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隧道/隧道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罗德里克·戈登//布赖恩·威廉斯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描写了一个14岁的考古男孩威尔·伯罗斯与朋友切斯特在深邃的伦敦地底的奇特经历,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原创作品。全书的多数情节都发生在神秘的洞穴世界,故事紧张、刺激,情节扑朔迷离,能充分满足你的探险和揭秘欲望。科学的想象力和逼真的细节描写,让你有如身临其境。

内容推荐

一场看似游戏的古文物挖掘,竟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咔嚓!镐头击中洞壁……在伦敦的海菲尔德小城里,14岁的似乎患有罕见白化病的威尔和考古学家的父亲罗杰·伯罗斯博士正在地底下挖掘。“……找到了,威尔,终于找到了!我们发现了它!”伯罗斯博士激动的声音,在这个阴湿的废弃火车站之中回荡……然而就在这之后没多久,父亲竟然离奇失踪了。随后,母亲也变得疯疯癫癫。

一切都来得这么令人猝不及防。为了寻找父亲的下落和搞清事实真相,威尔在家中的地下室发现了一条被父亲隐匿的隧道。于是,威尔和好友切斯特进行了一场秘密的挖掘活动。不曾想,他俩竟无意间闯进了一个诺大的神秘地底世界。

这个神秘的地底世界已存在一个世纪之久。暴政、虐待、反抗,这里充斥着黑暗。威尔能否与杳无音讯的父亲重逢?一场错综复杂的阴谋即将在隧道里展开……

目录

第一部 破土

第二部 隔离区

第三部 永恒之城

尾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咔嚓!镐头击中洞壁。一片闪亮的碎玻璃不知从哪里飞出来,钻进泥土深处,发出一声闷响,然后停止移动。

“威尔,大概就在这里!”

伯罗斯博士沿着狭窄的隧道,慢慢地向前爬行。这里的空间十分有限,让他满头大汗,呼吸沉重。他开始兴奋地用手指挖动泥土,在潮湿的空气里,他的气息显得有些混浊。他们头顶的矿工帽照明灯发出两道灯光,彼此汇聚在一起,两个人都渴望看得更清楚。灯光投射到洞穴底部,照在几块陈旧的厚木板上,映出它们涂着柏油的纹理和开裂的表面。

“把撬棍递给我。”

威尔在他的帆布背包里搜索着,找出一根粗钝的蓝色撬棍,把它递给父亲。伯罗斯博士盯着面前的几块厚木板。他用力地把撬棍的扁平边沿插进两块木板之间,低吼一声,用尽全力,把撬棍插入一块木板后面,以便得到一个支点。然后,他开始来回撬动木板。木板吱吱作响,发出阵阵呻吟,顽固地对抗着,最后终于膨胀起来,脱离洞壁,发出响亮的爆裂声。木板被撬下来之后,现出一个阴森的豁口,一股潮湿的冷风从豁口里吹出来,让威尔感到有点儿害怕。

他们紧张地忙碌着,又拆除了另外两块木板,终于露出一个与肩膀同宽的洞口。随后,他们默默地休息了一会儿。父与子转身对视,迅速交换了一个默契的微笑。他们的矿工帽照明灯照亮了彼此沾满污泥的脸庞。

他们转向那个洞口,惊奇地盯着那些尘埃。它们漂浮在漆黑的洞口,犹如颗颗细微的小钻石,排列成陌生的星群。

伯罗斯博士小心地斜着身子,走进洞口。威尔挤到父亲身边,从他的肩膀上往洞里看。他们的矿工帽照明灯射向洞穴深处,清晰地映出一面弧形的砖墙。接下来,两道光柱射向更远的地方。远处的洞壁上贴着几张旧海报,它们的边缘与墙壁若即若离,正在缓缓地摆荡着,仿佛被海底急流推动的海草卷须。威尔稍稍仰起头,让光柱射得更远,一直射向墙壁尽头,映出一块涂着亮光漆的标牌。伯罗斯博士追随着儿子的视线,让两道光柱汇聚到一处,照亮写在标牌上的文字。

“海菲尔德与克罗斯利·诺斯,找到了,威尔,终于找到了!我们发现了它!”伯罗斯博士激动的声音,在这个阴湿的废弃火车站之中回荡。他们都有种微风拂面的感觉,好像有谁在月台和铁轨上吹气似的。这个已被封锁和遗忘多年的地下墓穴,似乎正在不断地释放潘神的恐慌,对两个擅闯禁地者发出警告。

威尔胡乱地踢着铺在洞底的踏板,溅起大量的碎木屑和烂木块。最后,踏板突然被他踢裂,露出一个窟窿。他急忙往洞里走,边走边紧紧地抓着他的铁锹。他的父亲立刻跟着他往前走。他们嘎吱嘎吱地走出几步,踏上坚实的月台表面。他们的脚步声在黑暗中产生回响,他们的照明灯光柱把月台四周照亮。

