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有关民国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理性分析者,有义愤填膺者;有一本正经者,有插科打诨者;有学术研究者,有滥竽充数者……
宁公子编著的《民国往事(一本书讲透民国幕僚真相)》主要内容包括:袁家军师,妙计安天下;军阀智囊,乱世展奇才;国府高参,谋权出妙招;独行策士,不负鸿鹄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往事(一本书讲透民国幕僚真相)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宁公子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百年,有关民国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理性分析者,有义愤填膺者;有一本正经者,有插科打诨者;有学术研究者,有滥竽充数者…… 宁公子编著的《民国往事(一本书讲透民国幕僚真相)》主要内容包括:袁家军师,妙计安天下;军阀智囊,乱世展奇才;国府高参,谋权出妙招;独行策士,不负鸿鹄志。 内容推荐 《民国往事(一本书讲透民国幕僚真相)》由宁公子编著。 《民国往事(一本书讲透民国幕僚真相)》简介: 袁世凯的大哥徐世昌、被袁世凯视为“旷世奇才”的杨度、皖系首领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人称“打败全日本”的战略家蒋百里、痴迷于“议会”政体的吴景濂、孙中山的“护国军师”陈其美、国民党总统府“职业秘书长”胡汉民、更有策士陈宧仿苏秦张仪奔走,合纵连横…… 民国,幕僚界出现了井喷,奇人异士涵盖各路精英,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最神奇的高参,他们天赋异禀,所学五花八门,有孔孟道、纵横术、帝王学、西洋经,也有周易、墨子、法治、宪政……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们在坚守传统学术与借鉴洋夷理念之间,经常茫然无措。 徐世昌是清廷翰林,固执地认为儒教为救国不二法门;杨度既精通帝王术又深谙日本宪政,总想将二者结合,结果不伦不类;蒋百里曾留学东瀛西德,搬来最先进的教育方法,跟现实却格格不入;张其锽执意从先秦诸子那里寻幽探微,岂料人心不古……无论是作顾问、军师,还是参谋、秘书,以至文案、师爷,民国幕僚们都尽心尽力辅佐着主公,如当今的高级策划师、职业经理人,施展平生所学,一为报答知遇之恩,二为实现自我价值。 目录 前言:不问功名问苍生 卷一 袁家军师,妙计安天下 徐世昌:幕僚好做,总统难当 杨度:一手捧出袁皇帝 陈宦:超级智囊也妨主 王士珍:北洋军团老大哥 卷二 军阀智囊,乱世展奇才 徐树铮:小扇子扇乱大中华 张其锽:布衣神算,算不过天 刘从云:神仙定川江 卷三 团府高参,谋权出妙招 陈其美:孙中山的护国军师 张静江:民国吕不韦 胡汉民:总统府职业秘书长 卷四 独行策士,不负鸿鹄志 吴景濂:四任议长,贿选总导演 林长民:高参是门技术活 蒋百里:天生参谋长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量身定制国务卿 1914年5月1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宣布了正式《约法》。 此时袁大总统可谓春风得意,从当上临时总统,其系列“组合拳”打得行云流水:成功镇压了二次革命,将国民党一干风云人物赶到日本吃芥末;逼国会毫无悬念地选他为“合法”总统;通过“提案”,宣布国民党是乱党;接着,在袁的“英明领导”下,国会自认没了存在的必要,正式解散…… 就在国会解散前,还制定了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首部《约法》,替代了民国初年与同盟会签订的《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等人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鼓捣出来的,规定国体为“内阁责任制”,总统只是虚职,总理和内阁构成中枢主体。这让袁世凯非常不爽,谁愿意把权力下放呢?正式《约法》就很合他的脾胃。这部被后世称为“袁氏家法”的《约法》,将中华民国的国体性质做了小小的修改,重要三点如下: 1.废除国务院,设“政事堂”于总统府,置“国务卿”为政事堂首长。 2.行政大事以总统为主,国务卿只是起参议作用。 3.政事堂性质、成员编制不很明确,介于大清的军机处和民初国务院之间,需要什么职位,具体做什么事情,依总统的心情而定。 “国务院”变成“政事堂”,简单打个比方,就是法国总统逼着国会宣布“内阁可以解散了,总理就当总统府幕僚团团长。幕僚的人数,总统说了算”! 如果法国总统真敢这么干,肯定会被赶下台。袁世凯这么干了,却没人能奈何他——懂点儿宪政的高人全被赶走,剩下的只是御用的举手机器。 既然设了“国务卿”这么个“全国第一”的幕僚职位,谁堪当此大任呢?袁世凯早有中意的人选——大哥徐世昌。 徐世昌与袁世凯是多年的老兄弟。小站练兵的时候,徐不喜出风头,甘居幕后,袁又太爱招摇——军师遇明主,二人犹如黄金搭档。 远的不说,就大清退位那会儿,正是徐世昌制片、袁世凯导演,才有北洋将领集体通电吓唬隆裕太后孤儿寡母的一幕,共和也得以顺利推进。 民国初建,袁世凯当了临时大总统,社会各界一致推举徐为总理,连同盟会孙中山、黄兴也致电拥护徐世昌。在孙黄看来,袁世凯阴鸷狡黠,只有沉稳踏实的徐世昌才能与之相善。 出人意外的是,外界呼声越高,徐世昌的推辞之意越坚决。有人分析是徐生性迂阔,受着大清的厚恩却倒戈转向民国,良心上过不去,只能托言因“国变忧愤”,暂避“一时之谤”,封山归隐情愿当遗臣,勉强可算“不负皇恩”。 也许徐世昌精明地想着:国民党跟北洋军团彼此不对眼,新政府很可能崩盘,要是猴急去当个不甚明确的“总理”,没准就闹得里外不是人。 徐世昌究竟怎么想,不得而知。 但是他这步棋是走对了:民国首任“临时内阁”短短三个月,就在袁世凯与国民党两大势力的夹击下断了气。接着内阁割韭菜似的换了几茬总理,个个狼狈不堪。 待国民党发起的“二次革命”被扑灭,袁世凯平定全国后,情势又不一样了。袁特意设了“国务卿”这个职位,给徐拍了份电报,内容可用几个字概括:大哥,来,咱继续合作。 袁世凯为何急着要请徐世昌出山呢?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尽管国民党被打垮,但是孙中山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已经蔓延开来。老袁违背《临时约法》,践踏共和,很难钳住万民之口。即便北洋军能杀人,却无法诛心,袁世凯需要理论型的军师,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引导民众,将沸腾的民意合理疏导。而徐世昌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又有北洋总军师的经验,自然是不二人选了。 徐世昌曾表态不仕民国,一时半会儿拉不下面子,袁世凯就跟大哥码齐了台阶:先是派徐的门生王揖唐(后来当了大汉奸)上门苦苦哀求“请先生为天下苍生着想”;接着外交总长孙宝琦、陆军总长段祺瑞齐齐上阵:“国家如此不堪,您要不出山,袁总统寸步难行啊!”“北洋有如此成就,完全归功于您的指导!”等等。 结局只可能有一个,徐勉为其难:“干呢,我确实不能干,也不愿干;不干呢,又觉得不好意思,没帮老朋友的忙;暂时过渡看看吧,可是民国的俸禄,我是绝对不会领的……” 在决意启程赴京时,徐世昌的弟弟徐世光哭着劝:“清室于兄长可谓皇恩浩荡。前年兄长还亲口说过不忘清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议和之际,你曲从袁谋,已为人所议;今再为袁效力,将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徐世昌很尴尬:“我尽量为国为民做点事情,到时候先帝应该能体谅我的……” 徐世昌很是挣扎了一番,他有着传统读书人的精英意识,鉴于时局动荡、黎民混沌,自觉有必要出山“为天下尽自己的责任”。一旦有了用武之地,只要施展才能,为国谋利,博取贤名,也算能抵“不忠”了。 袁世凯很照顾大哥的情绪,徐刚到北京,袁就以私人身份送了一幢豪华办公楼,并让手下人全部称徐为“相国”;并吩咐政务堂所有官员,凡有人要见相国,必须先通报,非相国传请,不得打扰;至于每月薪水,袁调总统府“交际费”按时送上——这笔钱属于兄弟私人赠送,不算是“民国俸禄”。 政事堂这个“超级幕僚团”在徐世昌的领导下,很快聚集了全套人马,杨士琦为“左丞”、钱能训为“右丞”,听起来跟清朝的官职差不多;另有法制局、印铸局等等,谁也不清楚这些机构究竟具体做啥实事,总而言之,做好幕僚本分,“协助总统”就够了。 “国务卿”徐世昌登台之后,便开始推行“复古”。 徐世昌不是尸位素餐的主儿,他觉得国民党推崇的“民主”、“共和”扰乱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既然民国已经建立,何必再喊打喊杀追求虚无缥缈的“自由”,破坏远比建设容易,民生凋敝如斯,空喊理论能救国么?孙中山从西方舶来的一套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还不如孔圣人“君君臣臣”踏实。 上任初始,徐世昌便给袁出主意:欲为民众“改造思想”,必须恢复老祖宗的那套,尊孔复礼。P3-5 序言 不问功名问苍生 动荡民国,军阀打打杀杀、政客上上下下,几乎任何一件大事背后,都有小小幕僚策划之功。