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是群众性活动,所以参加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差异,特别是大型国际赛事,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的肤色、衣着、语言、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表达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如果青少年们都能够懂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将来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和维系体育赛事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体育运动创造出一种和谐与友好的氛围。
体育运动涉及各种体育仪式、各项体育比赛及各类体育活动参加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礼仪与其他活动礼仪不同。除了上面讲到的,本书还介绍了运动会仪式、发奖仪式和礼节及单项比赛应该懂得的礼貌礼节等。
希望青少年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礼仪知识有所了解,争当文明的体育活动参与者。
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都要透过人际交往才能逐步历练成熟,而透过礼仪习惯,青少年朋友们才会进入一个真实广阔的世界,学会表达,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和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体育和礼仪
体育
“体育”一词的来源和演化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在“体育”一词出现前,世界各国对体育这一活动过程的称谓都不相同。
“体育”一词,其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词,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
我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人我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中设置了“体操课”。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引入了“体育”这一术语。1904年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
我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
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人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必须理清概念层次。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从此,“体育”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体育的意义和概念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通常有3种理解。
1.体育的广义概念,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2.体育的狭义概念,亦称“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竞技运动,亦称“竞技体育”。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特点是:
(1)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
(2)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
(3)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
(4)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
(5)娱乐性。 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早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普遍开展的项目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游泳、自行车等。各国、各地区还有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I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礼仪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祭祀时盛祭品的器皿,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而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礼仪的概念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交往尺度,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得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礼仪和体育礼仪的内涵
中国古代体育,包括宫廷体育和民间娱乐,都有一个程式或规则来体现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礼”。例如,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间在各种礼仪场合举行的射箭活动(也就是射礼),就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进行,并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动作,是体育与礼仪文化、教育和艺术相结合的典范。我国古代足球重要史料《鞠城铭》记载有“其例有常”,说的就是比赛始终要有一个稳定的竞赛规则,比赛双方都必须按照规则来进行,必须合乎竞赛的“礼”。这些都对后世体育礼仪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体育是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开始形成的。古希腊由城邦组成,战乱连年,各城邦为了战争都积极训练士兵,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为准备兵源而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古希腊是泛神论的民族,他们崇拜诸神。在祭神活动中,人们多以表现健康的裸体竞技和表现美的健身舞蹈与神同欢。这种宗教活动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逐渐演变成地方性竞技赛会。
从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体育活动一开始是带有政治和宗教色彩的,在表现形式上遵从某种程式或神圣的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体育在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同时,逐渐走向了自我发展的道路,竞技体育开始规范化和专业化,并纳入一系列规则和包括观众在内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礼仪程式规范,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和礼仪。
体育礼仪促进了体育文明。能对体育礼仪做充分诠释的,当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经过100多年发展的奥运会已经成为展示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礼仪文化的舞台。无论是隆重的开闭幕式、火炬传送仪式、优胜者游行、欢宴、接受桂冠等仪式,还是各个比赛项目独特的赛场文化,礼仪无处不在,并已经成为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使体育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愈加丰富多彩。交织在体育仪式、竞技、规则和观赏各方面的体育礼仪也在不断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在力、美与激情上的和谐统一。
国际运动会开幕式的礼仪状况反映了东道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在赛场上,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的礼仪表现反映出他们的素质高低,也间接反映了他们所在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我们说,当运动员代表国家出现在国际体坛上时,他已不仅仅是一名运动员.还是一名传播民族精神文明的使者,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国家的形象和声誉,懂礼、知礼、行礼才能塑造良好形象。因此,塑造形象也是体育礼仪的另一大功能。体育礼仪的精神内涵是道德修养,外在表现是一系列的规范举止,塑造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是体育礼仪的最终目的。体育运动的各种仪式都是某种形象的展示。
体育礼仪还有促进和谐的功能。体育礼仪作为一种体育文化,根本意义是尊重参与体育运动的每一个人。体育运动是群众性活动,所以参加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差异,特别是大型国际赛事,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的肤色、衣着、语言、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表达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如果大家都懂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就能很好地协调和维系体育赛事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体育运动创造出一种和谐与友好的氛围,使体育工作者能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别人精湛的技艺,不断丰富自己。
体育礼仪是一种道德上的规范,它告诉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体育比赛激烈紧张,偶然性强,参与者的个性也比较张扬。运动员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尊重裁判,遵守规程,尊重观众,从而尽最大可能展示自我风采;观众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按体育项目的要求做到文明观赛。所以,倡导体育礼仪是创建赛场文明与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
P1-7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而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一开始便受到礼仪的影响。东西方体育发展史表明,文明孕育了体育,体育又推动着文明,而体育文明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体育礼仪。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有许多体育礼仪知识需要认识、了解。
体育比赛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以道德为核心,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表现公平竞争、律己敬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体育礼仪的内涵是以文明和道德风尚来捍卫和弘扬“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体育礼仪作为一种体育文化,根本意义是尊重参与体育运动的每一个人。体育运动是群众性活动,所以参加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差异,特别是大型国际赛事,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的肤色、衣着、语言、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表达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如果青少年们都能够懂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将来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和维系体育赛事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体育运动创造出一种和谐与友好的氛围,这样不仅使体育工作者能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看待别人和自己,同时也使运动员能够虚心地吸取别人精湛的技艺,不断丰富自己。
体育运动强调强身健体,体育比赛则上升到竞技与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参与人员不懂得礼仪的话则有可能违背体育运动的根本性质,为了赢得奖牌和荣誉而破坏和谐,使体育运动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所以青少年学习和了解体育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在赛场上观众群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鼓励自己的同胞而摇旗呐喊,擂鼓震天,使得运动健儿们备受鼓舞,英姿勃发,发挥得更加出色,这样的情况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体育比赛一般都比较激烈紧张,偶然性强,参与者的个性也比较张扬,并且极易发生摩擦和冲突,如果观众不懂礼仪或没有自觉地践行礼仪,就可能破坏和谐的氛围。
体育运动涉及各种体育仪式、各项体育比赛及各类体育活动参加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礼仪与其他活动礼仪不同。除了上面讲到的,本书还介绍了运动会仪式、发奖仪式和礼节及单项比赛应该懂得的礼貌礼节等。
希望青少年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礼仪知识有所了解,争当文明的体育活动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