全记录》、《毁誉由人》三部书,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有感于他的这种精神,帅府借西安事变70周年之际,为赵杰先生主办了“历史呼唤,文合史璧——赵杰系列张学良著作研讨会”,对他过往的张学良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此来表达对他孜孜不倦、潜心张学良研究的深深敬意。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和赵杰先生竟也成为了事业上的好搭档。2007年,为将张氏帅府博物馆打造成张学良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我馆组建了张学良研究中心,赵杰先生成为了中心的特聘顾问和研究员。赵杰先生也因此成为了我所领导过的职位最高的“下属”。能够与赵杰先生共事,实在是一种幸福。赵杰先生不以中心的工作为身外事,他把对张学良研究的满腔热情完全投入到研究中心来,从未缺席过任何活动,只要是研究中心的工作,凡是与张学良研究相关的事,他即主动承当,没有半点托辞。

令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我的第一部书《张学良史事笺证》,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社正是请赵杰先生做的审读。其间,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赵杰先生之于我称得上是亦师亦友,我们两人的关系就这样由远及近,由素昧平生到事业上的合作,我想这中间真的是冥冥中的一种缘分。

我与赵杰先生之间有一种“缘”,这个“缘”同样将张学良将军与赵杰先生连接在一起,只因当年主持过抚顺元帅林的修复工作,主持过张学良文史资料的编纂,使赵杰先生20余年来,醉心、潜心于张学良研究之中,为读者奉献出一部部精心力作。

赵杰先生的大作我大部分都认真拜读过,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张学良研究敏锐的‘视角、执着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和对历史叙述的技巧。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张学良研究热,然而赵杰先生的研究却独辟蹊径,他将他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放在了张学良的幽禁岁月,准确说是他离开大陆的54年,直至其人生终点,而这54年正是张学良由绚烂归于平淡的54年,褪却光环的54年。过往,人们大多关心的是他辉煌人生的36年,而其被幽禁及晚年的境遇及思想和生活一直以来多为史家所忽略。但赵杰先生的研究却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多年来,赵杰先生潜心于张学良晚年生活的整理和研究,他通过《张学良去台之后》、《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实录》、《毁誉由人》等一系列研究作品,用他那史家的视角、作家的情怀、文合史璧的精妙笔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张学良晚年生活的全景图画,至今未见有研究张学良晚年生活出其右者。

《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作为赵杰先生的一部新作,沿袭了其所一贯坚持的“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史治学原则,以大量的采访笔记为经,以张学良10年在美生活为纬,经纬交织,纵横捭阖,使张学良这段突破羁绊、寄居海外的台前幕后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从而勾勒出张学良晚年在美生活的全貌,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的妙笔下竟变得如此鲜活,引人入胜,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阻隔、透过岁月的冰霜,探究到张学良晚年的心路历程。

赵杰先生是个有心、用心之人。在书中,我们看到赵杰先生在过去的,10年问,曾数次沿着张学良的足迹,行走于旧金山、纽约、洛杉矶、夏威夷之间,遍访一切与张学良有关的亲朋故旧以及身边人,他把所到之处张学良的事迹全程记录下来。他对资料运用的稔熟、对过程描述的细腻、对问题考证的入微,绝非无心之人所能做到,他的有心与用心成就了一段信而有征的信史。

赵杰先生是个有情、用情之人。他对历史有情,他对张学良有情,此情不娇柔,不做作。一个情字贯穿整部书的始终,穿透纸背,文心情思,随处可见,其情也真,其意更浓。情感所致,灵动的不光是文字,还有历史和人物。

赵杰先生笔下的张学良不再是一个神,而是融汇了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于一身,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一个人。如此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此被带动起来,当我读到赵杰先生与张学良会面的那段文字:“历史岁月还给痴情乡人的就是默默的相对无言。沉甸甸的是无语的采访。见也匆匆,别也匆匆”时;读到张学良写给邓颖超“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的那封信时;读到张学良面对大海“我想爸爸”、“我想回家”时,“感时花溅泪”的境况,我相信绝不会只在我这个第一读者身上发生。

赵杰先生是个善思、敏思的人。不管他的文字是如何的温隋与温暖、他的文字表述是如何的流畅和优美,他的叙事过程是如何的纪实和细致,但是他书里面散发的始终是史学家所独有的对历史、对事件、对人物及悬疑问题的一种深沉的思索和思考。他的善思、敏思,不仅体现在他对许多问题及细节的探究与反复考证上,尤为突出的体现在他对张学良诸多悬疑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读上,其中赵杰先生独辟一节写就的尾声——“离人未归终成千古恨”即为此证。我想这一问题不只是研究张学良的史家绕不过的一个问题,也是众多读者所疑惑的问题。赵杰先生通过理性的思辨、笺证,做出了四种解读,其思辨过程缜密、言之有据,结论令人信服。

正如赵杰先生在书中引用过一位记者的评论说的那样“昔日统兵百万叱咤风云的东北少帅,为了理念的坚持,经过长年幽居和50年荣辱叹息,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不过在时代叶脉上,却是个不轻易褪色的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幽禁,张学良尽管留在了美国,并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但他留给世人的不应只是遗憾,还有他对历史的无怨无悔、对故乡的无限向往、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以及他在耄耋之年依然愿为中国的人民、为中国奔走的热望和公忠体国的不朽精神。

历史是无语的、张学良是无语的,但透过赵杰先生的笔墨,我们读懂了。

在《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即将付梓之际,寥寥数语,不敢称序,只为感言。

2011年1月1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