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春天里,一大批怀揣求学梦想的青年学子,从四面八方走进多年魂牵梦萦的大学校园,用发奋读书来挽回曾经失去的青春年华。三十年后,他们带着对往事的回忆,相聚母校,共叙情谊,同忆年华,共祝母校发展、祖国繁荣。这本书,对西北师大的事业发展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都有着别样的启迪意义。
管卫中编著的《我们这一代》一书,全面记录了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乙班同学们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这一代(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毕业30年集体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管卫中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77年,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春天里,一大批怀揣求学梦想的青年学子,从四面八方走进多年魂牵梦萦的大学校园,用发奋读书来挽回曾经失去的青春年华。三十年后,他们带着对往事的回忆,相聚母校,共叙情谊,同忆年华,共祝母校发展、祖国繁荣。这本书,对西北师大的事业发展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都有着别样的启迪意义。 管卫中编著的《我们这一代》一书,全面记录了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乙班同学们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从1981年底毕业到现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青年,如今都已两鬓染霜。管卫中编著的《我们这一代(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毕业30年集体记忆)》是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乙班全体同学,于毕业三十年之际对当年往事的一次集体回忆。每个人的回忆中,都散发出深深的怀念、感慨与沉思。从五十位同学的自述与照片中,我们感觉到的是那个年代这一群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他们各自走过了三十年人生之路后的深刻感悟,是同窗间经过时间冲泡后变得更加浓酽而清醇的情谊,是准亲人式的相互知解、砥砺和关爱,个中也流淌着他们怀念青春的无声旋律。 《我们这一代(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毕业30年集体记忆)》又是一份历史档案。它为我们认知那个时代提供了一面小小的多棱镜。这些,也许就是这本书的耐人寻味之处吧! 目录 陆浩 序 马玉生 我的大学不是梦 马国昌 自言自语 卞卡卡 永不褪色的记忆 王人恩 我的大学生活片段 王小玲 毕业30年抒怀 王云 尘封的记忆 王东伟 永远的记忆 王玉兰 甜在心中的回忆 王恩绒 知识改变命运——一封迟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王桂芝 我的教师梦 刘米红 从那里,一路走来 刘洁 感悟、随想与回忆 孙敏 难忘的年代 何西庆 浪花中的记忆 宋燕冰 我这三十年·小传·补记 张力 大学时代——不可复制的时代 张小玲 永远活在心中的爱人 张仲仪 我的梦想我的路 张先堂 结缘敦煌 张林 相聚·感悟 张新 珍藏的记忆 李占年 在红色老区的沃土上 李玉兰 脚踏厚土心染彩虹——我的大学梦 杨启祥 往事如溪水,在清清地流淌 杨言顺 校园生活散忆 邵明 久远的回忆 陈学亨 怀念刘书成同学 陈堆稳 风雨兼程半世纪教坛耕耘三十年 陈新民 琐忆 武亚玲 我是武亚玲 武志元 1977,我的十里店 罗德茂 回忆金城求学的快乐时日 胡或 一点回忆和感受 荣耀光 六十岁:人生的一次轻盈转身 赵国强 春天的记忆 郝明 我与中文系之缘 徐肖楠 岁月中的激情与怀恋 栾行健 一个冬天的童话 高子发 同学是缘 康娅红 大学杂忆 康泽民 校园轶事 黄大炘 人过六十 蒋维民 卅载沧桑忆当年历久弥新苦犹甜 韩经太 梦云如丝,黄河之畔 解志熙 往事历历在目前——“我的大学”琐忆 管卫中 一个懵懂者的开蒙之路 滕宗恒 忆佐槐 黎戈宁李惠荣 我们俩,半辈子 魏霖 守望真诚 徐汉生 岁月沧桑忆往昔 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大学不是梦 马玉生 很有幸,我的人生里有一个特定的符号——老三届。77级的大学生,是多么特殊的一群人啊。是历史,让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在了一起,拥有了四年同窗的情谊。让我,让我们,有了许许多多的好同学、好朋友。回首三十多年.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我的生命中,仍然是十分美好的一页。 曾经有十年之久,我很痛苦。1966年,我都已经填写了高考志愿,却得知高考取消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曾经,我的志愿是上清华大学。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同学理科学得好的并不多。我的父母也只是抱着让我学点知识、好自食其力的想法,送我上学。年少时的我总在想.为什么女孩子就学不好呢?为什么就不让女孩子上大学呢? 1968年11月,学校安排我去酒泉地区安西县(2006年更名为瓜州县)插队。安西县总面积2.4l万平方公里,是连接甘、青、新三省区的交通枢纽,兰新铁路横贯全境。那里的天气非常非常寒冷。当地有俗语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O这里全年八级以上的大风日,超过两个月.堪称世界风库。