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黔台”
有点不对劲
陈志明探长点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两口,脑子里飞速搜索着一系列白酒、红酒、黄酒和洋酒的名称和产地,可是这个酒显然已超出了他的所有内存。
从事经侦工作已经整整十年的他,办过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也不知有多少起了,可这次他感觉不知道哪里有点不对劲。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有了点名气,你的价值就会莫名的上升,价值上升了,就会招来“李鬼”来与你抢利益,从名表、名烟、名酒到名包、名装、名香水等等,陈探长见过的假名牌不能算少了,从2010年的“亮剑”,到这一年的“猎手”行动,公安部可谓打了一仗又一仗,他们杨浦经侦支队也端掉了一个又一个制假售假的窝点,为此,他们支队还荣获了市局的集体二等功和市里的五一劳动奖状,这些荣誉对于激励他们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的确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他们感觉更多的还是身上的压力,因为近年来,由于巨大利益的诱惑,假冒名牌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呈不断上升甚至泛滥的地步,警察与这些商家整天在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你一打,他就躲,你一走,他就又把东西摆了出来。甚至有的被打过以后,在监狱住个两三年,换个地方卷土又重来了,简直是“逗你玩”,让警察防不胜防。可陈探长清楚,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一个国家的创新精神,而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他们容忍假冒现象的发展、猖獗,甚至泛滥,那将会极大地损害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人不能为了眼前的小利而误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这些也是陈探长抓到犯罪嫌疑人时对他们重复过无数次的话,可听进去的人实在不多,他们总认为警察抓他们就是为了罚款、送他们进监狱。
没办法,做警察就是要一边受累,一边挨骂。
“打,不仅必须要打,还要持久打,犯罪分子敢铤而走险,我们就陪他玩。”支队长朱奇德的话让此刻的陈探长对自己的“打假”工作又恢复了信心。
可是假如商家要去假冒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又会是什么目的呢?
这不,最近陈探长在杨浦区一个钢材市场上转悠,发现很多老板在宴请贵宾时不喝我们的国酒茅台了,改喝与茅台酒瓶包装很相似的“黔台”酒了。这让陈探长有点疑惑:老板们为什么要喝这样一种酒?难道这种酒的档次比茅台还高吗?这帮老板对烟酒的奢侈挑剔陈探长是晓得的,吃饭可以不讲究,但抽烟喝酒可是要最好的,2010年尽管茅台酒的价格一路飙升,可这些老板在台面上喝的酒几乎还是茅台。这不仅是面子问题,还是一个实力问题,当然也有好这一口,追求享受的。
因工作原因,与老板打交道多了,陈探长也明白了些这其中的道道,生意场上讲究的就是一个实力,一桌酒宴能喝得起五六瓶茅台的人,资产起码上千万,别人揣摸着就敢跟你做生意,加之,客人想,你用国内顶级的酒招待我,这也充分说明了你对我的热情和诚意,这样谈生意的成功率就会很高。
然而,今年六月份以来,钢材市场的这些老板们,好像约定好了似的,在大场合喝的酒全换成了“黔台”酒。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酒?陈探长对这个酒不仅没喝过,就连听都没听说过,回去问同事们,大家也是一脸茫然。支队长阿德听了陈探长的汇报后,抽出一根烟扔给了陈探长,沉吟了一会儿说:“我想这里边一定有原因,先查查这个酒的价格和来源再说。”
于是,陈探长先去问了几个福建老板,他们竟然说要6880元一瓶。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怎么会有这么贵的酒?感觉太“天价”了点,可竟然真有人喝。
想不通是吧,这就叫市场经济。陈探长想,从这个酒的价格上来看,如果价格是真实的话,目前的确远远超过了茅台。由此说来,这些老板们请一桌饭加酒水的话少说也得三万多了,这两年全球经济危机,而在这些老板身上却没有看出一点危机,还是这样出手阔绰,真是有点让人不可思议。同时,陈探长也明白了他们这些警察为什么都不知道这种酒的原因了,6800块相当于一个小民警一个多月的工资呢,喝一瓶这样的酒,这一个月就别指望养家糊口,养房养车了,高消费对于民警这个看似很强势的群体来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加之这两年上海的物价一直在涨,而工资却一直不见涨,民警们哪敢去染指什么名牌呀。陈探长想着自己那点工资别说喝“黔台”了,就是茅台一年都不一定能舍得去喝一瓶。想着这些老板的奢侈,陈探长心里不免有点羡慕嫉妒恨,可看看身边给老板打工的这些衣着邋里邋遢的农民工,陈探长心想,他们可能连我们也会羡慕嫉妒恨呢。没办法,这就叫阶层,你在哪个阶层,你就过哪个阶层的生活,只要你心里过得踏实就行。
陈探长现在明白了,商家有可能假冒这个黔台酒。因为这个酒是不知名,但有价!“有价”也就有可能“有假”。
