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袁鹰江山风雨/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袁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周恩来总理青年时代在日本樱花时节写下的诗句,心头常会自然浮起,反复吟哦。

一九九七年六月访问美国期间,一个黄昏,在洛杉矶一家中文书店,陪同我们的华人女作家黄女士忽然拿起一本记叙周恩来总理轶事的书问我:

“你可知道他什么时候来过美国?”

我摇摇头:“他没有来过美国。”

“是吗?”她似乎有点不信。

“是的,他确实没有来过。”我加重语气,“但是他为许许多多中国人到美国来打开了大门。”

黄女士盯住我几秒,随即说:“我懂了,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许多在美国的华人都很崇拜他。”

黄女士原籍湖南,在台湾住过,移居洛杉矶也已多年。她的经历同周恩来总理似乎并无任何牵涉,也从没有见到过他,但她以如此郑重的口吻谈到周恩来,使我不免有点惊讶。浪涛滚滚,岁月悠悠,即使远隔重洋,也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思念与崇敬。

我想起一九九二年十二月,风雪的莫斯科,我冒着严寒去看望一位五十年代曾经作为记者长驻北京的老朋友。那时正是苏联濒临解体的前夕,自然气候与政治气候一起将莫斯科压得冷峻无声。我们在他的书房里静静地喝酒,轻声地谈话,不无伤感地回忆往事。从他家壁上悬挂的中国画,谈到他在北京的日子,谈到他几次参加过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他的脸上渐渐泛起红晕。他说起听到周总理去世消息时,眼镜片里闪动着泪光,然后,叹了一口气:“我们就缺少一个周恩来。”霎时间,宾主都寂然无声,兀自啜着冷酒。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去世一二十年后,不论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仍然深情地想着他,年复一年,古往今来,能有几人?一个中国人去世后,在他到过或未曾到过的异域他乡,还有人怀念他,记住他的音容笑貌,这样的人,又能有几个?

一九八〇年我去联邦德国,在西柏林,一位市议会议员请我吃晚餐。这位议员性情豪爽,口若悬河,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到最后,才礼节性地表示希望他去看看他从未去过的中国。他立刻说:“我相信我会有机会去的。但是我最想认识的一位中国人,却永远不会见到了。”

“谁?”

“周恩来。”

我一时哽咽,不知说什么好,只能举起高脚杯向他敬一杯酒。

在亚洲国家我们的友好邻邦中,动人的记忆更多,似乎无处不在。一九六三年九月,我同诗人闻捷访问巴基斯坦时,在风光如画的拉合尔,作家谢哈布先生对着皇家花园说七年前在这儿举行过欢迎周恩来的大会,那天拉合尔倾城出动,瞻仰中国总理的风采。周恩来披着人们为他献上的闪光的花环,向台下成千上万人再三挥手致意。谢哈布说自己参加过多次群众集会,很少见到那种群众发自内心欢呼的热烈场面。

“我们不只是欢迎一位大国的总理,而是接待一位真诚的朋友。”停了一会儿,他又说,“总统、总理、国王,或者别的贵宾,我们见过不少,但是,真诚的朋友是难得的。”

一九八八年,我又一次去巴基斯坦,又一次去拉合尔,又一次来到二十五年前漫步过的皇家花园。陪同我们的阿格罗先生又说起当年那次盛会,他不是拉合尔人,没有遇到谢哈布的好机会。但是他说了另一件事:一九六四年周恩来总理又一次访问巴基斯坦,在首都伊斯兰堡种了一棵象征中巴友谊的乌桕树。阿格罗先生说:“那棵树现在又高又大了。每个巴基斯坦人走过树下,都会想到种树人的名字。”

同样,前几年在仰光,缅甸的朋友陪我们瞻仰大金塔时,从如林的佛龛中,指着其中一座,介绍是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捐资兴建的。他说大金塔的佛龛成百上千,每天来的人成千上万,但这一座佛龛,缅甸人谁都知道它的来历。仰光有不少老人,都能记得三十多年前那位中国总理同他们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他身穿缅甸民族服装,围着大方格筒裙,他那亲切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时隔三十多年,好像至今仍然留在仰光街头。

有一位曾经参加过三十多年前勘定中缅边界的官员还告诉我一件事:当时的缅甸总统曾授予周总理一枚新创设的最高勋章,这勋章的名字十分奇特,也很了不起,叫作“崇高、伟大、博爱和光荣的拥护者”,以表彰周恩来在顺利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中的杰出贡献。

我感到,外国朋友对周恩来最长久、最深沉的思念,还是在他曾经度过青春时光的东瀛。八十年代,我有幸两度拜谒京都岚山周总理诗碑,一次樱花似雪,一次枫叶如丹。第一次去时,诗碑刚建立不久,其时樱花如雪,落英缤纷。我们肃立碑前,默读碑上镌刻的《雨中岚山》诗句:“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凝眺面前汩汩流淌的大堰川碧水,遥想六十多年前一位青年志士从中国渡海东来、上下求索,终于找到革命真理的喜悦心情,禁不住思绪如潮。

