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国父孙逸仙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长虹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民国国父孙逸仙》由马长虹所著,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要对“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也应该是我们对待民国史的态度。民国的历史起自孙中山,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读懂孙先生,至少能明白半部民国史吧。

内容推荐

《民国国父孙逸仙》由马长虹所著,这是一部以孙中山为引子的简明民国史。孙先生1866年出生,而主要的政治活动则在1894年到1925年的三十年间,纵贯晚清与民国初年,正是中国苍海桑田的岁月。本书以这三十年间孙先生的主要活动为经,以重大史事为纬,勾勒出一个结构完整、曲折生动的故事。

《民国国父孙逸仙》中所讲的一些趣闻,大部分读者未必知道,捧腹之间,也许会惊讶不已。书中表述的内容,与一般人儿时的记忆或影视剧的刻画并不相同,但是,请相信,所有内容都是有著名史家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的。本书虽然读着轻松,但却是真正的历史书,绝非戏说。

对于较为抽象的思想或主义,书中并未着力,还是把这些费劲的事留给哲学家们去做吧。能将这段民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再现一二,就已经谢天谢地啦。不过,如果连历史的真实面目都没搞清,与之相关的哲学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目录

第一章 被错称为“孙中山”的孙逸仙

 孙中山到底该叫什么名?

 土少年留洋

 毁神像并不是要反迷信

 基督无处不在

 反对男女有别

 成为香港大学最老的校友

 学医的孙悟空

第二章 被世人误会的《上李鸿章书》

 有事找老乡

 读了医科大学也不好找工作

 哪条人脉能通到李鸿章?

 求见李鸿章的真正原因

第三章 资产阶级不够多的兴中会

 创立兴中会

 什么人加入了兴中会

 准备造反

 广州起义功败垂成

 孙先生成名人了

第四章 从造反者变成了革命党

 逃跑的路上有了名号

 剪辫留须穿西装

 老婆孩子谁来管?

 伦敦蒙难再次感受基督的力量

 怎样把小事变成大事

第五章 朋友还是敌人?

 你知道“中山”的日文发音吗?

 能与康有为、梁启超合作吗?

 梁启超是背叛了孙先生吗?

 当上了兴中会第二任会长

第六章 惠州起义失败的真相

 再次联合李鸿章

 策划广东惠州起义

 日本驻台总督的阴谋

 《大革命家孙逸仙》

第七章 知识分子中的革命能量

 有多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

 留学生对孙先生的误会

 假冒孙先生的大名就能唬人

 革命传播需要抗干扰

 加入洪门受益匪浅

 秀才不能造反,军队不能革命?

第八章 谁在领导同盟会?

 名声赫赫的黄兴

 中国同盟会的复杂构成

 同盟会所处的时代

 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第九章 起义,起义,再起义

 第三次革命——潮州黄冈起义

 第四次革命——惠州七女湖起义

 第五次革命——钦廉防城起义

 第六次革命——镇南关起义

 第七次革命——钦廉上思起义

 第八次革命——云南河口起义

 第九次革命——广州新军起义

 第十次革命——黄花岗起义

第十章 武昌首义的是是非非

 修铁路修出了麻烦

 湖北新军是怎样被鼓动的?

 武昌首义第一枪,哪个打的?

 北洋军并非袁世凯的私人军队

第十一章 作战还是讲和

 袁世凯的策略

 北洋军无力荡平南方

 南北只能议和

 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是功成不居吗?

第十二章 “二次革命”有必要吗?

 临时政府的困难

 袁世凯何以能取代孙先生?

 戏剧性的孙袁会谈

 《临时约法》带来的困难

 宋教仁被刺引发二次革命

第十三章 何以能打倒袁世凯

 以革命的独裁对反革命的独裁?

 终身大总统也很难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

 护国运动何以能成功?

第十四章 你并不了解的护法战争

 谁在破坏约法?

 孙先生起而护法

 南北战争再起是为了法吗?

 孙先生党建、军建两手抓

 陈炯明为什么反对孙先生?

第十五章 革命尚未成功

 吴佩孚还是孙先生?

 苏联支持孙先生的条件

 广州政权有实力吗?

 镇压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商团

 北京政变后孙先生北上

试读章节

孙先生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这是珠江三角洲下游的一个小村庄,西北距县城石歧约28公里,往南走37公里就是澳门,东南方向与香港隔水遥遥相对。当地风景秀丽,离城又不远,交通便利,广州、香港、澳门的富商都喜欢在翠亨村修建别墅。因此,翠亨村虽小,却并不闭塞。

孙先生诞生前后,翠亨村一共也就七十户人家。孙先生家中并不宽裕,远远称不上是“资产阶级”。父亲孙达成早年到澳门当过鞋匠,回村定居后就是种几亩薄田,夜间还兼任更夫,挣点儿工钱补贴家用。孙先生的长兄孙眉,早年去檀香山做工,路费还是借来的。

孙先生乳名“帝象”,从字面意思来看,完全可以附会为“帝王气象”。有好事者说,从这个乳名就可以看出孙先生不是一般人。其实,翠亨村的祖庙极北殿中供奉着北帝,起名“帝象”的用意,在于祈求村庙里的“北帝”保佑这个新生儿健康长寿。类似的名字在翠亨村很常见,孙先生的塾师名为“郑帝根”,同学中还有叫“杨帝贺”的,以“帝”字人名不过是当地习俗而已。清代文字狱盛行,但翠亨村天高皇帝远,又与海外联系较多,大家脑袋里的条条框框比较少,什么名字都敢起。

当时,翠亨村里有位参加过太平军的农民冯爽观,一早一晚常在孙家门前的榕树下乘凉,他喜欢讲些自己当年征战四方的故事,孙先生和许多小伙伴都听得入神,从而激起了对天王洪秀全的仰慕之情。以至成年后,孙先生还以洪秀全自比。看来邻居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确相当重要啊!

