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学的一次颠覆,畅销20年,经久不朽,中国首次引进!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名列一生必读奇幻小说书单!影响黛丽·尼芬格、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毕生巅峰之作
书中的主人公杰夫的人生堪称离奇,1988年当他43岁时就会因心脏病发而意外死亡。带着一次重生的机会,时间定格在18岁。他每次重生都回到18岁这个生命的起点。眼前的景况既陌生又熟悉。他不知如何定位自己,充斥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似乎一切皆有可能,他利用早已得知比赛结果的职业棒球大赛、赛马会和华尔街股票为自己获取丰厚的资金来源,在他享受这一切给他带来的便利同时深感到人生的不测,在不安中等待下一次死亡的时刻。他害怕这诡异的时间还要经历多久,带着死亡的讯息整个故事充斥悬疑与无奈……
被一潭死水的婚姻和没有出路的工作所困住,杰夫在1988年以为自己死去,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回到了1963年,那时的他只有18岁,在他眼前的是熟悉的埃墨里大学宿舍……
所有的事物都与原来一样,但又不太一样:杰夫带着未来的记忆。他知道历次世界职业棒球大赛的得主……知道每次肯塔基赛马会的结果……甚至知道华尔街哪只股票即将大涨。只有一件事他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他能够回到过去?为什么他要一次又一次的赢得,再而又失去所有的心爱之物?
杰夫·温斯顿死前,正在和妻子通电话。
妻子正说到“我们需要——”,但杰夫再也听不见他们需要什么,似乎有某个重物击中他的胸口,让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电话筒从他手中滑落,敲碎了书桌上的玻璃镇纸。
一周前,她才说过类似的话,她说,“杰夫,你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吗?”接着是一阵停顿,明显的暂停,但不像这次要命的停顿无止尽、无可更改。当时他正坐在餐桌前,琳达总爱叫这里“早餐角”,尽管一点也称不上是个独立空间,不过是张小小的耐热树脂桌配上两把椅子,笨拙地摆在冰箱左边和干衣机前的角落里。说这话时,琳达正在流理台上切洋葱,也许是眼角的泪水让她的问题比原先预期多了些分量,因此他觉得有必要好好想想。
“杰夫,你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吗?”
原本他该一边读着休·塞迪在《时代》杂志上讨论总统大选的专栏,一边用漫不经心、毫不关切的语气回她,“我们需要什么,亲爱的?”但杰夫这天并没有心不在焉,也没对塞迪的闲扯蛋骂句该死。事实上,他很久很久以来都没如此专心和集中注意力过。因此他有好一会儿没说半句话,只是盯着琳达眼角的假泪,努力想着他们——他与她到底需要些什么?
他们需要出去透透气,调剂生活,需要搭飞机到气候暖和、碧绿苍翠的小岛,说不定是牙买加,或是巴贝多。自从五年前那趟计划许久结果却有点失望的欧洲之旅后,他们就没再好好度过假。杰夫没算上每年的佛罗里达之旅,到奥兰多探望父母、到博卡拉顿探望琳达的家人,这些不过是拜访一段不断模糊远去的过去,没别的了。不,他们需要的是一礼拜或一个月的时间,到颓废堕落的异国小岛上尽情逍遥:在绵延无尽的无人沙滩上做爱,晚上听着如火红花朵香气飘荡在空中的雷鬼音乐。
一幢好房子也是个不错的主意,也许是在蒙克莱登山路上的豪宅,他们多少次在礼拜天开车驶过时对此渴望不已。或是位于白原市的房子,里奇威大道上一栋十二个房间的都铎式建筑,靠近高尔夫球场。不是他想打球,不过相较位于通往布鲁克林——皇后快速道路边坡或是拉瓜地机场降落航线上的房子,那一片片叫枫野、威彻斯特丘的慵懒绿地才是较宜人的居住环境。
他们也需要一个孩子,琳达或许比他还急。在杰夫想象中,他们从未出世的孩子总是八岁大,跳过了需索无度的婴儿期,但又还不到恼人的青春期。一个乖小孩,不过分漂亮或老成。是男孩女孩都不重要,只要是他们两人的孩子,他会问逗趣的问题,会坐得靠电视机太近,举止中会时而闪现成形中的独特个性。
但他们不会有孩子。从一九七五年琳达子宫外孕开始,他们知道这件事不可能已经好几年了。他们也买不起蒙克莱或白原市的房子。杰夫的职位是纽约WFYI全新闻广播频道的新闻总监,实际上的名声与收入不如听起来响亮丰厚。也许他该跳槽到电视台去,不过以四十三岁的年纪来说是不太可能了。
我们需要,需要……谈谈,他想。他们需要直视对方的眼睛,简单地说句:“我们走不下去了。”浪漫、激情、美好的计划,没有一样行得通。全都变得平淡无味,而且也怪不了谁。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
他们当然没有谈谈。这正是他们最大的失败,他们很少谈及内心深处的需求,从不曾触及始终存在两人之间撕扯般的残缺感。
琳达用手背拭去因为洋葱引起的无意义泪水。“你听到我说的话了吗,杰夫?”
