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村奇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瑞欢//陈培策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瑞欢、陈培策编写的长篇小说《古村奇事》详述了浙江温州地区楠溪江畔一个古老乡村百年来的沿革演化,折射了现代中国的沧桑巨变。

小说语言质朴,地方特色浓郁,生活基础扎实,全书内容鲜活生动,趣味横生。

内容推荐

《古村奇事》以质朴的语言,以人物、故事相连缀的笔法,兼涉重大历史事件、民风民俗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详述了浙江温州地区楠溪江畔一个古老乡村百年来的沿革演化,并由此折射出现代中国的沧桑巨变。浓郁的地方特色,扎实的生活基础,使小说面貌鲜活生动,趣味横生。

《古村奇事》由陈瑞欢、陈培策编写。

目录

自序:从苦难中站起来

一、戏台下争座次

二、洪水赛龙舟

三、大灾过后求生存

四、王茂路成亲

五、洞房里哭泣声声

六、头胎女婴弃尿盆

七、典妻

八、纳婿

九、来了红军

十、一位小红军

十一、领路

十二、修宗谱

十三、自有主张

十四、王承统成家

十五、登记户口

十六、王岩火分得了房屋

十七、风雨交加夜

十八、坟头啼哭声

十九、苦孩求学路

二十、王天柱提石

二十一、“包产到户”

二十二、一条楼梯一个巴掌

二十三、长眼光望后辈

二十四、王和生状告妹夫

二十五、王影锋心怀鬼胎

二十六、脱死人衣

二十七、房屋买卖纠纷

二十八、害人先害树

二十九、逼修门台

三十、地基风波

三十一、起诉和庭审

三十二、滋事

三十三、无果案

三十四、祸降野蛮

三十五、避险

三十六、正当防卫

三十七、陷害

三十八、再生育

三十九、变爱

四十、影锋造房

四十一、思考再三

四十二、合力出击

四十三、告官

四十四、选举

四十五、翻脸、开战

四十六、病亡

四十七、千里收骨

四十八、悔悟与重好

四十九、番番主持工作

五十、水电站

五十一、侮辱

五十二、转变

五十三、新的项目

五十四、村忆

五十五、生枝

五十六、再生计

五十七、上访

五十八、拆建

五十九、劝说

六十、咨询

六十一、新花样

六十二、顶着干

六十三、种山

六十四、别有用心

六十五、归宿

六十六、落网

六十七、破洪

六十八、征地与听证

六十九、释疑与解冻

七十、孤妇泪

七十一、道路建设

七十二、夜话

七十三、再婚

七十四、拖延

七十五、青苗

七十六、补偿

七十七、内讧

七十八、另有企图

七十九、请愿书

八十、调整

八十一、任重道远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戏台下争座次

在浙江省温州的北面有一条潺潺流淌的楠溪江。在楠溪江的上游,平日是清澈见底的淡水,江中有自由自在戏水的鱼,江的两岸是翠绿青山。山水互相映衬,勾勒出了这儿的优美风景。

从楠溪江风景区的遗迹可以看出,这里留有旧石器时代的痕迹。可见楠溪江两岸的人民,是经过世代劳动、生息演变而来的。这里也有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录,远古不用说,单说近古的,就有南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留下的山水诗篇和刘基的《咏大若岩》等。

在小楠溪的中游,有一个古老的乡,称为碧云乡。紧挨碧云乡有三个村庄,即里水村、金水村和碧水村。里水村有个王氏大宗,每每逢年过节,宗祠里就做社戏。这当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这一年,是清朝宣统末年。时古历二月,大宗祠内敲锣打鼓,看戏的人摩肩接踵,整个祠堂下是黑压压的人头。祠堂的天井内,踮足的伸颈的,有的活像竹篮中刚被端出来即将出卖的豆芽菜!

