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纤维的“保健”、使铝制品延年益寿、当心钟表磁化、给拉链“治病”、学科学破迷信、鬼火的底细、竹子开花不吉利吗、“扫帚星”、菜窖里有“鬼”吗、神水·圣水、“天火”、复活之谜、看门人的发现、争论开始了、争论吸引了科学界……这本叶永烈编写的《生活中的科学》写的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活中的科学/科普系列/叶永烈文集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化学纤维的“保健”、使铝制品延年益寿、当心钟表磁化、给拉链“治病”、学科学破迷信、鬼火的底细、竹子开花不吉利吗、“扫帚星”、菜窖里有“鬼”吗、神水·圣水、“天火”、复活之谜、看门人的发现、争论开始了、争论吸引了科学界……这本叶永烈编写的《生活中的科学》写的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 内容推荐 叶永烈编写的《生活中的科学》写的是人们身边的科学常识,贴近人民生活,走进千家万户。不论是吃饭,不论是穿衣,都涉及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这本《生活中的科学》,是你身边的科学顾问,生活中的科学帮手。闲暇时随手翻翻,会使你生活得更科学,更上一层楼。 目录 身边的科学 科学,就在你的身边 先与后 花香不在多 说酸 严禁烟火 砌墙的化学 惊人染色力 空气中的“流浪汉” 湖底的气泡 柏油马路的翻修 锡瘟 运动场上的颜色 举重与体重 人造石头 水墨画的秘密 不倒翁和陀螺 合金钢的家庭 金属杀菌 锈的种种 看不见的“电池” 铁与水玩的把戏 玻璃世界 玻璃的颜色 玻璃的“风化” 玻璃做的“棉花” 惜煤如金 废木料的利用 化学药品的俗名 你的日常用品 牙膏 牙膏的香味 牙膏的泡沫 肥皂种种 肥皂新“同行” 蛤蜊油和防裂油 蚊虫香的奥秘 日光灯 霓虹灯 气球世家 小苏打·苏打·大苏打 夜光表 电子手表 电钟 滤色镜 马口铁 在雨鞋的表面 红印泥 螺丝钉 在你的衣橱里 羊毛出在羊身上 漫话雨衣 新颖的活性染料 人造棉 人造毛 尼龙 ‘的确良 维尼龙 羊毛不出在羊身上 新型毛线 衣服上的火花 樟脑丸和卫生球 厨房里的科学 食物“相克”吗? 味道种种 味精 糖精 食盐的学问 “碘盐”的来历 酱油 酱油上的白花 蜂蜜杂谈 牛奶 汽水 葡萄糖 麦芽糖 食用色素 香料的来历 免洗大米 面包小史 喝茶趣史 喝茶的科学 自来水 葱蒜杀菌 冷冻不能杀菌 爆米花的物理学 烟炱 湿煤好烧 煤渣是个宝 煤气和液化气 笔和纸 笔尖种种 墨水 铅笔 圆珠笔 特种铅笔 你手里的这张纸 有些纸为什么会洇 字典纸 新的纸 生活中的塑料 墙壁的塑料外衣 漫话有机玻璃 看不见的眼镜 “海绵”拖鞋 塑料“沙坑” 玻璃钢 塑料鞋底 奇妙的发光塑料 人造的皮革 新皮鞋的来历 塑料有毒吗? 祝你健康 要懂得科学地休息 说梦 换牙的时候 皮肤的清洁 色盲 夏夜露宿不好 常晒被褥好处多 红药水·紫药水·碘酒 A·P·C 磺胺和青霉素 奎宁 鱼肝油 漂白粉 清凉油 人丹 巨人的秘密 漫话天气 形形色色的气象预报 气象预报中的“白天”和“夜间” 小气候 “红雨”及其他 “六出飞花” 人工降雪 在电影院里 当电影刚诞生的时候 电影来到中国 在电影摄影棚里 当你走进电影院 电影是怎么动起来的? 影剧院的墙壁 为什么电影院的楼上比楼下热? 银幕上的病菌 宽银幕电影的底细 电影中的快和慢 活的雕塑 塑料进了摄影棚 日新月异的银幕 动物世界 动物的语言 动物的颜色 熊猫 金丝猴 沙漠之舟 狡猾的狐狸 珊瑚 对虾 鲸 植物世界 月月常红 在绿色的草地上 “哪得清香扑鼻来” 牡丹 昙花一现 植物中的钢铁 芝麻 香蕉 人参 菱角 紫菜 生活顾问 怎样洗塑料制品 塑料的“保腱” 塑料的修补 化学纤维的“保健” 使铝制品延年益寿 当心钟表磁化 给拉链“治病” 学科学破迷信 大地会陷下去吗? 鬼火的底细 竹子开花不吉利吗? “扫帚星” 菜窖里有“鬼”吗? 神水·圣水 “天火” 复活之谜 看门人的发现 争论开始了 争论吸引了科学界 普舍的挑战 实验室里的“决斗” 争论在继续中 论战转向新的领域 复活新例 “人工睡眠” 起死回生 巧妙的办法 试读章节 我在四川采访时,曾听说一位青年妇女因生了女孩,备受公婆、丈夫的谴责,差一点被逼疯。这里且不说重男轻女是封建思想的遗毒,透过这件事,可看出她的公婆、丈夫对身边科学何等无知——他们不懂得胎儿的性别取决于父亲精子中的染色体,却使那位青年妇女无端受谴! 我在青海湖上乘着游艇,观赏一只只掠过碧空的鸟儿。忽然,艇上有人在争吵。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青年带了鸟枪上艇,正在瞄准的时候,被管理人员发觉,要罚他的款。那小青年竟说:“鸟又不是你们养的,打几只有什么关系?”他不懂身边的科学——保护益鸟人人有责。 我还曾遇到这样的事儿: 一位青年很高兴地对伙伴们说,他买到了一种很便宜的“彩色胶卷”,别人不信。