屋顶悬吊着无数纷乱的蜘蛛网。伯罗斯博士吹一口气,吹散挡在面前的一张蜘蛛网。在察看周围时,他的照明灯映出了儿子的怪模样。威尔戴着一顶身经百战的矿工帽,蓬乱的白发从帽子下面露出来,仿佛许多晒白的秸秆。他在黑暗中眨动着眼睛,淡蓝色的眼睛里闪出狂喜的光芒。他的衣服着实难以形容,只能说它们与周围的泥土颜色相同,全都是棕红色的。他的身上沾着许多泥土,一直覆盖到他的脖子附近,让他变得宛如艺术家塑造的雕像。但是,这尊“雕像”却显得格外神奇,全身充满活力。

伯罗斯博士的模样与儿子不太一样。他瘦削结实,身材适中,圆脸上有一双敏锐的棕色眼睛;那副金边的水晶眼镜,让他的目光显得越发敏锐。

“往上看,威尔,瞧那个东西!”伯罗斯博士说。他的照明灯射向他们刚刚离开的通道,照亮了通道上方的一块标牌。出口,牌子上写着两个粗大的黑体字。他们分别打开自己的手电筒,射出两道强光,与那两道稍暗的照明灯光一起穿透黑暗,照亮了整个月台。屋顶上垂挂着许多树根,墙壁因风化而布满沉积物和斑驳的白垩色墙垢,墙缝里渗着潮气。他们都能听到,远处有流水的声响。

“这个发现怎么样?”伯罗斯博士用得意的腔调说,“自从1895年修建新海菲尔德车站以来,谁都没有来过这儿。仅想到这一点,就会使人心花怒放。”他们走到月台的一头,伯罗斯博士现在用手电筒照射着他们身边的铁轨。下方的路面被一堆碎石和泥土堵住。“另一头的铁轨恐怕也是这样,两边的火车道大概都被堵住了,”他说。

他们小心翼翼地沿着月台行走,注视着每面墙壁,但仅能辨认出那些破损严重的浅黄色砖块,砖块的边缘呈墨绿色。每隔三米左右,可以看到一盏煤气灯,它的玻璃灯罩上标着依然清晰可见的号码。

P2-4

后记

《恐怖隧道》是一部极其迷人的小说,全书的多数情节都发生在神秘的洞穴世界,故事紧张而刺激,能够充分地满足你的探险和揭秘欲望。然而,促使我全力翻译此书的最初动力却是对《恐怖隧道》的两位作者和出版人坎宁安的敬佩。

罗德里克。戈登和布赖恩·威廉斯曾经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一个成为投资银行家,一个成为艺术家。2005年,他们决定携手合作,创作一本书。不久,戈登被公司解雇,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破釜沉舟,卖房子卖车,自费出版此书。被誉为“哈利·波特之父”的英国出版人坎宁安看到此书,大为惊叹。但书已出版,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坎宁安不愧是坎宁安,他找到这两位作者,让他们把此书大大扩充,并决定以50多万英镑的高价(约合人民币754万)购买此书的15种语言优先出版权,希望把它打造成“哈利.波特第二”——这就是《恐怖隧道》第一部的出版经过。

从《恐怖隧道》原版书中附录的作者照片来看,两位作者的年纪大概和我差不多。我们都是肯为了梦想而拼搏的人——单单为了这一点,这本书也值得我翻译。

从2007年7月22日到10月30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在痛苦和快乐中过去。这些日子里,早上醒来之后,我就开始翻译,一直翻译到晚上11点或者12点左右——除了舍不得出让的吃饭、买书和睡觉时间。没有休息日,我也不能去休息,为了翻译这部与《夏洛的网》同样令我激动的《恐怖隧道》,我打算再次拼命。结果,我付出了惨重代价。当年翻译《夏洛的网》,左手因敲击键盘受伤,半个月后才好。这一次,两只手都因连续敲击键盘过久而受伤,左手甚至肿起来,连超过五斤的东西都无法拎动,但我依然不悔,因为我又一次在翻译中体会到莫大的快乐。

在翻译《恐怖隧道》之前,我曾经对此书表示怀疑,不知道银行家和艺术家能够联手打造出什么样的作品。译完此书,我激动不已。我认为,假如把《恐怖隧道》称为“哈利·波特第二”,那就有点看轻了它,因为它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

