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愧对书斋(孙绍振心灵自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绍振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为读书人,与书为伍,为友,为臣,为仆,为命。日日读书,享人生之至乐,饮生命之醒醐,自撰格言曰:读书之乐于当大官。然多年,疲于应命,性命耗于作文者几倍于阅读,中夜常叹,壮志朱酬。

由孙绍振编著的《愧对书斋(孙绍振心灵自述)》内容包括怀念青浦的城墙,在北大的那些人和事,灵魂的故乡,我与“朦胧诗”,因为是书生……

内容推荐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短期任教后奉调华侨大学, “文革”期间下放农村三年,1973年起上调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该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0年赴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应邀赴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1995年曾为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

《愧对书斋(孙绍振心灵自述)》内容包括怀念青浦的城墙,在北大的那些人和事,灵魂的故乡,我与“朦胧诗”,因为是书生……

《愧对书斋(孙绍振心灵自述)》由孙绍振编著。

目录

001愧对书斋

怀念青浦的城墙

002怀念青浦的城墙

007女老虎

011超级大馋鬼

016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023猴子理论家的故事

026五十年代中学生活之“最”

030先父行状

在北大的那些人和事

034五十年代北大生活之“最”

039马寅初的硬幽默

042受伤的蒲公英

044何其芳发脾气

046朱德熙剥笋壳

050满脸苍蝇

055《新诗发展概况》写作前后

灵魂的故乡

074华侨大学第一夜

082厦门好人

088炉子啊,悲惨的炉子

097归化泉州

108怀念一个眼神

我与“朦胧诗”

112跟蔡其矫学诗

122我与“朦胧诗”的论争

148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因为是书生

156谢冕的书斋和童话

159陈晓明在八十年代

164奇迹似地的谢有顺

171天堂和地狱之间

并非“空炮”

178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

188炮轰英语四、六级考试

幽默不死

202论国人之吃

214美女危险论

220写不完的“不亦快哉”

223潇洒骂一回

225幽默不死

良性惧内症

234我和女儿

242妈妈政府

246论福州美女与闽南美女

253良性惧内症

257猪鼠比美记

无言成病

264无言成病

270梅德福机场奇遇记

273同性恋者的妻子

277说不尽的狗论

试读章节

怀念青浦的城墙

青浦县融进了上海市区,青浦人变成上海人了。可是我小时候,在青浦念小学,上海十分遥远。青浦,光是那城墙就“阿乡”得很。上海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有二十四层的国际饭店,青浦城里连“圣公会”的教堂都是平房,潘家弄里造一座洋房,一直到解放军进城,都没有造完,那没有扶梯的楼道和没有窗框的窗子,有好几年,成了我们占山为王,飞檐走壁的去处。城墙外面是护城河,从青浦去朱家角(现在才知道是明清古镇,成了旅游胜地),就在河边搭周作人津津乐道的乌篷船,当然大都已经装备了柴油机,“突突、突突”地把青烟留在清澈的水面上。一转弯,便可以看到一座宝塔,没有层层向上的飞檐,也没有令人神思飞越的铜铃,却在半中腰长出一簇小树,看起来弱不禁风,可经风雨见世面,见证过太平天国时代美国洋枪队头子华尔被击毙的情景。可惜,那树太渺小,逗不起我去想象有什么高僧隐居在里面,飞檐上也不可能让鼓上蚤时迁式的侠客大显身手。这已经够煞风景的了,倒霉的是城墙常常成为作文的题目。我在作文里形容它“像生了几百年的癣一样”,被“国语”教师在课堂上念了出来,弄得哄堂大笑。那时城里有两三家小报,轮流发行,都有文艺副刊,有一篇文章用“斑斓驳蚀”形容,我就转弯抹角,用到作文里去,这下子得到先生称赞。虽然这个“斑斓驳蚀”.给我带来了很高的荣誉,但是一到城墙底下,用青浦话来说,就有点“汗毛凛凛”。原因是,四五年级的时候,城门口突然挂了一个男人的头。说是一个共产党,名字叫做丁锡山(音),从乡下观音堂来攻打县城。听一个家在上海的男同学说,那头上血丝拉了好长,好长,好长。他感慨万分地说:“共产党也真是太‘猛门’(冒失)了,国民党有美国做后台。”美国人,除了在电影上,我只在城墙外面通向佘山天文台的公路上见过:开着吉普车,戴着船形帽,车子里的女郎戴着太阳镜,只穿奶罩,不时还从车子上站起来尖叫。

