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有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们就像大海中的珍宝一样,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欣赏、感悟。
愿读者推开虚掩的历史之门,从章瀚之《读史学做人/读史益智丛书》数不清的小故事中捕捉智慧的精灵。
历史是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一向重视读史。中国人的智慧主要不是来自科学和冥想,而是从生活中得来,从历史中得来。所以,中国人很关注生命,关注人情和伦理,使人感觉温暖而可亲。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读史益智丛书:读史学做人》的主编是章瀚之。
笔者写《读史益智丛书:读史学做人》的目的,意在向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年朋友说明,读史是为了温故知新,走好自己的路。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权奸江彬等人忌恨他的功劳,散布流言飞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等到听说各路大军已经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王守仁听了这种传说,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协同参战的张永,使皇帝能够亲获朱宸濠,满足自己御驾亲征、生擒逆首的虚荣心。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逊让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赦免了王守仁。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循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来上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受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