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爱德华·吉本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马帝国衰亡史》叙述了兴盛强大的罗马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直至灭亡的进程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分析了导致其灭亡的内因和外因,发人深思。

本书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爱德华·吉本)上册。书中主要介绍了:两安东尼治下的黄金时代、军事寡头政治的形成和东方文化的流入、对旧政权的挑战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分册,书中主要介绍了:两安东尼治下的黄金时代、军事寡头政治的形成和东方文化的流入、对旧政权的挑战、新帝制、基督教的兴起、异教的反改革斗争、基督教的再度受宠等方面的内容。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的作者是爱德华·吉本。

目录

引言

两安东尼治下的黄金时代

前言

 第一章 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概况

 第二章 罗马帝国的团结和国内的繁荣。行省和纪念碑。农业的进步。

 第三章 罗马帝国的体制。帝国体系的概况。

对旧政权的挑战

 第四章 康茂德的统治

军事寡头政治的形成和东方文化的流入

 第五章 禁卫军出卖帝国。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的兴起。

 第六章 塞维鲁王朝。卡拉卡和格塔。埃拉伽巴卢斯。亚历山大·塞维鲁。妇女对朝政影响的增长。

帝国的瓦解

 第七章 出身野蛮人的皇帝。戈狄安一世至三世。阿拉伯人菲利普。

 第十章 瓦勒良和伽利埃斯统治时期的种种不幸。哥特人的入侵,波斯人对亚美尼亚的进犯和瓦勒良的被俘。

形势逆转

 第十一章 芝诺比娅和帕尔米拉王国,奥勒良的祝捷盛典和死亡。

新帝制

 第十三章 戴克里先生的统治和他的三共治者。他的祝捷大会和新秩序,宫廷礼仪的发展。戴克里先的退位和死亡。艺术的衰落。

 第十四章 君士坦丁在罗马。他的司法改革。

基督教的兴起

 第十五章 基督教成长的五大原因,适宜于它迅速发展的条件。原始基督教徒的人数和处境。

 第十六章 罗马政府对基督教徒的行为。罗马皇帝们的态度。西普里安殉教始末,随时变换的迫害政策。戴克里先及其继承人治下的教会。伽勒里乌斯的宽容敕令。

向东推进

 第十七章 新罗马。君士坦丁堡的兴建及其落成。新型政府的职权划分。警察国家的开端。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其人。他的家庭。他的死。在沙普尔二世统治下波斯的崛起。

 第十九章 尤利安的兴起。他在高卢地区的行政措施。他对巴黎城的热爱。

对基督的承认和异端的出现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大帝改变信仰。他对基督教表示宽容的敕令。他见到上帝显灵以及他的洗礼。基督教法定地位的确立。宗教势力和世俗力量的划分。

 第二十一章 阿里乌斯教派。尼西亚会议和圣父圣子同体论。有关皇帝与阿里乌斯派的论争。阿塔纳西乌斯的为人及其坎坷经历。阿尔勒会议和米兰会议。基督教各派概况。

异教的反改革斗争

 第二十二章 尤利安的继位。他的人品。

 第二十三章 尤利安的宗教信仰。他的狂热。他对异教的复兴及改革。他对犹太人的态度。他对基督教徒的压迫。神庙及神圣的月桂树林,圣乔治。尤利安和阿塔纳西乌斯。

 第二十四章 约维安的当选。尤利安之死及其反向。

基督教的再度受宠

 第二十五章 约维安统治天下的基督教徒

 第二十七章 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提奥多西的功与过。安条克的叛乱和塞萨洛尼卡的大屠杀。提奥多西的悔罪。瓦伦提尼安其人及其死亡。提奥多西之死。