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人,以极高的智商、超前的目光,引导着大历史的走向。 什么是“幕僚”呢? “僚者,属也”,《左传·昭公七年》里提到“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就是说,“僚”是为官员服务的人。《三国志·魏书·王观传》云,王观“治身清廉,帅以下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意思是:王观是个清官,他身边的“僚属”们,也能洁身自好。至于“幕”,本指“帷幄”,商周时将帅出征,随军扎营,主帅的帐篷就是“帷幄”,故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说。 综合二者,所谓“幕僚”,原指军中高参。 到了秦汉,幕僚的词义逐渐扩大,不仅是封疆大吏,连芝麻小官往往也请几个“智囊”做“军师”。这些忠心服务于主公的“军师”们,官可有可无,权可大可小,既可以是国士宰辅,又可以是参赞主簿,还可以是文案师爷。他们无处不在,他们神通广大,有的能谋略擘画分天下,有的能奇计百出上战场,有的能算卦占卜窥天机,有的能捉刀代笔写檄文,有的能赏罚分明掌法度,有的能条理清晰管财政…… 到了民国,幕僚界出现了井喷,奇人异士涵盖各路精英。 袁世凯的大哥徐世昌本是翰林,被后世称为“北洋总政委”,袁小站练兵,徐以翰林之身入丘八之营,让袁感激涕零。袁治军事,徐抓政治,北洋军团故而针插不进;袁爱出头,徐喜低调,精密合作相得益彰。逼清廷退位的时候,袁威胁,徐说项,堪称黄金搭档;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再请大哥任“国务卿”,整顿国民思想,徐以“君臣父子”之儒家礼教对抗“民主共和”,还真夺取了阶段性的胜利一一奈何时过境迁,徐之妙计已安不了天下! 被袁世凯视为“旷世奇才”的杨度,是个被主流历史界严重低估的人物。他精通几乎失传的“帝王术”,致力“辅明主而治天下”。自比姜太公、张子房,跟孙中山理论三天三夜不落下风,孙佩服之至,视作异人;与袁世凯大谈“贤君名臣”,袁心痒难挠,称为国士。“民主革命”与“帝王学术”谁能救国?百年之后依然难说。 皖系首领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精琴棋书画,擅诗词歌赋,更能上马杀敌千里出征;与文坛耆宿议国事,谈经史、论韬略,显平天下之风范,犹如周公瑾;以八千兵马踏漠北,唬日本、吓俄国,建收外蒙之功勋,堪比霍去病。为了一统全国,徐树铮步步杀招,尽露霸气,因恃才傲物,终于死在后起之秀冯玉祥手上,风流只剩黄土一坏。 人称“打败全日本”的战略家蒋百里,毕业时在东京振武军校获得全能第一,受天皇御赐佩剑。回国后各路军阀仅仅拿他当花瓶,袁世凯、孙中山、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对其不敢轻视,也不愿重用。他在保定军校当校长时,对时局绝望之余,竞欲以枪自戕。其经典理论“日本如侵华,当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发展成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痴迷于“议会”政体的吴景濂,本是国民党九大理事之一,先跟袁世凯、二投段祺瑞、三随孙中山、后奔曹锟,四任“国会议长”。无论南北“中央”,他总能“恰如其分”将政治行为归纳到“法治’’框架内。“议员,,不足便召开“非常国会”,选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曹锟想当“正式,,总统,便建议出钱购买“选票”。笑其迂腐,也不得不叹其执著。 闽南才子林长民一生谋求“依法治国”,努力与当权者合作,只为天下安定。从袁世凯、黎元洪到冯国璋、徐世昌,北洋总统换了四个,其中,顾问,地位依旧,治国之梦屡碎。万般失意之下,他甚至自降身份,去为小军阀郭松龄当高参,无奈死于乱军中。国民党不满北洋,能起兵相抗,书生能奈时局何? 孙中山的“护国军师”陈其美出身上海滩青帮,其人英武迅捷、手段非常,辛亥年问取上海、定浙江、收江苏、下南京,迅速为同盟会打下基地一一适时湖北首义都督黎元洪企图以南方盟主身份与北洋谈判,如若不是陈其美“占地扎营、迎孙安内、定都建国”三步战略,同盟会很可能失去主角地位。陈之韬略,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借荆,·I'I、入四川、复汉室,,何其相似!他还做了件相当具有前瞻性的事——捧起了蒋介石! 国民党总统府“职业秘书长”胡汉民经常代孙中山处理政务,时人称之为“第二总统”,孙去世前他已是“代元帅”,何以被汪精卫、蒋介石屡屡算计?