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城市中国的逻辑》由陈映芳著。陈映芳是近些年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她认为在对中国变迁经验的阐释中,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充分认识到城市之于中国,城市之于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模式与逻辑。因此她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近些年的一些症结问题都于其间得到深切关注,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郊区农村征地问题、城市开发运动,市民维权运动,及城市社会结构中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序章 几点反思与归纳
一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现实判断与理论参照
二“城市”与国家
三城市中国的体制与逻辑
第一部分 城市化
第一章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一问题指向及核心概念
二制度安排与变动
三第三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第二章 ”利益链”如何形成:城市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机制
一城市的排斥与吸纳
二企业的选择:“非市民”成为廉价劳动力之源
三城市下层居民/城郊农民:特殊的房东阶层
四基层行政部门:变“外来人口”为利益之源
五关于“利益链”
第三章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一“城市化”与“市民化”
二就业难与被问题化的“征地农民”
三征地人员为什么“竞争”不过外来民工?
四征地人员的非市民待遇和市民意识
附“城市化”质疑
第二部分 城市开发
第四章 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
一中心与边缘:城市空间结构的延续
二棚户区改造
三“下只角”:城市贫困的固化
四结语
第五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
一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
二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
三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
四进一步的讨论
第六章 城市开发与住房排斥:城市准入制的表象及实质
一土地开发与城市的吸纳/排斥
二城市门户开放与市民待遇体系的演变
三为什么是“合法固定住所”:对乡城迁移人员的空间/住房排斥
四结语
第三部分 都市运动
第七章 利益结构的断裂——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
一城市贫困群体利益受损状况
二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的基本情况
三社会利益结构的断裂
四关于“上访闹事”:贫困群体被“刁民/暴民”化的机制
附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
第八章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一问题说明
二中产阶层的行动选择、运动效果及其影响要素
三问颢讨论
四结语
第九章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一“保卫家园”与行动者的政治伦理
二关于国家一社会的价值地位秩序
三社会兴起的逻辑:关于文化一制度关系
四简短的结语
附公民社会,一些共识在形成
第四部分 城市社会结构
第十章 国家与家庭、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1949—1979)
引子将“家庭”放回“社会结构”
一家庭政策及其对个人的规定性
二“国家”与“个人一家庭”的互动:“知青政策”的例子
三问题讨论:国家一家庭一个人关系的多义性
四结论
第十一章 城市贫困的新问题——基于上海市的调查
一社保系统未覆盖的城市贫困
二城市贫困的再生
三城市贫困与城市下层的激进主义
第十二章 转型期社会开放度的中俄比较——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尝试
一从富裕层出身看中俄社会开放度的差异
二如何说明差异
三关于身份制和等级特权制度:对转型前中国和苏联社会分层系统的再考察
四社会分层系统自我颠覆和调整的不同样态
五八九十年代两国社会开放度差异的形成
六简短的结语
第五部分 认识论/方法论
第十三章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及城乡关系
一社会学与中国认识
二“乡土中国”:被单性化的传统中国
三乡土性与中国的现代性
第十四章 中国城市下层研究的经纬和课题
一早期社会调查中的城市下层研究
二社会学重建以来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三城市下层研究面临的课题
第十五章 在范式与经验之间——我们如何接近问题
一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科学的“先天缺陷”?
二研究者主体与范式、经验的关系
三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实现对范式和主体的双重超越?
第十六章 异常性揭示与正常性赋予——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
一社会的正常性一异常性
二中国社会的“自我正常化”运动
三正常性赋予与异常性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