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7年春天的一个早晨。那个叫平江的山城,爆发了一声婴儿的啼哭。那哭声好大好响,以至于使久候在产房手术室外的外公外婆都不敢相信是刚出生的小外孙的声音。他们以为那是个大孩子的啼哭。然而,当医生和护士们从产房笑着抱出一个胖宝宝时,大家喜呆了!
外公是个作家。他没加多想,就给宝宝取了个好名儿——“航航”。
航航长得白白胖胖。全身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壮大健实。大眼睛、大耳朵、大鼻子、大嘴巴。一双大手又长又宽厚,外婆抱着宝宝总爱念一句:这是个宝贝奇才啊!
妈妈享受了6个月产假,在外婆家将航航哺养到半岁。然而,奇迹出现了,半岁的孩子,就学着直立行走,嘴里也能“呀呀”学语了。
航航成长得很快。一转眼,就两周岁了,他被送到了一家名叫“新苗”的私人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航航得到了许多快乐,而且练就了一双快腿。他的双腿只要一接触大地,就会飞快地奔跑。这孩子,似乎从来不知道怎么是“走”。他的每一步总是“跑”呀“跳”的。可是,就是宝宝出世的岁月里,他的爸爸妈妈却双双“下岗”了。
说“下岗”,这个词儿今天的孩子并不陌生。可那年月,航航见到爸爸阴沉沉的脸,从爸爸的嘴里他听到了“下岗”两个字。几天几个月都不高兴了。航航不解,“下岗”不就是下课吗,多好玩,爸爸为什么不开心?他却高兴地欢呼:“爸爸下岗啦,好啊!”
爸爸瞪着眼呵了他一声:“蠢猪,玩去——”
航航撅嘴了。他当然还是开心地玩着。
不久的一天,妈妈也沉默寡言回了家。航航迎上去,看了看妈妈的背包,从里面发现了一个红本本。红本本上闪着三个金字。
航航猜想着:一定是妈妈得奖了吧!他兴高采烈地举着红本本去向外公外婆报喜。
这一下闯祸啦!妈妈一把揪住他,夺过红本本:“胡闹,这是妈妈的‘下岗证’!”
航航仰天凝视着,嘴里喃喃地重复着两个字“下岗,下岗……”
二
从此,航航的“少年游荡”生涯开始了。
其实,航航的父母都是财经学院大学生。他们分配在一家市百货大楼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商业战线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一夜之间,那些上班族变成了待业者,变成了无业人员。航航的父母就遇到了这种机遇。
人,不管怎样艰难,都要生活。航航的父母决定去闯世界,谋职业。至于爸爸妈妈干什么,那倒不是航航要过问的。他所面临的是即刻要远离外公外婆,而随着爸爸妈妈去闯世界打工。
孩子才两岁多,还离不开父母。
航航马上要离开外公外婆赴岳阳了。航航舍不得外公外婆,舍不得这里的一切,舍不得小狗“舍姆”。外公当机立断,叫“舍姆”陪航航远行,叫它去亲密做伴。
航航乐了,笑了。那挂在腮旁的泪珠儿在笑脸上泛着光亮。
汽车出发了。在长途行驶中,出现了两件突发事儿。首先是航航晕车,呕吐得一塌糊涂。爸爸忙叫司机叔叔停下,让航航蹲在公路旁使劲地呕。爸爸说:“呕完了,就不呕了。” 果真如此。呕完了,就再不呕了。这期间,司机叔叔告诉了他一个“要决”,眼睛望着正前方,准不会晕车。航航照着办了,果然不再晕车了。
“舍姆”可不行喽。“舍姆”晕车呕得更厉害。刚起步时,“舍姆”就“呜呜”直哭诉。走了一段,便无所顾忌地一顿乱呕乱吐。那些早餐面、瘦肉沫都一股脑儿呕吐在司机叔叔的西服上。这场面真叫人哭笑不得。
航航马上想了一个办法。他搂起“舍姆”将头伸出窗外,呼吸着新鲜空气,而且让它直看着正前方的路。于是“舍姆”也不晕车了。
他们在车上熬过了4个小时,于晚饭前赶到了目的地。
这一下迎来了许多客人,而且有四五个小朋友来和航航玩耍。
然而,航航又面临了一个大问题:语言不通成了孩子们交往的阻力。岳阳话的粗重,长沙话的轻柔。还有平江山里的方言俗语。这些都在航航耳朵里徘徊。
孩子可有心计儿。没过三天,他能遇上什么人就能讲什么话了。特别是除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之外,还能讲岳阳、长沙、平江“三国”语。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