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近百年清华校园里流传下来的大师们的逸事,一件件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整本书读过,你会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清华的校园之内,无形之中身心已经碍到了不可思议的陶冶和提升。书中的故事或感人或愉人,读时会令你不能自已地热泪盈框或笑逐颜开,但是,哭过笑过之后,你总能领悟到一些文字之外的东西,你的身心会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你能体会到成功的规律、生命的本质以及世间的许多真相。而且,在每则故事的后面,我们设计了“点石成金”和“智慧拓展”两个栏目。其中,“点石成金”是编者从故事中提炼出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智慧菁华,希望能够起到以小见大、抛砖引玉的作用;“智慧拓展”中联系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添加了一些知识、方法、思考问题等等,目的是启发思路,提醒青少年这些故事联系着生活的哪些方面,该怎样将智慧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书中讲述了清华大师们近百年流传下来的逸事,虽然一件一件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整本书读过,你会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清华的校园之内,无形之中身心已经得到了不可思议的陶冶。这也正像一句名言所说:“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大师们早已驾鹤西去,而他们的智慧却永留人间。现在,让我们追随智者的足迹,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让我们搭乘智慧的飞船,去邀游梦想的蓝天,创造人生的辉煌!
一切从零开始的邓亚萍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
攀登的结果。
——钱三强(当代物理学家)
临近退役时,邓亚萍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她就是要用自身来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
1996年底,邓亚萍被当时的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她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她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她心里特别着急。
1997年底,24岁的邓亚萍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是一张白纸,没有英文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她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她的水平——让她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她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她有些羞愧但更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她而言无异于天书,她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她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笔记,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们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了多功能复读机,过去用于听音乐的“随身听”也“转业”做了英语磁带的单放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她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她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她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同伴们一阵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卡,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别样的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中心深造英语。
点石成金
不管我们以前取得过多大的成就,获得过怎样的骄人业绩,那都已经成为过去,而今天我们依然是站在“零”的起跑线上。过去的成就和辉煌,只是昨日的极平常的往事,而不是今日引以为傲的资本。
不惧权威的王国维
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
——爱因斯坦(美国物理学家、哲学家)
清华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自幼身体赢弱,喜欢安静,性格有些孤僻,但聪颖好学,很得老师的喜爱。在私塾,他读《神童诗》,读《三字经》,也读《幼学琼林》,不长时间,便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继而接触“六经”。大约10来岁的时候,他便开始了广泛的课外阅读,“家里有五六筐的书,王国维小的时候除了不喜欢《十三经注疏》外,其余的书都很喜欢,而且总是会在晚上从私塾回来后慢慢地看。”
年少的王国维在认真研读《群经平议》的基础上,仿效俞越批驳郑玄《注》文的样子,对这部高水平的著述,撰文“条驳”批评。书写完之后,被他的父亲看见了,王乃誉认真翻阅一遍后,在日记中写道:
见静条驳俞氏《群经平议》,大率直,既自是,又责备人。至论笔墨,若果有确见,宜含蓄谦退以书,否则所言非是,徒自取安;即是,亦自尊太过,必至招尤集忌。故痛戒所习。
在这方面王国维没有丝毫的瞻前顾后,而是敢怒敢言,不惧权威。这种精神,对于他选定平生的事业,并在哲学、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有创造性的建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必胜的勇气。
点石成金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权威也是人为建立起来的,也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地迷信权威,而要对事物、对真理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即使其结论与权威有所偏差,也不应立刻放弃自己的观点,而应该在更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决定。
智慧拓展
一、方法导航
1.培养自立能力。
首先,要养成自理生活的意识。不要太娇惯自己,怕自己不小心磕着或碰着,要有“吃苦”的精神,把培养自理意识当成理所应当的事。
其次,要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在训练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训练自己学会做家务。如自己做早餐、洗衣服、订牛奶等。同时,可以要求父母对你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做具体的技术性指导,即使是洗碗碟或收拾房间也要注意这一点。
最后,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错误。有时候,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不要指责自己,更不能惩罚自己,对于有失误的地方,要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
2.提升自信心的方法。
(1)坐前面的位子。