“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代的边塞诗人曾经这样描写过。由于风多、风大,安西境内很难看到参天大树;由于风多、风大,植树造林时,所有的树苗必须先“砍头”才能定植生根;由于风多、风大,哪怕三伏酷暑,安西农村妇女仍然头巾裹头,甚至脸捂口罩 队上安排我们一行五人住在当地一个贫农大娘家里。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一直没有门。大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当时我在班上当班长,就得事事带头。我只好先用包行李的毯子做了门帘.先凑合一下堵着点。窗户也没有玻璃,用白色的塑料布钉在上面,风一吹.呼啦啦地响。我自愿睡在窗户边,晚上听着风吹打塑料的响声,又冷又害怕。当晚住下,风呼呼地刮了一夜,吹得电线发出呜呜的叫声,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第二天起床一看,街道出奇的干净。碎纸、树叶之类.被风打扫得一干二净。大风,让我对安西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那时,我常用毛主席《青年运动中的方向》里的话鞭策自己:“知识青年在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尽管他们(农民)的脚上有牛屎,但他们的思想是最干净的”。因为我学习好,队上推荐我去大队学校当老师。学校只有两个老师,一、二、三年级一个教室,四、五、六年级一个教室,叫复式班。三个年级轮流上课。我带的是四、五、六年级的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全教,也算是个“全才”了。插队的日子是非常艰苦的。我早上天不亮就要下地劳动,九点到下午两点半要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放学以后,还得参加队里的劳动。但这个当老师的机会,也给了我宝贵的学习时间。我来安西时偷偷地把高中课本全部带到了这里。学生们写作业的时候,我就看自己的高中课本。有时,晚上还能在煤油灯下看一会儿书。在教书的那一年时问里,我自修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我还参加了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时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很盛行的。我为宣传队写剧本、编歌词,大伙儿排练成节目到其他大队去演出。逢年过节或在乡亲们结婚喜庆的日子,我还给他们写写对联。乡亲们都说我是山沟里的“女秀才”。 我们当时都只是十七八岁的姑娘,从未受过那样的苦。没有人握过镰刀,手时常会被镰刀割破。吃的面得自己磨,烧的煤砖自己和。没什么菜,只能用酱油、醋拌面吃,生活单调而乏味。有些同学受不了那里的苦,说“只要能回兰州,扫大街我都愿意”。我觉得很好笑,我相信知识总会有用武之地的。尽管生活艰苦,但我上大学的梦想一直没有破灭。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因为我在安西表现优秀,被抽调回了兰州.分配到小学当了一名教师。是在小学带中学班的课,那时叫“戴帽子中学”。当时的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好多门课都缺老师。我怕丢了高中的基础课.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包括农业常识我都带。我想教学相长,只要考大学能用得上的课我都上。一辈子当个小学教师,心里是多么的不甘啊! “文革”大批判开始时我又被抽调到城关区教育局写材料.写大批判文章。八股式的文章,前边用几句毛主席语录,后面是标语口号式的文字,特别没劲。倒是给职工补习语文的工作使我受益匪浅。后来开始推荐工农兵大学生了,但又因为我刚结婚,不符合推荐条件而未能如愿。为此我懊恼不已。 1977年10月底公布恢复高考消息的那一天,说起来就像昨天一样。如在眼前。那天,我和丈夫都拿着登载恢复高考通知的报纸回到家。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说:“我也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同时拿出了报纸,两人都笑了。 他问:“你能考上吗?” “我怎么会考不上?这是上苍给我的机会,我一定得把握好”.我回答。 那时我在兰州市城关区商业局当办公室秘书,已经是国家干部了.还有了三个孩子。周围的人知道我准备考大学,都劝我不要考了。 有些人劝我丈夫说,“女人上那么多学干什么,能有个工作、把家务搞好就行了。她上学了,你一个人又上班又看孩子顾得上吗?” 他笑了笑说:“考上了也不上,她也就是想试试自己的实力。”P1-3 序言 1977年,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个多少年来始终难以忘怀的年份。 也许有许多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还记得,正当他们怀揣上大学的热望准备应试之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突然吞没了他们的青春梦想。高考制度中止,全国陷人混乱。高考招生中断十年,导致我国各类人才队伍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十一年后的1977年8月初,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我国著名化学家、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慷慨陈词,建议立即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在静静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话音未落,全场热烈鼓掌,很多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 消息传出,全国轰动。非同寻常的“文革”后首届高考就这样开始了。