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父母的80条黄金戒律,助家长们一臂之力!
教育孩子,不可掉以轻心;培养孩子,不可一相情愿;关爱孩子,不可娇宠随性。
富于智慧的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动力,片面不当的教育却是孩子成才的阻力。爱孩子,要有原则,管孩子,要懂分寸。
你是否也有很多教子的困惑?你是否也采用过许多不当的教育方法?该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家长?《孩子成才别帮倒忙(优秀父母的80条黄金戒律)》(作者陈芳)从多个角度入手,告诉父母哪些事情应该做、该怎么做,又有哪些事情不应该做,为父母们解答生活中的教子问题,与父母们一同陪伴孩子快乐地成长。
今天的父母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成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拥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家长们往往紧盯着自己的期待和愿望,而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所以,作者陈芳特别编写了《孩子成才别帮倒忙(优秀父母的80条黄金戒律)》,提醒家长注意自己可能存在的误区,指出一些不当的观念和言行,解答家长内心的疑惑和问题。或许,你能在《孩子成才别帮倒忙(优秀父母的80条黄金戒律)》中找到自己寻求的答案;或许,你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你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每个孩子都像雏鸟一样在一天天地成长,他们会有自己的方向、渴望与梦想。每一位家长都要用心、细心地守护他们,别让自己的爱帮了倒忙,伤了孩子心灵的翅膀。
唐静的爸爸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孩子不是父母的木偶,她应该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唐静的爸爸跟孩子妈妈商量后,决定不再干涉唐静做什么,也不催促她做什么。当唐静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时,他们就放手让她自己去行动;唐静洗澡时,爸爸妈妈也尽量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让唐静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他们尽量把孩子的事情都交给她自己作决定,然后去实施。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现在的唐静已经是个独立自主而又自信的孩子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判断,不再是当初那个绝对听话,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长跑比赛的话,那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环境干扰和困难,直至抵达终点。家长应放开呵护的大手,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比赛中克服困难的艰辛以及到达终点后的喜悦。家长确实要想出办法来避免孩子受伤害,但并不是用束缚孩子的方式来避免意外伤害!孩子不是大人的木偶,家长应该放开双手,还孩子一个自我生活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自信、独立、积极地成长。
教育孩子如同捧一把细沙,握得越紧,手中所剩越少,那些沙会从指缝中间漏掉,正是因为自己太用力、太想拥有它。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一样,过犹不及。所以,聪明的家长,给掌心的沙子留些空间吧,这样也许就不会有沙子从指缝中漏掉了。不要把孩子抓得太紧,适当的时候就该学着放手。
家长不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长。如果家长的思维方式是“孩子必须听我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孩子不是任由我们摆布的木偶。要清楚孩子的优点、缺点以及问题所在,善于抓住他们的“心理软肋”。
家长要想对孩子进行引导,就必须讲究技巧和教育艺术。比如,要想使孩子免受某些同伴的负面影响,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加入新的交际圈,并自发地获得良好的体验。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从尊重孩子角度的出发,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给予孩子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干,使他们的想象、创新、动手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还要给予孩子较大的自由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促使孩子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建立起高度的自信心。现代家长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激励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而不是包办者、束缚者。
孩子的自信心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点。一个孩子有了初步的自信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动脑筋想问题,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他们往往会在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各方面发展得较快、较好。如果家长过分“关心”和“保护”孩子,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缺少锻炼的机会,自信心的形成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能力低下、性格懦弱、没有主见等情况。
很多家长都会有下面的经历,或者看到、听到过类似的场景和话语:家长正对着自己的孩子大声呵斥:“你看你这孩子,这么不听话,你看那×××,人家跟你一般大,可是人家多听话,成绩多好,你什么时候能像人家一样?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
很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这种对孩子的期盼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心情太过迫切的话,那他们就几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一般的成绩,而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便常常事与愿违。 有研究显示,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中,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家长不断给孩子树立榜样,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随便比较,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相当普遍,但是对孩子来讲,这很容易使他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面对这样的家长,心理素质好的孩子也许扮个鬼脸,或者是赌气不予理睬,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排斥或逆反的心理,即便是表面不说,他们心里也会有多种感受,比如厌恶、痛恨等。
马健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心理诊所。经过询问,心理医生发现马健的妈妈只要一说起孩子的学习就非常激动:“我们做父母的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就是为了他吗?可让他自己说说,他就是不给我们争口气。你看我们同事的孩子,人家比他还小一岁呢,学习从来就没让父母操心过。别人能行,他为什么就不行啊?”
后来心理医生了解到,马健父母只是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在生活上对孩子真可算得上无微不至了。可是,马健和父母却怎么也亲近不起来,而且矛盾的关系还愈演愈烈,马健经常顶撞父母,有一次竞然和父亲动起了手。
经过心理医生的耐心疏导,孩子终于慢慢说出了原因:这次期末考试,马健在班上排第15名,年级排名第68。马健进入了年级前100名,比起上学期的成绩来说可算是进了很大一步。满心欢喜的马健回到家,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夸奖,而是被他们狠狠地训了一顿:“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你这么好的条件啊!可我们为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你怎么就这样回报我们啊?你看看人家李强,人家为什么能考第一?你太不努力了,太让我们失望了!”
“又来了!我就没有让你们满意的时候。你说,你们什么时候说过我好?反倒总把李强的好挂在嘴边。难道他是你们的儿子,我不是?”马健的话激怒了父亲。P3-5
黄金戒律是优秀父母教育孩子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这与孩子的成长成才以及父母本人是否合格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父母比以往任何一代的父母都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关注并不代表正确,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有恰当的教育方法。一般的父母想得最多的是“应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很少去考虑“怎么做孩子才能接受”以及“我们自己不应该做什么”等问题。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存在错误做法,比如喜欢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或是将几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可能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其实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进步反而没有好处。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学习一些如何避免错误教育方法以及如何培养科学的教育理念,进一步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错误,帮助孩子奔向美好的未来!
时下的许多年轻父母们聚在一起,必然会谈到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问题,职场存在职场戒律,那育子自然会有育子戒律。把每个孩子都看成一个天使,父母调整自己的观念认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护好孩子脆弱稚嫩的翅膀。
心理、学习、性格、人际交往、家庭环境以及理财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本书就从这些方面入手,告诉父母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该怎么做,又有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将一些理论知识摆上去好像不太对年轻父母的胃口,于是在理论中插入了大量贴切的事例,将与问题相关的细节展示给大家,使道理更加清晰明了,以此引起父母们的注意和共鸣,同时还通过对案例的理性分析,得出一些切实可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助父母一臂之力。
作为家长,不应该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过人的天赋、骄人的成绩以及丰富的艺术细胞,不要总是认为孩子没有什么潜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每个孩子都有可开发的一面,只不过家长没有发现。孩子成长的目的不是高分数,也不是别人的夸奖,而是他自身的进步,是在家长的引导下将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展现出来。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绩优股”,而父母要懂得遵守“黄金戒律”。
本书的内容选择以及教育观点吸取同类书籍的精髓之处,但是在结构以及标题处理上另辟蹊径,突出特色,力求一针见血,切实为家长提供教育真经!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李洁、张媛、何玉花、齐海英、魏巍、郭红霞、季慧、李良、陈莉、白晶、张晓义、李淑云、曾晓丽、霍秀兰、霍立荣、杨春明、季慧、张来兴、陈鹤鲲、顾新颖、李淳朴、陈方莹、薛翠玲、杨佩薇等,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