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革,应以教育思想为基础。在这方面,西洋教育思想的广度与深度皆凌驾东方之上;探讨西洋历史上重要教育思想之教育学说,确是推动我国教育迈向进步所不可或缺的工作。《西洋教育思想史(修订3版)》作者林玉体从西元前约六世纪时的「辩者」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当代教育思想家为止,一一研读他们的教育着作,剖析其内容,整理分类成系统,评监其价值,并以简单流畅的文字予以陈述,企盼读者通过《西洋教育思想史(修订3版)》能对西洋教育思想之演变有个轮廓显明的深刻印象,并从中获取借镜,构思出医治我国教育思想沉痾之药方。
本书属教育学术性作品,在当前学术市场及研究方向的风潮之下,不太可能畅销,但颇堪安慰的是购买阅读的数量还算稳定,且十几年来,销路还不恶。此次再予小幅度修正或补缺,对「後现代」教育思想稍加引介,希望能帮助中文读者更进一步领会西洋教育思想的发展。
此外,近年来有关西洋教育思想家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其中可供参阅与增补之处,也趁此修订版机会,融入本书之中;尤其有必要一提的是2001年英国伦敦的Routledge公司出版两本教育思想家的书,分别名为《五十位主要教育思想家》(Fifty Major Thinkers on Education)及《五十位现代教育思想家》(Fifty Modern Thinkers on Education),共100位,其中只孔子为中国人,占一百分之一。前者所指的人皆已过世,後者则还活着;内容不是很丰富,但也可供参考。
西洋(欧美)思想或教育思想中有一股「批判」及「怀疑」的思潮,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这是最足以领袖全球的最佳学术风貌。去世於1900年的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 1844~1900)留给世人的最响亮口号,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ation or 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更说:「一个始终听话的学生是最对不起老师的」(引自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1986,54,注75)。本书介绍的学者几乎都是前後有师生情谊的,尼采的话,不知持「儒学」为「至道」者作何感想?「至圣先师」还特别表扬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因为这位及门弟子「始终听话」,「不违如愚,於吾言无所不悦!」还以「贤哉回也」夸赞之。
师生在年岁上有先後,利用「理性思考」为工具,把前世思想家的理念、主张、想法,重新「估定」一番,择优汰劣,进步乃是必然结局。西洋教育史颇具此种特色,不是原地踏步,或走回头路,这是我国师生特别应予注意之处!台湾「教改」喊了十几年,「教改」成员鲜少具有西洋教育思想史背景者,甚至鄙弃之、忽视之,未具此方面的「知识」,却享有「权力」,培根地下有知,也当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