有了价格,陈探长心里还是疑惑:这个酒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价格?这个价格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还有没有低一点的其他品类的价格?他们又是从哪里进的货?这一连串的问题让陈探长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就把他们探组的老杨、老何、老吕派出去干活了。中午大家一碰头,竟然碰出了黔台酒的五六种价格,有的说一千多,有的说两千,还有的说四千,当然,还有很多人说6880的,更可怕的还有人说400块的。
价格悬殊这么大,而酒却都是500ml装的,外表包装也没什么区别。这里边很可能有问题,陈探长好像已经摸到了那根让他感觉不对劲的藤蔓。
P1-4
写作,让我充满感激
校对完这17篇稿件,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来看,这些稿子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不完美,甚至遗憾,特别是刚从事写作时采写的那几篇稿件,的确十分稚嫩,如果现在让我重写,可能就会好一些。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不想更改,也许内心里也想展示自己不成熟的脚步,给自己一些告诫吧。四年前,当我听说自己要从一个基层交警调到大机关去担任一个全国发行的杂志社编辑时,我还没有感受到压力。那时,我还很自信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可当我进入其中,看到杂志社的领导和同事们出版的一本本书籍时,我才真正感到了什么叫“无知者无畏”。当时,我感到摆在我面前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座高山!怎样翻越这座高山?我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但是,我想,既然来了,就要迎接这份挑战。
要想翻越这座高山,那只有两个字——努力。
如何努力?说句不怕你们笑话的话,在调到杂志社以前,我还从来没有写过一篇超过一万五千字的文学作品,而当时的王建幸主编却要求我用A、B双线展开的小说结构写法和文学的笔法去写一两万字的法制案件,我知道这是王主编对我寄予的厚望。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为了便于我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当时的社长冯世荣先生也给予我很宽松的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多照顾,同时还专门指派主编助理耿一东先生担任我的师傅。那时,师傅为了教我,真是煞费苦心。他用图解的形式反复给我讲A线、B线如何把握,怎样通过两线、三线的形式去布局谋篇,怎样去展开小说的情节等等理论知识,他还把他读过的一些很有用的业务书送给我看,还说,我是从部队转业的,当时对写作也是一知半解,现在我能教你的,就是让我走过的弯路不再让你走。今天这些话意犹在耳.让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实习了半年,开始上版编辑稿件时,我记得王建幸主编,总是把我编辑改过的不太完善的稿子,再帮我修改一遍,并给我讲解为什么这样改。同时,不嫌弃我的才疏学浅,把他正在写作的长篇小说的一些情节拿出来与我探讨,让我感受创作作品的路径,这些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还有后来的华炜社长、王健副主编在我编辑的选题策划上,也给了我很大支持。这些点滴的关爱之情,都收藏在我不断前行的脚步中,让我心中充满感激。
从2007年,我开始尝试写作公安法制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十多年警龄的警察,我接触了很多犯罪人的家庭,他们人生的悲凉与无奈,常常使我泪流满面。有人说,做警察没幸福可言。当你还没来得及为抓到疑犯而惊喜时,你已经在为疑犯的家庭还有被害人的家庭而担心苦恼难受了。于是,我在例行公事时,尽量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进行人性化执法,让他们的损失和伤痛能减轻一些,再减轻一些,也许这样我的心里会好受些。因此在写作中,我仍然坚持我的这种理念,用一种仁慈之心来看待这些犯罪。什么是仁慈?我想,仁慈就是一种宽容和饶恕吧。只有饶恕生活,宽容别人,以慈悲看人世,你才能在生活的表象下看到很多隐藏在人性中的生存秘密。有人说,写作最怕被俗常道德所累,被是非之心所左右。因此,在写作中,我特别怕自己去当一个道德与法律的评判者。作为一个警察,在罪犯面前,我们已经是一个强者的形象了,如果再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去点评他们的犯罪过程,这种被打破的平衡,会让人很不舒服。我想以一个警察的柔软,给予犯罪者以平等的理解。在这些案件中,我是带着人性的饶恕与悲悯去写作的,我让犯罪人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交织在一起,我想让读者通过这些案件看到人世的苍凉,人生的误解与罪恶,还有温暖与感动。今天审视这些稿件,我知道我还没有完全达到我想要的表达。同时,因为自己有待提高的写作水平,也让这个写作过程存在很多不甚完美的痕迹。在这里,有关这本书在写作、编校等方面存在的瑕疵,还请读者多多谅解。
最后,我想通过这本书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为我提供案件采访素材的朋友们,我想说,正是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才有了今天这本书,谢谢你们!
