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弗格森所著的《货币崛起》回顾债券、股票、保险、房地产等金融各领域发展历程,解析罗斯柴尔德家族暴富的深层原因,揭示中美两国复杂而玄妙的“夫妻”关系。
本书解读货币发展,再现金融风云,深入分析历史背后的金融推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货币崛起(精)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英)尼尔·弗格森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尼尔·弗格森所著的《货币崛起》回顾债券、股票、保险、房地产等金融各领域发展历程,解析罗斯柴尔德家族暴富的深层原因,揭示中美两国复杂而玄妙的“夫妻”关系。 本书解读货币发展,再现金融风云,深入分析历史背后的金融推手! 内容推荐 在全球信贷紧缩、金融行业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货币”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货币究竟怎样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社会?《货币崛起》作者尼尔·弗格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描述了货币的历史,让你知道金融演化进程背后发生的事情。 在《货币崛起》中,我们随货币进行了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从欧洲大陆流通的古罗马银币,到成为第一批银行家的意大利高利贷者;从五千年前流通的泥版“货币”,到今天银行外汇显示屏上闪烁的数字,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金融常常是背后的推手。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赚一笔?文艺复兴的深层推动力是什么?中国和美国如何开始成为共同体?本书告诉我们,每个历史故事背后都有一条金融线索。透过弗格森的专业视角,许多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被赋予新的意义,更清晰地成为金融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而金融的发展进程则构成一切历史背后最为本质的故事背景。 在金融危机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金融这个虚拟市场?又怎样整顿自我,重新出发?本书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历史的视角来理解今日的世界,无疑,它将是当前我们处在历史分歧点,站在人类文明一路走来的位置时,为我们提供的一部有用的指南。 目录 专家推荐 何妨以历史之名解读货币 导言 第一章 货币与信贷:贪婪之梦 没有货币的世界 超越贪婪的梦想 贵金属的价值 高利贷的后果 美第奇家族的崛起 银行的诞生 银行的演变 破产与成功的循环 第二章 债券市场:人性的奴役 债券的“杀人执照” 债务如山 英国统一债券的成功 “金融波拿巴”罗斯柴尔德 第一桶金的真相 统治国际金融市场 美国内战与债券市场 食利者的安乐死 通胀背后 通胀的政治与货币推手 年金收入者的复兴 第三章 股票市场:泡沫的产生 变幻的股市 泡沫制造者约翰?劳 金融体制的革命 第一次泡沫 泡沫破灭 牛市与熊市 肥尾传说 精心策划的骗局 第四章 保险:风险的回归 失效的保险 保险的起源 保险业的先驱 保险的推广 风险防范 从福利到福利 日本的保险业 福利国家怎么了? 美国福利制度的局限 保值与风险 套期保值 第五章 房地产:安居梦的破灭 地产游戏 英国:财产所有的贵族统治 美国:房产私有民主制 飞涨的房价 从储贷协会到次级抵押贷款 崩溃与机遇 房产赌博 次贷市场的陷落 产权与财富 小额贷款 第六章 全球金融:从帝国到“中美国” 金融权力的全球性转移 全球化与世界末日 战争中的金融市场 经济杀手 经济新杀手索罗斯 管理不善的短期资本 对冲基金的双刃剑 “中美国” 后记 货币的由来 致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货币与信贷:贪婪之梦 没有货币的世界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无政府主义者,甚至那些极端的保守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和嬉皮士,他们曾经梦想拥有这样的一个世界。按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说法,货币仅仅是资本家剥削的工具,取代了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连传统充满温情的家庭关系,也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正如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一书中所设法证明的那样,货币是商品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以满足其对剩余价值积累的贪得无厌的追求。这种观念依然在发挥着影响力。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一些共产党人仍然渴望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 几年前,哥伦比亚奴卡克·马库原住民民族意外地走出哥伦比亚瓜维亚雷河畔圣何塞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他们是一个为时代所遗忘的部落,此前与世隔绝,生活主要靠捕猎和采摘野果。他们没有货币的概念,也没有未来的概念,在居住于城市附近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依靠国家的救济品生存。当被问及他们是否怀念丛林时,他们笑了。