从消息发布、报名到考试,只有月余时间。由于时间紧迫,当时考生们找不到复习资料,更谈不上教师辅导。数百万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匆匆涌进了考场。那一年全国的考生人数是570多万.被录取的学生是27万多人,录取比例大约是21:1。 1978年3月,正是柳絮纷飞的时节。怀揣着录取通知书、扛着行李卷的青年学子们,从四面八方走进了多年魂牵梦绕的大学校门。他们中间.有年过三十、已经作了父母的“老三届”毕业生,有十五六岁的应届生;有下乡知青、回乡知青,也有工人、教师、军人、职员、医生……他们是在那个科学知识被判定为“无用”、“反动”的年代里,凭着一股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与热爱,于艰辛的劳作之余偷偷摸摸找书读的年轻人;他们经历过底层生活的熬煎,内心深处储存了偌多的人生感触;他们了解中国国情,熟知中国的过去、现在,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他们读大学的时节(1978年初一1981年底),正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滚滚春潮打破坚冰之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号角刚刚吹响之际。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他们像年轻的士兵接受战火的洗礼,在拨乱反正的时代氛围中奠定了独立思考的群体气质,更加坚定了为百废待兴的祖国报效终生的理念。在《哥德巴赫猜想》风靡一时、人人崇尚科学知识的年代,他们对知识潜伏已久的渴望,一下子喷发出来。新华书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列,一书难求是那个年代常有的情况;那时候,校园里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年轻的母亲一边排队为婴儿打牛奶,一边在默读手中卡片上的英文单词;有时同学间为抢占图书馆自习室的座位引起纷争;晚自习后,宿舍里的灯光按时熄灭了,有人还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阅读,或者干脆跑到过道、路灯下甚至在厕所中借光读书…… 他们毕业的时候,正逢祖国急需人才、“起用新的一代”之际。无论祖国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无论是在乡村、县城还是大都市,无论是在工厂、研究所、大学还是国家机关,他们似乎都有相似的秉性:坚忍不拔、埋头苦干、崇尚务实、不图虚名。三十年过去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这一代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三十年来,他们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建设大潮,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他们与共和国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同进步、共成长,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才。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十分独特、前所未有的人才现象。 抚今追昔,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当年,正是邓小平同志的Il缶机决断,使滑出轨道的我国教育事业重回正轨。这既改变了这一代青年人的命运,也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锻造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一支继往开来的生力军。历史已经证明,当年恢复高考的意义远大于这件事情本身。它是中国拨乱反正的先声,改革开放的前奏。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1981年底毕业到现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青年,如今都已两鬓染霜。这本书是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乙班全体同学.于毕业三十年之际对当年往事的一次集体回忆。每个人的回忆中,都散发出深深的怀念、感慨与沉思。从五十位同学的自述与照片中.我们感觉到的是那个年代这一群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他们各自走过了三十年人生之路后的深刻感悟,是同窗间经过时间冲泡后变得更加浓酽而清醇的情谊,是准亲人式的相互知解、砥砺和关爱,个中也流淌着他们怀念青春的无声旋律。虽然这本书记录的是三十年前一个大学班集体同学们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但毫无疑问,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历史总是容易被忘却,或者时过不久就变得模糊不清。当事人的回忆,则可使一段已经逝去、在记忆中变得模糊了的历史重新变得清晰可见、可感、可触.读者或可从中窥见共和国那段历史之一鳞半爪。从这种角度看,这本书又是一份历史档案。它为我们认知那个时代提供了一面小小的多棱镜。这些,也许就是这本书的耐人寻味之处吧! 我也是1977年从工厂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的学子。作为同代人。我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一起毕业,一起走过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回眸来路,我们的感受是相似的。