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安心自在,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本书通过星云大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地球人”思想,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理念多所发扬。是采撷星云大师的禅心禅话,锤炼成一本智慧的结集,希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开垦一块田地,洒上几颗莲花的种子,等待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
谨以本书,献给天下寻找安心之所的朋友们,希望能在每个人的心中开垦一块田地,洒上几颗莲花种子,在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安心自在。
感悟佛心,聆听禅韵!
星云大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地球人”思想,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理念多所发扬。
同时,他还用一支充满佛心的妙笔,以大地众生为蒲团,以万物有情为拄杖,行化于红尘俗世间,用慈悲的深情,款款写下开悟的篇章。在这些篇章里,他谈修心,谈人生,谈感情,谈幸福,谈处世。他执著地在人们心中种上净莲的种子,期盼在众生的心中开出一朵朵佛光闪耀的莲花。他用自己的慈悲心净化渐生婆娑的人间灵魂,期盼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宁静、纯净的初心。
除去妄想,心静如禅
大师点悟
我们常人之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因此,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吾入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
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够使你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人生中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也变成了另外意义上的失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武侯如是说。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现代人品味着生活的紧张与焦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都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显赫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铁器,而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吃饭和喝茶。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中国台湾地区某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此人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竞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敲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后来,老铁匠一直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活过了百岁。
就这样,老铁匠打破了名利对心的束缚,重获宁静。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如何进入静之境,我们可参悟星云大师的智慧,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其实,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
P14-16
愿你心中净莲绽放
在中国台湾的高雄县内,原来有一座荒山,由五座形如莲花瓣的小山组成。莲乃佛教的主要象征,因此这荒山先天具备了佛国净土的条件。因缘际会,一位佛学大师选择了此地作为修行佛法、普度众生的道场,这山就是佛光山,这位大师就是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12岁出家,不论是酷暑天柔风清凉的晨曦,还是寒冬里风雪相伴的清晨,每次早课讽诵《楞严咒》中“愿将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一句时,这个年幼的小沙弥都会在心中暗暗发愿:“将来,我一定要把全部的身心奉献于弘法利生。”如今,六十年甲子轮回间,小沙弥渐渐修成佛家大师,他从中国大陆到中国台湾,从宜兰雷音寺到高雄佛光山寺,积聚众人的愿力,遍弘佛法于五大洲。当年的一个小沙弥成就了不凡的志业。如今,他正用自己的勤奋将佛法光照这个世界,抚慰世界的苦难。
一路走来,荆棘遍地,有快乐亦有痛苦,有喜悦也有忧愁,晴天朗日、雨天滴水,都成为一路走来不曾错过的美丽风景。他将佛法的真谛一点一滴地向世人普及,他把佛门的慈悲与智慧之光洒向芸芸众生。星云大师曾说:“我只想尽一点心力,不妄想,不僭越,只想慢慢把弘法利生的事业做起来,直到现在,也从来没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我只想像爬楼梯一样,一步步往上爬,而非一步登天。”
星云大师就是以这样的心态,一点点攀登到了中国佛教的顶峰,他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地球人”思想,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理念多有发扬。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星云大师被推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余个国家地区协会,实践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
同时,星云大师还用一支充满佛心的妙笔宣扬佛家思想,以大地众生为蒲团,以万物有情为拄杖,行化于红尘俗世间,用慈悲的深情,款款写下开悟的篇章。在这些篇章里,他谈修心,谈人生,谈感情,谈幸福,谈处世。他执著地在人们心中种上净莲的种子,期盼在众生的心中开出一朵朵佛光闪耀的莲花。他用自己的慈悲心净化渐生娑婆的人间灵魂,期盼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宁静、纯净的初心。
正如星云大师在《一池落花两样情》的序言中所说:“如山泉洗涤人间的尘垢,使人人古镜洁净,灵台清明。当觑透人间冷暖事,能以廓然无圣,禅的风姿,行化于红尘俗世间。念念觉醒于声色幻影不实,回头开垦一亩心田,日日以平等欢喜耕耘,引智能的甘泉灌注,令慈悲的花香朵朵遍布。明了圆满菩提果实,原不在天上福乐的生活,是和众生携手走过荆棘血泪。奉献身心为炬,一点火光供养,烧烬成灰,心甘情愿。”
本书即是采撷星云大师的禅心禅话,锤炼成一本智慧的结集,希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开垦一块田地,洒上几颗莲花的种子,等待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