《恐怖隧道》仿佛复杂的拼图游戏,情节扑朔迷离,你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各种线索,最后才能拼凑出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恐怖隧道》动感十足,仿佛复杂的RPc游戏,你必须在游戏中寻找各种线索,穿越复杂的迷宫,才能完成那些“不可能的任务”。《恐怖隧道》仿佛惊悚电影,全书的每一行字都可以在阅读时转化为电影画面,深深地印在你的心上。《恐怖隧道》集众多精华于一身,既有《金银岛》《基督山恩仇记》《爱丽思漫游奇景》等经典名著的影子,也具有凡尔纳和威尔斯作品中的科学想象力。此外,《恐怖隧道》似乎还借鉴了《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创作手法:威尔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俨然一个小福尔摩斯;切斯特谨小慎微,思想总比威尔慢半拍,仿佛一个小华生。

然而,《恐怖隧道》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它的科学想象力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古往今来,很多冒险故事都曾以洞穴为背景。世界各国都有与洞穴相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发生在洞穴里,《豪夫童话》里有一篇《斯泰恩福耳山洞》,凡尔纳写过《地心游记》,《爱丽思漫游奇景》从兔子洞里展开,《金银岛》《基督山恩仇记》等都曾描写过洞穴寻宝故事。

中国也有很多与洞穴有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过郑庄公“掘地”与母亲“黄泉相见”的故事。晋朝的陶渊明创作过著名的《桃花源记》。唐宋传奇小说中有不少以洞穴为背景的故事。《西游记》中描写过水帘洞。《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是从洞穴中飞出去的。在《聊斋志异》中也能找到以洞穴为背景的故事。科幻小说家童恩正在1960年创作过中篇小说《古峡迷雾》,为我们描述了瞿塘峡右岸的黄金洞。在金庸小说中,也曾多次提到洞穴。

然而,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它们要么像《基督山恩仇记》等那样,仅仅满足于洞穴寻宝,或者只把洞穴作为故事背景;要么像《桃花源记》那样,主要是想象力的产物,没有多少写实的地方。

《恐怖隧道》却是非常逼真的洞穴冒险故事,作者运用非凡的想象力,结合着洞穴学等相关知识,对洞穴进行了极为真切的描写,把每个景观和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宛在眼前。在《恐怖隧道》出版之前,似乎没有哪个作家创作过完全在洞穴中展开的“长篇洞穴小说”,也没有哪个作家能够把洞穴描写得如此传神。

《恐怖隧道》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冒险小说,你必须了解人类对洞穴的探索史和洞穴学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欣赏它。

人类最早的家园是洞穴。人们曾在非洲的一个石灰岩洞中发现生活在约200万年以前的“非洲南方古猿”化石,著名的北京猿人和尼安德特人也曾生活在洞穴里。古时候,洞穴是人类休息和躲避野兽的场所。当人类学会建造房屋,洞穴则成为人类的避难所、隐居地、旅游地和科学考察场所。

在亚里斯多德的著作里,可以找到国外关于洞穴的最早描述。中国最早记录洞穴的典籍是《周易》。先秦时,中国有过关于洞穴的记载。隋代开始出现与洞穴相关的著作。唐人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详细记录了中国的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李白、元稹等诗人都曾在诗中描写过洞穴。宋代的沈括、陆游等专门考察过洞穴。明代的李时珍曾经指出钟乳石的药用价值。徐霞客亲自考察了一百多个岩洞,撰写出《徐霞客游记》。

尽管中国对洞穴的研究源远流长,洞穴学却诞生于外国。1936年,英国成立洞穴学协会,洞穴学开始正式产生。1953年,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洞穴学会议。1965年,国际洞穴学会(ISU)正式成立。

据国际洞穴学会(ISU)规定,超过人体大小的地下空洞才能称为洞穴。洞穴可按长度分为四类:小洞(50米以下)、中洞(50~500米)、大洞(500~5000米)、巨洞(5000米以上)。在《恐怖隧道》第十九章中,威尔和切斯特发现了一个“至少有三十米长”的洞穴,按照以上规定,它应该属于小洞。

据张英骏等著《应用岩溶学及洞穴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洞穴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洞穴成因,可分为原生洞穴和次生洞穴。原生洞穴包括熔岩洞、岩堆洞、灰华洞和礁洞。次生洞穴可分为外生和内生洞,包括岩溶洞、构造洞、风化洞、风蚀洞、水蚀洞等。

按照成因和岩性,可分为岩洞、溶洞、灰华洞、熔岩隧道等几类。

此外,如按岩体性质分类,洞穴可分为碳酸盐岩洞(由岩溶作用形成,在我国分布最广)、石膏洞、砾岩洞、玄武岩洞(由火山活动喷发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经差异冷却而成)、砂岩洞、冰川洞。按形成洞穴的主要地质作用分类,可分为岩溶洞穴和非岩溶洞穴。按洞穴水文特征分类,可分为干洞和水洞。按洞穴形态特征分类,可分为垂向洞穴和横向洞穴。

