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华编著的《成就每一个孩子》内容介绍:亲爱的父母们,在这一片犹如“杀戮战场、适者生存”的教育环境里,当你与孩子们一起为了分数高低与排名先后,而与原本应该学习相互扶持的同学们进行一场又一场残酷的竞争之时,或许可以试着与孩子一起从“红海”换成“蓝海”的心态,以自我成长为期许,因为赢了任何其他的人,都只不过是几年间的短暂一时,唯有持续不断与自己竞赛、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敞开心胸看到不同友伴的特质与潜能,才是我们这一代与后世子孙一辈子最需要的养分、能力与生命厚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就每一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 |
分类 | |
作者 | 陈之华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之华编著的《成就每一个孩子》内容介绍:亲爱的父母们,在这一片犹如“杀戮战场、适者生存”的教育环境里,当你与孩子们一起为了分数高低与排名先后,而与原本应该学习相互扶持的同学们进行一场又一场残酷的竞争之时,或许可以试着与孩子一起从“红海”换成“蓝海”的心态,以自我成长为期许,因为赢了任何其他的人,都只不过是几年间的短暂一时,唯有持续不断与自己竞赛、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敞开心胸看到不同友伴的特质与潜能,才是我们这一代与后世子孙一辈子最需要的养分、能力与生命厚度。 内容推荐 陈之华编著的《成就每一个孩子》内容介绍:旅居北欧六年,出了两本畅销书。到处都有人问陈之华:芬兰教育的特色在哪里?她总是肯定地说:“以孩子为中心。”不论政府、学校、老师、家长,都以孩子的需求为重,协助孩子培养一生受用、带着走的能力,永远帮孩子留一扇机会之窗。就是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诀所在。 从芬兰赫尔辛基回到台北,一年多来,陈之华不改初衷地分享“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借着受邀至各地演讲、书写专栏的机会,近身观察第一线的老师、官员,还有家长,也从女儿的学习历程与体制直接对话。一起来翻阅《成就每一个孩子》吧! 目录 作者序 孩子的潜能,无限宽广 前言 保护,是尊重的开始 第一章 从赫尔辛基到台北 给孩子成功机会,他们会学得更好 自我突破,才是竞赛重点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差点理论与公路行车之道 不同的学习进程 学习的乐趣 数学,不只是演练与计算 将数学运用于生活才是成功 东西教育观的差异 扬优批劣,不是最好的 第二章 老师辛苦了 老师,才是关键! 教师尊严,来自专业 好成绩,来自多元能力的好教师 理论与实务并重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师! 老师辛苦了! 他们,竟然可以选老师! 为何不敢跟老师说? 第三章 与孩子一起蜕变 女儿的同理心 与孩子一起蜕变 赏识与尊重 青春与课业,可以双轨运行 活在当下 尊重,来自恰如其分的教育 教育贵在养趣 孩子的潜能,需要空间与时间来开发 把时间还给孩子 第四章 亲师齐力共同撑起百年大计 误解 相互提携,而不再相互责备 回到事物的根源 沟通比评量更为重要 再思考一下不适任 为何人才变庸才? 工会是专业与尊严的保障 对谈机制 芬兰的教师工会 工会的角色 第五章 少子化背后的省思 养不起的未来 对生命权的重新省思 为育儿津贴生孩子 玛莉老师的产假 史帝芬老师的陪产假 生养儿女的假期,可以有多长? 托育中心 找回幼儿教育的初衷 让幼儿充分体验与探索 发展学习的乐趣,协助孩子去探索 享有公平的成长与学习起始点 后记外国月亮,从来就没有比较圆 试读章节 有趣的是,当我们回到了应该算是极为熟悉的地方,让孩子进入故乡的学习环境后,反倒有着层出不穷的惊奇与疑惑。 下学期开学后,初一的大女儿所经历的前三天学校生活,就是出乎我们大家意料的“考试、考试,再考试”。新学期一开始,学校就安排了每个科目的单科“复习考”,对于才从国外回来且仍处于十分状况外的我们,可算是一场惊奇的体验! 女儿开学三周以来,我看到台湾初一学生的每一天,就在接踵而至的大中小考试里度过。天天如此,周周如此。