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宰贤是常年为中文媒体撰稿的韩国观察家,《中国,我能对你说不吗?》是他多年观察中国大陆的切身体会。
著名学者熊培云为本书作序指出:亚洲的未来,无论是为了化解冲突还是为增进感情,都需要从相互了解开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我能对你说不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韩)金宰贤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宰贤是常年为中文媒体撰稿的韩国观察家,《中国,我能对你说不吗?》是他多年观察中国大陆的切身体会。 著名学者熊培云为本书作序指出:亚洲的未来,无论是为了化解冲突还是为增进感情,都需要从相互了解开始。 内容推荐 《中国,我能对你说不吗?》是韩国人金宰贤在中国生活近十年来的观察思考所得。他以一个韩国人的视角写下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观察,以及中韩两国的比较,话题从衣食住行到半岛局势,态度坦诚,言语恳切。一个韩国人眼中的中国,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 《中国,我能对你说不吗?》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1.韩国式思维、中国式事实 我不喜欢中国的十大理由 火锅里的中国 一个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 “思想偏激”的大学生太少了 谁的北京大学:如何实现地域公平 蚁族:中国的“2000元世代” 韩国“低生育率陷阱”给中国的启示 中国为何没有三星? 读书的中国人为何这么少 一个韩国人眼中的文化大革命 如果中国的快递员移民到美国 这就是中国 热干面与一个幸福公式 围城:我们都在自己的城里 不是常识的常识 中国的“两电”世界 透过“道与术”了解中国 从《功夫熊猫2》谈起中国的世界化:“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 “限外令”会阻碍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我与中国的七年之痒 我眼中的中国人的几个缺点 2.他山之石:通过韩国看中国 数据里的韩国和中国 走出去的中国富豪们 韩国人眼中的盗版碟 韩国的“衣食住”、中国的“食衣住” 韩国垃圾分类经验:让师奶推动减排 韩外长辞职后,韩国掀起公正社会热潮 黄光裕和李健熙的同与不同 韩国“国民申闻鼓”的启示 服兵役对韩国明星意味着什么 “醉驾入刑”催生一个新兴产业“酒后代驾” 韩国足球八年的演变 iPhone在韩国命运与中国不同 黑客攻击引发韩国“互联网实名制”存废争议 三十几岁要做的十件事 3.韩国离中国有多远 首尔的中国人,上海的韩国人 中国人与韩国人的心结 中国人对韩国的三大误解 反驳“汉字并非中国文字” 我们如何能解决中韩渔业纷争 答中国网友八问 一个韩国人印象中的朝鲜 中国人怎么看朝鲜 一个韩国人看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为何炮击韩国? 应对半岛问题,中韩应加强合作 后金正日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 建交二十年,中韩关系从FTA再出发 在日本看东亚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网速为何这么慢? 世界上有很多不容易适应的情况,比如从位于热带的新加坡移民到冰岛,或者从网速最快的韩国来到网速“较”慢的中国。对于前者的情况,一部分人也可能会喜欢,而后者的话, 我估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难以适应。 2011年1月23日,美国《财富》杂志援引网络流量公司Akamai的调查结果报道,韩国网速在全球最快。韩国以14Mbps位居榜首,比全球平均网速1.9Mbps快了七倍多。其后是中国香港(9.2Mbps),日本(8.5Mbps),美国以5Mbps的速度排名第十二。 那中国呢?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该报告,截止2010年12月底,中国平均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为100.9KB/s,也就是0.81Mbps,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1.84Mbps)。虽然中国网速这么慢,但中国网民规模却已经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如此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因网速慢而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我会在后半部继续探讨这个问题。韩国网速为什么这么快?韩国互联网的革命是在1999年因HANARO通讯而开始的。由于国有企业韩国通信牢牢掌握了固定电话市场,为了增加通信市场的竞争而刚诞生的HANARO通讯处于明显的劣势。互联网接入市场也并不例外,它几乎被韩国通信提供的ISDN垄断,因此韩国通信没有动机冒险地投入资金去开辟新的方式。相比之下,HANARO通讯别无选择,为了突破它所面临的困境,它果断地引入了美国刚开发的ADSL技术。 无论韩国政府还是竞争对手韩国通信都认为ADSL技术因不成熟而无法商用化,但是1999年4月,HANARO通讯竟然在世界上首次用ADSL技术推出互联网接入服务。HANARO通讯推出的ADSL速度高达1Mbps,遥遥领先于当时韩国通信的ISDN方式接入速度128Kbps。当年六月,HANARO通讯推出包月2.8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70元)的低价政策进而轰动了整个韩国。后来韩国通信放弃ISDN而推出了ADSL服务。从此以后,韩国互联网革命真正拉开了帷幕,并奠定了韩国进入IT强国的基石。 十年以来,韩国互联网接入速度持续加速,从1Mbps开始,迅速发展,至今100Mbps已经成为了一般家庭的标准。虽然速度加速了一百倍,但包月价格还是相近于起初的价格,即2.75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67元)。2011年6月底,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发布《未来互联网发展计划》称,以2010年的100Mbps标准,到2012年互联网接入速度拟上升至1Gbps,到2020年上升至10Gbps,也就是十年内加速一百倍。该报告还称,韩国将发展成名副其实的互联网试验台国家。 “使韩国变成IT强国的动力是超高速互联网的普及。HANARO通讯引入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行的ADSL,但以‘我是ADSL’为口号开始营销的时候,获得了爆炸性的消费者反应。这就是竞争的力量。”当时HANARO通讯的掌门人如是回顾说。反之,在我看来,中国网速慢的最大原因是缺乏有效竞争。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是几乎被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瓜分的。