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为了回来。
行过许多路,看过许多山,一条条河流,一道道桥,
千转百回,兜兜转转,哪里来归哪里。
看似两袖空空,行者却清清楚楚地知道,心清澈了、丰盈了。
归来,和爱的人在一起,心情愉悦;
或许还会有一些不喜爱的人,但对着他们亦能从容自在。
明白生活,好好生活。
慕容莲生一路走一路望,他望见了什么?故事。路过一个个城市,和那么多人擦肩而过,听着他们的声音,开始一段段故事,有些是欢喜的,有些忧伤,还有一些就像含着笑的泪,那么美又那么寂寞……就像那些文字,你读,你遇见一处处风景,而风景之后却也蔓延着淡淡的感伤。
《走吧给生活点颜色看看》是慕容莲生多年旅行的文字结晶。
《走吧给生活点颜色看看》是慕容莲生多年旅行的文字结晶。
《走吧给生活点颜色看看》内容介绍:他和他的背包,去了很远的地方,从国外到国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所至之处,既有童话般的哥本哈根,也有忧伤的加德满都;不仅有圣洁的色达,悠远的清迈,荒凉的楼兰,冰雪覆盖的梦柯冰川,还有浪漫的西雅图,咖啡味弥漫了大街小巷的苏丹,神秘的墨脱和泸洁湖……
他一路走一路望,望见了什么?故事。有些欢喜,有些忧伤,还有一些就像含着笑的泪,那么美又那么寂寞……就像这些文字,你读,你遇见一处处风景,而风景之后却也弥漫着淡淡的感伤。
天色己近黄昏,车轮碾过铁轨,哐当,哐当……离开兰州很远了,再往前走,是天祝,武威……窗外戈壁、沙滩一望无际。我要去敦煌。
漫漫黄沙,落日浑圆,有人牵着骆驼朝太阳落下的方向行走,驼蹄扬起沙粒,驼铃悠扬。慢慢地,慢慢地,日光消尽,一轮弯月缓缓升起,大漠沙如雪。行客去了哪儿?葡萄美酒斟满夜光杯,举杯畅饮,停杯欢笑。帐篷外,风吹沙如云。
这是我心中的敦煌。
想去敦煌由来已久。终于成行,心底满满的却尽是惆怅。我觉得我如一只飞鸟,天长日久困于笼中,及至有时机去笼外,翅膀竟忘了怎样快乐地扇动。躺在卧铺车厢中层铺位上,想睡觉,想一觉醒来愁情烦事遗忘得一干二净。睡不着。
车厢里无人说话。走廊的椅子上,几个中年男人孤独地坐着抽烟。
火车在武威靠站,车窗外人来人往。昏黄灯下,一个中年妇女守着推车叫卖饮料和食物。她会在这儿兜售一夜吗?她应守在这儿有许多日夜了。有天老去,回首过往,或许她会发现,一生有大半光阴都兜售给了这车站,可有凄凉铺满心头?如站在黑夜茫茫戈壁四顾,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没留下,戈壁上大风呜咽着来来回回。
睡在我对面铺位的猫姑娘,隔着过道与我聊天,有一搭没一搭的。
“去抽烟吧?”猫姑娘问我。
不错的提议。
我们来到火车吸烟处。风透过车门缝隙灌进来,空气清新,略凉。
我们从旅行谈到爱情,关于已然死去的爱情,她说她的,我说我的。忽然,素来爽快坚强的猫姑娘哭了i其实不值得诧异,那曾深深撼动内心的爱,那曾以为怎么爱都不够的旧时情人,不忍说出口却如山岳般结实耸立的再见,若再想起,该用怎样的法子才可不潸然泪下?或许是有法子的,只是没能找到。
关于旧爱,我亦有无限感伤,不过我不落泪。所有旧时光,所有来过又离开的人,皆是成长的礼物,教会后来的日子如何爱。一向年光有限身,不如惜取眼前人。
猫姑娘问我,有没有一些时候,觉得撑不下去了?
