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儿流浪记》的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主人公雷米的不平常的经历牢牢吸引住了每个读者。
雷米从离开巴贝兰大妈开始,一直到找到生身母亲为止,在他的流浪生活中,绎受了许多波折,接连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如他的师父维达里的惨死,阿更老爹一家的被迫分散,甚至他抵达伦敦自以为回到自己家里后,还要被捕下狱。但是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一连串的遭遇当中,雷米得到了饭炼,逐渐成长起来。他被维达里带着离开萨瓦农村的时候,还是那样胆怯软弱,可是,在阿更老爹坐牢、子女要分住各地的时候,雷米离开巴黎已经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了,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他有了向命运做斗争的勇气。作者艾克多·马洛在这本书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可爱的少年形象。
《苦儿流浪记》由艾克多·马洛编著。
《苦儿流浪记》讲述了:
雷米是一个弃儿,从小由一个石匠的妻子抚养。他八岁那年,石匠受伤残废,失去了工作。石匠把他卖给一个流浪的卖艺人,从此他和卖艺人带了几只小动物到处流浪。这个卖艺人是个善良的老人,他待雷米很好,教他读书弹琴。老艺人在一次卖艺中,不幸被警察扭送入监狱。出狱后,老艺人又不幸冻死。雷米被一个花匠救去。后来,花匠因一次天灾,花房全部损坏,还不起债,也被送进监狱。雷米只得又去流浪。他遇到许多困难,毫不灰心,最后找到了生身的母亲。
我是一个给人捡来的孩子。
可是我在八岁以前,一直以为我跟别的孩子一样。有一个母亲,因为当我哭的时候,就有一个女人把我温柔地抱在她的怀里。她对我说话的态度,她朝着我看的神情,她对我的抚爱,她责备我时那种温柔的声调,都使我相信她就是我的母亲。
我又怎么会晓得她不是我的母亲,只是抚养我的人呢?经过的情形是这样。
我的村子,或者说得正确些,我在那里长大的村子,叫做萨瓦农,它是法国中部那些最贫穷的村子当中的一个。
我的母亲不是一个寡妇,不过她的丈夫在巴黎做石匠。自从我能够观看和懂得周围的事物的时候起,他一次也没有回家来过。有时他有一两个朋友回村子里来,他就托他们带一些信息来。
十一月里,有一天天刚黑的时候,一个我不认识的男人站在我们家的栅栏外面说:“巴贝兰大妈,我带来了一些巴黎的口信。”
“啊!老天爷!”我的母亲握紧了双手大声说,“杰洛姆出了事情了!”
“是的,但是你用不着太惊慌,你的丈夫受了伤,情况就是这样。不过他并没有死,他可能会变成残废。现在他躺在医院里面,我临回家乡来的时候,他要我顺便把这件事情告诉你。”
巴贝兰大妈请这个人留下来吃饭。他一边吃,一边对我们讲那件意外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巴贝兰的半边身子给倒下来的脚手架压坏了,后来有人证明他不应该站在他出事的那个地方,因此包工头连一点钱也不肯赔偿他。
“我已经建议他找包工头打官司,”他说。
“打官司,这要花好多钱呀。”
“是得花钱,不过要是打赢了那就好啦!”
一天跟着一天过去,一个星期跟着一个星期过去,巴贝兰不时地来信要家里寄钱去,最后来的一封信,要钱要得比前几封信更急。信上说:要是家里没有钱,那就卖掉母牛凑钱给他。
只有跟农民一起在乡间住过的人,才知道“卖掉母牛”这四个字里包含了怎样的灾难和不幸。
巴贝兰大妈和我俩跟我们的母牛相处得多好啊!它不单单供给我们奶吃,而且还是我们的同伴、我们的朋友。我们跟它说话,它懂得,它爱我们。
一个牛贩子到我们家来了,他仔细地打量这条露赛德,一边不停地摸它。一边不高兴地摇着头,一遍又一遍地说这条牛一点也不中他的意,到了最后他才说看在巴贝兰大妈的面上,他愿意把它买下来。
从此我们没有牛奶喝,也没有奶油吃了。早上,光吃一片面包。晚上,吃的是盐煮马铃薯。
P1-2
这本《苦儿流浪记》是一本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小朋友欢迎的小说。
本书的作者艾克多·马洛是一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生于1850年,死于1907年。他年青的时候,先在卢昂读书,后来到巴黎学习法律。离开学校以后,他进了一家公证人事务所工作。但是他的兴趣不在法律,而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在巴黎的报纸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受到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他开始写小说,不久便成为当时很有地位的作家。
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小说,大部分是给成年读者看的,其中有一些则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阅读的,《苦儿流浪记》是这中间最有名的一本。这本书在1878年出版以后,立即受到了法国老少读者的欢迎,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也都赞扬这本书写得好。此后,好多国家出版了它的译本。它成了世界闻名的儿童文学作品。
马洛写给少年儿童的小说中,还有两本也很有名,一本叫《一家团圆》,一本叫《罗曼·卡勃里历险记》。
大家爱读《苦儿流浪记》,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的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主人公雷米的不平常的经历牢牢吸引住了每个读者。
雷米从离开巴贝兰大妈开始,一直到找到生身母亲为止,在他的流浪生活中,绎受了许多波折,接连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如他的师父维达里的惨死,阿更老爹一家的被迫分散,甚至他抵达伦敦自以为回到自己家里后,还要被捕下狱。但是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一连串的遭遇当中,雷米得到了饭炼,逐渐成长起来。他被维达里带着离开萨瓦农村的时候,还是那样胆怯软弱,可是,在阿更老爹坐牢、子女要分住各地的时候,雷米离开巴黎已经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了,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他有了向命运做斗争的勇气。作者在这本书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可爱的少年形象。
围绕着雷米这个主人公,我们在小说中还看到了许多关心他、爱护他的人物,其中有把雷米当做亲生孩子抚养的巴贝兰大妈、他的师父维达里、救出雷米性命并待他像一家人的阿更老爹和他的子女,和雷米一同在街头流浪卖艺、同甘共苦的马夏,以及最后救出雷米的包勃兄弟。在他们身上都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尤其是维达里,他对雷米是那样关怀,努力培养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当我们后来知道他原来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的时候,怎么能不对这位不幸冻饿而死的可敬的老人深表同情呢!
小说也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些冷酷无情的现象。法律完全是替有钱人讲话的,是用来压迫穷人的。在图卢兹,维达里因为反对警察当局不合理的规定,抗议欺侮雷米,竟被判处两个月的有期徒刑,还要罚款。阿更老爹受了天灾,还不起债,要坐五年牢。雷米如果没有马夏、包勃兄弟的援救,也要被拉到重罪法庭受审。从维达里和雷米的经历,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街头流浪艺人的悲惨生活。这是那样一个社会造成的悲剧。
作者最后给雷米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雷米就是米里甘太太的儿子。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不大可能会有的。虽然我们为雷米能够和母亲、弟弟团圆感到高兴,但是一定也会觉得作者编造的这个情节未免太巧合了。而且,雷米一个人成为有钱人家的子弟,他想创立一个机构来救济那些流浪街头的小音乐师,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流浪儿受苦受难的命运啊!
这本书的原著很长,如果译成中文大概有五十万字。现在的这个译本是根据法国阿晒特出版社的一个节选本翻译的。节本选保存了原著中的主要故事,并且配上了很好的插图,小朋友们读起来就方便得多了。
这个译本初版于1957年,这次再版有个别文字做了一些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