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声集--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65周年纪念集(精)》编著者者孙勤。
来新夏教授是知名学者,在史学、文献学、方志学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本书选辑评述来新夏教授著述和学术的文章以及师友交往的记述文字,编为上下两卷。上卷论学术,下卷论为人,记师友交往。约得八十余篇,以为来新夏教授九十华诞之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友声集--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65周年纪念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孙勤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友声集--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65周年纪念集(精)》编著者者孙勤。 来新夏教授是知名学者,在史学、文献学、方志学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本书选辑评述来新夏教授著述和学术的文章以及师友交往的记述文字,编为上下两卷。上卷论学术,下卷论为人,记师友交往。约得八十余篇,以为来新夏教授九十华诞之贺。 内容推荐 《友声集--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65周年纪念集(精)》编著者者孙勤。 《友声集--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65周年纪念集(精)》内容提要:来新夏教授是知名学者,在史学、文献学、方志学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本书选辑评述来新夏教授著述和学术的文章以及师友交往的记述文字,编为上下两卷。上卷论学术,下卷论为人,记师友交往。约得八十余篇,以为来新夏教授九十华诞之贺。 目录 为人之学著新编 《书目答问》研究及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大成之作 年谱研究的经典之作 勤奋深思博学 知名学者来新夏与他的著述专藏阅览馆 披沙拣金独具新见 来新夏先生与图书馆学教育 通古今之学还历史于民 笔耕不辍真情用世 一部汇录诸家补正成果的目录学力作 遗留与积存 邃谷楼的风景 来新夏《邃谷师友》读后 萧山方志谱新篇 来新夏师与北洋军阀史研究 说《只眼看人》 文史之对接与契合 寂寞学者的情怀 从《书目答问》到《书目答问汇补》 一部举要书目的世纪阅读 来新夏的“衰年变法” 专科目录提要传世鸿编钜制 邃谷先生 写在书页的边上 来新夏图书文献学思想综说 博学达观话来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也谈图书馆人的再塑造 来新夏先生的治学之道 一苇争流纵随笔 书读千遍熟器利事乃善 十年辛劳完璧生辉 有师友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与来新夏教授一起在《津图学刊》的日子 读来新夏《交融集》 只眼看人见真情 来新夏先生的学术随笔 卷下 我认识的来先生 宽博的胸怀诚挚的情谊 今来新夏松髯长 与来老交往有感 邃谷楼主乐常新 邃谷幽思学者风范 学问的邃谷 奖掖后学隆恩永铭 贺来新夏教授90寿诞暨从教65年纪念 童心来复梦中身 引领航向提携后进 与来新夏先生的三二事 来新夏教授 耄耋青春在 瞧!那“80后” 羡鱼莫如结网 神游邃谷 书之缘 感念师恩 学问大家蔼蔼长者 智者乐仁者寿 来新夏先生访谈录 印象来公 心中敬仰的来先生 “追星”记 和风暗换年华 我的导师来新夏先生 与来老交往的二三事 我的老师来新夏 宏大深邃粹然儒者 纵横三学——来新夏 邃谷谈往学不厌枫林唱晚且填词 来新老与天一阁 来日方长: 我们的“老头儿” 来新夏先生的恩泽 “我以自己是新中国第一批档案工作者为荣” 问学邃谷十七年 著述专藏馆内管窥来新夏先生 难得人生老更忙 印象“来老” 片羽情深 敬写来新夏先生 因谱结缘仰止高山 陪来老漫游历下 附录 来新夏著述提要 试读章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图书馆学专业办学点迅速增多,据1985年统计,本科办学点达到13个,专科25个,中专教育从空白发展到30个。然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应当如何培养,成为图书馆学教育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1983年4月,在武汉会议上,来新夏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层楼”制,是对应图书馆事业需要不同类型人员而设想的,即将原有的四年制划为二二制,再加上研究生制,构成三层楼的结构模式。还进行了具体设计并论证其优越性,第一阶段两年侧重技能操作训练,设学科知识、语言工具、专业知识三类课程;经过考试进行第二阶段两年学习,向理论阶段发展,扩大知识面,掌握多种技能,设语言训练、专业理论、选修课三类课程;第三阶段以实行研究生班为宜,改革那种师徒相承的一脉单传方法,培养图书馆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他的发言引起了高度关注,这一思想形成了论文《“三层楼”制初议》,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1983年第5期,并被广泛引用,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库的重要来源之一。 