我笑。怎会没有呢?一人只得一颗心,心只有那么大,怎藏得下恁多人事?不如忘却所有的坏,记得种种好。
话儿说得轻巧,倘要做到,天知道要费多少工夫。满腹道理不过是安慰他人的良药,自己去咽,颇难消化。
车过酒泉,我们决定睡觉。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去吧。旅行的意义,无非是脚下的路。
天色微亮,我醒了。看看时间,将到瓜州。对面下铺的女子,已收拾好行装,等待下车。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趁瓜洲古渡,东来潮水,便高卧孤帆去。卧听江声如雨。渐消磨,满怀愁绪。”
许是古人诗词太美,瓜州在我心底有种别样情怀。譬如空山新雨之后皓月初升,朦朦胧胧一江水,月浮水,渔火点点,远处钟声骤起,一舟一人卧,酒入肠,相思满怀欲语还休。
隔窗遥望瓜州,但见万里戈壁中苍茫树色浮,未熄的灯火一盏盏若似晨星。
多想下车去瓜州。多想有人为我写诗: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不曾下车,车又前行,瓜州渐远。
离敦煌尚有一些路程。天色大亮。我从背包里取出《论语》,随手翻开,一字一句读。
七点四十六分,敦煌,我来了。
和猫姑娘商议,先去行前预订好的月泉山庄客栈,还是另做打算?
从敦煌火车站去莫高窟有车直达,不如先去那儿。
有个妇人过来问,去不去莫高窟?
当然去!
问了价钱,一人五元。倒也不贵,坐上走吧。
等了好久,人已满座,司机并不着急走,售票的妇人围着车前前后后跑来跑去还要再拉行客。车上乘客纷纷抗议。妇人满脸不悦,司机不情不愿地驱车前行。
兜兜转转,我们忽然发现,车并非开往莫高窟,而是去往敦煌市内。问那妇人这是为何,她瞥了我们一眼,并不答话。多叫人生气,却也无奈。
其实这种事儿已经历不少。曾在许多城市的火车站,一出出站口便会涌来一群热情的男女,殷勤探问去不去某地,若是说去,他们便抢下行客的背包背在自己身上,如旧时下人伺候主子,一路小跑引客人到自家车上。上了车,买了票,好啦,乘客真的是客了,且是不受主人待见的客人,想甩你几斤冷脸就甩你几斤。P2-5
有时想,人们为何热爱或渴望去旅行?
有个叫朴树的歌者,我一直都很喜欢他。他在某首歌中这样唱:忽然间,想要去很远,和你去看繁华世界。多美的句子!或许有时,去远方,去旅行,只是一时兴起。在长久居住的地方,朝九晚五,柴米油盐,日升日落,一天一天,难免生出乏味。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不如出去走走,去很远的地方,看看从未见过的山水草木花鸟虫鱼。或者并不远行,只要离开了朝夕生活之地,就是愉悦的。正所谓生活在别处。
认真地说,我并不认同所谓的生活在别处。至少于我,那并非我旅行的意义。
生活,只在朝夕居住之地,只在日常往来那么几人。生活其实很简单,若是内心欲望繁多,自然就多了是非。
明朝有个擅画山水的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此话本是谈绘画要诀,然所有艺术皆须立足于生活,说他在谈绘画,亦可说他是讲自家生活感悟。后人取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八字,以自警,为生活指南。
若要我说旅行的意义,我当选这八字。
书读万卷,是好,好书似良药,善读可医愚昧,养心。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生活在书本之外。或者说,书上所载尽是他人的生活,可以他人为镜,明鉴得失。但他人的生活究竟是他人的,自家的生活在自己脚下。听他人讲再多故事,看他人描摹再多风景,怎胜自己用一双脚行路万里见识一番?
听听他人说说生活,再自己四处走走看看,方可领略生活真昧。
那就旅行万里路吧!