祠堂的左右两旁,看戏的人往往坐在四尺板凳上——为了争得位置,有的头天就拿凳子摆放那儿,如果有人移动抢位,发现了就会争得脸红耳赤,有的甚至打架。祠堂后堂正中,摆着好几张六尺凳,大约能坐二十来个人。这些是村里定座定位地摆在那儿的。祠堂里有个几年未变的严格规定:这些六尺凳,是给碧水村红上房十八个好汉坐的,其他村任何人不能坐。那十八个好汉,个个长得腰圆膀阔,力大无比。每年端午节楠溪江水源充足的时节,在楠溪江上奋力划龙舟的就是这十八好汉。十八好汉虽然长得威风八面,但从不欺侮他人,反而爱打抱不平。如果附近哪房哪户弱势的受了欺凌,只要情况属实,他们就迅速出动,为弱势者争光出气。

一般情况,在这个大宗祠里做戏,后台先打一大通锣鼓,听到锣鼓声的人们知道社戏即将开始,便逐渐地走向宗祠。待到碧水村红上房的那十八好汉威风凛凛地进入宗祠并坐在那一排固定位置以后,后台又紧锣密鼓一阵,紧接着折子戏就开始了 折子戏一般是武打戏。只见戏台上棍飞刀闪,人们看得眼花缭乱,有的甚至为之捏一把汗。折子戏的时间不长,大约半个小时。折子戏后,休息一会儿,接着做正本戏。正本戏大都为文戏,长的能演上两个来时辰,有的直演到半夜。

这一次,红上房的好汉们因事来得迟了,原先空着的位子现下已经坐了人。为首的彪形大汉叫王方群的说:“今天我们来迟了,怎么办呢?”

“我们回去吧。”一个说。

“我们还是到后面站一站吧。”另一个说。

“我们今天干的活不轻,站着看,吃力吧?”

正说着,宗祠里的宗族长老走到戏台前沿,一边挥手一边嚷着:“喂喂,你们坐在长凳上的人让让,退出来让碧水村红上房的好汉们坐!”

听了此话,坐在那儿的一些人纷纷退出。其中有两排共六人一下子站了起来,齐声说:“我们不退,我们决不退出!”

那位站在戏台前沿的宗族长老听罢,立即从戏台上跳了下来,用手推开人群直奔过去,慌忙地问:“你们说什么?”

“我们决不退出!”又是齐声呼喊。

“不退出?不退位子?”

“是的。”

“几年来,我们宗祠做戏,这儿的位置都是留给碧水村红上房的好汉们坐的,难道你们不知道吗?”

“知道。不过,今年这儿的位置,该轮到我们金水村的好汉坐了!”那一班人说得非常肯定。

“为什么?”族长睁大眼睛惊讶地问。

“你这个管我们王氏大宗族的族长,难道连这样的大事都不知道吗?我们金水村正月就做起了龙舟,前天也挑选了十八名好汉。今年端午节,我们金水村的龙舟要和碧水村的龙舟比试比试!”一个体形颇为高大的男子汉高声地嚷着。

族长说:“你们做龙舟我当然知道,我不仅赞成你们和碧水村的好汉比试,还全力支持你们这种大胆勇敢的行为!不过,在比试前,你们是没有资格坐这些座位的。待比试以后你们赢了,才有资格坐这些位子。”他说罢,不住地向旁边的那几个人摇手搭肩,还说:“你们争英雄是好事,不过要在江面上争,不要在祠堂内争!所以今年这些座位就不用争了,端午节以后,哪个村的好汉是英雄,以后做戏就由那个村的好汉来坐,大家就等着瞧吧!”

族长这么一说,周围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金水村的男子汉纷纷退座,碧水村的十八条好汉依次入座,戏台上马上响起锣鼓声,社戏很快就开始了……

P1-3

序言

从苦难中站起来

我生长在农村贫苦家庭,幼年丧父,是勤劳的母亲拉扯我们兄妹五人长大。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我家的旧木屋烧得精光,灭顶之灾让我们的生活实在无从说起

我的家乡在楠溪江畔,据老辈们说,洪灾和旱灾经常袭击着江边的村落和田野。多少年多少代,是英勇无畏的劳苦村人,不余遗力地展开生产自救,保住了宝贵的生命并且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下来

追溯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经受了西方列强大炮的轰鸣和洋枪的射击以及铁蹄的践踏、蹂躏,苦难的日子不知何时是尽头!

