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松树沟的青春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五三知青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40年过去了,40年再相聚。我们有了同声共约:以笔成文,忆写文集。

在五三知青的《松树沟的青春记忆》中写下记忆,我们乐在五三,苦在五三,记忆梦醒般更清晰起来。

记下友情,我们思也故乡念也故乡,友情浓烈得让泪飞起来。

我们字字句句写下的是17岁时的纯真见心底,红心向太阳。

我们句句字字书写的是知青岁月的艰苦与沉淀,奋斗与追忆。

历历往事,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缕缕思绪,如一曲曲旋律,在翔舞。

纪念文集就是一首知青的歌,一首我以我心写就的不朽之歌。因为她是知青生命历程的写照,因为她是知青40年怀念故乡的呼唤。

故乡,您女子!

春风又一年。文集已在春天里,知青温暖地就在其中。

内容推荐

作者五三知青,是来自黑龙江松树沟的一位知青所亲自撰写的回忆文集,《松树沟的青春记忆》中记录一代知青穿越风雨、直面人生的真实篇章。

在纪念知青下乡四十周年之际,我们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将这段记忆永久镌刻,于是有了今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松树沟的青春记忆》。愿将此书——献给同时代的知青们——因为,那是一方铭刻知青民底的印记,因为,那是知青人生无法磨灭的一页。

目录

贺词

贺词

贺词

《青春记忆》组图之一

岁月记忆

岁月留痕

足迹

一次难忘的打火经历

两根火柴

忆知青生活

我的第一次献血

难忘的一片真情

割柳条泛起的遐想

往事

北大荒生活二三事

我的良师益友——东北老乡宋乐利

插队回想点点滴滴

中苏对峙——中俄协作

一张乘车证

忆“北国风光战斗队”

怎不教人恋故乡

女儿的一只箱子

被忘却在南山宿营地

遇狼记

三遇“张三”记

难忘北镇河口

艰难的岁月

搭车去县城

新农民建筑工

冻指

我和二门山水电站

养猪的日子

我爱上了农业

我的第一份活

收麦子的日子

我在砖窑干活

我走过的路

岁月回忆

砍柴迷路记——知青情结之一

艰难的五三路程——知青情结之二

兄弟姐妹

梦回五三

魂牵梦绕的北大荒

修路三年

一个拖拉机手的记忆 

拉大木

下乡花絮

杂忆

“北国风光”舞台剧的序曲

唱歌也重要  

往事琐记

往事萦怀

机耕队的故事

初来乍到友谊情深

那年游北京的怀想

有爱的日子

难忘北山

往事记忆

与五保户在一起的日子

我与五保户的亲缘

冰灯

我和知青的故事

我看到的五三知青

往事如风似水

北大桥告别

《青春记忆》组图之二

北大沟造桥

当兵二则

我的脚印我的路

战斗逊克二十年艰苦岁月永不忘

一技之长享用终生

代课老师

松树沟的老师们

回乡的日子

土插队与洋插队

六号寝室六女孩

十个女孩

有梦

难忘的两件事

离开五三后的一点往事

看兴亚知青照有感

进入五三网站的感言

归队——网络中的对话

2005年知青回访团致五三村委会信函

重返故土——2005年7月11日~19日黑龙江之行

重返故乡的那一天

重返故土走进松树沟——纪念五三知青下乡三十五周年

且说松树沟且说故乡行

《青春记忆》组图之三

五三大队上海知青四十周年聚会献辞

五三大队上海知青四十周年聚会致辞

但愿人长久——在五三知青四十周年聚会上的讲话

采桑子·重聚

敬老书

亦师亦友皆是情——记五三上海插队干部

五三那些人那些事

年龄十七不算小

念奴娇·蹉跎岁月

五三大队板报墙报创刊词

  插队日记摘抄之一第一顿年夜饭

插队日记摘抄之二留在松树沟的痕迹

两代人的奋斗

尘封的手札

刘年娣(1970年11月18日)

苏耀良(1970年12月18日)

刘年娣(1971年2月3日)

岳振平(1972年1月3日晚)

张金明(1972年1月6日)

陆履吉(1972年2月11日)

陆履吉(1972年2月12日)

岳振平(1972年3月4日)

王美珍(1972年11月18日早)

陈素珍1971年4月8日早)

