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所开设专栏的评论文集。
作者见多识广,对中国政治、官场、民生、社会之潜规则深谙心底。作者思想观点老道,学识广博,分析问题一针见血,文字文风极为干练通俗,擅长把复杂的问题通过嬉笑怒骂娓娓通俗道来,读后令人心生佩服,拍案叫好,产生共鸣。
本书重点围绕中国文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当代社会热点事件选材近百篇文章,分为“品评人物”、“世相杂谈”、“杂谈时事”三大部分,上至五四先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下达近日所见斑驳陆离之怪状,批判言辞激烈,是因富有忧患意识的“中国关怀”,亦为存有警醒世人之心,可谓篇篇精彩。
本书分三篇,分别是人物、世相以及时事,内容繁杂,上至五四先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下达近日所见斑驳陆离之怪现状。批判言辞激烈,是因富有忧患意识的“中国关怀”,亦为存有警醒世人之心。
本书力透纸背,鞭辟入里直指社会疾患痛点;深中肯綮,剥茧抽丝打通时代任督二脉。
昨天上午去摊儿上买了盘《孔子》的影碟,午饭时边吃边放,看到南子被射杀后,就再也看不下去而去午睡了——晚上十点多的时候接着播放,总算给看完了。
两个小时的“大制作”,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没什么动人的故事情节,没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画面黑乎乎一片阴暗,除南子的衣饰还算鲜亮外,一个个灰头土脸青布裹身,净是些“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人海“大场面”,字幕却小得好像故意让人看不清楚。
这样一部电影,让人笑不起来,更不明白怎么能让人哭出来?
我也甭总是站着说话,对人家评头品足了——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倘若我是导演怎么办?
我肯定不拍,因为:
孔子之世,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列国纷争,可以拿来入戏的绝妙题材多的是——一部《东周列国志》,把中国权术的博大精深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拍谁也别拍孔子,因为他“没戏”。
你想呀,一个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老人,成天激愤着“八佾舞于庭”,回味着周代的“郁郁乎文”,絮絮叨叨着“克己复礼”,终其一生,短暂的从政纯属偶然——就像瞿秋白所说“历史的误会”,多半辈子只是子日诗云的教书,弟子又不是《教育诗篇》中调皮捣蛋的学生,个个都是谨言慎行的正人君子,有什么好拍的?
此其一。
如果要拍,就真得来个“大制作”,拍上少说二三十集,拍他的家世,他的一生,他足迹所到之处,还有他的身后之事——因为他是“生哀死荣”的,再把孔府、孔庙、孔林,泰山,都拍上,起码有看头,给人一个完整的孔子。
此其二。
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把他当小姑娘那么打扮,把他说对的话,说错的话——诸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类,还有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评价,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都拍上,最好还要辅以旁白,介绍有关背景,并对其言其行作适当的点睛之评,否则,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看不明白,误读了他。
此其三。
总之,影片的导演,是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题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之被奉为“至圣先师”,乃是历朝历代为了巩固其家天下,看中了他鼓吹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套。
近代以降,每逢革命,都拿孔子祭旗,如“五四”的打孔家店,“文革”的批林批孔批周公,一旦大功告成,再给他平反,开始新一轮的尊孔读经,并且成就了一批靠“孔学”谋生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文化戏子,眼下就是孔学的火红年代——此“正确的时间”之谓也。
但何以又“错误的题材”了呢?
这好理解。
于丹就聪明,她深谙“古为今用”之道,所以就努力推陈出新出与主旋律合拍的“心得”,她又懂得文化市场,会经营,卖什么,怎样卖,全都门清。她精明在以巧取胜,只加工零售孔子的只言片语,这不用太多的学问做本钱——尽管有时也难免穿帮露馅,被人逮个正着。
《孔子》的编导,则错在批发整个孔圣人,却又力不从心,驾驭不了。
且不说专家指出影片的硬伤了,结构就成问题——把孔子的从政,还有周游列国当重点,而著书从教只以一部《春秋》敷衍了事,影片随之戛然而止。 殊不知,孔子不是政客,他是一个教育家。他在“三十而立”之年,就开始收徒讲学,至73岁而卒,可以说一生都在从事教育,52岁做中都宰到54岁做大司寇,不过三年光景。
人们对孔子的了解,主要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但钱穆评价说它“一则选择材料不谨严,真伪杂糅;一则编排材料多重复,次序颠倒”,故又撰写了《孔子传》——两书都是研究孔子必读之作。
除此之外,有关孔子的研究,评价,材料浩如瀚海,传说也同样不少——前三年去曲阜旅游,导游是孔门之后,满肚子孔子的故事,听起来比《孔子世家》有滋有味。
同样的材料,不同人却写出不同的孔子,这全在自家的眼光,尤其是把握能力,其实就是水平怎样了——塑造一个客观的孔子,哪那么容易?
演好孔子,也不容易,周润发演技不错,但大胡子马克思般的一脸严肃,深沉,也不知在琢磨什么,透着老年的木讷,比赵丹饰演的人物还有差距。
据说中影集团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强迫美国大片《阿凡达》歇着去了,《孔子》一片的导演胡玫称,果真如此,“我会感觉很温暖,我希望政府能够保护我们的国产电影”,并号召“大家都应该去影院看一看这部影片”。
又拿爱国说事,但这拯救不了《孔子》的票房,因为文化大餐,吃不吃还得看观众的口味。P013-015
2006年9月,我的职场打拼生涯终于“到站”,从某知名国有企业集团退休。
说“终于”,确有如释重负之感,因为从此我不再心为形役,更用不着再看任何人可鄙的脸色了——尽管我个性极强,坚守人格独立,但仍不能免俗,面对人与事的纷纭和盘根错节,不时地只能心中有数但目笑存之难得糊涂虚与委蛇,好在我终于能以不曾摧眉折腰取悦权力为同仁耻笑而令自己蒙羞悔恨终生而感到庆幸了。
我也终于可以聚精会神读书,心无旁骛上网,写自己的文章了——十几年在“大内总管”的位上,我做足也做腻了官样的八股文章。
在浏览了众多网站之后,我又终于按捺不住,突发游戏文字娱乐晚年之想,便戏将姓氏拆开再组合为“高人”二字权作笔名,投稿心仪的网站,承蒙网编厚爱辟以《高人之见》专栏,两年多的时间,竟写出了300多篇、约70万的文字来。
这本小书即从中选辑而成,之所以以《姑妄言之》冠名,是因我学养不足,才疏学浅,所说或失之片面或有不经之谈,只是“姑妄言之”的一家之言,读者也只能“姑妄听之”了。
需要说明的是——
这些文章,都是针对时事的有感而发,或是心血来潮的偶得,不成系统,不成体统。为读者计,成书时大略归为品评人物、描摹世相、杂谈时事三类。
论辩的“网文”,直来直去,大多不避对方名讳,但成书就不该“大不敬一便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尽力将他们隐姓埋名。
对某些人与事的批评,都是我当时的见解,现在或有改变,读者当视为其时社会热点的记录,并恳请被批评者海涵。
还有,选入集中的文章,有些作了修改——主要是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尽量剔除。
拙文之能成书,是受了网友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