2011年11月15日
霞光温柔
乔叶
认识姬鸿霞,源于对我们彼此而言都是最基础的工作关系:她是《东方剑》杂志的编辑,我是“著书只为稻粱谋”的职业写作者。电话里用声音“认识”之后,简单聊过,知道她居然和我是老乡,自然就亲近了一层。随后就是2007年,我去上海读作家研究生班,学校在上海的郊区青浦,她不远百里驱车去看我,请我吃饭,算是谋了面。再接着就是2008年,举世闻名的世博会在上海绽放,我也跟着全国人民去赶了个热闹,她又是一路陪同,接送,安排吃住行程……随着交往的深入,我越来越有些意外地发现:尽管在上海滩的十里洋场过日月,可她还带着河南妞儿的那股劲:朴实,厚道,热忱,说话是掏心掏肺地说,做事也是掏心掏肺地做。总之不太像个女子,倒像个直爽利落的男儿。
于是,拿到她的这本书稿时,心里便有些忐忑。恕我直言,在我的印象里,虽然作为人性各种特点鲜明爆发的聚集地,进行公安文学创作的作家可谓守着一方巨大的良田,但是,长久以来,读者的餐桌上吃到的,却是不那么丰盛的佳肴。因为作物虽然繁多,但厨师们的手艺似乎就那么几样:从1949年到1966年,是“剿匪反特正当家,敌我矛盾正开花”的阶级阶段,就热情而言虽然人人都在高烧,但就文学价值而言却乏善可陈。“文革”十年没有文学可谈,意义是为“文革”后的创作繁荣制造了养料:善良与丑恶、真理与谬误、人与妖、是与非……另一种二元化对立成为公安文学创作的主旋律。第三个时期就是近三十年。《寻找回来的世界》、《天下无贼》、《十面埋伏》、《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读到这些作品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各种思潮、各种观念和各种社会现象的涌动终于使得我们的公安文学创作终于不那么单纯敌我了,终于不那么二元对立了,终于多元起来了,终于进入了一个黑白是非敌我之间的广阔地带了,终于姹紫嫣红了。——我的忐忑便基于这样的文学背景和鸿霞的个人条件:鸿霞的行事风格既如男儿,她的身份又是正气凛然的警察,写的又是风霜刀剑血泪迷踪的残酷案件,她的笔墨是否也是那种最最传统的二元对立式的铿锵决绝的钢铁之声?如果是那样,我恐怕只有无语。
打开鸿霞的文稿,读完,我的忐忑便安静了下来。我确认:我读到的,是一片温柔之心。
温柔之心就是仁慈之心。从2007年,她开始尝试公安文学创作。“为一个有十多年警龄的警察,我接触了很多犯罪人的家庭,他们人生的悲凉与无奈,常常使我泪流满面。有人说,做警察没幸福可言。当你还没来得及为抓到疑犯而惊喜时,你已经在为疑犯的家庭还有被害人的家庭而担心苦恼难受了。”她在跋中的这段话,也许可以解释她的温柔之源。于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她让自己的叙述从“仁慈之心”出发:“什么是仁慈?我想,仁慈就是一种宽容和饶恕吧。只有饶恕生活,宽容别人,以慈悲看人世,你才能在生活的表象下看到很多隐藏在人性中的生存秘密。……我想以一个警察的柔软,给以犯罪者以平等的理解。在这些案件中,我是带着人性的饶恕与悲悯去写作的,我让犯罪人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交织在一起,我想让读者通过这些案件看到人世的苍凉,人生的误解与罪恶,还有温暖与感动。”
温柔之心就是尊重之心。尊重从哪里来?源于最朴素的认识逻辑:他是一个人,她也是一个人。一切都从本性的零出发点来看。如此说来简单,但是做到却非常之难。我曾经在某篇文章中如是说:“说实话,我一直不太相信有什么完全纯粹的英雄。英雄在被命名为英雄之前,他应该首先脱胎于一个普通的人。他也世俗,他也自私,他也要柴米油盐,他也有七情六欲。他也珍重生命,他也惧怕死亡。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他也会为了职位和薪水去钩心斗角,争权夺利。——为什么不呢?正如麦粒的外面包裹着的糠皮。麦粒是饱满的,糠皮是轻浮的。然而,再饱满的麦粒在归仓之前都需要糠皮保护和包装。从一出生起,它就必须和糠皮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难舍难分。……那么,英雄为什么还会成为英雄呢?我比较相信的理由,是英雄个体生命中错综复杂的一刹那。那一刹那,有客观的逼迫:斗也是死,不斗也是死。不如一斗。有职业道德的熏陶:是战士,是警察,退缩就意味着终生的耻辱。也有天性驱使下正义唤起的对弱者的自然同情和对霸者的本能愤怒。——但是,更重要的,也许是他灵魂里最本质力量的一道炽热闪光。在这一瞬间,他便忘掉了一切,跃身而起,把层层的红尘抖尽,让自己所有平凡的基因,在顷刻问于耀眼的光环里朦胧和美化。”