来新夏先生关于图书馆学教育的思想与“三层楼”制模式设计在图书馆学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一体化培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所提出课程设计具有普遍的参考借鉴作用,提出的选修课程如“古籍整理”、“书画鉴定”、“建筑设计与科学管理”、“少年儿童图书馆学”、“视听资料管理与利用”、“图书保护学”等不仅在当年十分前卫,至今还有指导意义。 来新夏先生关于人才培养,不仅有理论探索,而且亲自实践。在南开图书馆学系,来新夏先生领导教师们进行了实践探索。以“两才”和“两室”建设作为图书馆学教育的坚实基石,逐步形成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的南开模式。 一是突显文化素质基础的课程设计。创建之初,按照学分制制定了教学计划,必修课为104学分,选修课为31学分,共135学分,并将选修课分为四组,前三组为外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第四组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课程。 为重视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有书法、世界文化史、社会科学概论、科学史、天文学概论、信息科学导论等课程,而且聘请相关专业的知名人士任教,另外,南开历来重视本科生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的培养,除了学校必修的大学英语外,每年开设普通英文文献选读、专业英语等课程,而且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英语角;计算机课程已经占到总课程数量的三分之一。 二是馆系合作模式。由于任系主任的来新夏先生从1984年至1989年一直兼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因此使馆系业务得以密切合作,联合举办大型学术活动,合作开展专业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共享资源,在国内形成了馆系相互独立又融合一体的办学模式。图书馆学系与南开大学图书馆于1990年开创了系列系馆科学讨论会,并于1990年至1992年期间连续举办了三届,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加强系馆合作,共同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 今天来看,这些探索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突显文化素质基础正是近十年来一直强调的素质教育和宽口径培养,而馆系合作加强理论实践结合,也是今天开展实践教学的大趋势。 四、培养人才,重视质量 来新夏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和图书文献学家,也是一位图书馆学教育家,他潜心教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学教学经验,还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学、图书馆学教学经验。1985年9月,来新夏教授获南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并当选为天津市市级劳动模范。 来新夏先生主张教学改革从课程改革开始,他在“纵横‘三学’求真知——来新夏先生访谈录”接受采访时说到,当时办学“首先是改变传统的图书馆学课程设置。原先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有重见叠出的弊病,如中国书史、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图书馆史这三门课程在讲到图书的源流、分类、编目时都要涉及刘向、刘歆父子,所以,当时有学图书馆学要‘七见向歆父子’的说法。于是,我就构想实施三史合一的课程,即以图书为中心,而将涉及与图书有关的各种事业,包括制作、搜求、典藏、分类和再编纂等包容进来,不仅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原来三种课程的内容,而且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整合。为了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我就拟定提纲,组织人员,并亲自承担章节编写和删订通稿,先后完成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的编写,应用于课堂,不仅使课程设置更趋科学合理,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见《天津记忆》第54期第54页)。 在图书馆学系,来新夏教授高度重视教学,亲自授课,以多年来的教学艺术奉献给了图书馆学专业教学之中。他为学生主讲“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cc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图书馆学名著选读”、“文献整理”等课程。在教学中,他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教学内容格外丰富,让学生大开眼界;他以非凡的口才,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感觉到听课的享受。