旅行中,遇见许多人,发生许多故事。或许有些故事,自己并未参与,只是看到或听说,为看客,为听众,然而,那些故事让我们百感交集,丰富了生命的感受。
所有故事,皆是人面对欲望所做出的各种反应。每一种反应,皆见一种人心,见人性,后来发现生活的真相。
为人处世,不可有害人之心,但是,要能识破害人之人的心性,使自己不受伤害。人人都应有这种能力。旅途所遭遇种种人事,种种面目,提供了生活的真相;明晓真相,好好生活。或者说,看破红尘入红尘。亦可谓出世再入世。
去旅行,行囊中装什么,各人白有主张。但是,眼睛、耳朵和心,此三者,每个远游客都不可忘记带上。尤其不应忘,和心一起去旅行。
若只是走马观花,好看山水处留一些照片,购买许多有趣的异乡特产,然后归来,那有什么意义?远不如呆在你居住的城市,多赚取一些柴米油盐钱。
或许有人问了:你并不赞同“生活在别处”,怎又来说四处阅览领略生活呢?
好吧,来听听那个叫罗曼·罗兰的法国思想家怎么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旅行是为认清生活真相,或为多得知一些生活真相。不过,人的真实生活,不在别处,恰在身边。你在哪儿日常起居,生活就在哪里。
旅行,不过是给生活多一点颜色。再怎么热爱白衣白衫的,也不会四季衣裳件件素白,衣柜中总得有其他颜色服装。旅行感遇就是衣柜里夹在白衣白衫中的绿衣黄裳。
旅行是为了回来。行许多路,看过许多山,一条条河流,一座座桥,千转百回,兜兜转转,哪里来归哪里。看似两袖空空,行者却清清楚楚地知道,心清澈了、丰盈了。归来,和爱的人在一起,心情愉悦;或许还会有一些不喜爱的人,但对着他们亦能从容自在。明白生活,好好生活。
幼年时候,在哥哥的督促下,我读了不少诗词。其中,有许多是关于羁旅行苦的。并非刻意去读,实是翻开诗书,触目可见。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字里行间,尽是日暮客愁新,明月千里寄乡思。
有些是我粗略能意会的,有些却是我不能理解的。问哥哥,他并不为我诠释,只和我说,等到长大,自会明白。
然而,从不懂到明白,这过程何其漫长且曲折。
到底年幼,不识人间愁滋味,许多诗句读过便罢,不曾细思。又长了几岁后,竟爱上一个词:流浪。
那时候,“流浪”在我幻想里实在美好。想着,一个行囊装了几件换洗的衣裳,一支笛子,几本心爱的书,上路吧,好男儿游四方,看许多风景,发生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我身后,我的传奇人们四处传说。
后来,真的遂了心愿,独自上路,天南海北到处走,我却不爱“流浪”这个词了。它令我心生酸楚。
生活或许就是这样,未上路时,渴望远行;在路上,又想早日回转,回故园。然而,是谁说的,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人们总是别得轻易,倘若回归却不容易。
席慕蓉有首名为《七里香》的诗,这样写: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在远离故乡的日子,有时我会想,我是个犯了错的臣子,被故乡流放,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一程一程,行行复行行。不知将往哪儿,却也无路可退。
曹丕有诗云: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可不是嘛,天地为客舍或为邮局,人不过是游子,或为一封信,一封不知道有谁寄出的信,也不知道将寄到何方,又有谁查收。既然如此,多忧何为?