这三周内所经历的各类考试,大概已足以媲美芬兰一整学年的考试量了吧。有位老师告诉我们:“段考前,还会有更多、更疯狂的情况,这里就是这样……” 初一学生才开学不久就已如此战战兢兢地“因应”,真让我惊讶不已。有时不禁觉得整个教育体制与升学观念是否已几近于走火入魔? 怎么经历过所谓的“教改”,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中学教育不但没有比过往更活泼、更有效率、更多元、更趋于人性,反而难度更往低年级延展,升学压力也不断往小学伸手:整个教学的导向,仍然是以考试、排名和相互较劲来主导? 其实,芬兰也有考试,每个科目都有评量,孩子们在考试前都会花不少时间来读书,所以学习不见得轻松。但孩子回国上学的前几周来,我一直在思考,同样有考试、有升学,为什么我们家乡的孩子、老师和学校,都得如此没日没夜、精神紧绷,好像要不停地和看不见的时间压力赛跑? 芬兰之所以没有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主要是芬兰的教育理念和教师都认为,学习必须靠时间,而不是靠压力。唯有经过适当地吸收和累积,学生才能学到应该要学的。没有经过适当消化与融会贯通的了解,即使老师在短时间内给得再多,练习和考试得再多,也不过是浇灌进去的短暂记忆和应付考试的教育罢了。 因此,他们极少会使用不断的考试来帮助孩子们学习,因为不断地密集测试会使日常的整体均衡学习失焦,也会让多数的孩子知难而退或甚至自我选择要放弃某些科目。 他们重视的是学生能不能理解,以及孩子的思想能不能获得启发。所以希望孩子在读地理时,知道的不只是土耳其的地理位置、高山和湖泊等资料,以及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基本历史沿革等。他们更想要孩子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与现今的发展关系,进而认识国际情势与变动。因此,尽管考题不多,却会出现要孩子去思考为什么土耳其社会对于加入欧盟呈现两极化的论辩?为什么同样是土耳其人,东部和西部却有着极为不同的思想与行为模式等开放式的申论题。 这样的教育,不是靠反复考课文的字词、填充题和标准解释题等可以达成的,更不可能以量化性的题型和考试分数来达到。一门课的学习是多元与多样的,而作业与考核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但绝不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果,窄化成锱铢必较的分数和排名。P18-19 序言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们漫步在赫尔辛基港湾前的“市集广场”(Market square)上,享受多日阴雨后难得的艳阳高照;我和女儿们逛了好一阵子之后,就坐在市集摊贩前津津有味地食用着道地的芬兰鲑鱼汤,配上马铃薯碎块炒香肠。 海风徐徐吹来,喝着北国风味浓汤的小女儿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妈咪,前几天,我们学校来了两位者先生,他们跟大家讲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那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因为前苏联的军队打进了芬兰,所以在当时才五六岁的他们,就被心疼孩子受苦的父母送到邻国瑞典避难……” 看着当时才9岁的小女儿,絮絮叨叨转述两位鬓发已苍白的芬兰长者为孩子们拼凑起来的历史点滴,脑海浮现出他们幼时仓皇离家的茫然,心中很是不忍。这群孩子抵达瑞典后被不同家庭辗转收养,度过虽然平静无战乱但孤苦、失落的少年岁月,战争结束后终于有机会重回故土,却已是将芬兰语遗忘大半的成年人,家园不在,亲人也已亡故……小女儿充满怜悯的语音未歇,我早已目眶盈泪。 因为战争而必须逃离家园的各类悲剧,古今中外皆有。父母被迫将孩子有计划地送走,然而在历经战乱流离年月之后,孩子们终获保全、成长并平安回返家园的成功例子不多。在当时艰困的时空背景下,芬兰这些避走他乡的孩子,尽管在日后要面对重新认识家乡、语言与亲人的困顿,但芬兰与瑞典两国合作保护了高达七八万株民族幼苗的成就,起心动念就只是人口数不多的芬兰人深刻了解,必须尽全力保住自己的年幼子民,国家民族才有未来。 历史,从书上读来是一番滋味,但由当事人娓娓道出,却又是另一种情感的冲击。 当时的小女儿,平常可不像姐姐,一回到家总会习惯性地详述学校和同学间的各种细节。