四年后的秋天,又一次到京都。日本朋友似乎明白我们的心情,刚在饭店放下行李,立即驱车出城到岚山。没有樱花,只有枫叶,但是碧水依然,青山如旧。那天并非星期日,游人不多,诗碑前却仍有几束凭吊者放置的鲜花,不知道献花者是谁,也不知花瓣上留着的是雨珠还是泪珠。

P5-7

目录

主编者言

第一辑 风雨思量

 风雨百年祭——周恩来总理百年诞辰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宣南雨又来——浏阳烈士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江上春归——写在陈独秀逝世六十周年

 一世兴衰过眼明——读《陈独秀诗集》

 青山有幸埋忠骨——胡耀邦同志陵前的思念

 国歌抒怀

 从忍气吞声到扬眉吐气

 凝视2000这个数字

 千禧寄语——为南京《紫金岁月》作

 重九登高,又唱那首歌

 又到甲申

 向温总理交交心

 在上海遥望昆明——六十年前震惊上海的两次民主浪潮

 遗言太沉痛

 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人

 天安门和我

第二辑 江山碎步

 四上井冈

 金沙江那万古涛声

 漫漫红军路

 端阳节那天到台北

 孤舟一系故园心

 徜徉台北外双溪

 运河水——故乡水

 心中永恒的圣地

 少年时代的无锡因缘

 襄阳,徽州,还有其他

 沈园思絮

 西子湖头有我师

 遥望古夔州

 长在我侬心子里

 黄河勇士

第三辑 人事依稀

 写在《夏衍全集》问世之际

 小事见风范——长江同志留下的几个难忘印象

 读这本书,禁不住悲喜交集——读丁聪、池北偶诗配画集《世态讥弹》

 想起一个小镜头——读《各具生花笔一枝》有感

 花瓣不会凋零——送别作曲家瞿希贤

 鸭江长绿人长在——怀雷加

 二十年后的怀念——怀金近

 银锭桥空——追忆杨宪益

序言

有关这套丛书,向读者交代几句。

十年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邀约我主持编选了一套《艺术家·学者散文随笔丛书》,计六卷。据说,这套丛书销售情况尚可,现已卖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与友谊出版公司协商,取得了这套丛书的版权,再版、重印,并扩展了作者人选;原有文集也对篇目加以调整、增汰,重新定名为《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以全新面貌推出。丛书仍由我主纂,第一批出版十卷。作者为(以齿序):陈从周(已故)、吴冠中、袁鹰、于是之、邵燕祥、贺捷生、肖复兴、徐小斌、铁凝以及在下本人。包括园林艺术家、美术家、话剧表演艺术家、音乐评论家、军旅作家、诗人、编辑家、小说家、影视作家等,老、中成有,男女齐全,行当皆备。总之,是一群文化人。十年前,我在《艺术家·学者散文随笔丛书》“弁言”中说过:这些艺术家、学者,并非仅仅在文章中谈画、论戏、赏乐、论园林……可贵之处在于让我们透过作者笔下斑斓的艺术世界,感受到真诚磊落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生命体验、对文化的坚贞守望。这一作者群中,差不多都有多种散文随笔问世,有些作品可说是已脍炙人口,用不着我以广告式语言在这里饶舌。这一套丛书所收作品,皆为作者精选拔萃之作。

这一套丛书,经与朋友商量,用了这一个平实的、大体与内涵契合并与前一套丛书衔接的书名。我们就是一群文化人嘛。出版社方面曾建议,加一“名”字,称为《文化名人散文随笔丛书》;出版单位从图书市场营销心理学考虑,自有其道理,似乎这样就抬高了这套丛书的身价,这是当下的流行风尚。出版单位有它的苦衷,他们既要为文化传播作奉献,也要赢利啊!本套丛书作者,有些人被作为“大家”,甚至也有人曾被尊呼为“大师”。说是“文化名人”,也无不可。不过,“名人”是读者心目中的认知度,何必“癞蛤蟆爬秤钩——自称自”呢?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出版社的美意,我们未予采纳。

