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本册为《民族工业发展史话》,由徐建生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族工业发展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中国史话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徐建生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本册为《民族工业发展史话》,由徐建生编著。 内容推荐 《民族工业发展史话》由徐建生编著。 《民族工业发展史话》讲述了: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从此民族工业企业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从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在洋务运动中出现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兴建,到大生纱厂等一批近代知名企业的发展壮大,再到1914~1920年近七年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好景不长,抗战时期的战乱以极大的破坏力摧垮了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各行业的民族工业企业都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绝处逢生。 目录 一 艰难的起步 1.潜移默化与新生的萌芽 2.国门渐开与外来的冲击 3.兴办洋务与创业的启蒙 4.民族工厂与资本家诞生 5.艰难时世与软弱的依附 二 初期的发展 1.甲午战争与第一次高潮 2.日俄战争后的第二次高潮 3.新行业的出现与发展 4.资本积累与阶级形成 5.三分天下的发展态势 6.清政府的宽允与退缩 7.如影随形的沉寂与困境 三 黄金时代 1.民国建立与实业热潮一 2.政府的态度与角色 3.世界大战与喘息良机 4.从低潮到百业争兴 5.民族资本企业集团的形成 6.中国资本家与产业工人 7.局限、顽症与兴旺同在 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四 顶峰与坎坷 1.顶峰景象与曲折来路 2.国货与精品 3.南京政府的政策施为 4.价格机制与市场因素 5.规模经济与经营管理 6.技术设备与资金困难 7.无以避免的兴衰替继 8.种种不平衡与格局变化 五 风急云乱的八年 1.经济史上的敦刻尔克 2.大西南,大后方 3.掠夺与生存 六 九死一生见沧桑 1.希望与绝境 2.垄断与倾销 3.全面的崩溃 4.改天换地与绝处逢生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潜移默化与新生的萌芽 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前有秦汉,中有唐宋,后有明清,中华民族长期居于世界各地区多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沿。就社会经济而言,历久弥精的农作技艺、水利设施、作物结构和集约程度,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还有小手工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表现为分工的细致和技艺的精湛。所有这些进步,在当时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上,宋代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高峰。 伴随着农耕与手工业行业的发达,我们通过宋代《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历史画卷,看到了当时商业的繁盛。商品化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逐步流通于地方性的圩集、城市市场、区域及全国性的大市场,有了铺坊加工、饮食服务等的“坐商”,更发展出从事长短途贩运的“行商”。商品交易以粮食、棉布和盐为大宗,说明这种商品经济主要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市场上的结合,是作为“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延伸出的辅助产物。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商品经济的扩大和发展,又将在自然经济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由前承汉唐盛世的宋代所后启的明清时期,确切地说是从16、17世纪开始,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水平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历史前提,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一结论依据于对明后期、清前中期农业及手工业各行业的细致考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手工业的技术规模、专业分工、资本构成、雇佣关系等,是历史研究的放大镜搜索一种经济“萌芽”的聚焦点。通过对这几方面的考察或许能够直接证明“萌芽”发生的地区和行业。 农业 福建武夷山产茶区商人租山或买园植茶 福建上杭山区的寮主雇箐民垦山 广东、福建某些地主经营的果木园 安徽南部山区的富裕棚民租山垦殖 川陕富裕棚民经营的药厂和木耳、香蕈、香菌厂 东北垦区富裕佃农招工垦殖 手工业 某些地方的制茶、制烟、制糖、酿酒和榨油业 某些地方的造纸、木版印刷业 江苏、浙江一些城市的丝织业 苏州、松江的棉纺业、染坊业、踹坊业 陕西南部的木材采伐业 广东佛山、陕西南部的冶铁业,云南铜矿业 山东博山、北京西部的煤矿业 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 四川井盐业、河东池盐业、淮南海盐业 上海沙船运输业 从这些地方和行业中,不仅看到了真正受雇于资本的雇佣劳动,而且发现商人们采用发原料、收成品的包买制和出资雇工的雇主制等形式支配生产,手工业工场的存在及其对城乡的小手工业者的排挤和控制。自由雇佣劳动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而在马克思看来,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的形成,构成了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两条起始途径。 鸦片战争后,上述手工行业中,陕西伐木、广东冶铁、云南铜矿以及河东池盐、淮南海盐等业逐渐衰落;踹坊、刨烟、木版印刷和沙船运输业逐步淘汰;而制糖、造纸、染坊和冶铁、铸铁业得以维持下来;制茶、酿酒、榨油、丝织、制瓷、井盐、煤矿业则有较大发展。绝大多数有向机器工业过渡的趋势和成为近代工厂基础的实例。此外,砻坊、磨坊、缫丝、轧花、织布、制革、砖瓦等以前未见萌芽的传统手工行业,以及新产生的一些手工行业,也先后开始采用机器或机械动力。这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在鸦片战争后并不是突然中断或全部停滞,而是继续成长,并显示出其代表新生产关系萌芽的主流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它为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现成的熟练工人,准备了市场和运输条件,以及一定的物质和资本基础。例如,1845年广州柯拜船坞作为中国最早的外资工厂之一,就是收买中国原有的手工船厂的泥坞而建立的,它还实行包工制雇佣中国的技术工人;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洋务派官办工业,也是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建立的;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近代工业,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也是由手工业工场采用车床而变为机器工业的。 资本主义萌芽作为出现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新生事物,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进步的历史作用,但也应看到另一方面的事实,即自16、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在近3个世纪的长时期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犹如熹微的晨星,其在农业中的萌芽极其缓慢,而手工业又大多停留在农民家庭手工业阶段。特别是不论在古今中外都居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棉纺织业,难以出现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反而成为“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牢固支柱之一。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使得资本主义萌芽的发育水平和积极意义微不足道,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步伐。在跨越近代历史的门槛之前,中国社会中商品经济和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远远没能达到与自然经济相抗衡,或者滋长到拔地而起的程度,萌芽始终只停留在幼小的状态。所以,可以这样说:即使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影响,依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假设,资本主义终将在中国出现。但是,这一由萌芽到壮大,由男耕女织走向大农业和近代工业的进程,将非常艰难和漫长。P1-4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