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刘关张桃园之义,有司马篡曹之谋;有诸葛三分之智,有悍妇御国之奇。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创造惊奇的时代,一个让你屏住呼吸的时代。四百年铁血风云,有杀戮、有战争、有醉酒、有诗歌、有讲禅。几十个民族在这数百年之间互相融合,为强盛的隋唐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后世统治者也从这几百年学到了很多为政之道。今人对于这个大激荡时代,似乎除了“三国”时代较为熟悉,其他时代的故事却少为人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话说三国两晋那时候儿》让我们走进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品读四百年来众风云人物在大时代舞台上的悲喜“演出”。本书由陈兴杰编著。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大地几乎可以说是处于“无月不战,日日相攻”的状态,战争频繁让人望不到光明的起点,野蛮冲击让时人感到对文明的绝望。异国、异族、异己异心之间互相猜疑杀戮。不过,传统道德的解纽也促使人们走向个性张扬。生死无常,祸福无定,追求功名,贪图享受,快意恩仇……这是一个铁血时代,这是一个令人嘱目的时代。《话说三国两晋那时候儿》讲述的就是这段时期的历史。
《话说三国两晋那时候儿》让我们走进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品读四百年来众风云人物在大时代舞台上的悲喜“演出”。本书由陈兴杰编著。
东汉灵帝末年,宦官势力十分强大,结成了一个由张让、赵忠、封谓、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组成的集团。他们都任职常侍,号称“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将汉灵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哄得汉灵帝连祖宗都不认,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的混账话。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压迫,纷纷起来反抗,黄巾军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
当时有个官员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称:“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都是因为十常侍的父兄子弟在地方祸害,百姓有冤无处申,才会聚众造反。”他希望汉灵帝能够发扬祖宗英雄气概,把“十常侍”一扫而净。
汉灵帝又是什么样的皇帝呢?说起来汉灵帝刘宏还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兴趣在于文学和建筑艺术,成天在皇宫里研究排水和供水系统,既然搞设计,就难免要大兴土木。汉朝已经每况愈下,朝政收入不比盛世,没有钱怎么办呢?汉灵帝开创了一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先河”——卖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实在拿不出钱来可以赊账。这。样荒唐的王朝如果不灭亡,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
朝廷有位大臣司马直看到这样的情形十分痛心,他给汉灵帝写了一封信,痛陈卖官鬻爵是国家灭亡的前兆。他写完这封信就服毒自杀了,因为他不愿意看到更多灾难的发生。
东汉政治有一点很有意思,外戚是宦官的死敌。只要宦官出头,外戚也会蠢蠢欲动。这时候朝廷内最有权势的外戚是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
中平六年四月(公元189年),灵帝害病快要死了,他打算立王美人生的皇子刘协做太子。十常侍中的蹇硕在病床边对灵帝说:“如果要立刘协做太子,必须先杀死大将军何进,才能保皇太子日后平安。”灵帝听了蹇硕的话,立刻派人宣何进进宫。
这何进原来是个杀猪的,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并受宠于灵帝,他才开始掌权。何进文墨不通,但对于朝廷的明争暗斗倒也看得清楚。他知道皇帝要杀他,没有入宫,径直回家商议。当皇帝驾崩的消息传来时,何进令司隶校尉袁绍领五千御林军进了皇宫,在大行皇帝(尚未定谥号的驾崩皇帝)灵柩前面,抢先立太子刘辩为皇帝,是为汉少帝。蹇硕密谋杀死何进的消息很快就被他所知,何进又怕又恨。当时天下人对宦官都十分痛恨,朝廷内外暗地里都希望何进能趁势一举消灭宦官集团。但是宦官势力庞大,且掌管着皇宫内外,何进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也不同意消灭宦官集团,因为当年何太后涉嫌毒杀汉灵帝的妃子王美人(就是那个汉灵帝想立为太子的小王子的母亲),汉灵帝龙颜大怒要废皇后,是宦官们跪下来求情才保住了何太后的皇后地位。于是何进犹豫起来,进退不得。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绍出了个主意——调西凉董卓军入京恐吓何太后。这是一个彻头彻尾“引狼入室”的主意,甚至可以说是“引虎入室”。曹操听到这个主意之后哈哈大笑,他认为:宰杀几个宦官居然调动边防军?任命几个精明强干的公人逮捕宦官,可以就地捕杀,犯得着召集外军吗?!何进听不进曹操的劝说,认为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是宦官曹腾),偏袒宦官集团。曹操极为无奈,只得叹息说:“乱天下的,必是何进。”
