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编著者冯鼎。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完全将其解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撰写此文的初衷,旨在提供一种视角重新衡量历史中的得失,因此所选素材求精勿求全,只截取先秦两汉中典型的历史断面作为基础分析样本,并由此延展开做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仅仅这些断面,在经济视野下,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许多与传统读史法相悖的结论。对于文中句句诛心之言,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观点,希望不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批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冯鼎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编著者冯鼎。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完全将其解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撰写此文的初衷,旨在提供一种视角重新衡量历史中的得失,因此所选素材求精勿求全,只截取先秦两汉中典型的历史断面作为基础分析样本,并由此延展开做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仅仅这些断面,在经济视野下,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许多与传统读史法相悖的结论。对于文中句句诛心之言,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观点,希望不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批判。 内容推荐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编著者冯鼎。 一件让人认识世间规律的利器; 一本该藏于枕畔,秘而不宣,夜里私自挑灯阅读精华之书。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内容提要:本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独辟蹊径.把无数前人细细研究视若珍宝的结果毫不留情地打碎,把那些足以使我们思维定势的理论一一戳破。但是,与所有哗众取宠的文人骚客不同,本书作者把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把他缜密得令人高山仰止的分析过程摆在我们面前。 总有那么一股力量牵动着人心人性,总有那么一些因素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来公布它们的名字:经济。 目录 序 帝国起点——秦篇 一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商鞅变法是后发而先至的全方位改革 国进民退的秦国土改 人多力量大——商鞅的人口政策 社会结构改造是项系统工程厅 挑一挑改革的毛病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二 政治推销员&政治经理人 商鞅是个业务员门 推销原来很简单 诸子百家是社会化专业分工的鼻祖 三 战争经济学 “农”与“战”的背后 组织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合理的激励手段将使组织行为更有效 以命换钱还是以钱换命 透支是个赔本的买卖 四 战争福利学 谁的钱包在战争中变鼓 出力最多的反而不挣钱 劳有所得是个好制度 老板可能把红包打折发放 战争的风险由谁来承担 吃亏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在占便宜 五 饕餮之宴 惯性推着我们向前走 秦国的技术领先优势 技术领先不如经济领先 天无二日。国无双主 天灾人祸中的吃饭问题 谁有钱谁当老板 终于统一了 六 暴政的悖论 暴政是个很有妖魔化色彩的说法 受害者替施害者表白是一种病 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 与暴政无关 七 帝国的涅槃 无知者无畏 寻求事业的发展是主流的想法 有一种先天优势叫继承 被捆绑在权力十字架上的人 大秦帝国经济危机的开始 在经济危机中徒劳无功地挣扎 从解体中得来的经验 帝国辉煌——汉篇 一 历史原来可以开倒车 二 霸王之殇 三 经济复苏——自由经济 PK 管制经济 四 生存之战——帝国对外战争实录 五 棺材文化按揭成本 六 法律的经济换算 七 未曾终结的传奇 帝国遗迹——后汉篇 一 帝国的终极形态 二 话说两汉物价 三 帝国的遗产 历史的角落——外篇 一 刑不上大夫是千年不变的基本国策 二 谁在沽名钓誉——对韩信神坛来一次强制拆迁 三 万岁=万税——汉代税制略考 四 礼即人情——小记历史遗留下的社会经济活动 五 经济的本质 试读章节 战国百年,终结于秦帝国的天下一统,至此,华夏大地上分裂、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是什么力量令最后的胜利之花落在秦人手中? 商鞅变法是后发而先至的全方位改革2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注1]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3年后,他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正式主持了变法。在此之前的3年时间里,秦国内部为了变法的事宜一直在争执,最终以传统贵族们的妥协——同意变法而告终。 所谓变法,就是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后世的政治、经济改革,也都选择了同样的字眼作为改革的专有政治术语。例如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注2]变法,清末的戊戌变法等。 当时的秦国,在综合国力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后称关东六国)。究其原因,是因为铁器和耕牛的广泛使用,令当时的农业生产出现了跨时代的技术革命,而秦国的经济制度和税收制度,却双双不能满足当时生产力的要求。典型的社会问题都集中在土地与税收上。譬如: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而当时的税法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改,把税源只锁定在旧的国有土地上,这使得新垦私田成为避税的天堂。当时,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家纷纷先后开始进行了经济制度和税制的改革。 