“那天在市集广场上,却一反常态地将在学校里听来的两位老伯伯述说亲身经历的感受,和这段芬兰的伤痛战乱历史,描绘得如此认真、深刻,让坐在旁边啜饮着鲑鱼汤的我,泪水不断地在眼眶里徘徊。 保护,尽全力的保护,是北欧国家尊重生命的开端;不仅对于幼龄子女的生存如此重视,对于死难同胞的最终悼念,也是以同样的心意给予尊重。1949年,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第四年,稍从战火蹂躏下获得少许喘息的芬兰,将所有因战争而身故的子民,无论是战死沙场的军人,还是遭无情战火摧残的平民百姓,一律以最高规格举行葬礼,并在墓地竖碑篆文以述说哀思。 生者,生命的延续应当受保护;死者,生命的尊严应当受尊重。因为这一场战争,芬兰让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赞同全力改善对残障人士的照护,也更重视对伤者的医疗和抚慰。这是身为战败国、满目疮痍、受到前苏联威逼偿还巨额赔款的芬兰,在自身依旧穷困时,所仍然坚持对于生命的尊重与保障。 走过芬兰东西南北各城镇里的市民公园、教堂草坪或行经整洁墓地区,经常会见到园内竖立着为国捐躯者的墓碑、纪念牌;不论当地有几位子弟兵为保卫故土而阵亡,英勇事迹都被严谨地镌刻呈现出来。 1991年,芬兰收容了将近4000位索马利亚难民。如今,走在赫尔辛基街头,不时会遇见这些族裔家庭。芬兰在索马利亚遭逢最血腥内战之际收容了他们,免费给予他们的孩子完整教育,让他们在芬兰社会里安顿下来,发展生活技能。除了看到裹着头巾的索马利亚妇人带着稚子外,不少芬兰家庭因无法生育而收养不同肤色的孩童,也有家庭会在正常生育之外,再收养外籍孩子,其中许多是来自中国的女婴。芬兰家庭视如己出地培育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给了这些在原来国家可能无法正常成长的孩童们一个全然不同的人生与前途。 人在北欧,看到他们对于基本生命权与人权的维护与保障、尊重,在我走访芬兰各地城镇的时候,俯拾皆是。这些保护自家子民的生命,也赋予他人新生命的实例,其实都是来自对于生命的基本爱护,也是整个社会给予下一代最切身的一堂生命教育课。 幅员极为辽阔的北欧国家,人丁稀少,也习惯自称为小国,但生活里却多了一份对于人的尊敬与重视。北欧国家政府也习惯于将人民视为仅有的、珍贵的资产,给予照料与教育。 一个愿意将人视为资产的地方,生命教育里希望达成的“人人相互尊重”的理念,必定会油然而生。将人视为资产的观念和想法,对于亚洲人口数较多的国家来说,似乎仍是遥不可及。会不会就因为人口数量多,“人”就显得不那么值钱? 所以,将生命与人的生存视为可有可无、弃之如敝屣也无所谓,也就难以对基本生命权益产生尊重。和孩子们谈“尊重”之前,以及我们教育体制习惯夸夸而谈“人本”思维的时候,恐怕都要先想想,如何从整体文化与思维中学会普遍认同保护子女、照料弱势的观念开始。 毕竟,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意,必须来自整体文化、社会、国家都能以真诚疼惜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子民,透过教育机制、社会安全与福利体系,把一代又一代的子民拉拔成长,让人人都有机会,才能进一步期望他们为自己、国家社会,共同创造出一个有意义、有前瞻的未来。 后记 从书写博客到前两本书的出版,以及报纸杂志的专栏等,总不免会遇见满怀疑虑的读者来信问:“外国的月亮,就一定会比较圆吗?” 面对这类询问,我必定会特别用点心思“表态”与“说明”,除了不知道人们对于所谓“外国”的定义何在,更因为自己曾居住过的一处“外国”里的月亮,既不亮也不圆(以我们的观点来看),真心一比,宝岛家乡绝对是美丽又可爱的天堂! 所以,“外国”之于我,是无限硕大而宽广的天地,而各种天差地远的不同,也连带地让“月亮”是否比较圆,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只要有人问我:“是否外国月亮就一定会比较圆?”我总会下意识地就反应出来:“当然不是!” 记得十多年前从美国夏威夷回到台湾定居的三年间,曾有朋友问过我:“旅居过这么多的地方,到底觉得哪里最好?”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真要找到一处‘最完美’的地方,可能必须综合各地的优点啊!”我也曾跟外国朋友提过类似的说法:“A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from each country would be perfect!” 