 第二十八章 异教的了结。塞拉皮斯神庙的被毁。对异教仪式的查禁。对基督教殉教者的崇拜和多神教活动复兴。

试读章节

罗马疆域的扩张在共和国政府的统治时期,便已基本完成;那时主要依赖元老院的政策、执政官员的积极的好胜心和.人民的勇武精神,罗马取得了大片土地,后来的罗马皇帝绝大部分都只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最初的七个世纪充满了一次接一次的胜利;但直到奥古斯都时代才放弃了野心勃勃的征服全球的计划,并开始在公共议会中实行一种较为温和的政策。由于奥古斯都的天性和实际处境使他倾向和平,他也便很容易发现,罗马以其目前所处优越的地位,实在已无所需求于战争,而倒应唯恐轻开战端;他更看到,在边远地区进行战争已日益艰难,胜败更为难卜,土地的占领更难以稳定,而且也已更无实利可图。此外,他自己的经历也更进一步坚定了他的这些明智的想法,最后终于使他相信,依靠他的顾问们的谨慎的努力,他们可能不难从那些最为凶恶的野蛮人手中,取得为罗马人的安全和威严所必需的一切必要的让步。最后,完全躲开使自己和他的军团暴露于帕提亚人箭雨之下的危险,通过一次体面的协议,他终于收回了在克拉苏的一次败仗中被夺去的旗帜和被抓去的俘虏。

在他统治的初期,他的将军们曾试图征服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费利克斯。他们在那片热带地区向南行进了约一千英里,但炎热的气候很快击退了这批侵略者,保护住了那些居住在荒野地区中从不好战的土著人。欧洲‘北部诸国价值甚微,几乎不值得花费人力、财力去占领。日耳曼的大片森林和沼泽地带住满了一个宁死也不愿丧失自由的强悍的野蛮民族;他们在第一次受到攻击的时候,似乎已不得不屈服于罗马强大的威力,但是,很快在一次凶猛的不惜决一死战的行动中,立即又恢复了独立,让奥古斯都看到最后尚未知鹿死谁手。在这位皇帝去世时,元老院公开宣读了他的遗嘱。他作为一项宝贵遗产留给他后来的继承人l的是,建议他们永远只求保守住似乎是大自然为罗马划定的战线和疆界之内的那一片土地: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边则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带。

为了人类的宁静生活,让人欣慰的是,明智的奥古斯都所推荐的温和制度,竞被他的充满恐惧和邪恶思想的几位继位者所接受了。终日沉湎酒色,或一味施行暴政的早期那几位罗马皇帝,几乎从不在部队或在各地方省区露面;他们也绝不容许他们手下的将领自行其是,表现出极大的英勇去取得他们自己由于疏懒,无心取得的战功。一个臣民享有善于用兵的名声被视为是一种侵犯皇家政权的无礼行为;紧守自己奉命把守的疆界,绝不希图向外扩张,已成为每一个罗马将军的唯一职责和利害攸关的大事,否则那被征服的野蛮人所将遭受到的祸患很有可能会同时立即降临到他自己头上。

在基督纪元的最初一百年中,罗马帝国唯一的一次兼并活动是占有不列颠省。在恺撒和奥古斯都的一连串继承人中,这是唯一的一个以前者为榜样,而抛弃后者的教导的例证。不列颠在地域上接近高卢使得它似乎正在向罗马军队招手;一支珍珠捕捞队带来的虽然可疑却十分诱人的情报勾起了他们的贪婪之心;尽管不列颠被看作是一个独特的、孤立的世界,对它的征服在总的大陆政策中却也算不得什么例外行动。在经过一次由最愚蠢的皇帝发动、最无主见的皇帝维持,最后并由最胆怯的皇帝结束的长达约四十年之久的战争之后,该岛的大部分地区终于屈服于罗马的统治之下。属于布立吞人的各个部族,全都有勇而无谋,热爱自由而缺乏团结精神。他们一时疯狂地拿起武器,一时又全部缴械,或彼此屠杀,一日几变,毫无定准;由于他们全都各自为政,结果自然很快一个接一个被消灭了。卡拉克塔库斯的坚韧、波阿犹凯的绝望、德鲁伊特的狂乱信仰都既未能使他们的国土免于遭受奴役,也未能阻止帝国将军们的稳步前进,这些将军,在他们的王座正被人类中最无能、最下流的统治者百般玷污的时候,始终维护着国家的荣誉。就在图密善为自己假想的危险恐惧万分,不敢出宫门一步的时候,他的军团却在善良的阿古利科拉的指挥之下在格兰扁山区,彻底击败了重新集结起来的喀里多尼亚人;而他的舰队,在准备向一片从未进入的水域冒险试航的过程中,借机在该岛沿岸的各个地区展示了罗马军队的威力。这时他便认为不列颠是已经被征服了;阿古利科拉当时计划着,只要能再拿下爱尔兰,那这次行动便算取得了完全的、一劳永逸的成功,而且他认为,要攻占爱尔兰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只需一个军团和少量辅助兵力就完全可以了。同时占领西边的那一小岛也许大有好处,因为如果让布立吞人亲眼看到在他们四周所有的人都已无获得自由之望,也不存在一个自由人,那他们定会不再那么执拗不肯戴上奴隶的枷锁了。P21-23