等到解放了,我长大了,才发现青浦离上海原并不遥远,只一点点汽车路。

但是,上海和青浦毕竟是两世界。先不先,在上海可以随便看电影,而青浦却连一家电影院都没有。我第一次看电影还是在朱家角最神气的私立“一隅小学”里,一个美国人,用格格作响的小放映机放在教室里的白墙上。一个短片,才十分钟左右。也不知道是谁通风报信的,像过节一样地去了,又过节一样地回来了。后来,又看过一次,是在“一隅小学”的操场上,这一回,是完整的,是美国电影《人猿泰山》。美国人真是了不起,和猴子都能谈起恋爱来。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一隅小学的名字挺有学问,从孔夫子那里来的,他的本意是要人们“举一隅以反三”,也就是面对四面八方,只要举出一个方向来,就可以推想出其余的三个方面的情况来。毕竟是圣人的本事非同小可,我却没有办法凭一个人猿泰山想象成整个美国人都是猴子。

真正把电影看过瘾,是解放以后。青浦城中心有一片很大的瓦砾场。1948年,我父亲曾经问过房东,那是不是日本人留下的?房东说,不,是“洪杨事变”(太平天国)。

解放军把那里修整成了广场,后来就叫“解放场”。

解放场上一支起电影机,全城的欢乐的节日就开始了。《钢铁战士》最为激动人心。一个小战士被俘了。敌人让他写自首书。他要纸,纸拿来了,他认真地写,还问一革命的“革”字怎么写。写完,却和敌人拼命,壮烈牺牲。一个特写镜头,纸上写的是:“刘海泉革命到底”。还有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丰收、爱情、舞着花头巾唱歌、穿着哥萨克皮靴跳舞,结婚典礼上当着亲人接吻发出吱吱的声音。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明天。

青浦城里没有自来水,好在城里有河,妈妈洗衣服、淘米、洗菜、刷马桶,都在自家后门“水码头”的石头台阶上。青浦人非常爱干净,马桶倒了,还要用一把竹片做的刷子就着河水刷,把马桶底刷出热闹的声音来。妈妈一边刷马桶,一边和对河洗菜淘米的阿婶说些家常里短的。

解放军来了,军民真是亲如一家,解放军是鱼,老百姓是水,可是鱼却不吃河里的水。营房就在河边,也挖一口井。做宣传工作的女同志坐在井栏杆上和刷马桶的家庭妇女有说有笑。

不久,就明白了,原来是河里有一种血吸虫,虫卵通过河里的钉螺,转移到人体内,肚子就会鼓起来,面黄肌瘦。这早在解放前就知道了。可一下子宣传画上大肚子的多起来了,青浦人叫做“大(读du)包”。说是,青浦乡下有一个叫做任屯村的,个个都是“大包”,弄得全村死绝了户。当时最高学府就是青浦初级中学,检查的结果是:血吸虫病全校有百分之四十二,当然,还没有严重到“大包”的程度。第一次治疗,自己到青浦红十字会医院去,打了许多针,无效。这年寒假,上海医学院的教授和大学生来了,教室成了病房。那些上海阿拉,真不简单,一个月的工夫,顺利结束。除了一个女同学,在注射高毒性的三价锑期间,常吃萝卜干,营养不良,猝死,才十四岁。一个暗恋她的男同学说,她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爱情的幸福了。

上课倒是很幸福,没有任何作业,有一段时间,英语课上不下去。一些同学相继慷慨陈词:都解放了,还上帝国主义的什么英文。女教师威胁说,你们再闹,我就走了,不来了。结果是她哭着走了。走就走你的,有啥稀奇,落得痛快。后来她还是来上课了。刚刚上了几堂,就有消息说,志愿军把平壤解放了,于是就去游行,化装成好人和坏人,跳舞,唱歌,做鬼脸,好开心哦。P2-4

