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能烧鹅仔从开业的第一天起,就不同凡响。它的成功源自持续不断的创新。从开业挤破门,到为客户创新的“自助餐”以及独特的“家属文化”,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能烧鹅仔的团队以理念领先带动企业不断创新,既一丝不苟地坚持原则和制度,又能打破常规突破定势思维,以与时间赛跑的执行力,不断学习和自省,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鲁能烧鹅仔的管理故事与哲理》釆用一个故事,一个理念,一个插图三结合这种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从九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总结了知名餐饮企业鲁能烧鹅仔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理念。
本书由《中外管理》杂志主编。
《鲁能烧鹅仔的管理故事与哲理》釆用一个故事,一个理念,一个插图三结合这种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从九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总结了知名餐饮企业鲁能烧鹅仔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理念。《鲁能烧鹅仔的管理故事与哲理》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小册子,不是什么学术著作,更没有探讨多么深刻的管理论题,我们力求找到那些管理中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让您有更多的思考与联想。希望大家能在学习或工作之余,轻松读完故事并受到启发,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
本书由《中外管理》杂志主编。
特立独行的“家属文化”
“温情与责任"并重,才是好文化
哲理的故事
大多数企业为了避免因亲属关系发生的不愉快,总是明文规定亲属不得在同一个企业工作。但鲁能烧鹅仔不这么认为,在这里不仅有兄妹、父子、父女同台竞技,甚至还有朝夕相处的夫妻一起上下班。这种独特的“家属文化”居然也能促使鲁能烧鹅仔的业绩连年翻番。
鲁能烧鹅仔的国有企业背景,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的加入,他们普遍认为公司中存在各种亲属关系与现代管理是不相融的。但通过入职后的观察,很短的时间内就转变了这种偏见。
2002年,工程部主管巫可成的女儿刚好从旅游管理学校毕业,他想让女儿来鲁能烧鹅仔上班,可领导会同意吗?巫可成是酒店的老员工,对酒店有很深的感情。作为工程部主管,他全身心投入,忙起来连家都顾不上,常常是24小时连轴转,吃住都在酒店。几年来,基本没休过假。好心人劝他别太累了,他总是憨憨地说:“领导信任我,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不能让领导失望呀!”在他的辛勤努力下,酒店的工程项目完成得又快又好。可他的付出却没有得到爱人的理解:“见过忙的,没见你这么忙的,这日子没法过了……”巫可成百般安抚,最后还是离婚了,从此他就独自带着宝贝女儿一起生活。如今,女儿毕业了,为了能让女儿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他四处托人为女儿找工作,找来找去还是觉得把女儿放在鲁能烧鹅仔既专业对口又放心。
巫可成的心思很快被总经理察觉到了,他特意让人事经理在员工座谈会后找老巫谈话,问问有没有要解决的问题,并说:“如果他女儿愿意,可以让她来酒店上班。”“我女儿终于可以来上班了”,巫可成说着心里乐开了花,工作起来更加尽心尽力了。女儿也真争气,以老爸为榜样,工作兢兢业业,进步很快,出色的表现多次受到领导表扬,没过试用期就能在服务中独当一面了。父女俩的工作热情和业务能力引来同事们的交口称赞。
“家属文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酒店举办的各种技能比赛中,有亲属关系的员工总是表现最突出、最耀眼。他们不甘人后,有很强的荣誉感。比如当厨师的哥哥获奖了,干采购的弟弟也会暗使劲儿;丈夫受到表彰,妻子也感到荣耀。
对于鲁能的“家属文化”,总经理有他的理解:“鲁能烧鹅仔与别的餐饮行业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鲁能集团的国企背景下,鲁能烧鹅仔成员更有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亲情意识。鲁能烧鹅仔更像一个家庭,家庭中充满了温情,同时每个家庭成员要肩负责任。温情与责任并存的文化才能更持久地激发企业的活力。”
“温情与责任”并重的企业文化,成为鲁能烧鹅仔制胜的法宝。
故事的哲理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是很多家族企业创业成功的秘诀。不可否认,企业中的亲属关系会给企业管理带来诸多的弊端,但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亲属文化,也能给企业带来凝聚力和向心力。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人性化管理中的制度先行。P6-8
这是《中外管理》第二次用图文书籍的形式总结中国餐饮企业的管理经验。因为对于我们餐饮大国,餐饮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其品牌文化的成长,尤其具有标杆意义。
早在2008年,我们就联手知名餐饮企业净雅公司推出了《净雅的管理故事与哲理》,因为来自餐饮酒店经营第一线的真实而丰富资料,加上用故事、哲理、漫画三结合的创新方式,寓教于乐,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们甚至收到不少“表扬信”。不少读者表示喜欢书中的故事,更愿意将书中的故事与下属或者同事分享,甚至专门组织团队学习。
当大家提到愿意将书中的故事与别人分享,我倍感欣慰,因为这正是《中外管理》联手国内优秀企业出版“中外管理故事与哲理系列丛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正如经济界、企业界老前辈袁宝华同志所说:“企业家应学会用讲故事的办法向职工传递自己的经营理念,以达到‘上下同欲者胜’的目的。”我们希望企业家或者管理者能从书中,找到自己认可、赞同的经营理念,并且以故事的形式传递出去,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哪怕书中一个小故事对员工或者企业家们有了指导意义,这本书就有了它的重要价值。原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同志中肯地说:“故事中有理念,理念引导企业发展。”