“是,我听到了。”
“我们需要的是,”她说,一边看着他的方向,但视线不是落在他身上,“一个新浴帘。” 她在他步向死亡前的那通电话里,十有八九要表达的也仅仅是这种层次的需求。“一打蛋,”或许话就这样结束,也有可能是“一盒咖啡滤纸”。
但他为什么想这些?他纳闷。他正在死去,看在老天分上,难道他最后不该想点更深入、更有哲理的事吗?或是将他的毕生高潮来个快速回放,四十三年的精华剪辑。人溺死时,不都曾走过这一遭?
感觉就像溺水,他在思考时,仿佛被拉长的时间一秒秒过去:那骇人的压力、想吸口气的绝望挣扎,使他浑身湿透的湿热水汽,就像从他前额淌下、刺痛双眼的咸味汗水。
他正在溺水,正在死去。不,吃屎去,不,“死”不是个真实的字眼,只有花、宠物或其他人才用得上这字眼。只有老人、病人、不幸的人才会死。
他的脸落到书桌上,右颊平抵着琳达打电话来时他正要开始研读的档案夹。在他睁开的一只眼睛前,镇纸上裂开的缺口像个巨大的洞穴,世界自身的裂痕,反映他内在极度痛楚的一口破镜。透过破碎的玻璃,他看到书架上方数字时钟上鲜明的红色数字:
1:06 PMOCT 1888
接下来再没有什么需要避免去想了,思考过程已然终止。
杰夫无法呼吸。
他当然没办法,他已经死了。
但是如果他已经死了,为什么他能意识到自己无法呼吸?或意识到任何事?就死了这件事来说,这不该发生。
他从卷成一团的毯子上转开头,开始呼吸。闷湿的空气中充满了从他身上散发出的汗味。
所以他没死。不知何故,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让他太兴奋,就像之前的死亡假设也没能吓着他一样。
也许他曾窃喜来到生命的终点。现在一切只能照旧下去:满怀不平地承受着野心与希望落空带来的折磨,而他再也记不得那段失败的婚姻究竟是原因,还是结果。
他把脸上的毯子推到一旁,踢了踢起皱的床单。黑暗房间里正播放着音乐,乐声细不可闻。
P1-3
在相对论和天路历程之间——代序
“人类有可能穿越时间维度,回到过去。”这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今年发表的惊人言论。此言一出,立即惊动四方。的确,时间一直是人类最恐惧同时也是致力克服的科学之墙,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致力于证明时问可以被克服,然而文学作品却早已在想象中穿越时问——不管是日本古典童话里的《浦岛太郎》,还是近代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科幻代表作《时光机器》,都是其中的经典。但可惜(或者可庆)的是,科学家们的成果有限,仍在理论阶段徘徊,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时光机器仍未诞生,人类仍旧被时间公平地辗过,日复一日。
科幻小说《REPLAY倒带人生》出版于1987年,当时是美苏两国冷战末期,美国正处于70年代末惊人的高通货膨胀率和个人税赋迅速增长的时期,60到70年代庞大的政府支出,也已引起公众普遍的不满,80年代的美国人对于看似美好的未来,其实忧心多过乐观。而《REPLAY倒带人生》的作者肯恩·格林伍德(Ken Grimwood,1944—2003)便是成长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少年时代和同年代的小孩一样,沉浸于各式各样的超人漫画之中,也曾经担任广播电台记者。作者本身是一个媒体迷,不仅拥有首次发售的大尺寸磁带录像系统,还有一个视频图书馆。他平日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和家人一起在下午看老电影。这也是小说中电影占据了重要篇幅的因素吧!与小说中的主角有很多重合之处。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作者重新审视美国60至80年代之作,评论家Orson Scott Card在1987年的《奇幻科幻小说杂志》中曾经评论此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天路历程》,仿佛一幅严苛但却不失温情的画像。当我读完它,我觉得我被隐藏在生活中的韵律所打动,为那些我比以前看得更清晰,爱得更深的生活的韵律所感动。”《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对作者的评论是:“格林伍德凭借他细微的观察,写作能力和原创的故事超越了时代。”
