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亲子篇)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段鑫星//鹿欣纯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段鑫星、鹿欣纯编写的这本《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亲子篇)》中,心理师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的形式,与农民兄弟拉家常,为广大农民兄弟排忧解难。内容涉及为人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本书心理学原理深入浅出,适读性强。

内容推荐

“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丛书以时间为线,依次针对农民兄弟成长、成熟、成家、育儿等一系列人生课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的形式,与农民兄弟拉家常,为广大农民兄弟排忧解难。

段鑫星、鹿欣纯编写的这本《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亲子篇)》由“事例描述”、“过来人支招”、“心理师和你聊”三部分组成。“事例描述”中主要列举了为人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案例,“过来人支招”则再现了农民兄弟独自处理问题的经验,“心理师和你聊”则从心理师的专业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易学的方式来给予农民兄弟细致入微的帮助。

《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亲子篇)》适合广大农民朋友,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妈妈阅读,也适合农村地方干部、农村问题研究人士参阅。

目录

丛书序(林崇德)

自序:农家人眼亮心明

第一章 初为人母担忧多

 当孩子总想“自己来”时

 不愿在家的孩子

 黏人的人儿

 不吃饭的宝宝

 孩子胆小怎么办

 总要引人注意的孩子

 宝宝的第一反抗期

 不愿父母出差的孩子

 爷爷奶奶的心头肉

 爱动手的孩子

第二章 吾家有宝初长成

 害怕入学的孩子

 女儿不愿跟着我

 溺爱中的孩子

 孩子是“别人家的”好

 自尊心强的孩子

 离家出走的孩子

 皮鞭下的孩子

 望子成龙的家长

 孩子不是“垃圾桶”

 儿子成为“小财迷”怎么办

 学习为了谁

 正视残缺的爱

第三章 青春岁月烦事多

 孩子叛逆怎么办

 与网络交朋友

 初恋时他们不懂爱情

 孩子早恋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

 高三要不要陪读

 养不起的大学生

 单亲家庭的悲哀

 我愿是男儿

 为他人作嫁衣

 赚钱的工具

 想父母不愿说

第四章 父母年老有所养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儿子不孝怎么办

 养娘没有生娘亲

 再婚父母谁来养

 操劳一生难安心

 晚年丧子生活苦

 忙完儿子忙孙子

 偏心父母养老难

 久病床前无孝子

 精神赡养也重要

 “倒插门”的儿子

 儿子入赘母亲遭罪?

试读章节

当孩子总想“自己来”时

事例描述

小陆的儿子豆豆今年1岁多了,一直以来都是个听话的孩子,不过最近豆豆有些“不太安分”了,什么事都爱自己“参与一下”。原来吃饭的时候很乖,坐好等着父母喂,现在却不这样了,总要自己吃饭,还想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筷子;衣服也要自己脱,不让大人帮忙……尽管豆豆每次自己吃饭的时候都会把饭洒得到处都是,脱衣服的时候也很费劲,还把衣服拽得乱七八糟,但小陆觉得这样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就由着孩子了。可是丈夫不这样觉得,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得让小陆喂孩子,他怕孩子自己吃会烫着、噎着,害怕孩子吃不饱……总之,他们夫妻俩在这方面有了分歧,小陆也不知道到底哪种方法对孩子好。

“过来人”支招

我觉得孩子到了1岁这个年龄是可以让他自己学着吃饭了,这样确实能提高孩子的独立性。我的儿子在1岁的时候就总想自己动手,只要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我一般都由着他。比如,他想自己脱衣,我就会先教他解扣子,让他跟着我学,我先把上面的扣子给他解开,留下一两个让他自己解,然后让他自己脱衣服,在他实在够不着、弄不好的时候就帮助他一下。这样几年下来,到上小学的时候,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比其他的小朋友要强一些。不过要注意的是,做家长的不能一味由着孩子,要给孩子适当的指导,教会他们自立,而不能放任孩子乱来。

心理师和你聊

遇到事情,大人想要帮助孩子,孩子却愿意“自己来”,这并非坏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自己来”标志着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从教育的角度讲,“自己来”有益于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及自信心的培养。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把孩子“自己来”的意向变成正向的力量并促进其更好地成长、发展呢?

第一,确定适当的范围,支持孩子“自己来”。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就可以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孩子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洒到桌上;两岁左右的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爬楼梯、穿脱鞋子等,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这样既可锻炼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二,耐心指导,教会技能。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就需要父母格外有耐心,不厌其烦地一步一步教孩子。可以在孩子身边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孩子技能。在孩子总是做不好时也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第三,经常提醒,持之以恒。许多事情孩子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广泛,却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父母要经常提醒孩子按时去做该做的事,如“该洗脸了”、“该洗手了”等。若孩子不愿自己做时则可说:“妈妈知道宝宝很能干,一定会做的。”或说:“宝宝上次做得那么好,今天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以此来强化爸爸妈妈的指令,激励孩子持之以恒,以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第四,当孩子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时,父母可以监督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废或不负责任地乱做一气。事情做完后可以及时评价,特别要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孩子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确属其力不能及时,要耐心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大人不让他做那件事情的原因,或者让孩子做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制止。

P2-4

序言

前些日子,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杂志社执行社长黄亮给我送来10期《农家书屋》杂志,读后颇感亲切。这本反映中国农村时事生活的月刊是“农家书屋”工程的配套杂志,该工程是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而发起的,说明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兄弟的民生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意义非常重大。而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段鑫星教授编著的这套“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小、中、大学开始,逐步推向全社会,成绩是显著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身心更健康。农民有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农村要不要适当开展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就是很好的探索。我认真审阅了这套读本,认为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这套丛书是我国第一套针对农民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集,具有开创性,也对农村问题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是书中所采用的案例真实、鲜活,内容丰富。这些案例都是段鑫星教授及其学生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的源自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同学们的自述,有的是同学们利用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机会,深入农村一线,在田间地头征集而来。全部收集、整理工作耗时两年多。

三是丛书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一方面以科学研究的结果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非常贴近农民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针对性强。

心理健康教育到底如何深入开展?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和谐和心理和谐”的关系,为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为此,我于2007年在自己主编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上发表了《“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一文,提出心理和谐要求我们关注中国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几大关系,其中就包括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硬件与软件、中国与外国等一系列关系处理问题,也特别提到心理学工作者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农村的留守/流动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

段鑫星教授的这套丛书,在年龄主线方面,涵盖了农民兄弟成长、成熟、成家、育子等一系列人生课题;在心理问题的类别方面,对农民的职业发展、爱情心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一名专业心理学工作者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的又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应该值得表彰和推广。我恳切地希望各级领导部门能够重视,更盼望广大农村读者能够喜欢。

是为序。

2012年3月10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人们总是觉得农民亲近大自然,应该不会有什么心理健康问题,但令人吃惊的是,有调查显示,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5倍,我国90%的自杀事件发生在农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逐渐面临着同都市人群一样的生活压力,在其相对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下,各种积压的情绪却得不到及时排解宣泄。都市人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去心理咨询机构,可农民的不良情绪的出口在哪里?

所幸的是,新农村建设当中出现的留守儿童、农民工、隔代抚养等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全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对我们而言,能有机会为农村朋友写点实用、易学、易懂的心理调节书,是一件发自内心感到高兴的事情。

——林崇德 全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