一看胶卷,明白了,胶卷盒上写着“全色胶卷”,那位青年当成是“彩色胶卷”——他不知道身边的科学,那“全色胶卷”是黑白胶卷。 另一个青年买了干电池回家。一路上,大拇指按在电池盖子上,食指托着电池的底部。他也不懂身边的科学——这么一来,手成了“导线”,使电池短路,电很快就跑光了。 身边有许许多多科学。尤其是在当前,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一切,一大批现代化的商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懂身边的新科学,给生活也会带来困难:电脑怎样使用?录音机该怎么使用?电子手表怎样调校时间?洗衣机怎样使用?电视机的图像怎样才会清晰?……不久的将来,机器人进入每个家庭。不懂身边的新科学,就不会过现代化的生活! 身边的科学,就在生活之中。结合生活,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身边的科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通过普及身边的科学常识,破迷信,扫“科盲”,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俗话说:“办事总要有先后。”这话不假。 就拿洗碗来说,有的人总是先倒冷水,再倒热水,掺成温水,然后洗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应当先倒热水。让碗、筷在热水中泡一会儿,再掺点冷水来洗。为什么呢?因为把碗、筷先在热水中浸泡,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杀死碗筷上的部分病菌;二是可以泡去碗筷上的油腻。刷牙的时候,正好相反,有的人总是先将漱口杯里倒进热水,然后再兑点冷水。由于漱口盅里放着牙刷,先倒热水,会使牙刷上的尼龙丝变形,所以,应当先倒冷水,再兑热水。 煮黄豆的时候,不应先放盐。早放盐,黄豆不易酥。这是因为盐会使蛋白质凝固。先放盐,豆的外层蛋白质凝固了,水不易渗进去,热不易传进去,当然也就不容易煮酥。所以,应当先煮豆,后放盐。煮豆如此,煮肉也是如此。 煎中药,一定要注意什么药先煎,什么药后煎。有的药难溶于水,要先煎,时间长了,才能慢慢溶解在水里。有的药容易挥发,容易分解,那就得后煎。医生在开中药的时候,总是叮嘱病人,什么药该先煎,什么药该后煮。这可得听清楚,记明白。 吃药,也得弄清楚“饭前”、“饭后”。开胃口的药,要饭前服;助消化的药,要饭后服。 如果吃了饭,再服开胃药,岂不成了“马后炮”?如果饭前服助消化的药,“主角”还未到达,它“助”什么消化呢?另外,一些要求快速吸收的药,往往要饭前服;有的带点刺激性的药,往往应饭后服,让大量的食物把它冲稀。 做衣服,应当先落水,后裁缝(纯涤纶之类不大缩水的合成纤维除外)。因为棉布、人造棉下水会收缩。必须先过水,不然洗后会走样变形,尺寸也不准确,不合身。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应该分清先后的事,大多都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今天是小琴第一次烧饭做菜。她做的甜馒头成了“苦馒头”,她烧的菜汤麻舌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小琴以为糖精越多越甜,味精越多越鲜,谁知“物极必反”,结果正好相反。 这使我想起一句俗话:“花香不在多。”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说,大粪之所以臭,原因之一是它含有浓度较大的吲哚,然而,稀薄的吲哚却很香,是一种香料。 我们常用的茉莉香精,里面就掺有千分之一左右的吲哚!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含水25%的酒精能杀菌消毒,而浓酒精的杀菌效果反而不好,因为浓度太大,使细菌表面的蛋白凝固了,酒精不易渗进去;在煤上浇点水,烧起来火力很旺,如果水浇得太多,则反而减弱火力;稀硫酸能够溶解铁,而浓硫酸具有氧化性,使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氧化膜,以致浓硫酸可以安然装在铁桶里…… 这又使我想起了科学史上几个耐人寻味的事例: 早在1846年,意大利教授舒波拉就用硝酸与甘油作用制成了很稀的硝化甘油(又名硝酸甘油)。它具有放大血管的生理作用,最初人们用硝酸甘油稀溶液作为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后来,有人在蒸发、浓缩硝酸甘油时,竟发生猛烈爆炸,人们从爆炸声中认识到,原来浓的硝酸甘油是一种烈性炸药。著名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用5%硝酸甘油,49%硝化纤维素与1%二苯胺,配制成了无烟炸药。 