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共2册彩绘图文版)/书香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孔子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与集结,是一部集中体现孔子道德思想、政治主张的著作。《论语》言辞简洁却含义深刻,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形象和气度。通读《论语》,那率直的子路,贤雅的颜回,善辩的子贡,无不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当然,作为描述的中心,大圣孔子更是跃然纸上,仿佛在以他特有的温和、庄严的语调,阐述着那些至善至仁的思想和道理。

细细品读《论语》,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人生各个方面看法的升华。

内容推荐

孔子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他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仍然不得志,于是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执教期间,他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聆听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任人唯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可以了解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教育思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治国安邦理论。总之,《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形成起过重大影响。

目录

上册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下册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录:孔子家语

试读章节

2.20 康子①问:“使民敬②、忠③以④劝⑤,如之何?”子曰:“临⑥之以庄⑦,则敬;孝慈⑧,则忠;举⑨善而教不能⑩,则劝。”

注解

①季康子:鲁哀公时正卿季孙肥,“康”是他的谥号。

②敬:严肃认真。

③忠:忠诚。

④以:连词,或解为而,或解为和,均可通。

⑤劝:劝勉、勉励。此处是指自勉之意。

⑥临:靠近。上对下靠近为临。

⑦庄:庄重、严肃。

⑧孝慈:孝顺、慈爱。子女对父母孝,父母对子女慈。

⑨举:推举、提拔。

⑩不能:能力薄弱的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敬重、忠诚于上级,勤勤恳恳地做事,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百姓态度严肃认真,他们对你自然会敬重;你孝敬老的、慈爱幼小的,他们自然会忠于你;你提拔任用正直善良的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自然就会勤勉了。”

读解心得

孔子此言,也是论治民为政的。孔子论政,在于论述德治亦即礼治的一些具体内容和方法。治理国家之道,一是以法治国,民畏而服,民敬而从;二是以教治国,教化百姓,使百姓知耻而能增德、守法;三是唯贤是用,任用有德有才的贤士,而让无德无能的庸才居于下位。这里的核心机制,首先是“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善,在没有得到关于对方的负面信息之前,把对方当做守信用、有底线的人看待。其次就是对等原则。如果把对等原则解释为“礼”(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话,孔子的这个解决方案体现的是“仁”与“礼”两大原则的合力,其实质是,通过“人心美德相互之间的感应”,用美德唤醒美德,奠定事物良性发展的基础。

2.21 或①谓孔子曰:“子羹②不为政③?”子曰:‘《书》④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⑤,施⑥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解

①或:有人。

②奚:疑问词,为什么。

③为政:参与政治。

④《书》:《尚书》。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

⑤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两句见伪古文《尚书·君陈篇》。前句意谓孝于父母,后句意谓善于兄弟。“孝乎惟孝”,有的本子作“孝于惟孝”。友于:兄弟之间友爱的意思,借指兄弟。

⑥施:延及、影响。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去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

读解心得

其实,这一章孔子的理论是一种自我解嘲的违心之言。其实,孔子本人对做官从政是很积极的。为了谋求一官半职,他不辞辛劳,周游列国,这个事实本身,就否定了他这句托辞。连朱熹也都看出了这一点:“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孔子在自己的理论中,完全把政治与道德等同起来了,或者说将政治的基础奠基在人心之上了。孔子的为政思想,实际是从做人来强调的。在孔子看来,不论为政者也好,不为政者也好,首要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参政有时并非仅仅指公共国家层面的直接介入,个体私人层面的职责同样是一种或者间接然而尤为重要的参政形式,两者在“施于”上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影响作用,由之而取得良性互动。

2.22 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②无辊③,小车④无轨⑤。其何以行之哉?”

注解

①信:信誉、信用。

②大车:牛车。古代称牛拉的车为大车。

③挽祝:牛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④小车:马车。古代称马拉的车为小车。

⑤杌:马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译文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祝,小马车没有轨,这车怎么走得了呢?”

读解心得

孔子论“信”,在《论语》中讲的地方不少,但无论信用也罢,忠信也罢,都离不开一个信字的范畴。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向题上又有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

2.23 子张问:“十世呵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解

①十世:十代。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

②因:因袭、沿袭、继承。

③损益:废除和增添。损,减去;益,增加。

译文

子张问孔子:“十代以后的事情,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现在也可以通过考察知道;周朝对殷朝礼仪制度的沿用,废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呀!”