不赤脚的“赤脚医生”——追记王美珍阿姨

我们的王阿姨——王美珍同志

深情怀念陆师傅

悼老陆

先父仙逝明谐答谢词

我的父亲——辛卯年清明追思

悼新华

素珍走好

留声机里的歌

松树沟村概况

松树沟乡位置图

五三知青语录

知青部落

五三大队上海知青下乡三十周年聚会合影人员名单

五三大队上海知青下乡四十周年聚会合影人员名单

五三知青头像对应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新农民建设工

刚到队里时还没有知青自己的宿舍,都分住在各个临时住所。队里为了便于知青的集中管理,准备在村子最南边建两排知青宿舍。当时好像是民兵队长孙敬文领着几个农民技工,我和赵桂芬、忻雅萍等也被安排在建宿舍的队伍中,当一新农民建筑工。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跟城里的盖房子完全不同。用的材料全是就地取材,山上的树、地上的土,加上稻草,阿能只有铁钉、铁丝、油毛毡是买的。

柱和梁全用木的不说,就连外墙也是在柱的两边间隔地钉上小木杆,然后在中间塞满用土和切断的稻草和起来的泥。有的一边只钉木杆,用稻草和着泥泞成麻花样的一条一条挂在小木杆上,然后用和好的稻草泥使劲地摔打在墙上,这叫摔大泥。要把中间的填料或麻花绳都盖住,到了一定的厚度和平整度这个墙的主体才算完成。剩下的才是装饰层,用泥抹子抹平、刷白。而中间的墙则都是用土和稻草和成的泥做成土坯(砖)再砌成的,有的砌成能烧柴的火墙以冬天取暖用。还有床也是用土坯砌成的火炕。屋顶是草铺的,屋里地面是土。

别看材料简单,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墙上的木杆起着钢筋的作用,泥起着水泥的黏结作用,而稻草则起着连接作用。这稻草,放在什么地方,要多长,加多少,都有讲究。

我们这些I新农民建筑工当然只能出苦力,但记得当时的我们一点也不娇气,有多少,力就出多少,一心一意地在广阔天地锻炼自己。挑土、和泥、摔大泥、脱土坯什么都干。当时的劳动工具是最简单的,一点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都没有。运泥的工具是两根木杆上钉几块木板,这样就把泥抬走了。一板能装100多斤泥,两人一抬就抬走了。其他的工具也可想而知。

由于队里的重视和我们的卖力,新房很快就建好了。6人一问,也就是6人睡在一铺炕上。房间的使用面积约20平方米,底下的活动空间也就1.5米见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食堂,里面的桌椅也很简单:两根木桩打土里,上面搁一块木板,吃饭、开会活动全在里面了。   为丰富知青的业余生活,又在房子前面平了一块场地,支了个篮球架,还有一个菜园子和一个猪圈,这就是我们的知青点了。

隔了一年,队里有了拖拉机,要建一个拖拉机库房。库房是队里的老宋、张以秋领着又是我们几个还有郭金荣、小高等盖的。这次盖的可是队里最好的房子。材料以石头、木头、钢筋、水泥、砖为主。石头打地基,砖砌墙,圈梁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房梁吊顶用的还是木头和泥。拖捌机比较高大,机房不算屋顶就有4.5米高。

而我们的劳动工具好像没什么改善,只能靠人挑肩抗,高度不够就搭架子。技工都是当地的农民,而我们则只能当小工,搬砖挑泥的事情都由我们来做。为了少跑几趟,红砖从底下往上扔——一个在下面扔,一个在上面接。开始一块一块地扔,后来两块两块一起扔,再后来三块三块地扔,一天干下来两只胳膊都抬不起来。最危险的一次是当大梁上完要做吊顶时,它的工序是:横梁上钉小杆,小杆上面再抹泥,起保温作用。由于当时身边四寸钉用完了,木工在钶小杆时就用了三寸钉。结果在上泥时,我挑着泥上去,老宋蹲着抹泥,我们两人连人带泥带工具和材料一起从4.5米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当时只感觉眼前一黑,过了一会儿重重地掉在了一堆泥上。伙伴们把我从地上拉起来,上医院做了检查,还好没有大碍,休息了一天又干活去了。老宋可就没我那么幸运了,他掉在了一根木头上把腰摔坏了,从此直不起腰,干不了活,只能管仓库去了。这事想想就后怕,要是摔坏的是我,不知这后半辈子怎么过。

下乡的日子故事很多。虽然比较艰苦,但是锻炼了意志,开阔了眼界,作为新农民建筑工尤感自豪幸福。P75-P76

序言

永远的纪念

十年插队史,一册永留传!

我们共同走过的风雨历程,今天,我们终于又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把她编织成一个个凄美永久的传说!

