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第2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克潜编著的《为国储材自助助人》力求反映爱国崇教、终生助学的敬文先生之全貌,使青年学子从中吸取滋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敬文事业中得到启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让我们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完成朱老先生及其后人为之终生努力的心愿。

内容推荐

陈克潜编著的《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第2版)》为修订版,分上下两篇,讲述了朱敬文先生的创业事迹及其教育基金会在香港的设立、取得的丰硕成果,介绍了基金会的宗旨;并着重介绍了敬文事业在祖国大陆的成就和发展。

目录

修订前言

上编 爱国崇教励志助学培育英才

 朱敬文先生助学事迹

 朱敬文先生自撰文章

1.最值得做的事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中国精神在美国

4.三重刺激四宗乐事

 怀念朱敬文

1.深切的缅怀永恒的友情

2.小记我的岳父朱敬文

3.报恩的故事

4.缅怀恩师朱敬文

5.道一声谢谢——恩师朱敬文

6.纪念大善人教育家——朱敬文先生

 朱敬文教育基金会的接班人——朱恩馀先生

1.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在大陆高校的发展

2.朱恩馀在苏州大学敬文图书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

3.朱恩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七校领导会议上的讲话

4.朱恩馀在苏州大学纪念朱敬文奖助学金设立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朱氏家族教育基金

1.朱敬文教育基金

2.善源基金

3.敬爱基金

4.承善基金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敬文书院

下编 润物无声泽被大陆高校学子

 苏州大学

 为国储材桃李芬薪继火传敬文存

 储国材助有难声教暨寰中

以勤酬道卓尔不凡

感悟敬文平添朱红

笑迎风雨努放生命

附:部分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

 敬文泽杏坛桃李载懿德

追忆敬文先生

感怀滋养学子灵魂的敬文精神

无私奉献的敬文精神

附:部分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简介

扬州大学

 敬文从来是美德勤学只为报春晖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为灿烂明天而奋斗

留香

附:部分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

 爱国崇教植桃李励志助学育英才

与敬文精神同行

有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进

心中的绿洲

附:部分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

 春风化雨润杏林爱满天下育英才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精研直肠肿瘤外科治疗之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部分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

 泽被江淮十七载崇教爱国育英才

把爱一路传递

修己惠人笃行致远

爱心传递感恩永远

附:部分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简介

附录一

 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在大陆高校活动记事

附录二

 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对大陆高校资助金额统计

第二版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朱敬文先生助学事迹

陈克潜

朱敬文名朝钦字敬文,江苏省扬州江都七里乡朱套村人,1906年7月生。夫人杨畹珍,苏州人。生有子四人:恩馀、恩元、恩培、恩泽,女五人:婵英、婉英、惠英、文英、馥英。

根据《邗东朱氏宗谱》(复印件藏于扬州大学敬文图书馆):“若我朱氏一族,由来旧矣。其先世始籍徽州,继则散居金阊,终迁于维扬之东乡。”在《朱氏宗谱原序》中有:“我朱氏自南宋元晦公递传以后,数百余年前,明旺三公由苏移扬,迁居城东,族亦繁衍。”按以上记载,朱氏家族源于南宋,其后有一支落户金阊(即苏州),到明代旺三公时转居扬州。家谱从旺三公开始,至十六世为朝字辈,十七世为恩字辈。朱敬文(朝钦)为旺三公十六世孙。

朱老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随父亲朱幼山及母亲到上海。一家人挤在上海一间小亭子间内,晚上敬文先生要睡在水泥地上。后来,在长丰面粉厂做了学徒,利用晚上到夜校学文化。21岁时,他进入德国孔士洋行做小职员。他自学英语,在同行中是出类拔萃的。下面是一段他如何利用时间的自述:

在洋行工作时间,由上午九点至十二点,下午两点至五点,午餐通常只花费十五分钟,但中午休息足足有两小时,我除了花十五分钟进餐外,还有一百零五分钟的剩余时间,我便利用其从事自己的副业。当时我有感于洋行内的同人多数是跷起二郎腿,呼呼地睡午觉。年轻的则玩十三张,未免蹉跎时日,我不愿蹈其覆辙,将这刻难得的光阴白白浪费,于是埋首于书报摊上,尽量吸收新的知识。