序言

1 愧对书斋

有人给我出个题目——“我的书斋”,显然,包含着看得起我,把我当作学人的意思。但是,我隐隐感到“书斋”这两个字有一点夸张。为什么叫做“书斋”,而不叫做书房?不叫做工作室?这个“斋”字,高雅有点可疑。斋的繁体字□,从示,是祭坛的象形,和祭祀有关。斋者,戒也。指祭祀前整洁身心,翻译成英语,就是fast,有绝食、禁食之意。如果为了读书、写书就要绝食,我可不干那种傻帽儿的勾当,就是以某种神圣的献身精神包装,也有不负责任的嫌疑。先不先,我的女儿,我的学生怎么办?再说饿肚子的感觉,并不好玩。每顿都要算计着口袋里的饭票,不让自己的馋劲过分满足,以免下一顿闹饥荒,这样的感觉,我曾经体验了十多年。普希金说:那过去了的一切,将变成亲切的怀念。我却没有这样的体会,这种事情,就是在回忆中也毫无诗意,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当然,“斋”字并不意味着严格戒食,大乘佛教只禁肉食,以素食为斋。如果不吃肉不喝酒,是短期的,马马虎虎可以忍受,但如果是“长斋”,就有点自我折磨了。当然,如果限于这/z,一点,还是可以妥协的;但是,“斋”字中还有更为严酷的意味,如:斋宿,进入书房要有一种虔诚的心境,提前一日斋戒。戒什么?不吃荤腥,这不太困难;沐浴更衣,也不太麻烦,当然,要有条件,比如,遇到停电,停水,要通情达理,允许例外。vJ,上种种不管多难,毕竟还是可以努力的,只是还有一条,就没有把握:斋戒之前,不与妻妾同寝。这就有点不合情理,而且,还得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如增加一间卧室。

在我们老祖宗看来,书斋并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而且是修身养性的所在,所谓“养心斋”之类的匾额,就透露了这样的秘密。圣人要我们把自己修炼到严肃而谨慎的样子(斋如),达到无所不明、无所偏颇(斋明)、严肃庄敬(斋庄)、专一庄敬(斋肃)的境界。达到这样的标准的“书斋”,肯定不是一般的斗室,而是很豪华的,要花一大笔银子。唐元稹在《遣悲怀》中透露:“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在经济上阔气,才能保证在心境上高雅。但是,这一切可能只适合著作等身、财源滚滚的金庸那样的大师,一般平头百姓,以为只有在这样的书斋里,才能出好人格,好文章,就未免有点傻乎乎了。

就我而言,最令我骄傲的文章莫过于那篇已经进入当代文学史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0年年末,写这篇文章的时间,一家三口,吃喝拉撒睡,就在一间十四点五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并没有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那样的景观。整个房间,只有一张直径一米的桐油油的桌子,兼饭桌和书桌双重功能。通常是堆满了杂志、书籍、来信和讲义。有时,次要书籍和草稿,上不得台盘,就屈尊于地板上。久而久之,不用眼睛导引脚尖也有探索空间准确性的特异功能。吃饭的时候,用我太太当时的话说,就是在乱纸堆中,刨一个坑;写作的时候,就再刨一次坑。稍稍有异者,孩子坐到痰盂上,空气中就弥漫着某种气味,然而,身如菩提,心如明镜,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胸罗锦绣,笔落惊风,心中自只有南风之熏,鼻中哪有污浊之气。《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五千文字,一气呵成。开头一两百字,还记得要分段,剩下的四千八百字,长达三页,就懒得费心,让它一段浑然。

刘禹锡以其“陋室”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自豪,可在我那时,遣访斗室的却一概是白丁,厦门灯泡厂女工舒婷,福建师大助教宋峻(后来当了省人大副主任)、厦门老知青汪毅夫(后来当了副省长)。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试看明日之域中,谁是弄潮精英?