在秦国变法之前,关东六国均已完成了改革,在新制度与新技术的双重推进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库充实,导致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秦国选择改革的时间比关东六国晚很多,用冠冕堂皇的说法,秦国的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制度为生产力让路。但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改弦易辙。自战国时代始,各国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个时代并无和平发展的理念,强国对弱国的做法只有一个,武力吞并。应该说,秦孝公算是个智者,他感觉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的危机,因此才选择了谋求变革的道路。商鞅的出现,是迎合了秦孝公的需要。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政治观点非常鲜明,而且极端:农战。这两个字就概括了未来秦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了商鞅变革的政治诺言。 商鞅所提倡的“农战”政治路线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把整个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民众要做的只有耕种和战争。或者说,耕种也是为了战争这个核心目的服务的。这点从他载入史册中的言论就可以知道,他策动战争的潜在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历史的结论告诉我们,商鞅的这番说辞打动了秦孝公,于是得到了由他来主导改革进程的权力。至于这个中原因,后文中会有详细的剖析。这里,我们先看商鞅的具体改革措施。 国进民退的秦国土改 商鞅的制度改革,直接作用于经济的政策,在《史记》中记录的并不多,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两句话: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4两句话中,后一句在学术研究中并无太大争议,是指统一度量衡。商鞅的初始本意是方便国家税收,有一个固定标准的尺度。客观上,则为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了足够的便利条件。在正常经济交换行为中,这会降低交易成本,于经济角度而言,这是一项绝大的进步。 前一句,即对土地的政策上,学界是有所争议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商鞅将土地私有化,另一种观点是商鞅不仅没有将土地私有化,而是加强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管理。 说商鞅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注3]的一段言论,大意是,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将土地使用权变成了私产,允许买卖,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富人的土地连成大片,而穷人没有立锥之地。 而在商鞅变法的同一时期,关东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私有化的制度改革。 仅从经济常识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土地一旦私有化,伴生的经济现象是土地商业化流转,即土地成为商品。土地交易合法化,对于一个经济结构健康,贫富差距不大的经济环境来说,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当然,这要建立在合理的土地私有化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未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土地资源整合情况,但是不会出现大规模土地兼并的现象。这种仅仅是依靠市场完成的土地资源整合,并不会影响到经济的秩序。 简单些说,某甲在经营自有土地中并不得法,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并不能维持继续经营,他可能就会选择将土地转让。土地受让方,肯定会想出合理的经营策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被采纳。使新得到的土地生产效率提高,否则他也不能继续将土地经营下去。 由此可见,土地的整合原因,是因为效率问题,所以说,这样的土地整合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可以理解成良性整合。 然而在一个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悬殊的经济环境下,土地私有化,则为土地大规模兼并大开便利之门。尤其在一个特权横行、权力肆意寻租的环境下,这个时候的土地私有化将不再遵循市场原则和效率至上的原则,而是成为富有者(往往是权力的掌控者及与其相关的利益团体)瓜分弱势群体财产的盛宴。因为在这个缺乏正常机制的社会里,土地,作为生产资源的价值会被权力等外界因素严重扭曲,从而使贫穷者(也即无权者,通常指小农和庶民)无法以正常的手段保住自己的土地。P2-P5 序言 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遍布王朝兴衰更替的故事,它看似锦绣纷呈的万花筒,又像变化无端的魔方。这不单使执著于文化的猎奇者神往,也使许多醉心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痴迷。一句古话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句话流传了千年,业已为后世之人达成共识,也是千百年来读史者最广谱的理由。然而“为鉴”之法,却大相径庭。 显然,以道德作为衡量历史得失的尺度,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原因在于,道德不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会因时间、地域乃至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甚至是完全相反。可以说,简单的道德尺码,容易让人迷失于偏颇的价值观中,使人辨不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挖掘历史中的权谋,无疑是成熟些的选择,对于采取此种视角的读史者来说,褒义的评价是老谋深算,贬义的评价是老奸巨猾。应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向来不缺少这种算计人的智谋,但是对于兴衰变化的深层原因却少有研究,除了简单地贴上道德标签作为总结外,很少拿得出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由此可见,常见的读史视角实在难以起到“知兴衰”的作用,它的局限性使它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负荷。