在做销售员的时候,他勤奋努力,善于思考,已领悟到市场运作机制。其间,他与杨畹珍女士结为伉俪。30岁时在上海独自经营“朱敬记进出口行”,在南京、苏州、常州、扬州、杭州设有分行,经济状况好转。但为了捐资助学,他保持着艰苦的生活,往返于南京、苏州一带。那时火车很慢,半夜饿了,停车时,下车在小摊上买一碗阳春面,阳春面上桌,他会从口袋中取出一个生鸡蛋,打到面中去,拌来吃,既吃面,又有鸡蛋的营养,勤勉务买,终生如此。

感于幼年失学的痛苦,他立志帮助清贫、优秀的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为国家培养人才。18岁时,他开始做助学工作。由于有了朱敬记进出口行,财力增加,可以把助学工作做大。下面是30岁后,他做的主要助学工作。先在苏州小学,后在常州、扬州举办中小学贷学金,又在南京对大学生进行资助。

1.抗战中创建敬文义务小学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儿童失学。1942年朱敬文毅然腾出40余间平房,购置一批旧桌椅、长凳,招聘了教师,在苏州办起了敬文义务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多次动员失学儿童免费入学。  敬文小学老校友王泽清(原名王企珠)回忆了60年前她本人得到敬文先生的关怀,得以继续学习的动人故事。她在给母校的信中写道:

1945年我才12岁,从西北街初小毕业后和几名同学一起进入敬文小学。开学之日已到,同学们即来家中约我去缴费迎接开学。这时,母亲对我说:你从小父亲即去世,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难,没有条件上学。每天看着同学们愉快地背着书包上学,自己呆在家里,内心特别痛苦。开学没几天,敬文小学派两位老师到我家来,对我母亲讲,你女儿很爱读书,就是家庭困难上不了学。我们可以免去一切学杂费,书本也供给。我们这个学校就是为穷人开设的。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第二天即高高兴兴地上学了。当时,校长是朱敬文先生。1947年毕业前夕,朱敬文先生亲自从上海赶来参加毕业典礼,并讲了话,大意是:小学是学习的基础阶段,今后的道路还很长,要尽量争取创造条件上中学、大学,要奋斗。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用人才,要改造社会,服务于大众。他的教导,是我一生的座右铭。这是母校给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对母校永不忘怀的回忆。

该校几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皮市街小学,后又改名为北塔小学。1981年后,朱恩馀夫妇对该校多次捐赠。1987年,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该校复名为敬文小学,是苏州市重点实验小学之一。P3-6

序言

“敬教重文”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朱敬文先生人如其名,他清俭自律、诚信待人,常怀“为国储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捐资助学,受到人们的尊敬。

朱敬文先生自幼家境贫寒,饱受失学之苦,凭着勤勉努力,事业终有成就。他18岁开始助学,从点滴做起,集腋成裘,至79高龄设立“朱敬文教育基金会”,为祖国培养人才慷慨捐赠。他对苏州的教育发展尤为关切,1942年就在苏州创建敬文义务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1988年又首先在苏州大学设立朱敬文奖助学金,其后相继在扬州大学等5所高校设立奖助学金,至今已有数万学子身受泽惠,其中不少人成为栋梁之材。他还积极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襄助学校图书馆建设,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朱敬文先生不仅倾毕生精力助教兴学,而且精神延及后人,其五女四子的海外留学费用全靠课余兼职自给;他将全部遗产设为教育基金的宏愿得到子女一致拥护,其义举代代相传。尤其是长子朱恩馀先生和长媳谢玲玲女士传承父志并发扬光大,为助学扶困不辞辛劳,数十次奔波于香港与内地之间;设立“善源基金”,资助小学教育;实施“筑基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并捐资兴建苏州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在江苏省慈善总会成立之际,朱恩馀先生又主动向我省慈善创始基金捐赠。这些善行义举,使朱敬文先生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事业不断延续。

今天,我们纪念朱敬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缅怀他的生平业绩,特别需要弘扬爱国爱乡、助教兴学的精神,动员更多的人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后记

《为国储材 自助助人》一书,2006年在纪念朱敬文百年诞辰之际出版的第一版,2009年出版修订版。2012年出版第二版。现在出版的是第二版的修订版。

修订版在原有基础上,与各校沟通,与时俱进,略有改动,采用电子邮件编辑而成。各校联系人如下:

南京师范大学 学生处  孙茂华、孙一鸣

扬州大学 学生处 居学明、张茜

江苏师范大学 学生处 王友建、赵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生处 王治世、孟亚平

安徽师范大学 学生处 李震

苏州大学 学生处 陈平、吴磊兴

《为国储材 自助助人》修订版的顺利出版,得到苏州大学江作军副书记、副校长的指导,苏州大学出版社金振华编辑的帮助,段文文的辛勤劳动,在此谨表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9: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