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文丛创刊十多年来,共发表三千多篇美文,记录了中国知识界在世纪之交开拓前行的足迹。河畔青芜堤上柳,《河畔青芜堤上柳》由书屋编辑部编著。
众生皆苦皆忧,但文人的忧愁则格外悠长。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讲的便是文人的宿命。人一旦与文字结缘,便不免雕琢心肠,自结愁缘,轻则为闲愁清愁,重则为哀愁,总之是愁绪缠身,生命不息,忧愁不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河畔青芜堤上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书屋编辑部 |
出版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屋文丛创刊十多年来,共发表三千多篇美文,记录了中国知识界在世纪之交开拓前行的足迹。河畔青芜堤上柳,《河畔青芜堤上柳》由书屋编辑部编著。 众生皆苦皆忧,但文人的忧愁则格外悠长。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讲的便是文人的宿命。人一旦与文字结缘,便不免雕琢心肠,自结愁缘,轻则为闲愁清愁,重则为哀愁,总之是愁绪缠身,生命不息,忧愁不止。 内容推荐 《河畔青芜堤上柳》由书屋编辑部编著,从1840年以来,中国被卷入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有眼光的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外围世界,以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借鉴。 《河畔青芜堤上柳》是作者勤奋耕耘,精益求精的产物,呈现出鲜明的专题性和个人风格,既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又有强大的思想冲击力。 目录 第一章 贫兮富兮如之奈何 爆竹声里送穷神 为富为穷皆可歌 败家之乐 财富的“图腾” 从一次饭局想到的 时常把一把斋 第二章 心灵似海百货皆有 说“谦” 说“迁怒” 说“沉默” 说“矫情” 修养:媚俗的自我节制 文明的刺客——嫉妒 第三章 千古一梦红袖添香 谁是最可爱的女人 一支女人的歌 夫妻夜读 香艳的诗 爱情·幸福-林道静及其他 文学·女人与梦 第四章 读书之乐写作之悟 读书时节 有书作伴好还乡 玩古董与买新书 读在香港 为什么写作 换笔尴尬事 在告别与回首之间 拒绝游戏 数码时代的阅读与写作 第五章 艺海泛舟托怀玄远 两幅鼠画 八大山人与“黑画” 齐白石与中国艺术精神 杨福音艺术散论 小记父亲 再看韩羽的画儿 启功先生书法的得与失 戏迷碎语 以董其昌为训 第六章 海阔天空无事生非 借名的花样 理性的癌变——悖论 头发、政治及其他 历史像个小姑娘 乱点鸳鸯谱 蓝色神话——关于伟哥的对谈 人生如牌局 忧乐的长度 试读章节 每年春节,我国民间都有迎财神的习俗,与之相对应,有的地方还送穷神。一迎一送,有破有立,历史都很悠久,只是送穷神的仪式要简单一些,也不像迎财神那样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先说财神。财神本是道教所创。道教创立的神祗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在古代要数福禄寿三星,现代则非财神莫属。财神又称赵公元帅,相传本名赵朗,字公明,秦汉时人,是张道陵天师的门徒,平时骑一只黑虎,为张天师守卫炼丹炉,后来便由张天师启奏天帝做了神仙。出身就只是个保卫人员,难怪财神在道教神仙队伍里位置并不高。然而位置并不一定与权威成正比,“福”也罢,“禄”也罢,“寿”也罢,都不及钱财来得直截了当,这正是现代人崇奉财神的缘故。 再说穷神。穷神既不属于道教,也不属于佛教,什么教派也不是,似乎也不属于魔鬼一流。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唐代我国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没人说得清。 虽然形象不佳,但要论出身,穷神竟胜出财神好多。屈原在《离骚》里自叙,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就是说他是颛顼的后代,其实已是很遥远的后裔了,尚且引以为骄傲;而穷神却是颛顼的嫡亲儿子,何等了得!这位颛顼之子叫什么名字,史无记载,我们只知道他生前好穿破衣,好喝稀粥,专在穷村陋巷里流浪,但绝不是什么避世高人,只是个意志消沉好吃懒做的主儿,或者说竟是上古时代的嬉皮士。他后来就死在陋巷里,当然是在流浪中饥寒而死的。这样的人物做了神,能有好果子给我们吃吗?他发自内心地喜欢穷愁潦倒,喜欢饥寒交迫,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紧跟他去流浪。于是穷神的危害便代代相继,人们为了送走穷神殚精竭虑,用尽了各种办法,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民战争。 经历了无数代的延续,送穷神的办法仍只简单几种,也实在难得创新。时间大抵是在正月初五日(俗称破五),有的地方是拿一张纸,画一位蓬首垢面的女子,是为穷神像,把那画像缚于草把之上,恭恭敬敬送出门。有的地方剪纸做妇人状,丢弃在大道边。还有的是在破五时,起个大早,掀起炕席,扫掉炕上的积尘,倒掉完事。送法虽各异,但都不免有点“想当然耳”的意思,近乎精神自慰。 P1-2 序言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南唐著名诗人冯延已的感叹,道出了千百年来读书人内心的困顿和纠结。 众生皆苦皆忧,但文人的忧愁则格外绵长。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讲的便是文人的宿命。人一旦与文字结缘,便不免雕琢心肠,自结愁缘,轻则为闲愁清愁,重则为哀愁悲愁,总之是愁绪缠身,生命不息,忧愁不止。这惹来愁绪和烦恼的对象也林林总总。自然界的乱山平野、落日残照、草色烟光、风鸣树偃等斑斓物象,以及随四季转换而生的各种变化,如春雨来幕、夏日炎炎、秋叶离枝、冬雪皑皑,皆能引发内心的悸动和畅想。至于社会生活的不公、个人遭际的不顺,则更能触动读书人那颗敏感的心灵。 中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随处可见,包括读书人在内的社会各群体的生存压力有增无减,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小到职场收入、房价走势,大到气候环境、世道人心,没有人能够给出让人安慰和放心的解释。