于是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来找寻这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既然谈到规律,那么我们的视角就该定位于科学而非玄学。科学,就要有系统的论据作为支持,而论据的来源则无一能脱离历史。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历史,是当今社会科学的分析样本,更是过去社会科学的实践报告。 不可否认,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世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或阐释,总有些历经沧海桑田仍不能改变的事物永存——这才是我们要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也是无数历史爱好同仁皓首穷经,试图通过冗杂的历史资料,穿越时光的障碍,拨开重重人性迷雾所要探询的兴衰密码——历史的一般规律。 然而揭示历史的一般规律却远非易事,除去要仔细品读卷帙浩繁的史籍外,还要在读史的过程中,过滤掉虚假信息。这是个绝对不能忽略的问题。自孔夫子开始,许多历史记录者就根据自己的好恶肆意篡改历史,为这个坏风气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河。以至于后世的统治者们修史,也没了道德底线。典型的如乾隆皇帝,公然命人在四库全书里杜撰、篡改历史,此行为不可谓不无耻。 若说孔丘篡改历史(文学界通行的说法叫“曲笔”)还有几分可爱,因为这毕竟是出于一种善意的理想,那么岳珂杜撰历史就有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在一个重血缘、重门第、重承传、重渊源的国度里,背负着死刑犯后人的名头,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不免有呓语之嫌。想要在政治上翻身,首先就要洗清自己“政治审查”上的污点——祖一辈的案子一定要给平反,否则不单自己无法出头,恐怕自己的子孙也要捎带着见不得天日。因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为祖父平反上。究其一生,在政绩上乏善可陈,但是在仕途上却能步步高升,实乃是他在平反工作中功绩彪炳的证明:宁宗、理宗大约都认可,当初高宗惩处岳飞过于严厉,于是对其子孙给予了相当的政治补偿。 平心而论,岳珂的所为于情于理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修史者,将其翻案所杜撰的论据列入堂堂正史,就显得太过荒诞。 历史中更多的伪信息来自于记录者的曲笔,原因不言自明,是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暴力胁迫,如司马迁,就为此丧失了做男人的权利。为了保全生命,他只能有选择地写出历史,许多应该明确出示的信息就变成了隐含信息。类似的情形在历史记录中层出不穷,这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大多都很“讲政治”。讲政治,无疑会得到统治者的首肯,但是却使历史失真,更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无端平添了许多负担。 至于战国时期秉笔直书崔杼弑君的史官兄弟四人,不说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却也是凤毛麟角。出现此种情形,只能说当时的政治氛围尚未像后世一样压抑,君权也未神化,统治者的权术意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准。而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态度上,尚能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甚至愿意用生命捍卫这一信仰,实在是难能可贵。 从后世之史中曲笔成分不断增多可以判断,中华历代帝国的政治文明中,统治者的权力、权术意识是递增的,而道德基准线却一降再降。由此不难看出,中华的历史不单是一个权力集中的渐进过程,还是个道德水准的逆向淘汰过程。 因此说,甄别历史素材的真伪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潜在信息,才是我们揭示历史一般规律最难的课题。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利用我们现有的社会科学知识,对历史规律进行技术性解剖。 信息的遗失和篡改过的秽史固然是探寻规律的天敌!除此外,我们又时常有感,总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中左右着历史的走向,而那王朝兴衰更替的神奇变化,就像被上帝之手翻动着的魔方一样变化无端。然而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这其中虽有诸多偶然,却绝非无迹可寻。究其症结,实难脱离政治范畴。 政治经济学课本上常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含蓄也太模棱两可,起码不够直观。换一种说法,似乎更能清晰地表达出两者的关系,即:经济是政治的目的。反过来说,政治的终极目的一定与经济挂钩。基于此种逻辑,我们可以判定,经济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黄仁宇先生在他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中,也充分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对此的认同,意味着我们未来解剖历史将以经济作为初始切入点,再辅以其他社会科学并行,来阐释历史的一般规律。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完全将其解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撰写此文的初衷,旨在提供一种视角重新衡量历史中的得失,因此所选素材求精勿求全,只截取先秦两汉中典型的历史断面作为基础分析样本,并由此延展开做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仅仅这些断面,在经济视野下,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许多与传统读史法相悖的结论。对于文中句句诛心之言,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观点,希望不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批判。 简而言之:欲知兴衰,须探人性密码;欲问政治脉搏,必先理清经济谜团。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