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弟子规新读(第2版中小学国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杨忠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很多大善都是从小善做起,很多大恶也是从小恶积累起来的。

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内心也要存善,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事情,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同样事情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父母(师长)的同意,都不要擅自去做,否则会让父母(师长)感到难过,也有损子女(弟子)的品德。

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私自把东西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偷盗的行为,这是有损自己品德的。

父母(师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弟子)出类拔萃,不但学业要好,在品德修养方面,也要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你不经同意而把别人的东西偷偷地占为己有,这是品德上重大的瑕疵,会让父母(师长)感到伤心难过;事情败露后,因为小偷的名声让父母(师长)蒙羞,这是大不孝。

【国学小百科】

举孝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指被举之学子,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是沿用汉朝的。

“孝廉”就一地选一地,就一职选一职,汉朝是统共获取入仕,具体由朝廷分配,获取者要凭德识在一定范围内出名,而后地方官有职责把其地域的举荐出来,是很好的选举制,科举是不得已的变通,其本意仍是循此而为。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予大小不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相关链接】

杨震举贤

汉朝有个叫杨震的人,他经邓骘举荐,离开教书生涯步入仕途后,为官清廉,恪尽职守,荐才举贤,鼎力辅政。他常常会帮国家举荐一些德才兼备之人,来为国服务。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经推荐提拔了一个叫王密(王密后来成为杨震的得意门生)的读书人当山东的昌邑令。在杨震任东莱(东莱在今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太守上任时,需经过山东昌邑县。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怀揣黄金,趁天黑无人时到杨震下榻的驿馆去辞谢。

面对黄金,杨震很伤心,他觉得王密太不理解他的为人处事了。他强压着心头的不快,语重心长地对王密说:“当初举荐你,是我看重你的品行和才学,可你却不知我的心,竞揣着黄金来见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啊?”

王密以为杨震怕接受馈赠被人知道影响声名,便悄悄地说:“深夜无人,这件事不会泄露出去的。”

杨震就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在哪里看得出来?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节操。”

王密听完之后,深感自己做错了事,觉得很惭愧,抱着黄金羞愧地退了出去。

杨震暮夜拒金的故事很快在当地广为流传,后有“清节能无暮夜私”、“黄金辞故旧,暮夜见平生”等绝句为证。

百姓都为杨震居官清廉、洁身自好的品格所打动,亲切地称他“四知先生”。杨震的后人都以他为榜样,他的儿子秉、孙子赐、曾孙彪,都位列三公。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为了纪念他清正廉洁、光明正大、表里如一的高风亮节,各地都纷纷以“四知”来命名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如昌邑县的“四知台”、莱州府的“四知堂”、华阴泉店村的“四知书院”、潼关吊桥的“四知乡”等。

后世为了鞭挞当时那些借用手中权力、索贿受贿、坑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文人们在百姓对杨震的赞颂声中,借拒金的故事,提炼创造了“金投暮夜”、“四知金”、“故吏金”、“暮夜金”、“报杨金”等典故,以讽喻那些秘密行贿和非义馈赠的人和事。

陶母教子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贤母,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陶侃因年幼丧父,家里贫困,无依无靠,陶母湛氏只好携陶侃由鄱阳回外祖父家。陶母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湛氏家教严谨,教育儿子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陶侃。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

为此,陶侃以清贫为乐,发愤进取,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被他父亲的好友太守范逵推荐为县令,直至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为官清正廉洁。

陶侃青年时做鱼梁吏(管理鱼梁的县令),曾送一坛干鱼给母亲。母亲并不因儿子如此孝敬而高兴,而是拒绝了。封好鱼干,她交给派来的人带还,并回信责备陶侃:“你是国家的官吏,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这是为政不廉啊!这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此事虽小,但在陶母看来,区区一罐鱼干,却是公家的东西,你把公家的东西拿来孝敬母亲,这便是损公肥私,就是贪污,贪污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从中可以看出陶母教子的严格。身处封建社会时代的陶母,能够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对儿子“吞占公家东西表孝心”的行为给予果断制止,并马上借机教育儿子当官后要廉洁奉公、公私分明,这种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还有一次,正值下大雪,范逵骑马来拜访陶侃。陶母湛氏见家中没有草料喂马,于是就从床上抽下卧垫禾草,切碎喂马;又悄悄把头上的长发剪下卖给店人,换回酒菜,热情款待客人。范逵听街坊邻人道出实情后,赞叹说:“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不出这样的孩子啊!”留下了“截发延宾”的美传。

后来,为纪念湛氏教子读书,县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建起陶侃“读书台”、“洗墨池”,旁边还建有“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P17-20

目录

第一章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第二章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第三章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第四章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第五章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第六章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第七章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第八章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序言

《弟子规》是传统蒙学读物的一种。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融入了儒家经典的精华。此书原文《训蒙文》,清代康熙时李毓秀所编。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书共分五部分,具体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各部分的标题取自《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基本上概括了封建时代对伦理道德、为人处世和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面世后即广为传布,一些地方政府还把它列为私塾的必读之书。

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孩子在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先入为主是也。”《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在古时候。古人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为目前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身发展。更需要我们能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借由先哲的风范,熏陶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纯良的子女。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上那么多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恐怕也抵挡不住外面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有忧患意识。

《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了解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个人的修养会得到提高,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发达。

《<弟子规>新读》博采众家之长,并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将内涵不断延伸,将外延不断扩大。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范本。

内容推荐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最经典的启蒙读物之一,也是现代中小学生必备的国学基础读物。《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杨忠主编的《<弟子规>新读(第2版)》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对原著进行解释的基础上,还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和一些生动的典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弟子规>新读(第2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编辑推荐

《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了解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个人的修养会得到提高,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发达。

杨忠主编的《<弟子规>新读(第2版)》博采众家之长,并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将内涵不断延伸,将外延不断扩大,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范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