令这些曾经习惯于在单调乏味的奔波中寻找食物的原住民感到惊讶的是,那些完美的陌生人给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并未要求他们予以回报。 然而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与奴卡克·马库人相比,许多存活到近代的游牧狩猎部落并不平静。例如,居住在厄瓜多尔的希瓦罗人,近60%的男性死于暴力;巴西雅诺马马人的死亡数字将近40%。当两个原始部落群体偶然相遇的时候,他们为争夺稀缺资源(比如粮食和育龄妇女)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从事商业交换。游牧狩猎式的社会没有贸易,他们往往采取突袭。他们也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惯,一旦找到食物他们就会吃掉。因此,他们不需要货币。 超越贪婪的梦想 事实上,也有比奴卡克·马库人更高级的社会没有货币。印加帝国——500年前南美洲存在的最先进的社会就没有货币,印加人是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稀有金属的。他们认为黄金是“太阳的汗水”,白银是“月亮的眼泪”。在印加帝国,劳动被视为价值单位。此外,印加经济往往依赖的是严酷的中央计划和强迫劳动。然而,l532年,与哥伦布一样,一个去寻找新世界和可以货币化的贵金属的男子颠覆了印加帝国。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是一名曾在1502年左右跨过大西洋去寻宝的西班牙上校的私生子。皮萨罗领导的三次探险之旅,第一次是在1524年到秘鲁,这使皮萨罗成为首批穿过巴拿马地峡到达太平洋的欧洲人。他们到达的地区是不毛之地,粮食匮乏,所遇到的原住民对他们充满敌意。不过第二次探险中他们在通贝斯地区受到了欢迎,那里的居民把他们看做“太阳之子”,极力劝说他们留下来。皮萨罗在返回西班牙后,他“拓宽卡斯提尔帝国疆域”、“担任秘鲁总督”的计划获得了西班牙王室的批准,于是,他拼凑了三艘船,组织了27匹马和180名士兵,配备了当时欧洲最新式的武器装备火枪和机械弩。第三次探险于1530年12月27日从巴拿马起航。征服者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实现他们的目标:与刚去世的印加皇帝瓦伊纳·卡帕克两个不和的儿子之一阿塔雅尔帕见面。阿塔雅尔帕贸然拒绝了瓦尔韦德要他皈依基督教的建议,并把《圣经》扔在地上。此后,他所能做的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西班牙人利用印加人对他们马匹的恐惧去消灭他的军队(印加人并不认识这种动物)。鉴于印加人的军队在数量上远多于征服者,这实际上是一场非常令人吃惊的政变。阿塔雅尔帕不久就认识到皮萨罗真正在寻求的是什么,因此他设法通过黄金和白银赎回自己的人身自由。印加人在随后的几个月上缴了13 420磅重的黄金和26 000磅重的纯银,但皮萨罗仍然决心处死他的俘虏,并于1533年8月公开将阿塔雅尔帕绞死。随着库斯科的陷落,印加帝国在西班牙人的掠夺狂欢中四分五裂,摇摇欲坠。尽管l 536年发生了曾被视为傀儡的曼科·卡帕克领导的起义,但以新首都利马的建造为标志,西班牙的统治已稳步建立起来了。1572年,印加帝国正式解体。 皮萨罗本人生于暴力,也死于暴力。1541年,他在与其同伙争吵之后,在利马遇刺身亡。 P17-19 序言 何妨以历史之名解读货币 解读经济学作品,大致有三个维度:历史、逻辑和数据。历史是相似的,因此以历史为鉴,可见人心;逻辑是一致的,给予逻辑的支点,能够产生撬动地球的力量;数据如果是真实的,也许挖掘数据,能够解开“无形之手”的奥秘。这本著作,就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货币的成果。目前次贷危机阴影尚未消退,可能许多读者认为,货币崩溃、华尔街败局、金融赌局之类更能反映当下情形,而本书多少显得有些另类。奇文共赏,疑义与析,何妨以历史之名解读货币? 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阅读没有公式、数据、图表和冗繁注解,语言浅白的这本书,仍然让我相当不适应,如同高一脚低一脚地崎岖惯了,反而不适应坦途。读完此书后,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举重若轻的著作,给金融专业人员以一种新的视角。也让我更深地理解,所有的历史可能都是虚假的,除了“历史”这两个字;所有的小说都是真实的,除了“小说”这两个字。 对于货币,解读是如此之多,有的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有的说“货币就是货币的职能(money is what money does)”,有的说金本位才可靠,信用本位不可靠,有的则说要建立超主权国家的货币,凡此种种。本书给予了我们一个隐含的答案:货币是基于国家能力的信用竞争选择。因此,金银天然是货币,因为金银昂贵,无用,易于分割而难以复制,这对早期竞相追逐货币的政府和个人是严厉而现实的制约。但世易时移,在凯恩斯那里,黄金变成了“一截短短的、野蛮的金属崇拜的尾巴”。真正的欧元之父罗伯特·特里芬则尖锐地讽刺说:“人们走遍天涯海角寻找和开采黄金,竟然是为了把它们埋人更为壁垒森严的地窖!”看起来,如果某种货币当下最流行,那么就暗示着该货币背后的国家实力在全球信用竞争中胜出,但这种竞争优势不是天然和永久的。如果市场经济的一个维度是信用合作秩序的自发扩展,那么货币崛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书从银行、债券、股市、保险一直讨论到房地产,看起来更像是从金融机构的类型,而不是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去讨论问题,或者说这种安排多少有些听其名,而不是观其行。关于银行的起源,我宁愿相信弗格森的说法,即银行和高利贷者相关,也不愿意相信银行起源于替公众储藏管理黄金的金匠,或者起源于早期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的货币汇兑者(money exchanger)的说法。如果读者有兴趣,不难发现,从管仲、吕不韦直到山西票号的传奇,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并不逊色于西方。 