蒋介石欲揽权,低声下气求他“救救党国”,其小小.手段便让蒋新建的tr南京国民政府”在“法理上”完全合格;中原大战以笔代枪,将对手攻击得体无完肤。奈何军阀一除,蒋介石对这位高级参谋也食指大动。 更有策士陈宦仿苏秦张仪奔走,合纵连横:布衣神算张其锂以六壬八卦带兵,判生断死;国民党财神爷张静江取范蠡之术炒股,筹钱筹粮;川军总参谋刘从云以无极道门治军,开坛请神;龙阳才子易君左借生花妙笔鼓吹,引导舆诊…… 民国幕僚,是中国历史上最最神奇的高参,他们天赋异禀,所学五花八门,有孔孟道、纵横术、帝王学、西洋经,也有周易、墨子、法治、宪政……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们在坚守传统学术与借鉴洋夷理念之间,经常茫然无措。徐世昌是清廷翰林,固执地认为儒教为救国不二法门;杨度既精通帝王术又深谙日本宪政,总想将二者结合,结果不伦不类;蒋百里曾留学东瀛西德,搬来最先进的教育方法,却跟现实格格不入;张其锽执意从先秦诸子那里寻幽探微,岂料人心不古…… 无论是做顾问、军师,还是参谋、秘书,以至文案、师爷,民国幕僚们都尽心尽力辅佐着主公,如当今的高级策划师、职业经理人,施展平生所学,一为报答知遇之恩,二为实现自我价值。 不同的是,民国幕僚们都有=着朴实而广阔的理想:能力大,责任就大,不求扬名立万、名垂千古、只望尽力协助主公,换来世间和平,苍生安宁。 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但为主忠诚可鉴,为国痴心不悔。 他们在政敌眼中是“祸首”,在盟军看来却是“奇才”。 他们多被后世笑作迂腐,他们多在当世饱受赞誉。 他们没想会被铭记,他们也不会被遗忘! 是为序。 吴安宁 2011年夏蜗居于武汉万科魅力之城 后记 辛亥革命百年,有关民国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理性分析者,有义愤填膺者;有一本正经者,有插科打诨者;有学术研究者,有滥竽充数者……所涉及的人物无非是英雄奸臣、才子佳人、大师学者,仿佛豪华的历史本身就是为这些人而设置。 那么,灿烂的民国星空,谁才是真的英雄? 袁世凯,孙中山,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 在某个时空点上,他们都曾盛极一时,极有可能一统全国,为何均是功亏一篑? 一千个观众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幸的事,总有千万种不同的理由。 成败暂时抛开不谈。换个问题,成就一部优秀的电影,是导演重要,还是演员重要? 估计很多人会这样回答:没有烂演员,只有烂导演。 那么,混乱民国的导演,又是谁呢? 在与资深图书策划人王如月老师闲聊时,突然冒出了这个念头:撬动民国走向的人,不是镁光灯下的大佬,而是幕后的小幕僚! 为何这么说? 晚清时期,官场腐败,民生凋敝。为救国救民,保皇党、立宪派、革命派齐齐登场,纷争激烈。三大精神领袖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各有势力,身边均有不少高参。 没有“北洋总军师”徐世昌的擘画,袁世凯不会如此顺利出山;没有“护国军师”陈其美定南京,孙中山不可能轻易当上临时总统;没有“国士”杨度的斡旋,民初共和不会如此快成功! 进而言之,没有“智囊”们的怂恿与迷惑,袁世凯不会轻易搞帝制;国务院、总统府两大秘书不闹别扭的话,“府院之争”也不会如此激烈;若不是幕僚煽风点火,大字不识的张勋如何能精密安排出“复辟”大戏?…… 读书人可怕,智商高的读书人最可怕,如果乱世中涌现出大批这类人,各为其主翻云覆雨,便能扰乱大中华! 放眼五千年文明史,大人物都很重视小幕僚:文王渭水访太公,齐桓俯首拜管仲,刘备复汉求孔明,太宗兴唐倚徐绩…… 稍微明智的,都能从谏如流,刘邦自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他充分利用了幕僚们的才能。项羽自幼熟读兵书,却刚愎自用,错过了韩信、陈平,连范增也给气走,注定失败。自负如曹操,也有郭嘉、许攸等谋士。 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大英雄,还是小幕僚? 时至今日,“幕僚”这个词已经消逝在行走中,策划师、评估师、经纪人、秘书长、助理、财务、行政等等,自觉不自觉中,依旧充当着幕僚的角色——为CE0服务。 而企业家们,则喜欢讲“团队”、“人才”以示低调。阿里巴巴的马云曾说:“成功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我的团队!”其团队成员也恰如其分地表示:“马云是灵魂,我们是陪衬!”宾主之间,悦己怡人。 看来,小幕僚们不仅是撬动了民国,还在当今社会的层层面面发挥着作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