西北师大中文系乙班的同学们嘱我为本书作序,我自然义不容辞,遂有上述感触,权且为序。 20l1年12月初 后记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这部书稿终于编成了。有几句话,还需要说说。编一本同学回忆录的最初念头,起于两年多前解志熙来兰的一次同学聚会,但终未实施。今年8月吧,是在李玉兰女儿的结婚典礼上,有同学提醒说.马上就到毕业三十周年的时候了!那天陈学亨、李玉兰、孙敏、栾行健、马国昌、邵明、武志元、赵国强等八九个同学都在。说起纪念方式,我又重提旧议,大家极表赞成。大家商定,年底或者明年初,搞一次同学大聚会,到时拿出书来。 说干就干。我拟了一个《致同学书》,给老陈等同学看了,稍事修改,就发给大家。这封信是这样说的:亲爱的同学: 曾记得否?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我们——那时都还是青年——相互珍重话别,走出了校门,奔向四面八方……三十年后,我们都变成了中老老年人,甚至,有三位同学已经先我们而去…… 母校.中文系77级乙班那座大教室,那是我们曾经扬帆出发的港湾。三十年后,我们该来一次聚首了,来纪念我们的青春时代,交流我们分别后的经历与感受。我们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几十年来都珍存着淳厚的同学友谊。我们这一代人,各自都有过自己的经历。无论是作为自己的人生回眸.作为我们班一位成员的发言,还是作为“文革”后历史的一个局部的情形,都应该把它记下来,留给每一位同学,留给后代。为此,在兰州的同学们经过多次商量,计划做这么两件事:第一、在2011年底.在兰州举行一次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具体事宜容后告知。第二、由每一位同学写一篇文章,编成一本书,于同学聚会前出版,分发给大家。具体设想是: 一、内容与要求 1.可以回忆大学生活以及之前、之后的生活经历。书写感受.具体内容自定: 2.建议采用散文文体,也可采取自己更便于驾驭的其他文体:尽量说真话、实话,不求文采飞扬,但求自然、真切; 3.每篇3000—5000字之间;附个人简历一份,200字以内;附青年时代照片一张,现在的生活照一张;哪位同学还保存有全班毕业合影或几个人的合影,也请提供,用后一并归还;2011年8月20日前交稿; 4.希望全班每个同学都参加,以保存珍贵的集体记忆。 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班委会 2011年7月10日 但约起稿来,才发现并非易事。有好多同学的电话变了。还有些人甚至不知下落。通过同学找电话、四处打听找人,尤其是约稿,都极费周折。等到大体收齐,已是四个月以后。有些同学是老陈亲自打电话相约的。李玉兰甚至约到了王佐槐的妻子张小玲,她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稿子。邵明主动请缨,承担出书的全部费用。武志元负责收集同学们的捐助费及支出,也真够繁琐的。但书稿终于有些模样了。 这部书有些什么意思?我觉得,就每个同学来说,忙了几十年,奔波了大半辈子,很少有心思静下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大半生。写这篇稿是一个契机。借此机会,细想想自己走过的路,也许会有所悟。这样的文章以书的形式留下来,也许就是自己留在世上、留给后人的一点鸿迹。源乎此。许多同学的文章都极投入、极有味道。譬如老陈的文章就动了真情,李玉兰的文章下力甚重,解志熙的文章真诚质朴、一点没有端大教授的架子,武志元的文章有自己的见识。老栾的诗写得质朴而自然,已经与当年的《雪花》很不一样;黎戈宁、李惠荣的文章出乎天性,调侃得有趣;刘米红的文章有小女生的率真,韩经太、王人恩、张先堂的文章颇为严谨,还有康娅红、孙敏、宋燕冰、高子发、何西庆、马国昌、王东伟、张力、张林、张仲仪、徐肖楠、蒋维民、滕宗恒……等人的文章,都有真情在。大家以自述和回忆.拼接、复原了一个时代。从同学的眼光来看,有不少文章使我们重新了解了某位同窗隐蔽的内心。譬如王桂芝,上学时她寡言少语.我们并不知道她都想过些什么。这篇稿令我对她大为敬佩。她是那种认定了一个目标就无论多曲折都走到底、心不旁骛的人,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人,做什么做不好?譬如王佐槐,大家都只记得他给同学发了四年饭票,谁知道他竟是一个这样的人!我读乃妻之文,真的潸然泪下。又如王恩绒,谁知道她竞当过八年地道的农妇?期间所受的委屈更不用说。还有邵明、王小玲、刘洁、马玉生、卞卡卡、王云、罗德茂、陈堆稳、陈新民、郝明、胡或、康泽民、魏霖、杨言顺……不知同学诸君读后印象如何?反正我读了他们的文章,对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的感知。三十年过去,大多数同学都洗尽铅华,回归质朴。这一点,从文章中就能看得出来。 这一回重新聚会.有的同学未必能来,来了的仓促之间也未必就能深谈,那么,大家就从文章上见面吧。但愿这本书,真的能给大家心里留下点什么。 这回出书,老陈亲自审稿,所谈看法十分中肯、内行;又三次修改序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亲自督促落实出书经费。由此可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和做事的认真。同学聚会一事,他也是多次召集大家,当面商量和安排具体事宜,逐项查问落实情况。可见他对同学们相聚的一片殷殷之心。武志元承担了大量具体事宜,做这些事情的繁琐、费力自不待言。李玉兰、赵国强、邵明、栾行健、魏霖、杨言顺、张仲仪、刘洁等也给予有力的助力。最让人心动的是,远路上的同学们听说要聚会,一个多月前就欢欣期盼,都排除各自的困难要来兰州。哦,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同学们的心,仍然是热的。这就是咱们这伙人的另一个家——西北师大中文系七七级乙班啊。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再过十年、二十年,在我们都成了老人的时候,但愿这次聚会,会成为我们大伙儿的又一段美好的追忆。 编 者 2011年12月15日 兰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