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小杨编著的《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对于先秦两汉音乐美学的研究,紧紧把握了这一具体历史过程,并在研究表述中显示了系统性、深刻性和开创性的特点。以“乐之源”、“乐之本”、“乐之用”和“乐之美”为章,概纳内容表现各自不同的诸家乐论见解,这里既有历时的各家乐论的概观,也有对于同一范畴下的各种乐论主张的理性的分析,这两者各成系统又组合为一,共显于同一范畴的论析之中。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轩小杨编著的《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以“和”作为核心与主脉,论证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阐述其“源和而生”、“体和而立”、“致和而用”、“比和而美”的总体特征国,揭示“和”的思想在不同观念中的共通性和历史发展的承继性,并在阐释过程中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当代文化意义。《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拓展、深化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论从史出的开拓之作
素心沉稳融会贯通
绪论
第一章 乐之源
一 图腾观念下的原始歌舞
二 阴阳五行观念下的原始歌舞
第二章 乐之本
一 音乐与情欲关系的最初自觉
二 恶的时代与苦难人生的理性反思
(一)音乐本于自然与情感之“和”
(二)道德情感与自然性情两“和”争鸣
(三)在礼乐中道德情感逼退自然情感
三 大一统的时代召唤
(一)外在自然与内在情感和合于乐
(二)音乐与情感的文、质关系
(三)音乐本质的情感模式
第三章 乐之用
一 以乐致和溯源
(一)人伦之“和”质
(二)人伦之“和”有待于教
(三)以乐施教成就人伦
二 西周以“中”德、“和”德为礼乐教化之首举
三 春秋时期“中音”“和”声与“中德”“和”德的内在连接
四 孔子开创的“仁”、“礼”和谐统一的儒家乐教传统
五 礼乐批判思潮
(一)道家的礼乐批判
(二)墨家的礼乐批判
(三)法家的礼乐批判
(四)“和”目标的殊途同归
六 荀子以礼、乐中和为旨的儒家乐教传统的再发扬
(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二)“化性起伪”的原则在于“性伪合”
(三)“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导情节欲
(四)礼、乐中和的人格要求与社会理想
七 《吕氏春秋》以“适”“全性”“化民”的音乐功能论
八 《淮南子》的“无为”新乐教
(一)与世推移的礼乐观
(二)因而无为的乐教论
(三)“无为”新说
九 董仲舒“宜于世”的乐教论
(一)“性待教而为善”
(二)“入成之以礼乐”
(三)“乐为应人作之”
十 《乐记》的情感乐教论
(一)感物生情、情动生乐
(二)情和而德,因德制情
(三)乐以和情、礼以律行,礼乐之“情”同
(四)人伦体验与体验人伦
(五)礼乐应天而制、乐教法天而行
第四章 乐之美
一 春秋时期关于“乐从和”的大讨论
二 儒家的礼、乐中和之美
(一)孔子奠定美善统一的中和审美范式
(二)荀子高扬美善相乐的中和之乐
三 道家的自然天和之美
(一)老子“大音希声”的乐妙之门
(二)庄子自然朴素的美学崇尚
四 《淮南子》的儒道和美
五 《乐记》的“大乐”之美
(一)乐之真
(二)乐之善
(三)乐之美
结束语: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总体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