在远离上海数千里外的雪国茂林世界——黑龙江省逊克县松树沟公社,有一个叫做五三大队的村庄,那里就是我们曾经挥洒过青春年华的第二故乡!

从1969年11月15日最早一批知青踏上五三这片故土时算起,到1978年12月最后一批知青离开五三,我们75位上海知青与9位下放干部,在那里相依为命,共同生活劳动,先后度过了长达10年的插队落户生涯!

为了永久地缅怀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重现我们当年艰苦奋斗的生活劳动场景,在离开第二故乡整整30多个春秋以后,公元2010年4月24日,在上海的开埠地松江古镇,当年的五三知青,在那里共同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编撰一本图文并茂,能够凝聚友谊,寄托相思,长伴枕侧,反映五三知青奋斗成长历程的纪念册,以留作永久的纪念。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2012年2月,承载着75位五三上海知青一生情结的纪念册,终于遂愿付印,令人欣慰,值得庆贺!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共和国历史上,发生的那场悲壮的波及全国的一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好儿女志在四方!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不绝于耳的口号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奏响了那个动乱纷扰年代的主旋律与最强音……

当时我们只有十六七岁,还是一群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大孩子,有的还是家中的长子长女、独子独女。我们还在梦想着继续在课堂上完成学业,然后尽快找到一份工作,为父母为家庭脱贫解困出份力尽份心。面对突如其来、汹涌澎湃的上山下乡洪流,在我们尚未成年的心灵深处,陡然升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苦痛与迷茫,沉重与心酸。

然而我们毕竟是与共和国同时成长的有血件的一代知识青年,在我们心中涌动着更为强烈的是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理想与现实、豪情与悲情相互交织、剧烈碰撞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没有逃避退缩,而是挺起胸膛顺应了时代召唤,饱含热泪拥别了故土亲人,毅然地勇敢地走出家门,跨出了独力谋生的第一步。我们75位知青生来商缘,虽然分布在不同区县、不同学校,但在那一刻却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到边远北疆插队落户,从此我们的命运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土地月巴沃。由于气候寒冷加之当初交通不便,导致全面开发缓慢,史称“北大荒”。我们所在的逊克县与俄罗斯(当时的苏联)隔江相望;我们插队落户的目的地五三大队因J1953年建社而得名,是松树沟公社政府机关所在地。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仅仅五三大队一个村庄的总面积,就达到了28平方公里,有四个上海卢湾区那么大。i969年11月15日1970年3月24日与4月25日,是我们75位上海知青与9位下放干部永生难忘的日子。我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从上海远道颠簸而来,齐聚在这片广袤且充满神秘色彩的黑土地上,开启了知青岁月里那段激情洋溢却也艰辛无比的历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农村,尤其在东北农村人们崇尚大自然伟力,崇尚人的力量之美。干活劳动,或劳动干活,就是衡量社员价值荣辱的最低标准也是最高要求。只要能干活会劳动,你就会受到尊敬,就会有很高价值,就会受到大家拥戴,也容易受到大姑娘甚至小媳妇的青睐;反之则不然。

乍到东北农村,那里的生活与大都市有着十分巨大的反差。在那里,我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一切都要靠汗水打拼,一切都需要自己慢慢体验琢磨。

插队十年间,我们经历了同时代人难以想象的离愁与牵挂、困惑与艰难,也收获比同时代人更多的磨炼与坚强、欢乐与友情。我们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接受劳动洗礼,冻坏了脚趾手指却浑然不知,全然不顾;我们在烈焰般的酷暑直灼下挥洒青春热汗,渴极了捧起污水直当泉水喝!我们日复÷日年复一年,脚踏黑土背朝蓝天,拼命玩命地干!多少次累垮跌倒又挣扎着站立起来!脸晒黑了手掌起了茧,稚嫩的双肩渐渐宽厚硬挺……我们终于克服了自身的软弱与不足,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经受住了各种艰苦繁重的劳动考验。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顽强拼搏,赢得了贫下中农÷一当地父老乡亲们由衷的信任和尊敬!

插队十年间,我们亲眼目睹了当地父老乡亲们宽广豁达的情怀斗他们在这片黑土地上世代为农,不畏严寒不惧艰险,默默开垦耕耘,奠定了共和国坚固根基!与他们相比,我们插队十年所经历的风雨苦痛,犹如大海里的二滴水,不足为道!

