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证形成过程实证研究--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主线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黄维智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路走来有很多事是难以忘怀,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我会用一生去感激。冯亚东教授可以说是我的法学启蒙老师,在职法律硕士三年对我开启思路,指点迷津的耐心和认真,增加了我修习法律的信心和决心。

黄维智编著的《心证形成过程实证研究——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主线》分为五章,内容包括:刑事司法中心证形成的实证调查分析;心证形成基本模式研究;心证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研究;心证形成的规制救济等。

目录

1 刑事司法中心证形成的实证调查分析

1.1 概述

1.2 侦查人员、公诉人心证过程分析

 1.2.1 “预判”的形成

  1.2.2 判断路径及心证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1.2.2.1 对于事实问题的判断路径

1.2.2.2 对于法律问题的判断路径

1.2.2.3 心证形成过程中主观认知因素导致的变化

  1.2.3 影响心证结果形成的客观认知因素

1.2.3.1 内因

1.2.3.2 外因

1.2.4 小结

1.3 法官心证过程分析

  1.3.1 “预判”的形成

  1.3.2 判断路径及心证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1.3.2.1 对于事实问题的判断路径

1.3.2.2 对于法律问题的判断路径

1.3.2.3 心证形成过程中主观认知因素导致的变化

  1.3.3 影响心证结果形成的客观因素

1.3.3.1 内因

1.3.3.2 外因

  1.3.4 小结

2 心证形成基本模式研究

2.1 司法的思维模式

  2.1.1 思维和思维模式

2.1.1.1 思维的概念

2.1.1.2 思维的运作过程

2.1.1.3 思维模式

  2.1.2 法律思维和法律思维模式

2.1.2.1 法律思维

2.1.2.2 法律思维模式

2.2 证实与证伪

  2.2.1 案件如何被认识

  2.2.2 证实与证伪既是思维也是方法

  2.2.3 案件中的证实与证伪

2.2.3.1 证实思维的应用

2.2.3.2 证伪思维的应用

2.2.3.3 证实与证伪矛盾吗

2.3 心证中的事实认定

  2.3.1 案件事实:无法回到过去

2.3.1.1 所谓事实

2.3.1.2 案件的事实

  2.3.2 认知事实的模式

2.3.2.1 通过印证认知事实

2.3.2.2 非绝对化的心证

  2.3.3 获取事实认知——证据分析方法

2.3.3.1 假说检验模式

2.3.3.2 故事讲述法

2.3.3.3 锚定陈述模式

2.3.3.4 小结

2.4 法律适用的模式

  2.4.1 定罪的逻辑

2.4.1.1 概述

2.4.1.2 定罪三段论

2.4.1.3 定罪的具体化

  2.4.2 量刑的模式

2.4.2.1 量刑的逻辑

2.4.2.2 量刑是如何实现的

3 心证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的必要性

3.2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1 心证形成的两个误区

  3.2.2 心证形成:穿梭于事实与法律之间

  3.2.3 心证形成影响因素:以经验法则等实践理性因素为中心的微观考察

3.2.3.1 经验方法(法则)的界定、特征及类型

3.2.3.2 直觉及其他实践理性因素

3.2.3.3 经验方法及其他实践理性因素在心证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3.2.3.4 对相关因素的微观考察

  3.2.4 心证形成影响因素:特别证据问题考量

3.2.4.1 刑事案件中“情况说明”问题

3.2.4.2 关于“口供中心”的反思

  3.2.5 心证形成影响因素:潜规则问题——以业务考评为例

3.2.5.1 业务考评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积极作用

3.2.5.2 业务考评制度产生的原因及“负效应”

3.2.5.3 刑事法治视野下业务考评制度的方法追问

  3.2.6 心证形成影响因素:法律解释及价值判断

3.2.6.1 法律的解释影响心证形成

3.2.6.2 心证形成影响因素:法律解释、罪刑法定与类推

3.2.6.3 司法人员的价值体系影响心证形成

4 心证形成的规制救济

4.1 引言

4.2 心证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4.2.1 心证结果的可重复性

 4.2.2 心证形成的正当性

4.3 心证形成的规制救济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4.3.1 案件事实认定方法对心证的规制救济——案件集体讨论和决定制度对心证的规制救济: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4.3.1.1 “主体性”的认识方法概述及评价