那么,在净雅之后,《中外管理》为什么又要写鲁能烧鹅仔呢?同是山东的餐饮企业,他们是否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为众多各色中国餐饮企业提供更丰富、真实的案例经验。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严宇曾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国的餐饮业已经进入了品牌提升和快速扩张时期”。首先,餐饮行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在不断扩大。其次,整个市场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个高手如云的红海中,你想占一席之地,除了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时刻关注对手企业。鲁能烧鹅仔这支年轻而又乐于学习的管理团队,通过本身的努力和创新,不但继承了原有烧鹅仔的品牌优势,且融入了国企的独特文化。将一个外来的品牌店经营成了当地颇受市民欢迎的餐饮企业,并能从全国23家烧鹅仔酒店中脱颖而出,它必定有一部分经验是可以和大家探讨和分享的。我们把故事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自己去分析和体会,我们也提炼了一些管理理念,故事加理念,与大家一起讨论。
第二,企业不懂尊重和培养基层人才,迟早要补这一课。
春节期间,用工荒的问题经常被各大媒体报道,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虽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对微观的企业管理来说,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尤其是最基层员工管理成了摆在公司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餐饮行业,公认的产业趋势是“产品越来越轻、服务越来越重”。服务档次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于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餐饮企业对服务人员需求数量越来越大,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可以预见的问题就是白热化的人才流动,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到处“挖人”,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更加快。然而,在这一点上鲁能烧鹅仔的做法,改变了我们对于传统餐饮企业的看法。鲁能烧鹅仔以其独特的国企“关怀”文化,从创业开始就让员工感受到温暖,不少做法在当时甚至都是令人不可理解的,如领导亲自为员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从最基层走到高级管理职位的故事,这一点在其他企业是很少看到的。对于最基层人才的尊重和培养,是鲁能烧鹅仔管理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对顾客服务至上是服务业成功的法则,但是鲁能烧鹅仔的故事更提醒我们要真心服务好自己企业的员工。
第三,做好细节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经之路。
这一点的确是老生常谈。然而,通过对净雅、鲁能烧鹅仔的了解和研究,更让我们坚信做好服务细节的重要。对于餐饮企业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当中。一条鱼在什么时候上;烟灰缸最多能留几个烟头;为客人擦干净后视镜,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甚至在与我们交谈中连员工都不愿意提起,而我们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举动,或者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会让我们作为消费者很震撼。试想每一个员工都愿意做一些改善的细节,不管多么微不足道,都将汇聚成一股征服市场、推动企业改善的巨大力量。关键这种细节的追求不是企业管理者强制要求的,而是每位员工乐此不疲的。所以,管理者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员工自发地追求细节的完美。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公司制度可以克隆;产品技术可以模仿;人才可以引进,而从某个角度说,追求细节,是学不会的。
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鲁能烧鹅仔的管理故事与哲理》创作的重要动因,也可说是我通过分析整理资料以及和鲁能烧鹅仔管理团队交流之后,最迫切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初步、肤浅的体会。
本书依旧采用一个故事、一个理念、一个插图三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分享鲁能烧鹅仔的管理经验。这一本妙趣横生的小册子,不是什么学术著作,更没有探讨多么深刻的管理论题,我们力求找到那些管理中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让您有更多的思考与联想。我们希望大家能在学习或工作之余,轻松读完故事并受到启发,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一滴水见太阳,一粒沙见世界。
《中外管理》杂志社
2011年12月
在推出《净雅的管理故事与哲理》并迅速成为图书销售榜热门书籍之后,2011年我们又与知名企业鲁能集团下属企业鲁能烧鹅仔,联手推出了《鲁能烧鹅仔的管理故事与哲理》一书。
当《中外管理》编辑部在第一时间赶赴鲁能烧鹅仔酒店实地考察时,烧鹅仔酒店的特色着实让我们耳目一新。在进一步接触之后,对其文化与管理更有所感悟。为此,我们力求向读者展示鲁能烧鹅仔与众不同又值得推广之处。
整个编写过程,也是一个更深入了解鲁能烧鹅仔的过程。可以说鲁能烧鹅仔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我们更了解到了经营餐饮企业的艰辛与付出,成功背后的心思和努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至今还历历在目。
而我们的编撰工作得以迅速展开,更有赖于全体鲁能烧鹅仔员工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从员工提供的近1000多个故事素材中,我们精心挑选出能代表鲁能烧鹅仔文化、管理理念的故事,同时还要让故事好看,易于理解和流传。为了写一个看似信手拈来的故事,我们采编人员往往要多次和主人公或者讲述人沟通、确认。如果这本书里有一些故事让读者觉得饶有趣味,那确实是我们与鲁能烧鹅仔一起努力的结果。
在此,要感谢鲁能烧鹅仔总经理李少波先生。除了对本书给予大力支持,我们也在与他的交流中,获益良多。
这本小册子作为故事集还有一个意义,力求反映和记录那些为鲁能烧鹅仔做出贡献的人,当然限于我们的能力和精力,不周之处,在此深表歉意,也借此机会向那些曾为或者正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最后,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对鲁能烧鹅仔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难免出现讹误,但好在初衷都是好的,希望广大读者谅解和指正,督促我们进步。
《中外管理》杂志社副总编
杨光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