序言

英国历史家爱德华·吉本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出版至今已逾二百年。我国出版界传出它的一卷节编本中译本问世的信息,依然令人鼓舞。

爱德华·吉本出身于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族。据他追记,其家族在14世纪时开始拥有土地。到16世纪后期,其远祖已获得缙绅的称号。当时风气,农村殷实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习商。这个家族已有几代人到伦敦从事商业活动,并出现过一位周游西欧并远游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祖父爱德华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于一次船只失事而破产,但他东山再起,又复积资十万英镑。吉本的父亲亦名爱德华,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为托利党人,拥有缙绅称号,一度担任伦敦城的区长,并曾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吉本的母亲朱迪思·波顿为伦敦商人之女。吉本于1737年出生于伦敦附近的帕特尼镇,是父母的长子。他后来在回忆录中颇以其出身门第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一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门第荣耀、家资富有的家庭。”

吉本幼年身体孱弱多病,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管,幸赖姨母凯塞琳·波顿悉心看护,几次转危为安。他所受的初级教育很不完整,时常因病中断,10岁丧母后,又一度辍学,幸赖他生性好学,又得姨母辅导,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人物传记,启发了对古典时期历史的兴趣。在入大学之前,他对希腊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础。

1752年吉本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当时只有15岁。他对世界历史怀有很浓的兴趣,从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尽读所能得到的关于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著作,在他阅读的书单中也列入了中国史籍。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学院生活使他失去学习兴趣。他更换了一位导师,这是一位“只记得薪俸,不记得职守”的人,对学生既不指导,也乏管理,虽同住一院,却只见过一面,俨然路人。吉本深感无聊,称这段日子为修道院生活,时常离校出游,学院也不加约束。他自幼即对宗教争论感兴趣,惑于天主教秘义的姑母对他也有所影响,牛津的沉闷气息并不能为他解疑释惑。相反,他认为大学要求学生对三十九信条表示信奉之举是“装样子多于诵读,诵读多于信奉”。在彷徨苦闷之中,他接受了化体说,改信了天主教。当时他还自认是受良心驱使,但多年以后自己承认当时过于幼稚,致为诡辩所惑。的确,他这时才16岁。

父亲老爱德华得知此事,既惊且痛,向校方举发。学校虽能宽容吉本的懒散,却不能容忍他的改宗,吉本从此离开了牛津大学。父亲为了补救,重新拟订教育计划,把儿子送到瑞士洛桑去读书。

……

吉本此书,风行甚久,英国出版商竞相刊印,因之版本甚多。外国书商也争相出版译本。吉本生前已出现法、德、意等文字译本。目前则有更多种文字的译本流传。名家也纷为注释,如英国伯里、法国基佐的注本都备受重视。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其流传之广,声誉之隆,在史学界是罕有其匹的。中译本最早系由王绳祖、蒋孟引合译的第十五章单行本(商务印书馆,1964年),后来又由李树泖、徐式谷续译了第十六章,与第十五章一起收入《外国史学名著选》(商务印书馆,1987年)。今天这本节编本的中译本面世,可以说是先睹为快。节编者D.M.洛是英国作家,著有诗文集和小说数种,对于吉本也深有研究,曾发表论著。从本书前面的节编者引言和对书中内容的删存去取来看,可知他对于这部名著沉浸甚深,因而能在节编中取舍得当,详略适宜,并尽量保存了原著中博学多识与文字典丽相结合的特点。加之中译者译笔流畅,文字传神,希望读者读后不致有未窥全豹的遗憾。

戚国淦

1994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3: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