“文化人”这一概念,这一称呼,大体上流行于抗日战争时期,特指人文知识分子。在国共两党所辖区域均通行使用。在1938年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郭沫若任厅长的第三厅,聚集了一批著名的进步文化人,有田汉、阳翰笙、洪深、徐悲鸿、冯乃超等,有戏剧家、电影家、画家、文艺家……后来,有一次周恩来对时任政治部部长张治中说:“三厅这批人都是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文化人啊!”(参见《悼念郭沫若》)在1941年中共领导的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阜宁,新四军军部驻地停翅港附近的“卖饭曹”村,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将之设为“文化人村”。先后在文化人村生活和经常在这里聚会的,有著名文化人薛暮桥、骆耕漠、钱俊瑞、孙冶方、范长江、夏征农、黄源、李一氓、扬帆、蒋天佐、艾寒松、金人、阿英、贺绿汀、沈其震、孟波、何士德、胡考、赖少其、吕振羽、池宁、高扬、包子静、亚丁、林淡秋等。陈毅将军戎马倥偬中,常在文化人村与诸文友诗歌唱和、黑白对弈、论史之兴废、议抗日之大计。在那蒹葭苍苍的里下河河网地区,在日寇频繁“扫荡”的敌后险恶环境下,大批文化俊彦,为民族的独立解放而云集于此,实为我家乡盐阜大地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事。(参见《阿英日记》《盐城市志》)文化人从来都是运交华盖。“皖南事变”后时局紧张,大后方在渝的文化人纷纷撤离,避居龙云治下的昆明,或转道去缅甸仰光。1943年“整风运动”后的延安文化人,被诫示要“割尾巴”,“脱裤子”,身价大跌。在1943年新四军黄花塘整风中,陈毅则因“在统战工作与知识分子政策上犯右倾错误”而挨批,被逼走延安。(参见《杨尚昆回忆录》、“饶漱石在秦城狱中谈话”)

“文化人”这一概念弃而不用,替以“知识分子”普遍使用,大体上在1955年那场以言治罪、以文治罪、以思想治罪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之后。在所谓的“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中,毛御笔新批:“这个反革命派别和地下王国”,“过去说是一批单纯的文化人,不对了”……“文化人”与“反革命”勾连到一起了,可是“知识分子”命运又如何呢?据说,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属于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原罪”天生。在紧接着“反胡风”运动后,一场更大规模、主妻以知识分子为整肃对象的反右派运动爆发了。迨至冠以“文化”的“大革命”兴起,文化人、知识分子则陷于地狱般苦海之中,成为“贱民”“臭老九”。称为文化人也罢,知识分子也罢,历经了一个时代的摧残、凌辱、迫害,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遭遇之酷烈,史所罕见。秦始皇、明太祖也瞠乎其后了。文化人、知识分子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中国文化人的浩劫,是人类世界文明史的大悲剧。

作为文化人、知识分子整体,是社会文化物质与精神的载体;而作为知识分子个体,又有着各自的价值选择取向。“知识分子”是个外来词汇,源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对这个概念解释多种多样。华裔美国学者唐德刚先生就曾撰有万言长文,阐述中、美、俄三国对“知识分子”定义的异同。粗略说来,一种是宽泛的解释,类似我国通行的说法: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另一种是有确定性的界定:这就是知识分子应是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依附权势,为文不作媚时语。具有自由思想而不迷信传统与权威。具有道德的勇气和社会良知。心存社稷,对祖国和人民有着历史责任感。面对现实,敢讲真话,揭穿“瞒和骗”而无所忌惧。这种知识分子、文化人的界定,与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道德精神有着某种呼应。这正是我们今天文化守望者的价值取向。当然文化人中也有“聪明人”“傻子”和“奴才”,有鲁迅归纳的“帮忙”与“帮闲”文人,这也是一种价值选择取向,奈何不得,强求不得。当下,贪腐丛生、贫富悬殊、公平罔失、诚信泯落、世风不古,人们多么需要这种具有正义、良知、责任的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啊!人们呼唤着这样的文化守望者!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告:对这套丛书将视市场销售情况,若是看好,他们会继续推出第二批、第三批……善哉!我若能为文化守望者略尽绵薄,将是人生快慰之事,是为序。

顾骧 庚寅春日

内容推荐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或回眸历史风云,或寄情山水,或追溯旧人旧事,篇篇内容充实,感情激越,思想深邃。尤其是其讲真话、抒真情、叙真事的为文之道,广为人们所称许,文章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本书收录的文章是作者十几年来沉淀的散文随笔精品,按内容分为三部分:“风雨思量”着重于对历史人物以及社会发展历程的感慨,“江山碎步”侧重于游记,“人事依稀”则突出于对已逝师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反映了大时代下的社会风貌变迁和自身的生命体验,加之文笔流畅,蕴涵深远,表现了作者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和深邃的人生感悟。

编辑推荐

经典的散文随笔,磊落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生命体验,坚贞的文化守望。

本书是袁鹰先生最新的散文随笔集,其中文章或寄情山水,或回首往事,或反思历史,或感悟人生,皆气韵生动,有品味不尽的意蕴。作者文笔洒脱,构思精巧,诗意淳厚,蕴涵深远,表现了作者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