2002年,中国电信经南北分拆分为中国电信(南方二十一省)和中国网通(北方十省)。虽然垄断企业被分拆了,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后来被中国联通合并)还是分别在南方和北方享受地域垄断优势。这使得中国宽带产业还是处于行政垄断的处境。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这三大运营商的高管是经常互相调任的。比如2004年,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王晓初调往中国电信接任总经理;中国联通董事长王建宙调往中国移动接任总经理;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常小兵到中国联通接任董事长;中国网通副总经理冷荣泉调任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接替早前常小兵的职位。近日,还有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将重回中国电信任董事长的传闻。这样国有通信运营商的高管们互相调任的情况下,高管们似乎没有动力打破寡头垄断的现状。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DanBreznitz教授,在最近出版的《RunoftheRedQueen》一书上,也论证了这一点:高管们在将来可能会调任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动机投入巨资使得现任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 如果有关部门的目的是遏制企业间恶性竞争的话,它非常成功地达成了这个目的。但这样结果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太有利。有效竞争的缺乏使得中国网速还维持在令人不满的低位上。 堵车成本本来是因为交通拥堵而付出的代价。我们也可以粗略算一下“网络堵车成本”。截止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2.6个小时。假设中国网速不是现在的100.9KB/s,而是接近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保守估计每位网民因此每天可以节省15分钟的时间。 那这个15分钟的价值究竟是多少钱呢?中国很多地方的每小时最低工资都超过9元,若保守地按8元计算,那么15分钟是2元。由于中国网民的数量庞大,这笔钱可真是一大笔钱。4.57亿乘以2元乘以365天,则一年是3336亿元。3336亿元是刚开始运行的京沪高铁总投资额2209亿元的1.5倍。换句话说,每年中国“网络堵车成本”相同于一个半的京沪高铁建设成本,并且这只是用保守估算得出来的。 如果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未能打破目前的地域垄断进而增加有效竞争,每年一个半的京沪高铁还会在比特世界持续消失着。 P11-14 序言 旁观中国 我起初来上海是趁汉语进修课程结束后的时间,背包旅游来的。当时不知为何特意来到了上海图书馆,即使只从外边观赏它。我还记得当时觉得它比我想象中的壮观多了。那时当然 没想到以后我还会在这里为这本书作序。 2003年,第二次来中国时,我只是打算在中国生活三年。现在回顾起来,这也是一个偶然的必然。在这期间,尽管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些网民骂韩国的帖子,但是我在中国接触过的大 多数中国人都是对我非常热情的,他们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对与我接触的很多中国人来说,我可能是与他们亲身交流的第一个韩国人。于是他们都以善意、更是好奇的态度对待我。我还记得1999年去天津逛市场时,我与旁边的老人家寒暄了几句,后来被好奇的大叔大妈们围观。那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对我这么问过一句:“你们国家富裕吗?我们很穷。”这时,我感到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强烈求知欲。时间过得很快,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估计现在很少有人会问同样的问题。 目前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也是因为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1998年12月,我刚来北京短期进修汉语时,中国经济正处于酝酿腾飞的阶段,北京的很多硬件设施远远不如目前的状况。在长安街和王府井,处处都是工地,当时我想象过等十年以后这些工地的建设都结束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多么今非昔比啊!那时,那些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中文专业的同学,根本没想到以后还会有机会收到中国的奖学金。我想过中国将来发展的空间会很大,但没有设想过中国将会经历如此惊天动地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完全确定,2003年选择来中国,从而长期居住在中国是否正确,因为这个决定令我不能享受在祖国与亲戚朋友开开心心过的日子。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段时间,我见到并学到了太多的东西。韩国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后,目前已处于成熟饱和阶段。每当我回韩国的时候,城市面貌几乎没有标志性的变化,而中国则不一样。从2006年到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读MBA的时候,亲眼见证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比如通过奥运会,北京城市建设得更加完善,地铁建设得四通八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巧合的是,2008年以来,我一直生活在上海,又目睹了上海为迎接世界博览会经历的巨大变化。我觉得如果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上个十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的话,在刚开始的这个十年里,这些变化又轮到了武汉等二线城市以及部分三线城市。每次坐火车的时候,我从窗外看到满地都是工地的中国,自然感叹不已。 这样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觉得是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始的。1999年11月,中国与美国终于达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随后的变化,远远超过当时人们的想象。2000年2月,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应聘了几家韩国企业。