在200多年前,人们往钢中加入锰,制得了锰钢。可是,当钢中含锰2.5%时,钢就会变得很脆。含锰3.5%时,脆得像玻璃一样。于是,锰钢被丢在一旁,无人研究。然而,英国冶金学家海费德却不肯就此罢休,把钢中含锰量增加到13%,所得锰钢又坚硬又富有韧性。于是,锰钢得到广泛应用。如今,掘土机的铲斗、滚珠轴承、钢磨、铁路钢轨交叉处等,都要用到锰钢。 从糖精、味精直到硝酸甘油浓稀不同的变化以及锰钢含锰量多少的变化,给人们一种启示: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一定要加以深人地研究,才能掌握其中的奥秘。切莫浅尝辄止呵。 有个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架上的葡萄,只好自我安慰道,那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不过,许多未成熟的果实,倒确实是很酸的,这是因为它常常含有醋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之类的酸。孕妇爱吃山楂,也是由于山楂果含有这些有机酸。 这么一来,许多人常常以为:“酸,一定是酸味的。”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固然,大部分酸都具有酸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酸都是酸味的。例如,用做炸药的苦味酸是苦的;用做防腐剂的水杨酸是甜的;味精——谷氨酸的味道是异常鲜美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酸呢? 酸有这样的特性:它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如果把锌片或者铁屑等金属放进酸里,金属常与酸发生作用,产生气泡——放出氢气。因此,在化学上,便把含有能被金属所置换的氢原子的化合物,都称为酸。 酸的外貌各异:浓磷酸很稠,像油一样;纯净的醋酸,像白色的冰块;硼酸像白色的小鳞片;硅酸像白色的糨糊;硬脂酸却像石蜡。 植物中,含有许多有机酸:酸溜溜的柠檬中含有柠檬酸;螫人皮肤的荨麻中含有甲酸;菠菜中含有草酸;五倍子中含制造蓝黑墨水的原料——鞣酸,在生柿子、橄榄中也含有这种涩口的鞣酸;苹果中含有苹果酸。 最重要的无机酸是硫酸、盐酸和硝酸,合称“三大强酸”。其中的硫酸在化学工业上用途最广,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P3-6 序言 人们常用“日月如梭”、“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问”形容人生的短暂,但是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没有这样的感觉。昨日还被称为“青年作家”、“文坛新秀”的我,忽然接到上海作家协会电话,说是要为我庆贺70岁生日,使我猛然间感到岁月飞逝,连我也进入“古稀”之列。 也就在这个时候,湖南人民出版社时任副社长许久文先生一行专程从长沙飞来上海,跟我商谈出版《叶永烈文集》事宜。我与湖南人民出版社原本并无太多交往,只在1980年11月由该社出版过《碧岛谍影》一书(后来被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此后就没有联系。他们要出版我的文集,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从他们的谈话中,我得知他们是有备而来,他们“跟踪”我多年,读了我大量的作品,所以决定出版我的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诚意,很使我感动。我当即表示非常欢迎。我希望能够借助出版文集,回顾自己的60年创作历程(我在11岁时开始发表第一篇作品):同时也趁出版文集之际,对作品进行全面的整理、修改、补充,以更好的质量、更新的面貌奉献给广大读者。 不过,我也如实、坦率相告,由于我的文集总字数多,卷帙浩繁,出版不易。 记得,在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5卷本《叶永烈自选集》之后,曾经有两家出版社打算出版我的文集,都半途而废: 先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在1999年推出《叶永烈文集》,共50卷,1。700万字,我已经全部交稿,但是在出版了13卷之后,没有出下去; 200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接了过去,把人民日报出版社尚未出完的《叶永烈文集》继续出下去,出了15卷,最后仍是半途而废,未能出下去。 在此后的10年之中,我又创作了许多新作。