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助教到讲师、副教授、教授,乃至院士,教学依旧;从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到校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研永远。历经半个多世纪,他以独特的科研和教学实践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为科学尽瘁、为教育献身。其科学人生与这个学校融为一体,其科学道路和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其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
他,就是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冯端。
冯步云所著的《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为科学大师冯端小传。多视角呈示了他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作大贡献的历程。
“口述历史”一方面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突破了文献史料多记载大事件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的广度;一方面从事件进人到人的情感与心灵,开掘了历史的深度。这套《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口述历史的有益尝试,引导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南京大学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
《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为其中之一,多视角呈示了冯端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作大贡献的历程。《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由冯步云所著。
第一章 故乡情深,童年悠悠
苏州,乃冯端之出生地。他求学于斯,成长于斯,后避战乱于福建修高中学业,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并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和后来的南京大学,开创事业;而其祖籍则为浙江绍兴。
一、乡韵情缘,意蕴悠长
绍兴,意取“绍祚中兴”,并由此得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古时,草莱未辟,已有先民于此筚路蓝缕,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有三圣,越兼其二”:舜培嘉谷,福被九州;禹治洪水,泽及万世。春秋吴越之争,越王勾践沼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复国兴邦,蔚然成中华传统立国创业之精神。数千年间,代有贤能,指点江山,炳焕日月,歆动千古。“文化之邦”,名闻遐迩。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小桥、流水、人家,演绎着水乡的诗情画意;灵山秀水,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人才辈出,其踪迹联翩,令人如行山阴道上,不暇应接;“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这片热土的灵气与不凡于此表露无遗,绵延不绝。鲁迅笔下“仰视桑椹熟,俯闻蟋蟀唱”的百草园,“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沈园,徐文长“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的青藤书屋……早已成为绍兴的一道道风景线。“三味书屋”主人之先祖遗训有云:“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此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与象征,也是所有绍兴名人一脉相承的精神根基。
虽然浙江绍兴为冯家之祖籍地,但从冯端祖父那代起他们就离开原籍到了江西。冯端的父亲冯祖培(号蛰斋,1886-1940)便出生于江西。
冯端的祖父在前清时曾任江西分宜的知县,于任上去世。冯祖培年幼丧父,遂由绍兴同乡集资抚养,寄住在同乡郑家,与郑家子女同生活,形同手足。长大后,郑家送其子与冯祖培回原籍(浙江绍兴)应县试。冯不过陪考而已,结果,“无心栽柳柳成荫”,冯祖培中案首(即第一名),而郑子落第。绍兴,乃人才荟萃之地,“鉴湖越台名士乡”(毛泽东诗句),在素有名士之乡美誉的绍兴,“绍兴士比鲫鱼多”(明·袁宏道语),于数百个读书人中,考上案首当属不易,也是其实力所致。
翌年,清廷废科举,断了依循考试求功名之路,冯祖培便成了“末代秀才”。因仕途路绝,他秉承绍兴文人传统,作为幕客(俗称师爷)混迹官场以谋生,先后任职于广州、安庆、六合、南京、无锡、安庆、济南、福州等地。
冯祖培自乡试考中秀才后,为生计四处奔波,常年在外,很少回绍兴,结婚生子均在外,且因治所屡迁,其子女分别出生于不同城市,均与绍兴无涉。其长子,1915年生于南昌,小名阿欢,学名冯焕;长女,1917年生于六合,小名阿娴,学名冯慧;次子,1920年生于南京,小名阿康(因其瘦弱,望其健康),学名冯康;幼子,1923年出生于苏州,小名阿端(一周后命名时适逢端午佳节,故名),学名冯端。就冯端而言,由于没在祖籍生活过,多年来一直把其出生地苏州视做故乡并填为籍贯,而二哥冯康则循惯例把祖籍绍兴填为籍贯,以至手1980年兄弟两人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时,竞引起众人疑惑:冯康、冯端是亲兄弟吗?为什么一个是绍兴人,一个是苏州人呢?一时传为笑谈。
