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成就好孩子》记录了作者郑连根在教育儿子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里有教育观,有方法,有思考,还有感悟心得。
比如,《让孩子爱上读书》《“一门深入”胜过泛泛而学》《让孩子做家务的深意》《以“出家标准”培养孩子》等都是源于自己教子实践的教育观。《作文是个多大的事》《学国学,先“收心”》教给家长一些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择校择什么》《焦虑是万错之源》《舌尖上的节制》等则直击教育时弊,帮助家长看清教育现状和教育真谛。《一以贯之的五种能力》《多年父子成兄弟》《做奶爸也是一项事业》则是做超级奶爸的感悟心得。
在《好爸爸成就好孩子》中,作者郑连根不仅动用了多年的知识储备,还动用了自己带儿子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不仅参考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诸多理论,甚至还阅读了佛经和圣经。这是一本关于教子的书,同时它又溢出了教育的范畴,而有了更广阔的文化观察和人生体悟。
教孩子认字有多难
对小学生而言,识字阅读可以说是一项基础性本领,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果孩子的识字量不足,阅读文字有障碍,那一定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
那么,教孩子认字有多难?有没有什么窍门?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子体验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教孩子认字有多难?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有的孩子认字快些,有的孩子认字慢些,这种差异肯定是有的。除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外,我觉得家长采取的方法之得当与否亦关系密切。若教孩子认字的方法得当,可能就事半功倍,若方法不对路,可能就会事倍功半。我自己教儿子认字阅读的经历使我感到:教孩子认字并不难,只要肯于坚持,孩子很快就能突破识字关。
我们教儿子认字的过程是这样的:两岁多的时候,妻子每天晚上都给他读故事书。听故事书的时候,他也靠上去看,慢慢地,他就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词。后来妻子教他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妻子念一句,他跟着念一句,背完这两篇小文章的时候,里面的字词他就差不多都认识了。四岁的时候,我开始带着他诵读《论语》,《论语》中的句子我要给他解释,以让他明白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讲解的过程中,遇到陌生的字词,我特别提醒他一下,这个字念什么,什么意思。但是,无论是给他读故事书,还是领着他背诵古文经典,我和妻子都没有要求他认字,也没检查他认识多少字。虽然不要求他认识字,可是他天天跟着大人诵读、背诵,他的识字量总会不断增加。一部《论语》背完,感觉他自己读书的能力就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时候,小孩的故事书他再也不用大人给他读了,自己就能看懂了。
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老师专门测试过一次学生的识字量(可能是为了摸底),儿子当时的识字量已达1300多个,是班上识字量最多的一个。记得他回来汇报此事的时候很兴奋,说别的同学才认识两三百字,我怎么就一下子认识了1300多字呢?仔细想了一会儿之后说:“哎呀,原来是跟你一块背诵古文学会的。”
由于一上学他的识字量就比较大,他的阅读能力就比同龄孩子强,同龄孩子还看不懂的书,他就能看懂。他看的书越来越多,相应的识字量也随之水涨船高。到现在,我感觉他的识字量已接近一般成人的水准,因为他有时逮着我的书也能看得津津有味,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
不少读者看了我的这段叙述后可能会说:你这也没教孩子认字呀?你的孩子之所以认字多,都是人家“自学”的,不是你们家长教的呀。
您若真这么认为,我也不能说没道理。但我要说的是,孟子曾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说,教育有多种方法,我不屑于教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育。我对教孩子认字的体会就是这样:让他都没感觉到你是在教他认字,无意之中他就认识了很多字。这种让双方都感觉到很容易的教与学,其实是一种近乎理想的教育状态。这种教法的秘诀在于,家长要努力创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每天都有一个时间段陪孩子一块读书。家长天天陪孩子读书,孩子就天天与文字“打照面”,照面打多了,孩子对文字就有了亲近感,时间长了,他于有意无意之间就认识了很多字。此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在教会孩子认字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天天陪孩子读书,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读书是生命当中的一件“日常事务”,像吃饭喝水一样,天天都离不开。他天天读书,几年下来,那两三千个常用字想不认识都难。
P3-5
读懂孩子这本“书”
王文杰
连根是个文史学者,写过数本文史方面的书。当听说他辞职在家专心读书写书带娃后,我约他在报纸育儿版开专栏。他一口应允,这专栏一写就是三年多,成就了这本书。
连根是个读书人,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当孩子这本书来到他面前时,他认真、饶有兴趣、真诚地读。并为读懂“此书”读了更多的书,做了更多的功课。他说,读“孩子”这本书给他带来的收获超过世上任何一本书。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好书,需要父母耐心静读,反复思考、实践、品味。
辞职没多久,儿子就上小学了。连根承担起了接送儿子上学放学的任务,由于妻子上班离家远,中午不能回来,他担起了中午、晚上给儿子做饭的任务。可谓真正的“超级奶爸”。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连根不嫌琐碎,而是一猛子扎下去,倾心陪伴,耐心相教。在文史之外,又研究起一门学问:教育孩子。
从儿子4岁开始,连根给他讲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传统经典。尽管给成人写过传统文化的书,也给成人上过课。但是,给儿童讲,让儿童有兴趣听得懂,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连根探寻着教子之道。
如今,9岁的儿子是个“读书迷”,读了许多军事、物理、天文方面的书,成了一个小书迷,阅读量大,写作能力也很强,智商情商均不错。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课题要解决,连根和妻子直面这些课题,倾听孩子,深度思考,用智慧去化解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还钻研佛学,连根的思想是通达的,对教育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因此,当面对孩子的教育时,大多数时候是得心应手的。他和妻子享受这个过程,也认真地“悦读”这本书,共同探讨这本书。儿子成长中许多的故事以及带给他的思考和感悟,成了专栏中的一篇篇文章。
撰写专栏的过程中,连根读了不少中外教育名著,丰富了自己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写着写着,把自己写成了育儿专家。
开专栏三年来,他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很多读者每期必读。连根的很多思考和主张成为他们的教育信条。这几年,我多次邀请他到我主持的好父母读书会和成功父母大讲堂跟家长分享交流,受到家长们的欢迎。连根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功底,还有媒体人的敏锐犀利深刻,因此,他的很多分析和思考都切中当下家庭教育的热点和要点,能为在家庭教育中迷惘、困惑的人拨开迷雾,看到教育的真相。
这本书里有教育观,有方法,有思考,还有感悟心得。
比如,《让孩子爱上读书》《“一门深入”胜过泛泛而学》《让孩子做家务的深意》《以“出家标准”培养孩子》等都是源于自己教子实践的教育观。《作文是个多大的事》《学国学,先“收心”》教给家长一些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择校择什么》《焦虑是万错之源》《舌尖上的节制》等则直击教育时弊,帮助家长看清教育现状和教育真谛。《一以贯之的五种能力》《多年父子成兄弟》《做奶爸也是一项事业》则是做超级奶爸的感悟心得。
父母最大的智慧是做个平和安静、不焦不躁的人,这正是当今父母最缺少的一点。熟读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经典的连根对此看得比较明白,把他的观察、体验、参悟渗透在这本书中。
教育孩子的第一要事,是建立正确的教育观,观点正确,内心淡定,有定力了,就知道该如何引领孩子,不会盲从与跟风。
纵观中国目前的家教类图书,不少是养儿育女的感悟体会,但是,从文章到出书,大多数是妈妈写的,爸爸写的不多。因此阴柔多一些,阳刚稍显不足。这本书可以弥补此不足。这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