何进召集边防军入驻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恐惧,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张让向何太后哭着说,我辈本无野心,现在局面如此实在是因为和大将军有极大的误会,因此他们希望可以当面向大将军请罪。何太后派人宣何进入宫,这样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何进居然丧失了警惕心,带着袁绍一支亲兵卫队在宫门外,只身进入皇宫。埋伏好的五十名刀斧手蜂拥而上杀死了何进。宫门外袁绍等人见何进进去许久没有消息,就在外面大喊:“请大将军上车。”宫中扔出一个人头,喊道:“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军士们大怒,打破宫门开始屠杀宦官。宫内两千多名宦官全被捕杀干净,这其中还发生了滥杀的现象。很多不长胡子的宫里人都被杀死,甚至许多人见了杀红眼的官军吓得脱下裤子验明正身。
这场宫廷政变足足上演了一夜,手无缚鸡之力的宦官集团当然抵挡不住官军的攻杀。张让、段圭等被困北宫中,只得胁迫少帝、陈留王等数十人步行出谷门,入夜后到达小平津。慌乱之中,皇帝所用的六颗玉玺未随身携带,不知下落。宫内大臣大多失散,只有尚书卢植等人跟随,落难天子饥肠辘辘,宦官们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其他大臣们赶到后见到这样的情景,联想起平日里宦官的作威作福,不禁恨上心头,厉声斥责张让等人祸国乱政。几个大臣当场挥剑杀死了数名宦官。张让自觉大限已至,只得凄惶地向皇帝等人叩拜,随即投河身死。
汉朝帝国就这样,被一群“不男不女”的人折腾得失魂落魄,从此再没“醒”过神来。P2-4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正值农历甲子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循环纪元的开始。这一年,一场巨大的变乱首先从冀州爆发。无数头裹黄巾的人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冲击着帝国的城台府库。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变乱只是中国四百年大震荡的序曲。
接下来是汉末军阀大混战,紧接着是战多于盟的三国时代。西晋刚统一中国,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内战“八王之乱”发生在这个时代;半开化的戎狄民族像潮水一般涌入中原大地,生生地把刚建立起来的晋朝冲垮了。北方陷入了空前混乱的十六国时代,这片大地处于“无月不战,日日相攻”的状态(语出《晋书》);南方的东晋惊魂未定,又得疲于应付内部的王敦、桓玄叛乱,还得对抗北方国家的入侵。即便如此,还要时不时“上演”或真心或假意的“北伐”,真真是无一刻安宁。北魏王朝刚刚统一北方,还没来得及承担起统一中国的重任,就分裂为东西两魏,二者“本是同根生,相煎却太急”。宋、齐、梁、陈保有江南半壁江山,地盘越打越小,国力越来越弱,最后不得不处于偏安守势。本来,南朝更替倒没发生什么战争,老百姓也能过几天舒坦日子。皇家内廷倒不安分了,皇帝一上台,不是杀前朝王室,就是杀兄弟手足,让人心惊肉跳。一场北方引来的侯景之乱把江南近百年的积蓄毁于一旦,留下的是一个破败萎靡的陈朝。北方经过北周武帝改革,国力越来越强大,取而代之的隋朝大兵南渡,俘虏了陈朝后主。
这一年,已经是隋朝开皇九年(589年)。
四百年风云铁血,战争频繁得让人窒息,文明和野蛮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进行碰撞。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混乱、空前动荡的时代。四百年历史,几乎没有一天不折腾。君臣之间,杀!军阀之间,杀!异族之间,杀!异国之间。杀!异己之间,杀!仿佛不杀不能了事。
这是一个人民生活空前痛苦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解纽,文人之间排挤倾轧乃至横刀相向;军阀把人命当草芥,动辄屠城;野蛮民族入侵,更是杀戮无数(北方的羯族甚至有吃人的习俗)。人民渴望和平宁静的生活,他们从高祖辈开始盼望,到祖辈,到父辈,到儿孙辈,都没有看到和平的希望。人间永无宁日,似乎人和人之间就要这样一直争斗下去,这使百姓看不到一线光亮。
这是一个人的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汉末的战争摧毁了帝国的秩序,也摧毁了桎梏人性的种种束缚。明智的统治者唯才是举,甚至一些“怀金盗嫂”之徒也可以走进庙堂。在君臣无常的时代,有才华的人不会在庸主面前唯唯诺诺,他们会寻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残酷的杀戮让很多文人看透了人间的无常,于是开始纵情山水,放荡不羁,这就有了“竹林七贤”。仇恨使人爆发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杀伤力,十六国的悼武天王冉闵横空出世。
中华文明并没有因为这场大动乱灭绝。尽管常常危急如焚,只要有丝帛农耕,文明好像种子一样扎到泥土里,生根发芽,不过数十年又是郁郁葱葱。西晋灭亡时,很多人以为中原文明从此就要灭绝了。“神州陆沉”“荆棘铜驼”都是这个时代产生的哀悼文明沦陷的成语。但很快就有了“衣冠南渡”,原来的蛮荒之地被开垦出来,新的文明基地在江南建立起来;战乱中很多人逃到甘肃西凉,那里也成了文明继续的地方;甚至那些只会骑马射箭的少数民族,他们进入中原之后也很快就接受了先进的文化。时局一平定下来,统治者们和文人一样吟诗唱和。
佛教真正撒播开来,是在这四百年混战时代。众多佛界高僧弘法中土,传递一种不同于儒道思想的人生理解。老百姓在痛苦不堪的时代从佛教中得到些许的心灵慰藉,文明伦理也以佛教化的形式继续生存。野蛮只能从武力上征服,却不能在道义上占上风,这其中有佛教的功劳。达摩祖师弘法中土,给中国本土佛教——禅宗播下了种子。佛教的发展一旦过分膨胀,就会引起其他教派的排斥和统治者的不满。中国历史上的“三武法难”,就有两次发。生在这个时代。
四百年铁血风云,有杀戮、有战争、有醉酒、有诗歌、有讲禅。几十个民族在这数百年之间互相融合,为强盛的隋唐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后世统治者也从这几百年学到了很多为政之道。今人对于这个大激荡时代,似乎除了“三国”时代较为熟悉,其他时代的故事却少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让我们走进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品读这四百年来众风云人物在大时代舞台上的悲喜“演出”。
编著者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