八十年代初期,分得套房。卧室遂与六平方米“饭厅”分治;而书房仍告阙如。《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一百余万字,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均完成于衣橱前半平方米翻板之上。夏日炎炎,既无空调,亦无电扇,晶莹汗水,如珠,如溪,如川,虽贤妻打扇,亦不能止。无书斋之雅,而文章质量并不稍逊。学术生涯中奠基性著作大抵均完成于此时。参与论战的文章,则写成于在旅途之上。那篇写得很刻薄的、批评评论家陈涌的文章,在半平方米的木板上,只写了个开头,在杭州的旅馆里,续写了几千字,最后完成于烟台宾馆的床铺上。

九十年代中叶发起全集资建房,乃有一百二十平方米之“豪宅”。老同学张炯自北京来,赞日:部长级宫殿也。遂拥有八平方米之书室。两面书架直顶天花板,一面供凭窗远眺,正面空调、电脑、扫描仪、打印机一应俱全。坐拥书城之豪情油然而生。借互联网之便,驭信息高速公路之风,“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坐享刘彦和神往之境界,俨然有文化南面王之感。

感恩科学技术,坐如此豪华之平台。老妻得免于抄写之劳,自家又免于遗失稿件之痛。

写作之速度空前提高,年近从心所欲,蓄养胸中浩然之气,作少年不平之鸣。于斗室中,发出“孙大炮”的呐喊,一炮,轰高考统一考试,二炮,轰四六级英语统一考试。所喜,均非空炮。高考分省自主命题,英语四级考试与大学生学位脱钩,于国于民皆有裨益。一日遇福建省教委领导,频频示谢,日:于某大学任领导职务之际,一生来自农村,全家节衣缩食,供其完成学业,然英语四级不能及格,乃无学位证书。其父惊魂,自乡间奔来,下跪求情。终不得果,洒泪而去。于今,四六级考试与学位脱钩,功德无量,功德无量。

每思及此,于心常沾沾自喜焉。

书城颇大,藏蓄亦丰。研究资料,辄能自足。巡视架上,圣贤、大师拱立待命,检索电脑,当代思潮谱系胸前。生为读书人,与书为伍,为友,为臣,为仆,为命。日日读书,享人生之至乐,饮生命之醍醐,自撰格言曰:读书之乐乐于当大官。

然多年来,疲于应命,性命耗于作文者几倍于阅读,中夜常叹,壮志未酬。壮志者何?青年时代,聆何其芳先生教,有计划缺课,顺序读文史楼参考书架,未半,为大跃进运动所阻。又羡马克思每年重读莎士比亚之乐,乃重读《沫若文集》,又中断于下放山区。至今有闲之日在望,然又逢信息爆炸之时,知也,千倍于庄子时代之无涯,而生不加多。自家藏书,伸手可触,曾有此生重阅一过足矣之想。然,书店购进,故人赠送,出版家奉献,昔日门生,素昧平生者之作,源源不绝,一周之内,几及等身,书城膨胀至客厅,至茶桌,至电脑旁,至沙发下,至沙发上,至书桌上,至坐椅后,至坐椅旁,至坐椅前,至书桌旁,至书桌中。于是二十年前之旧状重现,当其饮食、作文之时,又复从书堆中,作兔子扒窝状,刨一小坑。重阅架上之书,殆成空想。何况,电脑尚存有鲁迅全集、二十五史、四部备要,四库全书等等,遂悟生也有涯,嗜书之欲也无涯,乃人生一大矛盾,一大悲哀。乃有愧对“书斋”之叹。

愧对书架上的历代圣贤,从孔夫子到司马光,愧对蔡伦后嗣,愧对北大方正,愧对激光排字;愧对电脑软件,愧对爱迪生,愧对让我占有着比乾隆皇帝更多资源的高科技时代,愧对生命。愧对有限的时间。唯一不感到愧对的是一本五十年代出版的《西厢记》。“文革”期间,被强制做清洁工,从资料室窃取。隔离审查,整整

七月,除《毛泽东选集》(四卷精装本)以外,就只有此书与我为

伴,舍不得一口气看完,用写交代的纸张,逐字抄写。唯恐抄写太

快,遂用仿宋体,一笔一笔描出印刷的效果。

当其时也,书是有限的,纸是有限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只有时间,在我年青的感觉中,我的生命,是无限的。

回想起来,好不令人神往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6: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