——罪犯的形成,我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去认识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起点皆同。而后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其间的历程都属偶然,是个体生命中错综复杂一刹那的选择。罪犯,或者说犯罪者,他们当然也是如此,在戴上枷锁之前,也都是最平常的人,有最祥和的“人之初”。之所以进入了黑暗,或者说黑暗进入了他们,都有一个历程。如何以尊重之心去展现这个历程?无他,只能从“人之初”步步走来,将这个历程细致解析,这样才有更深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姬鸿霞在这17个篇章中对这个历程便有着具有说服力的详尽梳理:因为情,因为钱,因为嫉妒,因为愚昧……她尽她所能,为读者呈现出了一桩桩完整客观的事件,同时在这些事件里,放进了她的尊重之心:不仅尊重着案件里所有人的本性,也尊重着读者的智慧和自己的诚实。
温柔之心就是共感之心。共感这个词,是我在某媒体对著名作家严歌苓的访谈中读到的。严歌苓说自己十分强调自己与人物的共感,说在创作中会将自己“掰成”不同的部分,给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安上一点自己的影子。她坦言,“这是一个作家必要的素质,和任何人物都要有共感力,如果没有,那这个作家一辈子只能写一本书,即自己经历过的。”——我一次次地读到了鸿霞和人物的共感力。这不是一种敷衍的力。而是一种深入的力。如同治病的医生必须得挖到患者最深层的病灶中,鸿霞总是在文本中掘进,掘进,再掘进,一直掘进到那个最幽暗的角落里。《月夜淫罪》中,辰高主谋几个人轮奸了刘胜的新媳妇,追本穷源,是刘胜小时候因为放鞭炮曾把辰高的脸炸了一个疤。幼时的疤埋下了成年的种子,恶的硕果居然起源于纯真的游戏。《缘起于恶》中,丽妮被二蛋强奸,二蛋入狱,丽妮的精神却接着被腐朽的传统社会舆论强奸着,直到她不得不嫁给强奸她的人……鸿霞尽最大的努力打破那种狭隘单薄的道德立场,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广泛的道德情境中,去理解每一个人,贴近每一个人,对每个人都传达出自己的疼痛和怜惜。
“黑暗也是一种真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如是说。只要眼睛不盲,人人都可以看到光明。但没有光明的角落,只有心不盲的人才可以看到。人性的丰满和繁复都在暗中。要看清黑暗这种真理,作家的内心必须有光。可以说,鸿霞的心里就有这最宝贵的光芒:仁慈,尊重,共感……借她的名字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温柔霞光。只有用这光照耀,一个写作者才能走得长远。
鉴于此,我相信:鸿雁正飞,还可高翔。霞光温柔,有望璀璨。
2011年12月16日
一个有着法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警察姬鸿霞,在《缘起于恶》中以一个女性的柔软,为我们解读了十七个案件背后的灵魂之痛,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隐藏在人性中的生存秘密。
《月夜淫罪》中,辰高主谋几个人轮奸了刘胜的新媳妇,追本穷源,是刘胜小时候因为放鞭炮曾把辰高的脸炸了一个疤。幼时的疤埋下了成年的种子,恶的硕果居然起源于纯真的游戏。《缘起于恶》中,丽妮被二蛋强奸,二蛋入狱,丽妮的精神却接着被腐朽的传统社会舆论强奸着,直到她不得不嫁给强奸她的人……
罪犯,或者说犯罪者,枷锁之前,也都是最平常的人,有最祥和的“人之初”。之所以进入了黑暗,或者说黑暗进入了他们,都有一个历程。如何以尊重之心去展现这个历程?无他,只能从“人之初”步步走来,将这个历程细致解析,这样才有更深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姬鸿霞在《缘起于恶》这17个篇章中对这个历程便有着具有说服力的详尽梳理:因为情,因为钱,因为嫉妒,因为愚昧……她尽她所能,为读者呈现出了一桩桩完整客观的事件,同时在这些事件里,放进了她的尊重之心:不仅尊重着案件里所有人的本性,也尊重着读者的智慧和自己的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