在深重的苦难中,勤劳勇敢而又顽强的中国人民,不管经济怎样贫穷,不管武器怎样古老,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不管政府怎样无能 只要有一群人,有一口气,就坚决顽强地奋斗下去!

“多难兴邦。”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说的话。

灾难总会过去,战乱总会停息,贫穷总会改变,温饱总会解决,落后总会变化,野蛮总会消退,富裕总会到来,文明总会来临,和谐总会实现 这就是本书所要揭示的主旨。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由于本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学校,长期居住在农村,熟悉农村生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作者所描述的仅仅是楠溪江的农村现实,全国各地的农村情况是否大致相似,那就得由各地读者去评判了。同时,事例是否典型,事件是否奇特,那就请那些评论家们劳心费神了!

中国大多数的土地在农村,中国大多数的人群是农民,中国大多数的事件也就发生在古老的土地上面。因此,何时灾难,何时战乱,何时平安,何时温饱,何时小康,何时富裕,何时野蛮,何时民主,何时文明,何时和谐 归根结底也就体现在农村。那么,我所叙述描写的人和事,是否合乎中国农村的现实呢?这当然得让最权威的读者即作者的上帝作中肯的公正的权威的评说。

大家都知道,艺术的真实不等于事实的真实。如果人物和事件有什么雷同和相似之处,那是巧合,决不能对号入座!

诚然,世上的事情如天上的繁星,农村的事儿比最旺盛的植物的根系还盘根错节。如何从繁杂的事件中理出头绪来,这就有一个多向思维的问题。五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快有慢,但文明程度的推进怎样,这恐怕是个值得更加深入研究的课题。文明和谐,这是人们所盼望的,也是政治家所期望的。一个人走路,步伐有大有小,世上没有顺利的推进器。天上的繁星,也有陨落的时候,也有新生的时刻。

我们未来的社会,我们未来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料。我企望有更深刻的作品问世,后人将拭目以待!

至于本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与否,人物形象鲜明与否,细节描写细腻与否,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等等,统统由作者的上帝即读者去体味。

2010年元月

后记

早在八年前,我赴北京参加全国校园工作会议。其间与著名作家毛志成教授谈起自己今后的创作计划,打算写一部以楠溪江农村为背景,反映一百年来自己了解和熟悉的农村由多灾、贫穷、战乱、野蛮等逐渐演变成太平、温饱、科学、文明和先进的新农村的长篇小说。毛教援听了当即说,如果写出这部作品,那是很有力度的。

在毛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下,我利用自己长期住在农村的有利条件,不断地挖掘素材,积累和丰富自己要写的内容。自从退休后,更是奋笔疾书这部长篇小说。温州市文联得知我写作这部长篇小说,即定为重点作品进行扶植。在写作期间,毛教授一直关心着写作的进展情况。年近九旬的文学恩师陈模老先生知道后,不仅鼓励我写作,还为此书的出版事宜而操心。

在写作、修改和成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陈建功、程尉东、吴琪捷、刘松梧、张俊杰、刘凤阁、李慧萍、海飞、陈忠德、徐李送、徐崇统、汤志远、杨大力、汤光胜、汤开栾、潘剑永、胡佐光、董伟斌等领导及文友的关心和鼓励,同时还得到永嘉县慈善总会、温州市文联、永嘉县委宣传部、永嘉县委党史研究室、永嘉县文联、永嘉县旅游局等单位的支持,尤其永嘉慈善总会的资助,使此书颇为顺利地出版,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在整个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我的儿子陈培策,无论在研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每次回家探亲或度假,也都给予帮助,故为本书第二作者。

诚然,作品的不足之处是在所难免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陈瑞欢

2011年10月于楠溪江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