我虽然并不清楚作品的精确的总字数,但是超过2000万字、60卷是无疑的。事不过三。我希望第三次出版《叶永烈文集》,不再虎头蛇尾,能够有始有终,出全出好。 我的作品数量众多,无非是出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出道早”。我在19岁就写出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迄今的总 ‘印数达到2.1亿册。《小灵通漫游未来》印了300多万册。经我授权、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达到一亿。所以有朋友笑称,我在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成为“三亿”精神富翁。 二是我从事专业创作早。1979年1月及3月,由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关心我的创作情况,作了两次批示,这样我在1980年离开了工作繁重的导演岗位,调往上海市科协担任挂名的常委,实际上是从事专业创作。1987年,我调往上海作家协会,成为专业作家,直至2000年退休。我退休之后,毫无退休之感,仍像担任专业作家那样埋头于创作,所以我前后有30年时间从事专业创作。 三是我用电脑写作早。我是中国作家中第一批“换笔”的作家之一,在1992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电脑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其实,我在用笔写作时,也大都是一次成稿,即便是给《人民文学》、《收获》杂志写的小说,也是一稿完成。在用电脑写作之后,如虎添翼,我的写作速度就更快了。 四是我的“拼命三郎”脾气。从事专业创作之后,30年来我过着“5+2”、“白+黑”的生活。所谓“5+2”,即除了每周5个工作日之外,周六、周日我也都在写作。所谓“白+黑”,即白天加夜晚。我习惯于早上6:30起床,开始工作。在晚上,除了看电视新闻之外,我差不多都在写作中度过。一年到头,我除了出差、采访、旅游之外,“全天候”写作。 五是家庭和睦,妻子支持。妻“承包”了全部家务,使我能够全力以赴从事写作,无后顾之忧。妻还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第一评论者,也是一位仔仔细细的校对者。她常帮助我把一些资料、引文输入电脑,或者把1992年之前手写的作品输入电脑。 令我扼腕叹息的是,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直至1978年,前后整整15年,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及“五七干校”所浪费。这恰恰是我从23岁到38岁的年富力强的人生黄金时期。如果那15年用于专业创作,岂止可以多写1000万字。这是最大的时间的浪费,生命的浪费。更何况那无休无止的澎湃在中国大地的极“左”思潮,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以致后来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去拨乱反正,这才终于走上真理的轨道。 我视创作为生命,把作品看做是“凝固的时间”。笔写来的,斧头也砍不掉。自从1l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我一辈子可以说是“从一而终”,只从事一项事业,即文学创作。 其实,有两个时期,我完全可以不写作: 一是“文革”时期,出书时除了送50本样书之外,没有一分钱稿费。在那样的岁月,我白天在农村下地劳动,或者在电影厂里做“煤渣砖”、挖防空洞,夜晚像做“地下工作”一般悄悄写作,居然也出版了lO本科普、童话等“远离政治”的书,还写好一大批书稿,压在我的抽屉或者出版社编辑的抽屉里,所以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的作品如同喷泉涌出,在1978年我一度创造了“月出一书”的记录。 二是现在,我的两个儿子都事业有成,我自己也拥有一批知识产权,很多人都劝我不必写了,含饴弄孙,坐享清福。我却依然不停地写作。我先后12次应邀出席全国书市,还多次出席北京书市、上海书市、羊城书市,就是因为我不断推出有影响的新著,出版社借助于书市“造势”,举行新书首发式或者签名售书。 在中国作家之中,我是很另类的一个。我的作品除了数量多之外,而且体裁多样。我是一个写作兴趣非常广泛的人,早年写诗,后来写过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电影剧本、杂文、评论以至相声、快板、歌词,最后定位在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 我是中国作家之中不多的出身理工科的作家之一。