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史记》中记载的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的父亲淳于意被人诬陷,要受肉刑的处罚。孝顺的缇萦将父亲的冤情上书汉武帝,汉文帝被其孝心打动,废除肉刑,释放了淳于意。高阳以《史记》上寥寥数言引申成章,虚构配角,打造了这本小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缇萦(高阳文集珍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阳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史记》中记载的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的父亲淳于意被人诬陷,要受肉刑的处罚。孝顺的缇萦将父亲的冤情上书汉武帝,汉文帝被其孝心打动,废除肉刑,释放了淳于意。高阳以《史记》上寥寥数言引申成章,虚构配角,打造了这本小说。 内容推荐 愚夫得助举状元,奇女何辜遭遗谴! 桑田沧海何多变,高阳巨笔演古今。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缇萦是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之人。她是西汉名医淳于意的女儿,为其救父而向文帝上书,汉文帝因为她的陈情而将肉刑废除。她展现出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刑罚。 试读章节 等淳于意看完了最后一个病人,宋邑才敢进去禀报:“唐师兄早就来了,等着见老师。” “哦!”淳于意不免奇怪,“今天是七月初六,不是洗沐日,他怎的有空来看我?” “说是有要紧话要陈告老师。” “好,我就来。” 说是这样说,淳于意却是慢条斯理洗了手,脱掉已沾上病家脓血的青布短襦,换上一件宽大舒适的纱■禅衣,他表面显得很从容,其实心里在嘀咕——唐安是他的学生,也是齐王的侍医,这所谓“要紧话”,可与齐王的病情有关?大有疑问。于是他停下来细细盘算…… 门外影子一闪,宋邑先探头进来,随从跟着唐安,师道尊严,尽管唐安比三十八岁的淳于意还大好几岁,而且是食禄三百石的王府属官,见了老师,依旧恭恭敬敬地行礼问安,然后与宋邑并排坐在下方,正一正衣襟,极严肃地注视着淳于意,准备有所陈诉。 “你有话,就说吧!” “是!”唐安膝行数步,凑近淳于意低声说道,“有个消息,必得奉陈,今天午前,我听得王府太傅与内史在计议,想征召老师为‘太医令’。” 一听这话,淳于意像一棍打在头顶上,半晌做声不得。 那师兄俩——宋邑和唐安——相互看了一眼,提出无言的疑问。他们的疑问是相同的,只知道老师不愿意做医官,过去数年中,在平原的朸侯,在琅琊的平昌侯,甚至远在邯郸的赵王,广陵的吴王,皆曾特遣专使,备办重礼来邀请,都为他设法辞谢了,但却不解他何以把这件事看得如此严重,征辟为官,竟似捕他入狱一般,岂不可怪? 这个疑团,自然不敢直说,这时安慰老师要紧,于是宋邑也凑近了淳于意说:“幸得师兄先来通消息。老师如不愿就王府之聘,还来得及想办法。” “自然!”淳于意定定神,点一点头答道,“一定要想办法。你,”他看着唐安,“且先说与我听,齐王的病情如何?我从阳虚到临淄,路上曾听人谈起,说齐王病喘,可有这话?” “岂仅病喘,头痛目昏,终日委顿。只怕——” 唐安咽了口唾沫,没有再说下去。不说,听的人也知道,他咽下去的那句话是:“只怕不久于人世了!” “齐王今年多大?”宋邑问了一句,“十八?” “才十七。” “才十七!”宋邑看着淳于意说,“但已腰大十围。气喘、头痛目昏,怕的是都由过于肥胖而来!” 淳于意不做声。闭目想了一会儿,徐徐答道:“非病也!养尊处优,肥而蓄精,以致骨肉不相任,脉法日:‘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要卧。’少年岂可不劳动?如能节制饮食,舒散筋骨,应可不药而愈。否则,使扁鹊复生,依然无能为力。” “谨受教!”唐安伏地顿首,“当相机陈告太傅!” “要召我人王府,自然是为的护侍齐王的病,不一定非我不可。而非我不可的病人,却以我身在王府,只好等死,天下不平不妥之事,莫过于此。”这一番议论,在宋邑、唐安,竟是闻所未闻,想所未想,一时都愣在那里,无可赞一词。 “你们大概都还不明白,我何以屡屡躲避王侯的征聘,是自命清高吗?不是。”淳于意停了一下,又说,“你们虽都是我的学生,只怕还不甚了解我的生平,自然更不能体会我的本心,我今天都跟你们说了吧!”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宋邑和唐安同声回答。 “我的本籍是淳于,寄籍临淄,现住阳虚,这是你们知道的;我做过齐国的太仓令,弃官从先师阳庆先生学习,这也是你们知道的。但是,你们不知道我为何要迁居阳虚,也不知道我不仅从过先师阳庆先生,还有——” 还有公孙光,是淳于意第一次所从的老师。 自古以来,谈医药的,只是传抄医方。其时蕾川唐里的公孙光,所藏的古方最多;淳于意专程去拜访,接谈之下,极其投机,于是公孙光慨然公开他的秘传,不过半年工夫,淳于意就把他的全部古方,都记诵得滚瓜烂熟了。 “我的方子都在这里了。”公孙光对他的学生说,“我没有藏私。我年纪大了,留着这些方子也没有用,平生心血所聚,都给了你了。你该想到来之不易,不要轻易传授他人!” “遵命。”淳于意向老师保证,“我至死不敢妄传他人。” P1-3 序言 从事历史小说写作以来,二十余年心血所积,得书若干,计字又若干?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甚了了,约略而计,出书总在六十部以上;计字则平均日写三千,年得百万,保守估计,至少亦有两千五百万字。所谓“著作等身”,自觉无忝。 上下五千年,史实浩如烟海,所以我的小说题材,永远发掘不尽;更堪自慰的是,以台湾为中心的世界华人社会,无一处没有我的读者。有些读者奖饰之殷,期勉之切,在我只有用“惭感交并”四个字来形容心境。 行年六十有五,或许得力于凡事看得开,更应庆幸于生活在自由自在、不虞匮乏的大环境中,所以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可说并未老化;与笔续盟,二十载可期。不过今后的笔墨生涯,一方面从事创作;另一方面亦须整理旧稿。新作单行本将仅交由联经及远景两家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与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合作的开始,在个人的创作历程中,是一块很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特缀数语,敬告读者。 是为序。 后记 高阳(1922-1992),一说生于1926年。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以历史小说的创作,享誉当代文坛,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以历史人小说,以小说述历史”,从考据中探索历史的真相实况,并将求证索据所获的资料运用于小说之中。高阳著述丰富,一生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来描述高阳作品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高阳过世的时候,友人挽联云:“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 由于种种原因,祖国大陆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缘知晓高阳这位浙籍著名历史小说巨擘。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高阳作品的陆续翻印以及研究工作的徐徐展开,祖国大陆读者、研究者才逐渐有机会一睹其艺术风采。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高阳热,许多出版社陆续出版高阳作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高阳作品的出版分散于多家出版社,很不完整。基于这些考量,我们计划出版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高阳文集珍藏版》。 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地域,语言风格与我们现在的阅读习惯有所不同,但出于对高阳先生作品的尊重,我们在稿件编辑过程中,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除了对原文中明显差误作了更正,极个别地方略有删改,尽量保留文章原貌。 书评(媒体评论) 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 ——杨明(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