因此,也就不奇怪本书接下来在1988年获得了世界奇幻文学大奖,并接着影响了整整下一个时代的科幻电影和创作者。在距离首次出版20年后,《REPLAY倒带人生》不仅再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20年间无数小说、电影更是从中汲取灵感,《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今天暂时停止》、《蝴蝶效应》、《回到十七岁》等作品里都可以看到本书的影子,连日本的偶像剧都曾借用小说中时光回溯的剧情,例如1999年日本电视台由堂本刚主演的《为了你的未来—I'll Be Back》、2007年富士电视台连续剧《求婚大作战》等等。
这本小说还出现在许多推荐书单中,包括:最佳小说一百部(1988)、Aurel Guillemette最佳科幻小说书单(1995)、David Pringle科幻终极指南书单(1995)以及杂志Locus Reader's Poll评选的最佳科幻小说(1998)。这么多电影、小说从中衍生,辉煌的得奖和销售纪录,证明了本书不朽的经典地位。
然而,肯恩·格林伍德并非多产的作家,在洛杉矶当新闻部主任期间,他发表过一些早期小说,但是《REPLAY倒带人生》的成功让他能够辞职做一个全职作家。他同时用原名和笔名写作,《2加2》(Two Plus Two)就是肯恩用其笔名“阿兰’科克伦”发表的。另外还有《突破》《在深处》等作品,都是他融合了所擅长的科幻、轮回和恐怖元素之作。格林伍德常进行跨界写作,将科幻、奇幻、恐怖等元素融于一炉。这本《REPLAY倒带人生》中借小说的外壳,阐述了对时代的观察和人性的反省——这个部分正是本书吸引入之处,在主角杰夫一次次的轮回里,每一回的抉择都等于是剖开自己内心,召唤内心深处最深层的渴望。这便是Orson Scott Card所说本书是现代版《天路历程》的原因。格林伍德一直想写本书的续集,而命运往往让人唏嘘,他59岁时跟本书主角一样心脏病发,死于自己在加利福利亚州圣巴巴拉的家中。而当时,他正在案头上着手本书续集。
“上帝是狡猾的,但他并无恶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引人入胜的幻想冒险之旅……格林伍德以他那观察力细腻、文学性十足并富有原创性的故事超越了科幻小说的格局。
——《出版人周刊》
《REPLAY倒带人生》是对于人们最渴望追求的主题所做的全面探索。(这本书)向我们提出挑战,让我们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那股无情的力量——时间。
——《洛杉矶时报》
时光倒转生命重来的可能性,向来是让科幻小说作者着迷的题材。这个引人入胜的愉快故事能吸引各种不同的读者。
——《图书馆学刊》
《REPLAY倒带人生》是我们这时代的《天路历程》,是对我们生命自制却深情的描绘。读完时,我感觉自己被隐藏的生命节奏推动着,使我能够在短暂的流逝岁月中看得更清楚、爱得更深刻。
——欧森·史考特·卡德写给《奇幻与科幻小说园地》(1987年5月号)
故事和文笔都棒极了,对于“如果……又怎样?”巨大疑问,这本书的结局给了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
——巴利·伍德,著有《双子星》
《REPLAY倒带人生》是本独一无二的小说,同时带有幻想、罗曼史及恶梦的成分……格林伍德的假设……独创性引发的思考深具意义。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