但其实。当时的我已深刻明了到,世上没有真正理想的乌托邦,也没有最完美无缺的月亮;各国夜空中的那轮明月,不论在何时、何处,总都有着自己的“阴晴”与“圆缺”。而月亮,对我而言,就是同一个,只有从不同的地方和角度去观赏,才会显得如此截然不同,也使它形成了千百种不一样的景致。 但我知道,这些的不同,永远没有绝对的美丑标准。当我们从芬兰的北纬60℃看月亮好似大又圆的同时,她也有着随时会阴晴圆缺的忧愁。所以,我看月亮的差异度,除了来自所处的不同纬度与文化环境外,也绝对与我们对于天穹上那轮明月的关注与期许有关。 旅居芬兰的六年间,每回我只要到了邻国瑞典,就不免惊叹连连。叹些什么呢?叹她的超市比芬兰来得丰富、明亮、宽阔;叹她的大小商家更雅致、多样;叹她的古典壮丽建筑比芬兰多又美;叹她的小镇更为细腻、缤纷;叹她的男女老少,好像总比芬兰人民多了那么点笑容、从容…… 所以我每回要去瑞典之前,心里就多了一丁点儿的兴奋,不仅因为等一下就能从芬兰素雅清丽的蓝底白十字旗帜,转到随处可见、鲜艳亮眼蓝底黄十字的瑞典“宜家”(IKEA)本色,而且随处逛个超市、百货公司或是进出公共图书馆,都能使我开怀不已。除了自己喜欢东晃西逛之外,或许正是因为对于芬兰已然过于熟悉,总觉得需要换个环境让自己能够带着“惊艳”与“刺激”感回去芬兰才行。 我就这么在瑞典和芬兰的大小城镇之间,游晃了好几年,也总是在不经意之中发觉了两国文化、社会、艺术等既相似又相异之处。我曾经到过芬兰西北边的托尼欧(Tornio)城,这里和瑞典的哈帕兰达(Haaparanta)城之间,只隔着1公里宽的河流相对望。我们一家就在这两座连体婴一般的“双子城”间,跨越早已不存在的边界来来去去,不是先跑到瑞典逛逛吃个饭再回芬兰来住宿,就是先把芬兰的景物游历一番,再开3分钟车去瑞典吃个冰淇淋;跨国之间其实就只像是跨城县之间一样地轻松来去无数回。虽然,两城仅仅一峡之隔、几分钟路程之遥,对于我的感受却仍有着千里般的差异。 记得,就在双城之间游荡之际,我突然心有所感地深刻体会到,芬兰要是没有瑞典的600多年(1150~1809年)统治,以及长期以来受到来自瑞典的典章、文物、宗教、艺术与人文影响,就不会有今天的形貌与社会文化气息了。 芬兰广纳了可以吸收、融入的瑞典优质特色之后,再以自身民族性和独特发展历史,而呈现出来只有芬兰才拥有的风采。至于历经了近千年而尚未能完全吸收,或仍然学不齐全的瑞典特质,如性格更开朗大器、更擅长拓销、积极动态等,芬兰人就只能按着自己的脾性、步调,慢慢咀嚼、尝试融合。不过,芬兰人始终就不会完全像瑞典人,两者的民族性确实有十分的不同。但芬兰人却在数百年间,渐渐学到了许许多多斯堪的纳维亚区块民族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规范,再糅合自身的民族性、历史社会条件和国家发展轨迹,而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她。 历史,本就是动态地进行着。今天的芬兰,也一样有着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正在进行中,而她也一直不断地吸纳不同文化与环境来的新生事物,也将会发展出自己未来的另一种风貌,就像月亮一直有着阴晴圆缺的变化般。 芬兰和瑞典这两个邻近的国家,虽然已经在同一个北欧区域里相濡以沫、命运交缠了数百年,而且芬兰也颇为充分地展现出许多瑞典味十足的风貌,但两国之间还是有着一眼就看得出来的分野。所以,每次我来到瑞典,心底总多多少少不免会想到这儿的“月亮”,好像也开朗活泼一些,对下回的再度造访充满了期待与开心。 但是,瑞典相较下的开朗活泼,并不表示芬兰就只会阴郁寡欢、一无笑靥。因为赞许、欣赏、学习了他人,实在并不代表着自己的不好或是鄙视自己,因为这纯粹只是看到了不同文化与民族的优质特点,而想要为自己增添一些更多元、更特殊、更具有发展前瞻的视野罢了。而这些从不同文化与环境学习、采纳的不同处,终有一天,会随着时间流转与世代交替,不由自主地逐步自我调整、适度融合。 今天的芬兰与东邻俄国的现况相较。已足以自负幸运。但是,芬兰人也知道,自己何以能有如此相较的基础呢?回想过去百余年前,她还是欧洲几个最穷困的国度之一,在这几十年间竟能跃升为先进发展国家。如果芬兰不是向西邻瑞典望见了更大更圆的月亮,并自我坚持走稳向西学习的进步之途,那她今天很可能连芬兰这个国名,都还会被世人当成其他几个“兰”字国度而混淆不清呢! 如果不看芬兰的“左邻”瑞典,而转过去看看芬兰“右舍”俄国的话,与“俄邻”相较,那小巧安康的芬兰“月亮”,可真是又大又圆呢。因此,对于所谓“外国月亮”的比较与孰优孰劣的观点,我们又岂能过于简化地去划分我国、外国,或是彼此呢? 