所有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乱象和个人遭际中的不测,都让读书人常常陷入焦虑、惶惑之境。为寻求安身立命之道,他们有万斛积愁需要宣泄,有百千疑问需要破解,以求淌过这岁月的河流,完成从此岸到彼岸的精神泅渡。 笔墨生涯,君子固穷。以笔耕为生的文人,大多只能求个温饱乃至小康。在古代,像袁枚那样善于经营敛财、过上尊荣富贵生活的文人屈指可数。即便在当下,也只有少数名作家能跻身千万富翁之列。但在一个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时代,令文人发愁的首先便是贫富问题。无论何等清高之人,都不能不直面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他们抛弃耻淡荣利的传统,就财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纷纷立言。如今的文人们深知,自由虽不是金钱所能买到,但却会因为缺乏金钱而失去。金钱也非万能,但能换来相对的安全感。就整个社会来说,物质财富的增加也有助于人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品味。富而不仁、富而生骄的事固然存在,但人穷志短、贫而生谄则更为普遍。因此,越来越多的文人认为贫困无足歌颂,相反,中国需要有健康的“示富文学”、“扬富文学”。当然,他们也强调,社会财富的分配应当确立公平正义的原则,以便让全体国人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然的话,贫富悬殊和中产阶级的弱小将会引发社会加速地走向溃败,甚至产生暴力冲突。 不过,也有人对国民无节制地追求财富提出疑惑,认为财富与幸福指数并不一定同步增长。嗜好物欲会造成身体感觉的退化,从而导致幸福感的降低乃至麻目。因此,在物质生活比以往大为改善的今天,不为衣食发愁的人们很有必要像回族人那样“时常把一把斋”,通过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等有意识的节制手段,唤回久违了的幸福感。 世纪之交,影响中国人生活之巨的莫过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如今,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网民人数据称已达四亿多,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网民大国。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观念,同时也对文人传统的劳作方式和社会价值构成了挑战。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让文人们正在逐步丢失沉思和默想的习惯,而网络写手的泛滥又使学者、作家失去了原有的尊荣和光环。传统的以毛笔、钢笔书写的快乐和艺术之美,以及手稿中传递的人性温热、个体特色等全都被电脑一扫而完。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书法,自钢笔之后再遭劫难,面临彻底沦亡的命运。固守传统写作方式的人日渐稀少,而且在文本生产、传播方面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所有这一切,便勾起了文人们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深沉忧虑。一方面,他们必须对自己的书写方式和思维习惯来一番颠覆性的改造,才能适应这个网上码字的时代,另一方面,他们也为丢弃传统书写方式的美感而深感遗憾和无奈。 互联网这个东西,在文人们看来确像一把双刃剑。往好处想,它拓展了个人自由和创造的空间;往坏处想,它使人们的阅读空间变得碎片化,关注点也极度分散,并且转换无常。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还是一个互不买账、互不服气的时代,斗狠争胜的欲望有时甚至盖过了对是非曲直的起码尊重,再睿智的思想、再真实的信息也可能遭到围攻和质疑,最终沉没于无情的信息之海。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一部小说、一篇诗歌引来全民关注的情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互联网先进而时尚,但这并不意味着愚昧、偏执便会从此绝迹;互联网提供的宣泄渠道抑制了街头政治,但也让人们的身体和心智趋于孱弱;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但原子化的生存方式也可能让社会变得更像一盘散沙。 伴随着互联网的攻城掠地,一种速度崇拜正在全社会弥散开来,以致人们在追求快乐时气喘嘘嘘,结果和快乐擦肩而过。文人的古典情怀,因为悠闲生活节奏的不复存在而无所附丽。中国文人最恒久不变的美梦,乃是坐拥书城,在太古般沉静的长夜中,与三两友人或红颜知己啜茗相对,娓娓细谈。尚记得民国学者朱偰先生的风雅之事。其书斋有联云:“月大风高诗酒夜,短书长剑古今人。”他常于秋高气爽之夜,与二三知己于书斋中谈天说地,评论古今,“斋中几净窗明,庭前月白风清。博古架上,商鼎周彝,汉陶宋磁,整齐雅结;图书万卷,罗列左右,挥麈清谈,乐乃无穷,偶有所得,会心一笑。”转眼到如今,谁还有心境、有条件去享受那诗酒沉醉的夜晚? 无情的物欲之火正在吞噬着一切。文人们慨叹,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子佳人辈出,少男少女皆倾慕知识,附庸风雅,怀揣单纯而高洁的梦想。穷小子的诗文能博得心上人的青睐,灰姑娘的青涩之梦能唤起意中人的爱恋。再看眼下,诗词文赋已基本排不上用场,唯有金钱、实力才是情场最便利的通行证,真乃斯文扫地,铜臭熏天。将眼前的荒疏与过往的风雅稍作比较,稍有古典情怀之人便顿生人心不古之叹,觉得那无比美好的精神之恋、幽赏之乐、清玩之雅皆已遥不可及。至于“红袖添香夜,纱厨待月时”,则更成为古人的专利,时人已无福消受了。 旧愁未己,又添新愁,文人们心中的愁绪,端的如李清照所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胡长明 2010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