许多人在开会或参加集体活动时,喜欢挑后面的座位。其中的原因,多数都是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这正说明他们缺乏自信。请从现在开始,尽量坐在前面!当然,坐前面是会比较显眼,但你要知道,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学会正视别人。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面前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而正视等于告诉别人:我很诚实,光明磊落,毫不心虚。请练习正视别人吧!这不但能带给你自信,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3)练习当众发言。
在会议中沉默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会觉得我很蠢,所以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越是这样想,就越会失去自信。但如果积极发言,就会增强信心,下次也就更容易发言。要当破冰船,第一个打破沉默,也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因为总会有人同意你的意见。
二、名人故事
罗斯福是美国第32任总统,他出身名门望族,步人政界后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在不幸染上了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后,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坚持治疗,苦练身体,于1933年当选为总统。按惯例,美国总统连任不超过两界,而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却连任了四届,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当政的12年中,罗斯福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施行改革,推行新政,使美国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是领导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他的业绩为美国在二战后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
思考:读了罗斯福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些残疾人成功的例子?想一想这些残疾人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P74-77
普通大学如果进行自我宣传,首先提至怕勺往往是美丽优雅的校园环境、耗资巨大的教学楼和先进设备、声名远播的名誉教授等等。清华大学不必如此,她只需提及无数优秀学子中自勺任意几名,如杨振宁、钱三强、华罗庚、钱钟书、季羡林、张朝阳、邓稼先等,就足以让人产生崇敬之感和殷殷向往之情。从本质上讲,大学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培养出众多优秀的顶尖人才,正是这些人才让大学产生真正的影响力,让天下的学子们神往。
不可否认,清华能够培养出如此之多的顶尖人才,不仅仅在于其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其在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前提下、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引人深思的智慧。这些智慧潜藏在清华园的各个角落和师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在这种灵秀之气中长期耳濡目染,人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脱胎换骨,进人一种高素质、高水平、高格调的境界。正如杜甫诗中所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事实上,不仅清华人,几乎所有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使用的都是智慧这把能穿透岁月的利刃。吉希腊哲学家塞内加说:“智慧是唯一的自由。”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写道:“智慧,就像天使降临,举起鞭子,把犯罪的亚当驱逐出了他的心房。”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看来:“我们的每一项新产品的开发,都是运用智慧的结果。”
智慧,是人对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是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一种认识与改造的能力。智慧让人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成功的规律、洞悉世间一切现象的本来面目、实现心灵的升华与彻悟,让人生更加圆满与幸福。
但是,智慧并非与生俱来,也难以从书本和课堂中学习。获得智慧的途径往往是生活:自己的生活和智者的生活。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的确,大师是清华的灵魂所在,他们的生活到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只要你捕捉到了其中的星星点点,就可以借助它让自己的人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师有别于一般的教授和学者,大师是像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邓稼先、粱思成这样的人。他们学识渊博却不为学识所累,永不停歇地进行独立思考,孕育卓越的理念和伟大的思想。他们拿着高薪却粗衣布包行走于校园的林荫道上,淡泊名利,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道德操守;他们有教授的头衔却仍与学生平等交流、赤诚相待、诲人不倦,不失“教书匠“的本色;他们秉天地之气而来,将智慧播撒人间。
基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百年清华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一书。书中讲述了近百年清华校园里流传下来的大师们的逸事,一件件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整本书读过,你会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清华的校园之内,无形之中身心已经碍到了不可思议的陶冶和提升。正像一句名言所说:“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一本好书,理应如此。
本书中的故事或感人或愉人,读时会令你不能自已地热泪盈框或笑逐颜开,但是,哭过笑过之后,你总能领悟到一些文字之外的东西,你的身心会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你能体会到成功的规律、生命的本质以及世间的许多真相。而且,在每则故事的后面,我们设计了“点石成金”和“智慧拓展”两个栏目。其中,“点石成金”是编者从故事中提炼出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智慧菁华,希望能够起到以小见大、抛砖引玉的作用;“智慧拓展”中联系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添加了一些知识、方法、思考问题等等,目的是启发思路,提醒青少年这些故事联系着生活的哪些方面,该怎样将智慧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大师们早已驾鹤西去,但他们的智慧永留人间。现在,让我们追随智者的足迹,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让我们搭乘智慧的飞船,去邀游梦想的蓝天,创造人生的辉煌!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欧阳勇富、廉勇、欧红梅、周珊、张艳红、柳絮恒、赵一、赵红瑾、齐红霞、齐艳杰、陆晓飞、赵广娜、徐春艳、王非庶、李海霞、李秀敏、王杰、张保文、李亚莉、蒙明炬、何瑞欣、杜莉萍、李卫平、李敏、梁秦娟、许庆元、姚迪雷、张璐璐、毛定娟、尹娜、王巧、杨俊飞、杨婧、王娟娟、张艳芬、许长荣、王爱民、李琳、李伟楠、王鹏、罗华杰、郁红霞、葛颖炜、武敬敏、甘艳河、阎妍妍。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诫清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