尽管如此,对冯家而言,绍兴,这份与生俱来的乡情却自始至终萦绕他们心头,不但没有因岁月流逝而褪去,反而与日俱增。年近耄耋之年的冯端如是说:“父亲在世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绍兴对我们冯家恩重如山。”’
早年,冯祖培在广东水师提督府任幕僚,斯时,李准任水师提督。李准,字直绳,四川人,父名征庸,曾任南海县令。准幼随父宦游来粤,历任候补道员、总兵、广东水师提督,后兼任巡防营统领,位重权大,是清廷的一员悍将,“以拿捕党人为能事”。辛亥年,冯祖培回江西完婚(冯端的母亲严素卿,祖籍也是绍兴,出生于安徽望江)。适逢黄花岗起义,李准出兵镇压,同盟会骨干会员牺牲了百余人,七十二位革命烈士被葬在广州黄花岗,这是同盟会所领导的一次次武装起义中牺牲最大的一次。
冯祖培回赣成亲,避开了血腥的镇压,之后,便未回广东,而是到了安徽和江苏,先后任职于安庆、六合、南京、无锡等地。他之所以到江苏,也是缘于是李准的幕客关系——李准曾做过江苏督军,后由齐燮元接任。因由齐燮元保举,先后任六合、无锡县长等职。
二、向吴城住,冯家三迁
于无锡县长卸任后,冯祖培将家安在了苏州。现在看来,把家安置在苏州,是冯祖培一生中所做的一件十分英明的事。当时,冯祖培出任无锡县长,无锡工业初具规模,经济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按理说,定居无锡,顺理成章。但冯祖培慧眼独具,选定苏州作为安居之地。“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不知道冯祖培是否有着与宋朝词人吴文英一样的心情?
冯祖培认为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文风鼎盛,有着不凡的文化创造力,自古人才辈出。以当时苏州的中等教育而言,苏州中学亦属名校,从幼稚园(即幼儿园)、实验小学、初中直至高中,一以贯之;校方延聘名师,教学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当年的许多教师后来均为大学教授。私立中学如乐益女中、景华女中等校亦居上乘,大学则有东吴大学。苏州文化、教育环境优良,有利于子女的培养,当是冯祖培考虑之要旨。
P7-10
百年校庆余音犹在,转眼之间,南京大学又迎来了110周年校庆。10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南大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一如既往地承担着科技文化进步、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使命,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奋力开拓,努力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南大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坚实的基础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端赖于百年南大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发展潜能。因此,要保持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总结、研究南大发展的历史,传承南大优良的传统,激发南大创新的活力。
自10年前纪念百年校庆时起,我校就启动各种校史和学术史的研究与出版工作,陆续出版了《金陵大学史》、《南京大学百年史》、《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和《学术大家名著系列丛书》等一批图书。我们深知,历史的载体不仅仅是文献、档案,还有一批又一批生活在南京大学的师生,他们是南京大学这棵百年乔木上开出的花朵和结出的硕果。岁岁年年,花开花落,但往事不可能如烟,这些鲜活的生命和他们广袤的心灵,见证了南大的重大变革与日常生活,经历了南大的美好时光与伤痛感慨,承载着南大的历史和未来,是南大心灵史和精神史的宝藏,他们是南大“活的历史”。在这些生命中,各个学科中德高望重的名师和大家们的记忆犹为重要,所谓“老成耆德,重于典型”,他们的生活经历、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我们研究校史,温故知新,发扬传统极具借鉴价值。
这样的传记形式可以归人所谓“口述历史”的范畴。人类在文字发明以前就以口述的方式传承历史,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和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皆注重访问故老,收集生动的历史细节,现代史学更是将“口述历史”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它源自人们的记忆,通过专业人员访问历史事件或历史阶段的见证者与亲历者,采用笔录或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来保存鲜活的原始记录,再从中加以概括整理,与历史文献相互参证,形成回忆录、自述、自传等历史文献。“口述历史”一方面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突破了文献史料多记载大事件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的广度;一方面从事件进人到人的情感与心灵,开掘了历史的深度。
南大人的身心历程,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的历程。我们相信,这套《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口述历史的有益尝试,如果进一步扩大口述人的选择范围,持之以恒地收集、整理、研究,将为南大和中国学术史保留一批忠实的记录,可以补充史料的阙失,呈现事件的真相,引导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南大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