当然,有一些时候,是我主动寄出自己,递送远方。这等情形,和“流浪”无关——流浪不过是年少无知时不惧天高地厚而做的一个美丽短梦——和“旅行”有关。
旅行,自然另当别论。
有时我想,或许我生来注定是闲不住的,腿脚闲不住,眼睛闲不住,一颗渴望自由的心总得要去远方走走看看才好。
有一年读《廊桥遗梦》,见到这样的句子: “我是大路,我是远游客,我是所有下海的船。”我一下子就呆住了。这分明是写给我的。当读到“她埋在他的脖子里,皮肤挨着他的皮肤,能够闻到河流、森林篝火的气息;能够听到很久以前冬夜火车站火车喷着汽出站的声音;能够看到穿着黑色长袍的旅行者沿着结冰的河穿过夏天的草场坚定地披荆斩棘向着天尽头走去”,我想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闲不住,总想将自己投递给远方。
我爱河流,爱森林篝火的气息,爱冬夜火车站火车喷着汽出站的声音,穿着黑色长袍的旅行者沿着结冰的河穿过夏天的草场坚定地披荆斩棘向着天尽头走去……我爱大路,我是远游客,是所有下海的船。
因为热爱,所以远行,哪怕我从不知道下一个地方将往哪儿。这也很好呵,正应了少时梦想,做那策马奔腾的游侠儿,江南,塞北,向东,向西,随心所望随心所往。
更何况,在路上,遇见那么多人,有些擦肩而过,有些促膝长谈,有些结识一场后又各奔东西再不相见;看上去,到最后,什么都没落得,只有年岁徒增。可是,我的心明知,他们来过虽又去了,但他们真的给我留下了许多东西,他们带不走,时光也带不走。 ~
他们有的或使我落泪,更教会我微笑,并且保持微笑;更多的,是他们给我温暖,使我相信爱,相信日光倾城相信美好。这是最好的东西。
我虽很不情愿长大,幻想一直做个孩子,但我真的长大了,在路上。沈从文先生有句话说:“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走许多路,行许多桥,看许多云,喝许多酒,爱过也埋怨过一些人后,我真的长大了。 .
感谢那千万里路和桥,云和酒,感谢所有我曾遇见的人。一切虽不尽善尽美,甚或实在丑恶,但他们真的让我成熟起来,我终于变得坚定并试着微笑,然后保持微笑。
可是,有些时候,我又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有了一些年纪,还总想自己是“孩子”,理应遭人取笑,或遭生活掌耳光的。可是,不是说“人生如寄’’吗?天地如客舍,众生为旅客,客栈老板应是上帝了。在上帝眼中,芸芸众生无论老幼,莫不都是稚童?
就做个孩子吧,老小孩。孩子都是勇敢的,自由的。只有勇敢的自由的人才去得了远方。去远方,路上虽有苦辛,但旅程风景实在丰盛,值得兜兜转转。
想起年幼时就已记得的一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述无非也还是羁旅行役苦,可是,那当空明月,霜天啼乌,江畔火一样红的枫树,江上渔火,姑苏城,寒山寺,悠悠长长的钟声,多美。所有辛苦,都值得。
远方,我猜不透那儿究竟还有什么,但我迷恋它,像酒徒迷恋酒,少年迷恋爱情。我愿意相信远方有一场舞会,等着我。当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去,恰巧他们也在。我们一起说笑,一起跳舞,彼此爱恋。没有谁再独自沉入悲伤之海。
我知道,有一天,我会衰老,不能再长途旅行,那么,我希望:拥有一个农家院,院中可种些自己想吃、想看的;在这小院内最好有棵大树,树下有个小桌和几个小凳,过路的人进来,坐下,歇歇,喝口茶,侃侃东西南北,让我长长见识;或者,若谁有足够的耐心,听我这个老头子絮叨,我或可向他们说说我的过往,我曾经有过的旅程。
去过一些地方,也曾写下许多文字,记录沿途所见。但先前并不曾想过将之出版,恐自己本为浅陋之人,无甚好的见闻,拿给人看,不妥帖。
然而,现在,亲爱的读者,你看见了。虽我心仍是不胜惶恐,究竟还是欢喜。愿这些文字能带给你们一些什么。像我所遇见的那些人,他们给了我很多。
感谢陈赐贵老师,感谢他喜欢我的文字,并给我鼓励。
感谢我的责任编辑杨莉华老师,谢谢她为此书出版的付出。若是那天,她不问我,我应是不曾会想写一本这样的书。她是多好的女子,热情、认真,有着向日葵的美好和明亮。
感谢徐国旗、钟晓萍、王占理、李文杰等多位亲友。感谢你们,给我温暖,赐我坚强的力量。因为有你们,一路同行,我是勇敢的,我是快乐的。
只想和你们一起爱恋,日光倾城,相互依偎着,缓慢度过这人生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