中国民众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了解,可能起源于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货币战争》,历史上的确存在,并且仍然存在着这个神秘而骄傲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被卡通化了。读者如有兴趣,可能更容易发现,作为“金融波拿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其更为广泛流传的是遗产继承方面的铁血戒律,只能表亲内结婚、绝不允许透露家族财产、违者失去家族财产继承权等森严规定,显示了早期欧洲金融世家的骄傲或恐惧。 在作者讨论股市部分的内容时,多少讨论到了华尔街,这个充满光环和失落、贪婪和丑闻的场所。对于华尔街的争议,近百年来从未曾停歇,到底是美国制造业的“主街”引领了“华尔街”,还是相反?犹太人的投资银行和新教精神的投资银行有什么异同?美国是个充斥着英雄史观的国度,华尔街尤其如此,因此华尔街的英雄们除非已经死去,否则,要么成为神龛中的偶像,要么沦落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次贷危机之后,独立投行制度暂时消失了,但从历史维度,我宁愿相信:商业银行的幸存,也许在于其能吸收公众存款不断补充流动性;投资银行的不幸,在于在承销和经纪业务之外做了太多的自营业务。因此,也许次贷危机并不表示华尔街的失败或者银行业的胜出,甚至在不太遥远的将来,投资银行会再度卷土重来。 本书还讨论了保险,历史学家可以纵横捭阖,而金融研究人员很少有兼通银行、证券、保险等诸多领域的,因此对作者讨论保险的部分,我不发表意见。我只是担心如果保险费率不足以抵补风险,而需要通过保险基金的运用才能获得收益,那么保险机构所承受的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是非常沉重的。弗格森还介绍了房地产问题,有趣的是,我更愿意相信,次贷危机不仅仅是金融危机,也是联邦政府和美国家庭的财政危机。从联邦政府的层面看,从里根开始延续至今的减税思潮,弱化了联邦政府的税收汲取能力,削弱了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导致财政赤字堆积如山。“供给学派”这个餐桌上的经济学也许害苦了美国联邦政府。从美国家庭的层面看,过去30年,美国家庭成员的实际工资收入增长并不显著,倒是双亲工作家庭不断增加;股市和房地产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掩盖了美国家庭的财政困难。次贷危机暴露了华尔街的困厄,在其背后,实质上是联邦政府和美国家庭的财政困难。由此看来,美国信用消费的黄金时期已经逝去,节俭时代悄然降临了。 弗格森乐观地认为,美国和中国在未来全球货币崛起的时代有很重要的地位,G7(7国集团)代表性不足,已经过时了,G20(20国集团)说多做少还不是主角,作为G2的“中美国”可能登堂入室。这样的陈述当然令人激动,但现实中的中国仍然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还有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亟待解决,从金融和经济规模上看,中国赶上日本还有待时日,更遑论美国!本书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结论,回到金本位或者商品本位是困难的,类似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denationalization)可能也很渺茫,未来的货币崛起,是一场大国实力竞争在全球或者区域的表层浮现。货币的地位是海面上的冰山,而国家能力则坚硬地在海面之下沉默着。 我们在见证一个纷扰的时代,货币是其中的强音;我们也在见证一个民族的复兴,这就是中国。有幸生活在这个华彩和凋敝交织的年代,进行观察、阅读和思考,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后记 货币的由来 今天的金融界是4 000年经济演绎的结果。明晰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的货币,成为银行与清算中心不断扩大借贷规模的根源。从13世纪开始,政府债券把利息支付流证券化,而债券市场则展示了对证券交易与估价的公开市场进行管制的好处。从17世纪开始,企业股票可以采用与政府债券类似的方式购买和出售。从18世纪开始,先是保险基金,然后是养老基金利用规模经济和平均法则提供金融保护,以避免可预测的风险。从19世纪开始,期货和期权提供了更专业、更先进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从20世纪开始,出于政治原因,一些家庭被鼓动增加杠杆工具的利用,使他们的投资组合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所有这些机构创新的经济联合体,包括银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以及财产所有民主制,从长远来看表现更为出色,因为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方面更有效。基于这种原因,西方金融模式先是通过帝国主义,然后通过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传播。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到当今的中国,简而言之,货币一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这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和金融一体化的复杂进程,与科技的进步,法律的传播,为人类摆脱枯燥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和痛苦的“马尔萨斯陷阱”,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用美联储理事弗雷德里克·米什金的话来说,“金融体系是经济的神经……它在资金分配方面充当了协调机制,它是经济活动的命脉,其最大的用途在于企业和家庭。