绝大多数洞穴都是溶洞,大多数溶洞都属于碳酸盐类溶洞。在《恐怖隧道》第十九章中,威尔和切斯特曾经发现一个带有钟乳石和流石的溶洞,它应该属于碳酸盐类溶洞。形成溶洞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在石灰岩溶洞中,最吸引人的是洞穴碳酸钙沉积,即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威尔等发现的这个溶洞中既然有方解石和流石,应属于流石类次生洞穴,乃洞内流水沉积而成。

在《恐怖隧道》第三十二章中,威尔和切斯特曾经跳进一个竖井,由此返回伦敦,这个竖井应属于横向洞穴。

在《恐怖隧道》第三十四章中,威尔曾经在梦里看到伯罗斯博士。据书中描写,伯罗斯博士所在地方应该属于熔岩洞。据《应用岩溶学及洞穴学》,“熔岩洞形成于粘性较小的绳状熔岩中。当熔岩溢流时,上部首先凝固为岩盖,下部未凝固的岩浆流过而留下一条空洞,即熔岩洞,这种洞穴通道较为规则,有时称为熔岩隧道”。

洞穴中既有动物也有植物。洞穴生物一般被分为全洞居、半洞居、洞栖三种,最为常见的是蝙蝠、蜈蚣、蜘蛛等,偶尔能见到鼠和蛇,在地下河中常能见到鱼和青蛙等。全洞居的动物有几千种,主要有昆虫、盲鱼、蜘蛛等,一般无眼(盲目)无色,不能调节体内温度,不喜欢移动,触觉和触觉器官极为发达。在《恐怖隧道》第十九章中,威尔曾经看到白色的瞎老鼠;在第二十九章中,威尔曾经看到白色的小鸡。它们都属于洞穴生物。

在洞穴有光带,湿度较大,可以生长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它们仍在进行光合作用。在洞穴无光带,生长着缺乏叶绿素的草本植物、真菌、蘑菇等。威尔在《恐怖隧道》中看到的黑藻和“便宜货”,都属于洞穴植物。

唐人元稹在《梦游春七十韵》诗中说:“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

《恐怖隧道》中的威尔却亲自走进“深洞”,真正地满足了“平生趣”,尽管他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由此,我又想到《易经》中的两句与洞穴有关的话: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日:需于血,顺以听也。”

明代书画家陈洪绶在他的《筮仪象解》中曾经对它们做出精辟解释:

“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入乎险矣,故为需于血。然得其正,需而不进,故又为出自穴。”

《恐怖隧道》的内容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尽管它的作者大概没有读过我们的《易经》。难以掩饰的好奇心,让威尔陷入险境,但他沉着冷静,在杀伤之地(血)等待时机(顺以听也),最后终于与凯一起成功地逃出隔离区(出自穴)。切斯特却不能做到这一点,遇事不能冷静思考,只知乞求上帝。结果,他在逃出牢房之后,再次落入敌手。

《恐怖隧道》是一部具有科学幻想性质的奇妙作品,书中却没有任何枯燥的科学描写,它的科学性反而愈加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令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美国作家怀特在回答《巴黎评论》的访谈时,曾经这样说过:

“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了写,而不是往浅了写。……有些儿童作家故意避免使用一些他们认为孩子不认识的单词。我感觉这样做会削弱文章的力量,且让读者觉得无聊。孩子们什么都敢尝试。我把难词扔给他们,他们一反手就击球过网了。如果孩子们身处一个吸引他们的文本环境,他们反而会喜欢让他们为难的词。”(引自《散文艺术——E.B.怀特访谈》,丁骏译)

在我看来,《恐怖隧道》就是一部“往深了写”的优秀作品,为了给读者带来“一个吸引他们的文本环境”,作者经常在书中提到洞穴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难词”,我在翻译时费了好大力气,查阅了《应用岩溶学及洞穴学》等资料,才能够勉强“击球过网”。即便如此,因学识所限,译文中恐怕还会出现错误,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2007年11月5日傍晚,肖毛于哈尔滨

书评(媒体评论)

很棒的冒险故事。叙述了一名14岁男孩揭发深埋地底的邪恶国度的奇妙经历。

——纽约时报

这本书与《哈利·波特》相比,毫不逊色。

——观察者日报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悬疑,让人迫切期待续集的出版。

——每日邮报

无论故事节奏或场景,都叫人紧张兴奋。

——飞利浦·雅达尔(作家)

充满想象力,让人想一读再读。

——BOOKSELLER书评

富有想象力的冒险世界,引人入胜。

——PUBLISH NEWS书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