我在北京大学读了6年化学本科,毕业之后却“背叛”了化学,从事电影、文学创作。正因为我有着理科背景,所以早年写了《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科普、科幻作品:此后转向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创作,进行“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的采访,写下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写下关于1957年全景式的纪实长篇《反右派始末》,写下182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写下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纪实长篇《邓小平改变中国》等等:随着我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台湾、美国安家,我5次去台湾,7次去美国,并开始世界性的漫游,足迹遍及五大洲,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写下二十来本图文并茂的“行走文学”作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记述异域风情,诸如《美国自由行》、《星条旗下的生活》、《樱花下的日本》、《真实的朝鲜》、《欧洲自由行》、《澳大利亚自由行》、《一半沙漠一半海——埃及和迪拜》以及《大陆脚游台湾》、《台湾那些事儿》等等。其中在美国“9·11事件”爆发时赶往纽约所写的长篇《受伤的美国》以及苏联解体10周年时访问俄罗斯、乌克兰所写的长篇《行走俄罗斯》,则已经超出“行走文学”的范围,成为国际重大事件的纪实文学。科普、科幻作品,纪实文学,行走文学,形成了我的作品的三大板块。 我母亲说我属“劳碌命”,还说我是吃“英雄饭”的。大约命中注定,我要劳碌一辈子。这一回我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约,着手整理、修改我的2000多万字的作品,分卷、分批出版,这无疑是一顿“英雄”才能吃下的硬“饭”,我又要“劳碌”一阵子了。我的体质向来不错i常以病历卡保持空白记录而逞“英雄”。然而2008年秋日的一场突然袭来的大病差一点给我的生命画上句号。我是写好遗嘱上手术台的。由于大夫的精心治疗,我算是从手术房里捡回一条命。经过这次与死神搏斗,我倍感时间的宝贵、生命的有限。2009年我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抢点运行”,出了十几本书,又一次创造“月出一书”的纪录。我还日夜兼程赶写了42万字的长篇新著《钱学森》,在“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院士去世之后一个月发行全国。 2010年1月底,我接到医院统计员的电话,她一再问,接电话的是不是叶永烈本人,我告诉她我刚从迪拜、埃及归来,听得出电话那头传来吃惊的声音。我在出院之后已经第二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明白这是在“跟踪”统计手术后的“存活率”。我不在乎我能“存活”多少年,但是我很在乎我能写作多少年。写作着是美丽的,写作的人生是灿烂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今的我,一切正常,照样出国,照样采访,照样写作,只是多了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我希望在完成《叶永烈文集》的整理工作之后,能够全力以赴写出几部长篇新著。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出版的《叶永烈文集》,只收入我在中国内地能够出版的著作。我还有一部分在香港、台湾出版的著作以及已经完成的《“风波”三部曲》(即150万宇的《出没风波里》、《现在可以说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后两部长篇,尚不能收入。 还要说明的是,我从各地书摊上买到近50种署名叶永烈著的伪作,诸如“赖昌星黑色三部曲”之类,还有以《叶永烈文集》名义出版的《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林彪》、《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与刘少奇》等等,皆非我所著,自然也不能收入《叶永烈文集》。 叶永烈 2010年4月18日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