如果资本使用不当或者根本不流通,那么经济运行将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率最终将很低”。 然而,货币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相反,金融历史犹如乘坐过山车,跌宕起伏,从泡沫到破灭,从狂热到恐慌,从震动到崩溃。一项对1870年以来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的现有数据进行的最新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48次危机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至少10%,其中消费在87次危机中蒙受了类似规模的下降,这意味着金融灾害发生的概率每年约为3.6%。即使在今天,尽管我们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前所未有的复杂,但这个星球的金融仍然脆弱如昔,仍有可能发生以往发生过的危机。就我们所有的聪明才智来看,我们注定要被“随机性所愚弄”,注定要为“黑天鹅”的出现而惊讶。我们甚至有可能要经历几十年“超级泡沫”所引发的通货紧缩。 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有三个。首先,未来或者说“期货”存在太多的可能性,因为相对于可预测的风险而言,从来都没有一个可确定的未来。弗兰克·奈特早在1921年就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将‘不确定性’与我们熟悉的风险概念完全区别开来,但这两者却从未被严格地区别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或准确称之为‘风险’……与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是如此不同,以致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根本不能称其为不确定性。”简单地说,在生活中发生的多数事件并不像玩掷骰子游戏。“一次又一次将要发生的事件是完全独特的,以至于根本没有其他实例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可以罗列的实例,能够为任何真实概率的任何有价值的推论提供一个基础……”凯恩斯在1937年精辟地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在回应对其《货币通论》的批评时所写的《论“不确定性”知识》一文中说: ……我的意思是,不仅仅要把已知一定要发生的事件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区分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轮盘游戏不容易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也多少有些不确定,甚至天气变化也多少有些不确定。我使用这种措辞的意思是说,欧洲战争的前景是不确定的,或者……20年之后的利率……不管怎样,所有这些都没有在科学基础上形成任何可计算的概率。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凯恩斯接着假设,投资者会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以这样的行为方式,去挽回我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面子”: 1.我们认为,迄今为止与实实在在地审视过去的经验相比,现在对未来的指导作用实用性更强。换句话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未来变化的前景,我们对其实际特征一无所知。 2.我们认为,现有的价格中所表达的观点与现有生产的特点,都基于对未来前景正确总结的基础之上…… 3.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个人的判断是毫无价值的,或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我们努力求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尽力使自己的行为与大多数人或普通人的一致。 尽管凯恩斯并未准确描述出投资者的行为,但他思考的方法是正确的。因为个人的启发式偏差对金融市场波动的产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没有问题。 人类的行为模式是我们提出金融体系固有的不稳定性的第二个理由。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所有金融机构完全受我们从兴奋到失望的固有意向的摆布;我们时常无法保护自己免受“尾部风险”的侵袭;我们永远不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丹尼尔·卡尼曼与阿莫斯·特沃斯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人们在面对简单的金融选择时,往往会产生错估概率的倾向。首先,他们给组建的样本组每组1 000以色列镑。然后,他们让每个组在两个选择中进行选择:A.有50%的机会赢得额外的1 000以色列镑;B.有100%的机会赢得额外的500以色列镑。结果只有16%的组选择了A,其他组(84%)则选择了B。接下来,他们要求相同的样本组,设想每组在拿到2 000以色列镑后,他们又面临选择:C.有50%的机会要丧失1 000以色列镑;D.有100%的机会要丧失500以色列镑。这一次,大多数(69%)选择了C,只有31%选择了D。然而,从他们获得的回报来看,这两个问题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有500/0的机会去最终获得2 000以色列镑(A和C),或者最终必然得到1 500以色列镑(B和D)。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