插队十年间,我们亲身经历了当地父老乡亲们所给予的宽容与关爱、扶持与帮助。我们与这些善良纯朴又不失机智幽默的父老乡亲们,与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结下了难以割舍的 友谊和感情。至今难忘在老乡家住过的土屋土炕,趟过的逊毕拉河、乌底河,经常流连忘返的马 号、邮局、供销社、粮库、学校,一望无际的南山绿野、北山茂林……处处都有我们留下的身影足迹,汗水泪水,欢声笑语……

在返城后的30多年间,我们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与追求。我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继续顽强拼搏,延续着我们不悔的插队人生。我们组建了家庭,有了儿孙;我们从当年的花样少男少女。渐渐步入耳顺之年。然而我们的思绪与眷恋却比年轻时更加醇厚与冲动,我们以书信、回乡探访等多种方式,与父老乡亲们畅述久别情,保持着联系。

在返城后的30多年间,我们五三知青彼此也更加牵挂与顾盼。我们分别于1990年、2000 年、2010年举行了纪念五三知青20周年、30周年、40周年聚会,然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感到还是有一种难以满足的朦胧而美好的缺憾。于是我们想到了制作纪念册以及在网上建立五三知青网站,让我们的身影永远地相伴在有形与无形的广阔时空,让我们的故事在几十年几百年后成为世间永久的传说!

《松树沟的青春记忆》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体验,以及大量的影像史料,从不同侧面真实地记录了上述那段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与启迪。这些闪烁着知青思想与智慧的励志文章,再次表明我们这一代知青并没有被苦难所压倒,而是将苦难视作人生的一种磨炼,成为人生继往开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我们相濡以沫携手度过艰难岁月苦尽甘来,沐浴在21世纪和煦阳光下,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不禁为我们当初的选择而感到自豪。我们在那片黑土地上接受成人洗礼,与生活命运顽强拼搏抗争,历经磨砺,脱胎换骨,自食其力,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并为村的开发建设、城乡融合、陈旧落后观念的改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体现了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特殊的历史价值!

我们身为知青而自豪!向北大荒的父老乡亲们致敬!向天下所有曾经插队落户过的知青们致敬!

后记

往事堪惜,何妨频回首。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不同的遭遇、感怀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人、许多事似泥鸿爪,已渐渐淡逝;然而也有一人、一事,经过岁月沉淀,变成刻骨铭心的记忆,久久难忘。

我们这一代人,用当年流行的话说,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生在红旗下,泡在糖水里”。然而,谁也没料到,在和平年代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却经历了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革命”期间,在上山下乡洪流的裹挟下,我们和1700万其他“知青”一样,“插队落户”到祖国的南疆北域。

40多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豆蔻年华的妙龄小姑娘,如今已踏入耳顺之年,两鬓杂雪头发稀,皮肤松弛皱纹密,有些更已“荣升”为祖父祖母、外公外婆。而当年的下乡干部都已步入耄耋之年,有些已驾鹤仙逝,告别人世。然而我们对那段艰苦的岁月依然十分留恋、怀念,而且还要记载下来,留作纪念。

有人会说,那是一个疯狂、荒唐、令人心酸的年代,不值得如此怀念,更不值得如此絮叨。殊不知我们怀念的,是我们自己的青春时代;珍惜的,是一起度过的宝贵岁月;难忘的,是那段相溶以沫的深厚情谊;眷恋的,是朝夕相处的共同经历和患难与共的集体回忆。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年代,正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值得欣慰印是,在那没有太多选择的时代里,我们没有选则逃避、退缩,没有留在家里依赖家人而生活,而是选择了独立谋生的道路,告别家人,来到千里之外那一片后来成为我们第二故乡的黑龙江省逊克县松树沟公社五三大队。 

那些曰子里,我们75个“知青”、19位下放干部在那片黑上地上垦荒辟地、挖渠筑路、砍柴割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曾经:闻鸟呜南山迎朝阳,顶烈焰田间锄禾忙,折断腰挥镰割大豆,行百里灭火保家乡。历经聚散离合、悲喜哀乐,我们最终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中成长、成熟起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那也许只是恒河一沙,沧海一粟,但它凝聚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谓富贵若草芥,敝帚亦自珍。打开书页,我们将看到一篇篇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盎然有趣的故事,那是一群不忘过去、活在当下、创造未来的人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我们这些年过半百仍不服老的“知青”与步入耄耋之年的“下放干部”,固然可以借此回首亲身经历的下乡日子,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及子孙,也可以借此了解父母甚至祖辈那段奇特但不愿再重复的岁月。

往事悠悠何妨回首,前程漫漫栀香梅子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