孙先生家里穷,没钱去上村里的村塾,只能暂时在杨宝常先生的书房(类似民办学校一样的地方)里旁听,直到1875年才有机会进入村塾,11岁时,又转学到郑帝根先生的私塾就读。在同学中,最为有名的是陆皓东(1868—1895),他比孙先生小两岁,后来参加了孙先生倡导的革命,成了“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一人”。为世人熟知的“青天白日旗”,就是陆皓东设计的。

P7-8

序言

这是一本以孙中山为引子,描述民国早年历史的著作。书的作者马长虹是我2006年带的博士生。他虽是半路出家研究中共历史,但还比较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

中共历史与民国史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49年以前还有几十年重叠,所以研究中共历史,离不开对民国史的了解。我记得,马长虹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五四时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做论文时他就阅读了大量民国史方面的著作和资料,这本书可以说得益于他过去的这种博览。

提起中华民国,首先要说孙中山。他在国民党内是一位很受尊重的人物。1929年,邹鲁撰写的《中国国民党史稿》问世,书中断言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是一脉相承的,“其三民主义为革命救国之精神,始终如一”,而孙中山则是各会党独一无二的领导者。到了1940年,国民政府更以孙中山“光被四表,功高万世”,通令全国,尊他为国父。

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评价也一直是很高的。毛泽东1956年发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称孙中山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江泽民在1997年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2011年在纪念辛亥百年大会上讲话,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文革”前,学术界对孙中山作了许多研究,特别是在史料收集方面,是相当扎实的,出版了大量资料类的书籍,如《孙中山选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和《辛亥革命回忆录》等,学界关注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另一个是他的早期活动。

进入新时期以后,科研的春天来了。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下,对孙中山的研究得以细化。学者们探讨了大量极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问题、“满洲租借”问题、二次革命时期的得失问题,还有孙中山与“中日盟约”、孙中山1924年访日、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孙中山与大陆浪人等诸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仅在中国大陆孙中山的研讨会就开了数十次,出版的专著、发表的专业论文数量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日本、欧美、中国台湾的相关研究作品,也被介绍进来,使人们对孙中山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了。如陈锡祺的《孙中山年谱长编》、李吉奎的《孙中山与日本》、吴相湘的《孙逸仙先生传》、韦慕庭的《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史扶邻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等著作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作品。这一时期,苏联、美国等一批档案的解密,也为孙中山研究跃上新的台阶提供了可能。

与孙中山研究相伴随的是对民国历史的研究。民国史研究算是中国历史的一门新兴学科。在1978年以前,为数不多的民国史研究,主要着力于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民国史往往是作为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背景出现的。1978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成立,民国史学科才算是真正起步。1981年该室主持编写的《中华民国史》第一编第一卷出版,成为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但谁也没有想到,整套书(共36册)竟然历时三十年,直到2011年才全部出齐。此时距主编李新辞世已近八年了。

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并没有专设民国史的课程,因此除了为数不多的民国史专业的学生以外,绝大多数人对民国史的了解是极为肤浅的,肤浅到近乎无知的程度。人们关于民国史的知识,更多的来源于儿时的教科书,以及文艺作品的渲染。学者们殚精竭虑、伏案劳形的成果,并未能有效地转化成民众的智识。

在民国史研究中,学术界逐渐以无可辩驳的史料,推翻了许多流传已久的“定论”。例如1944年的正面战场,过去强调的是失地千里,俗称“豫湘桂大溃败”,但早在1996年就有学者提出,国民党实行的是“东守西攻”战略,东线豫湘桂战场的失败并不关系全局,而西线滇缅战场的胜利解除了中国两面受敌的威胁,开辟了重要的交通线,因此1944年的整个正面战场是得大于失的。这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往往散见于各类学术期刊,特别是《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以及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中,普通读者根本不知道。而有真知灼见的学者埋头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又无暇抽身去撰写普及读本,致使民国史研究一日千里,而大众智识却裹足不前。

小马在人民出版社干了二十年,工作很出色。在编辑工作中,他终日为此类现象所困扰,深感启发民智之重要,遂决心投身创作,以孙中山为线索,撰写一部民国初年的历史读本。

现在写成的这本书,不是学术作品,只是通俗读物。从学术角度讲,书中并没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所有的观点,大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均已成定论。但是,写好一本通俗读物很不容易。一般来说,通俗读物是要分层次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需要也是不同的。本书主要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的。我觉得,这本书呢,写得还不错。但究竟如何,还要由读者去评判。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