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多次问到我:你对你的父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什么样的评价?你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什么,学到什么?我想在我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对父亲的认识是不同的。从我出生到上大学,由于一直在父亲身边,受到他的呵护,过着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没感到父亲有什么特别,觉得他就是我的父亲而已,跟大家的父亲是一样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加上阅读了许多像《星火燎原》一类的优秀传记文学和回忆录,我对父亲的了解才逐渐全面而且理性起来。
我父亲一生中几次重大的抉择、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是非常正确的。我认为是因为父亲心里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就是“为人民”。他一生都把是否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民族最有利作为人生抉择的唯一考量。
投笔从戎讲武堂,立志追随孙中山
父亲1897年出生在贫穷的客家侨乡广东梅县,这里的人要么是被人卖猪仔到南洋(东南亚国家),要么是自己想办法走南洋谋生。我祖父的4个哥哥都去了马来西亚怡堡那个地方讨生活:祖父排行最小,就留在了家里。
父亲中学毕业后,祖父叶钻祥带着父亲远渡重洋到了马来西亚,父亲在连续找工作碰壁之后,终于谋得一个小学国文教员的职务。在马来西亚教书,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不能满足父亲报国的志向。
这样的情况下,听说唐继尧(云南讲武堂的创始人之一)开的云南讲武堂招募学兵,父亲就毅然投笔从戎,于1917年去了讲武堂的炮科习武。
父亲在云南讲武堂毕业时是炮科少尉。校领导非常重视他,希望他再回南洋,帮助招考一些侨生到云南讲武堂来。但父亲却一心要跟着孙中山。为什么?因为孙中山提出反对军阀、反对帝制,提倡共和。要救国救民,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样一种呼吁和号召对于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父亲和一些爱国青年一样,不堪忍受祖国在封建统治者和外国殖民者双重压迫下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凄惨境地。“立志报效祖国”对父亲来讲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把自己一生交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个人生抉择。
当时父亲毅然谢绝了唐继尧先生希望他留在云南讲武堂的一片好意。他立下志愿:谁为人民,就拥护谁。所以父亲坚定地追随孙中山革命,要把中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因而,父亲从云南到了广东,参加了支持孙中山革命的粤军,为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而奋斗。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21年,父亲成了孙中山的随扈,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1922年6月16日,粤军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竟然炮轰广州总统府,想要消灭孙中山。父亲等护卫孙中山在广州珠江的白鹅潭登上“永丰舰”,摆脱了陈炯明的围攻,脱离险境。父亲本人也多次险些被军阀叛军暗杀。
孙中山屡受国内军阀势力的欺骗和打击,在关键时刻一些标榜支持孙中山革命、建立共和国的外国势力纷纷背叛,几次落难他乡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就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于是孙中山倡导“联俄联共”,决心在俄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P2-3
父亲们在又一个新的春天悄然老去。我们祝福他们健康,祝愿雨露遍布他们经管的花园,祝愿蛇离开他们耕作的菜地。
因父之名。父是甲骨文里手持棍棒的子女教育者,是《易经》里所谓“子之天”者。
我们相信“父”意味着最原始的平等。套用夏洛蒂·勃朗特的名言,当这些衰老如一件旧衣裳的男子。穿过他们手头的锄头、扳手、手术刀、权柄、支票、豪华汽车的方向盘,来到“父”这个符号面前时,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因父之名。每一个父亲,都曾对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加持祝福。那时我们还在襁褓里,他们教我们与人为善。教我们平等公正,教我们宽容退让,他们带我们去看花儿而不是尸体,他们给我们玩具而不是涂毒的匕首。
因父之名。我们相信“父”意味着最朴素的圣洁。当他们暂离每一天的艰辛、阴谋、懦弱、蝇营狗苟、风湿疼痛、求告无门、目进斗金,来到子女面前时,这些年老的农民工、上访者、囚徒、官员、慈善家的眼眶里,都满载着同样的父亲所独有的圣洁光辉。是的,父亲温暖的眼眶。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后的散兵坑,我们在这里躲避流弹,自舔伤口。父亲的眼眶是圣泉,他让每一个心力交瘁的战士瞬间回到“满血满魔”的状态。
因父之名,是希腊神话里阿喀琉斯在每一次战斗前高呼父亲的名号;是禹完成鲧的治水事业。所以我们不理解衙内们会“因父之名”去牟取暴利,去欺压弱者。这不是“因父之名”,这是吸血蜱虫和宿主的关系。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开春的第一期报纸献给我们的父亲。因为他们是教化,是传承,是饥馑之年的种子,是最原始的平等以及最后的善。我们力图概括出每一位父亲的特点,他们或强悍,或无力,或江湖气,或坚韧……而这些词堆砌在一起,恰是人们对“父”这个符号的整体想象。
他们是那个滋养我们长大成年的核桃壳里的国王,他们在我们出生的第一天——那时他们还是壮年——便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南方周末》编著的《父亲的滋味》讲述:安妮·塞克顿说:“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目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这大概是千万个人笔下千万种风格的“父亲”的最后统一之处,也恰恰是《父亲的滋味》所选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所写的父亲形象“异”而又“同”的原因所在。
这些作者,可能因了父亲之名也声名在外,也可能因了父亲的无闻而潦倒于世。父亲的庇护,曾经是累赘;父亲的鼓励,又让他们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大人。他们的父亲,是将军,是文人,是学者,是教授,是工人,是农民;是叱咤风云,脍炙人口,是循规蹈矩,不为人知;是流芳千古,亦或遗臭万年……都没有关系,这一切,丝毫不会影响父亲在儿女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会影响一个儿女对于父亲情怀的真挚表达。
《父亲的滋味》所选文章,来自《南方周末》多年来的积累,每一篇文章,每一种风格,每一类父亲形象,都曾悄然触动过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日积月累,竟能结集,那小小的一份份悄在这顷刻间,希望带给读者一份巨大的惊喜。
《南方周末》编著的《父亲的滋味》内容介绍:因父之名。我们相信“父”意味着最朴素的圣洁。当他们暂离每一天的艰辛、阴谋、懦弱、蝇营狗苟、风湿疼痛、求告无门、目进斗金,来到子女面前时,这些年老的农民工、上访者、囚徒、官员、慈善家的眼眶里,都满载着同样的父亲所独有的圣洁光辉。是的,父亲温暖的眼眶。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后的散兵坑,我们在这里躲避流弹,自舔伤口。父亲的眼眶是圣泉,他让每一个心力交瘁的战士瞬间回到“满血满魔”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