读解心得

相对来说,儒家学说重“因”不重“革”,将“礼”看成是先验抽象的普遍原则,所以孔子自信地说“虽百世,可知也”。这里所说的是任何朝代的变迁,在礼仪制度方面总是有沿用的,也有增删改变的,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总有不变的东西,也总有不断变化的形式。礼法随时代而变,礼之时;变中有不变者,礼之意。有了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不会一时头脑发热,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竭泽而渔。

2.24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解

①鬼:人死叫鬼。这里指自己的祖先。

⑦谄:谄媚、奉承。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他,这是谄媚;本应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而没有做,这是怯懦。”  读解心得

按周制,祭祀之礼是国家的大事,有着非常繁琐而详细的制度。但是到了周代后期,很多国君已经不再遵守周代的祭礼了。孔子说此话时,是出于维护周礼的角度来思考的,但对于我们来说,他告诉我们的是祭祀之礼的本质。我国自古就极其看重对祖辈的孝道和追思,每逢年节都要祭祀一番,这是后代与先祖交流情感、传承精神的仪式。古人之所以要举行祭祀之礼,是为了缅怀亲人,更是出于孝道。所以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他,是一种别有用心而令人作呕的谄媚行为。

“见义不为,无勇也”,反过来说,就是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要勇于去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义勇为”。勇就是不问对方强弱,不计胜败,无所畏惧;勇就是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坚决去做。

P24-28

序言

儒学经典——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是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论语》的介绍,意即《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与集结,是一部集中体现孔子道德思想、政治主张的著作。

《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几近佚失,到西汉时仅剩下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和《齐论语》,以及孔子住宅夹壁中的残本。直到东汉末年,才有北海人郑玄对其进行整理、批注,这就是现今通行的《论语》20篇。

提到《论语》,就不得不说到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持续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孔子也因此受到后人高度地敬仰和追捧。但是,孔子在世时却未受到这般礼遇,他幼时家境贫寒,胸怀大志,曾经出任鲁国司寇,在政治上颇具才华,却备受冷落,后来孔子携其弟子在列国间周游,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却屡屡碰壁,最终只好回归鲁国,潜心执教。

正是由于孔子曾周游列国,看到了当时在诸侯争霸局势下百姓的疾苦,感受到了百姓对于国家、对于政治的影响力,所以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儒家思想。而作为孔子思想的结晶,《论语》几乎通篇都在阐述“仁”、“礼”、“义”的思想,字字句旬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论语》言辞简洁却含义深刻,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形象和气度,《文心雕龙》中称赞《论语》,“夫子风采,溢于格言”,通读《论语》,那率直的子路,贤雅的颜回,善辩的子贡,无不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当然,作为描述的中心,大圣孔子更是跃然纸上,仿佛在以他特有的温和、庄严的语调,阐述着那些至善至仁的思想和道理。

当然,生动凝练的语言是为了传达深刻思想服务的,《论语》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对孔子思想最集中细致的阐释了。作为孔儒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正是儒家思想最原始,也是最正宗的体现。历代后儒纷纷尊孔子为圣,阐述他们眼中的儒学,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里,儒学被理解、误解、曲解,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已经不同于孔子当时的儒学。

真正的孔子,就存在于这部《论语》中,他就站在那些后儒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引导着世人,感化着世人。

自从西汉时,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主张,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的儒学就如一棵树木在中国迅速成长起来,很快就长成为其冠如盖的参天大树了。

在之后的时光里,《论语》不仅被列入四书五经,,作为读书人学识的重要部分,更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而且,也成为幼童蒙学读物,中国古代那些小小的学童,大多是背诵着《论语》来学习文字、句读的,当然孔子的儒学,也在那一声声稚嫩的朗读声中,缓缓渗入他们的心里,在日后的言行中,无声地发挥着作用。

古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说法,这是对至圣先师孔子的赞扬,也是对孔子所创儒家学派的中肯评价,是的,孔子的儒学就如同一枝巨大的火炬,照亮了古来很多人的思想,而《论语》就是擎着这把火炬的木棍。

而现代以来,由于五四运动时代曾一度有“打倒孔家店”的思潮,加上后来一些政治原因,孔儒备受批判,而《论语》作为孔儒最基础的托载,更是受尽了冷落和批驳。

但是,一片叶子无法长久遮盖太阳的光芒,它总会被时光吹走,随着时代了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回顾中国古代的思想精华,终于将论语放回它本该待的位置上。现在的我们,再来看这部《论语》,已经没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那种近乎仰望神明般的目光,也不再抱有“打烂砸烂”的思想,我们可以从这部《论语》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应对当今社会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等影响人类发展的严峻挑战。

《论语》中不乏为人处世的道理,翻开《论语》你会看到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长远而艰难,我们只有依着步骤,脚踏实地地向前走,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领略到不同的风景;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教授我们与不同的人相处交往的方法;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让我们在看到不同人的不同表现时,要对此人的品性有所界定……

《论语》中还含有很多治学教学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这些熟悉的话语,不就是在我们学习时提醒我们要时时复习的格言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也正是教诲我们要思学结合、勤于思考的箴言啊!而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方针,也正是现代教育方法的重要部分。

当然,《论语》中对“仁”的阐释更加丰富,像“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些言论,细读下来,都是对人性深处闪光点的描绘,通读《论语》,你一定会对人性,对为人,有所感悟,正如程子所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细细品读《论语》,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人生各个方面看法的升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9: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