4.3.1.2 “主体间性”的认识方法

  4.3.2 法律对证明力的直接限定(证明力规则)对心证形成的规制救济

  4.3.3 证据能力对心证的规制

  4.3.4 通过经验法则、伦理(逻辑)法则的规制救济

  4.3.5 通过明确证明责任,确立案件事实认定的推定方法对心证形成进行规制救济

4.3.5.1 证明责任制度对心证形成过程的规制和救济

4.3.5.2 完善我国证明责任制度,以利于其更充分地发挥对心证形成过程的规制和救济作用

4.3.5.3 推定对心证的规制救济

  4.3.6 司法认知方法对心证的规制和救济

4.3.6.1 司法认知及其条件限制

4.3.6.2 案件事实认定的司法认知方法

  4.3.7 证明标准对心证形成过程的规制和救济

4.3.7.1 当前证明标准及实践问题

4.3.7.2 如何判断是否正确适用证明标准

  4.3.8 通过心证公开的规制

4.3.8.1 为什么要求判决书说明理由

4.3.8.2 完善判决书对心证形成过程的规制和救济作用

  4.3.9 通过上诉审的规制救济(判决理由不充分的上诉制度)

  4.3.10 通过规范法律解释技术和引导价值判断进行规制救济

4.3.10.1 法律规范意义的明确与不明确

4.3.10.2 价值判断的正当与不正当

4.3.10.3 通过案例指导制度,逐步确立遵从先例原则,规

范救济心证形成

5 刑事司法中心证形成的培养方式

5.1 引言:如何培养刑事司法人员“像法律人一样思考”

5.2 “法律人”基本素质和伦理的培养——“预判”的形成

  5.2.1 构建以法律知识为核心的多元知识结构

5.2.1.1 我国刑事司法人员知识结构组成的现状及问题

5.2.1.2 以法律专门知识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5.2.2 “法律感”的培养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5.2.2.1 “法律感”的培养

5.2.2.2 从“法律感”到逻辑思维的转向

5.2.2.3 “法律人”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训练

  5.2.3 法律信仰的树立与各种非法律因素的排除

5.2.3.1 “法律人”精神素质的培养: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

5.2.3.2 坚定的法律信仰是排除各种非法律因素的关键

 5.3 司法人员认知事实的心理机制培养:如何重构“案件事实”

  5.3.1 重构案件事实的意义

5.3.1.1 为什么要对案件事实进行重构

5.3.1.2 重构案件事实是法律适用的前提

  5.3.2 在“预判”的基础上重构案件事实——以证据为基础

5.3.2.1 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

5.3.2.2 “案件事实”的重构路径:对证据的审查和判断

  5.3.3 事实重构中的偏离和回归

5.3.3.1 错案发生的根源: “法律事实”对“原始事实”的偏离

5.3.3.2 “法律事实”偏离“原始事实”的原因

5.3.3.3 “法律事实”对“原始事实”的回归

  5.3.4 重构案件事实中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

5.3.4.1 重构“案件事实”中的价值判断

5.3.4.2 重构“案件事实”中的道德评价——重视社会背景的力量和作用

 5.4 法律的适用:从法律适用正确到法律适用妥当性的转变

  5.4.1 法律适用的大小前提

5.4.1.1 法律适用的大前提:寻找合适的法律规范

5.4.1.2 法律适用的小前提:法律事实的形成

  5.4.2 准确定罪: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的耦合

5.4.2.1 定罪的方法:逻辑演绎

5.4.2.2 如何“准确地”定罪:逻辑与经验相协调

  5.4.3 恰当的量刑:量刑的任务及其实现机制

5.4.3.1 量刑的任务

5.4.3.2 如何实现“恰当的”量刑

参考文献

后 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