我虽没有听过来新夏先生的本科和研究生课,但听过他在图书馆学系和图书馆的讲座,他站在讲台前,开宗明义,转过身,一行板书,刚劲有力,让人赞不绝口,坐下来便是滔滔不绝。他的记忆力非凡,不带资料,一切尽在胸中,让人领略一个饱学之大家如何解说。他善口才,又善文章,正达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科研双杰。 来新夏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只是重学生知识的“博”和专业的“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具有研究基础和学术素质。在教学的同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1986年5月,在来新夏先生的指示下,图书馆学系举办了首届“五四”科学讨论会,学生的21篇论文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方志学等多个领域。P34-P36 序言 2012年,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六十五周年。孑L子说:“知者乐,仁者寿。”来新夏教授当之无愧!他的家乡人祝贺他! 浙江萧山,钟灵毓秀,代有人出。来教授祖上于南宋建都临安时迁居于此,是当地的大姓望族,至今老屋犹在。虽然他少小离家,却心系故土,他曾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离乡七十余载,犹不忘冠山青绿、祗园梵呗。我来氏家族世居长河,而舅家经商西兴……忆少时寄住舅家,每雨中着钉鞋,踏行于老街青石板路间,叮叮音响,重绕耳畔……”每读至此,我心中就会涌起一股热流。这是多么浓厚的乡情! 来教授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心体现在他对萧山发展的由衷关切,尤其关注萧山的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来教授与家乡的联系日益密切。上世纪80年代初,他悉心指导萧山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使《萧山县志》在全国第一轮修志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绩。90年代,他多次莅临萧山,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萧山图书馆、方志办、档案馆都曾得到过他的支持和具体指导。至本世纪初,来教授年过八旬,却离而不休,仍然笔耕不辍。勤奋和执着的收获是硕果累累,名满天下,而他对萧山的炽热乡情不仅丝毫未减,且又做出了更多的奉献。2007年2月,座落在萧山城区江寺藏经楼的“来新夏方志馆”和设在萧山图书馆内的“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相继成立,来教授把自己毕生收藏的地方志和专业书籍四千余种无偿地捐献出来,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 我与来教授相识于我任萧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之时。多次的工作接触,他在我心目中不仅是博学弘通、令人尊敬的大学问家,更是一位仁厚蔼然的长者。“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的设立,不仅提升了萧山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更成为弘扬萧山地方文化、彰显乡人成就的一座标志,萧山人引以为自豪!为此,我们也要把这一份故土对游子的乡情回馈给他。于是,便有了编辑这本《友声集》的创意。2011年孟夏,趁来教授到杭参会之机,我向他表达了这个意愿。随后,即开始收集相关资料,邀约诸友撰稿。令我深受鼓舞的是,此举得到海内外友人的热情响应,三个月之内即收到相关文章四十余篇。作为这些文章的第一读者,我不仅被其中诚挚的友情、亲情、师生情所感动,更每每被专家学者们所记述的来教授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所叹服!这是我编辑这本《友声集》意外的、也是最大的收获。 本书稿于10月底顺利集结,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收集了自2003年即来教授八十岁以后见于各报刊对其人其书的评论,二是邀约近年多所交往的一些同道、书友的文章。限于篇幅,对前一类文章进行了筛选,并取每位作者仅存一篇的原则后,共得篇。又根据内容,分为上、下两卷:卷上主要涉及著述与事功,卷下则记述交往与友情。其后附录“来新夏著述提要”,以概括来教授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无论是对其书的评论,还是对其人的嘉许,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深情,每一位作者都是来教授的知者。正由于此,编排起来颇感难分轩轾,于是采取了如此简易的方法——每卷中的文章均按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遂使书稿大致就绪。 感谢每一位作者,是你们的论与述让人们更了解来新夏教授的人品、书品和生活细节; 感谢协助编辑本书的南开大学图书馆和萧山图书馆的同仁们,是你们的工作让萧山人的一片乡情融入字里行间; 感谢中华书局和责编李晨光先生,是本书的出版把九旬游子的荣耀带给萧山。 家乡是生命的根,这本书中所承载的,正是永远的乡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