由于我的专业是中文,面试官最常问的问题无疑都是“入世”将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当时我粗略想,借此机会中国的贸易会大幅增加,但确实没有预测到入世后中国会经历如此大的变化。2002年,去美国的时候,我在一般超市里特意查过商品的原产地,发现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已经不容易找到美国制造的产品,唯一发现的是牙膏。又有一次,我在一家折扣零售商DollarTree发现,几乎所有商品后面的标签都显示着“MadeinChina”,这时我感到中国已经走上了成为世界工厂的道路上。此次经历与2003年我选择来中国也有不小关系。 在我看来,如果美国像甜瓜的话,中国则像西瓜。甜瓜皮是薄的,皮的颜色和果肉的颜色也相近,而西瓜则不一样。西瓜皮是很厚的,而且皮的颜色和果肉的颜色相差较大。对于美国,即使不身处其中,我们也可以照样从外边观察并了解美国。因为,我们能通过包括新闻、电视等媒体在内的很多途径,知道在美国人争论着什么、纠结着什么问题。美国的潜规则比中国少也是更容易理解它的原因。当然,这样从外边了解美国的深度难免会比身处其中时稍浅,可是起码从外边看到的和从里面看到的颜色是一样的。 中国却并非如此。如果不身临其境,就很难了解中国。并且,从外边了解的中国会和实际的中国不太一样。如同观察西瓜般的,从未接触过西瓜的人会猜测果肉颜色接近绿色,但实际上它的颜色却是红色。这样看来,对我而言来到中国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乃至历史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对外国人而言,可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不’在此山中”,但这句话并不意味着身在中国,就能了解中国。作为外国人,我付出了好几年的时间,花了很多工夫,才开始逐步了解真实的中国。 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位律师的博客标语是“行动改变中国”。看了他的标语之后,我不知不觉中联想到“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截止到2010年,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高达百分之十九,因此改变中国就等于改变世界的五分之一,而考虑到中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改变中国远大于改变世界的五分之一。更何况,和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变化会更迅速、更大。这使得我想到今后世界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变化。于是,我时常觉得中国年轻人以及知识分子肩膀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我之所以用中文写文章并发表在中国媒体以及网站上,也与上述原因不无关系。韩国本身在很多习惯和传统文化上与中国相近,而我在中国生活的近九年间对中国的认识又逐步深入。作为外国人,我会说出与中国人不一样的看法,或许在有些问题上“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是,想借此机会给中国朋友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 2011年11月15日于上海 后记 交给中国读者的大作业 金宰贤 自从2010年5月首次发表文章以来,已经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当时我有了在中国媒体发表文章的念头,于是给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徐达内先生发了个邮件,简单介绍了自己并询问编辑的联系方式。出乎意料的是,他很快给我回复并痛快地答应我。借此机会,我再次向徐达内先生表示由衷的谢意。 “如果你要写一本书,你最起码先要阅读一百本书”。这是我去年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会让多少人满意,但我可以说的是,我最起码完成了此项任务。由于我的表达能力有限,为了让我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我只好查更多资料,参考各个角度观察的观点以及数据。因此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从中学到的东西也很多。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觉得读书让我们能够站在作者的肩膀上观察世界,读书是既省钱、又有效的方法,付出二十几块钱和几个小时就能让我们借助作者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以及知识看待世界。尽管我读的一百多位作者不都是值得赞扬的,但超过三分之二的作者给我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去思考很多问题。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本书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大外交》。一来是因为它没有韩语翻译本,我花了近两个月才读完长达九百多页的这本书。二来,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国际关系是如何形成的,韩国在二十世纪初为什么不能保持主权。这样在阅读一百多本书的时候,很多书让我大开眼界。 十几年前开始学中文的时候,我曾经被老师批评过我的发音像粤语。我并没有鄙视粤语的意图,只是当时我说的是不标准的普通话而已。此后即使我学了中文很长时间,但用外文写一本书仍然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不过因为困难,所以极少人做过;因为很有挑战性,所以更有成果。所幸的是,我对中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想说出自己的话,否则我不会完成此项任务。我想将写这本书作为学习中文十几年以来的一项大作业。 如同我借了那么多作者的肩膀一样,我希望读者们通过这本书能借我的肩膀,以便他们站在我多年思考并琢磨的基础上看待当今他们所处的社会。那么,这项作业的成绩就由读者们来评价。 2012年2月21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只眼睛看中国,有点意思。中国人一向不缺外国人来说好听的话,说点不好听的,其实更有价值。 ——张鸣 我们经常需要一面镜子,感谢金宰贤先生制作了一面“韩国产”的镜子,里面的面目不管好看与否,都不必怀疑镜子的诚实。 ——林楚方 金宰贤先生来中国已经九年了,在我接触的在华外国人里,他绝对算“老资格”了。这本书有趣且耐读,表面上大部分话题远离政治,但其实每一个都是当今中国政治生活的写照。一位韩国朋友曾向我表示,中国和韩国地缘如此接近,误解却如此之深。金宰贤愿意用近十年的时间来体会中国,我们又为何不试着从他的这本书开始了解近邻的真实想法呢? ——邓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