十多年前,当我身处西非洲的落后国家时,曾经一直努力地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学到当地人浮夸不实、只会空画大饼的处事态度,以及无法自我正视现实的鸵鸟思维,却也同时了解到文化、教育、制度、社会发展差异所能彰显出的人性光明与晦暗层面,是如此耐人寻味。当我经过最近这六年住在北欧之后。却也从她看似圆晴却有阴缺的月亮映照里,学会了寻觅自己心底深处对于不同时空与环境的体认与省思。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每个国家与其都有一个“月亮”,与其比来比去谁大谁圆,其实还不如说每个国家社会都不过是一只银器,本来就必须针对自己可能发生的落尘、锈蚀。而持续不断地去擦拭、养护。这样的自我求取进步的学习过程,大概要持续到永永远远。看了别人的月亮,只会羡慕或鄙视,但自己手中的那只银器,却需要常常努力去维护、养护才行。 当我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不同的“明月”光亮之时,其实最希望的是能超越或许我们都太习以为常脱口而出的所谓“外国月亮”大与圆的心理障碍,而能从最基本、最贴近你我孩子未来的需求,最符合人性的“教育目的”与“学习乐趣”等角度来一起检视:“教育,到底能为你我的孩子,以及对于这片土地的良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未来能力与机会?而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又能伴随着什么样的乐趣,可以一辈子欢喜学习直至终老?” 毕竟,教育到了21世纪,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来说,实在不应该还只是停留在“脱贫”、“个人争出头”的层面,它对于我们一再自诩为进步的国家来说。应该具有更宽广、更深远的人文思维与哲理。教育,应该能使你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优质的社会人士、世界公民,使孩子能找到自己的特质,做自己的主人,能够勇于跟别人不同,并在自我实现的过程里,对自己的土地或是地球村的任何一个角落,有所贡献。 让孩子能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并学习做好自己,这并不容易,所以教育现场,应该要给予千千万万个无限潜能的孩子们,一片可以发挥自我、找到潜能的成长沃土。而老师们,更可以试着跨越过往以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框架,更应有撑起“教之即得天下英才”的信心和胸襟,不再以同样、僵固的管教与学习模式,要求所有的孩子一起挤进单一标准化的体制里。 唯有发现差异、了解不同,以更具弹性与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来引导与教导,才可能是未来教师与我们教育现场最重要、必须面对和提升的课题,因为这将使得更多的孩子们,在未来能受到更多鼓励去“成就自己”、“发挥潜能”。那么教育工作者对于这片土地和社会人文的贡献,绝对会比只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来得更具有宽阔的人生意义,教职与“百年树人”的真义,也才会更受到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敬重与敬佩。 亲爱的父母们,在这一片犹如“杀戮战场、适者生存”的教育环境里,当你与孩子们一起为了分数高低与排名先后,而与原本应该学习相互扶持的同学们进行一场又一场残酷的竞争之时,或许可以试着与孩子一起从“红海”换成“蓝海”的心态,以自我成长为期许,因为赢了任何其他的人,都只不过是几年间的短暂一时,唯有持续不断与自己竞赛、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敞开心胸看到不同友伴的特质与潜能,才是我们这一代与后世子孙一辈子最需要的养分、能力与生命厚度。 非常谢谢您来看这本书,本书所获得版税收入的3%,将捐给天下杂志教育基金会的“希望阅读”计划。也期许阅读教育的深耕,是在使我们的孩子更有思考力,是在让阅读丰富他们的生活,而绝非只是把单纯享受乐趣的“阅读”当成只有考试拿高分的跳板。 毕竟,只强调“竞争力”的社会,是不会有长远的相互扶持;只知道打败别人以成就自己的教育,是很难孕育出成就大事、具有大器胸怀的下一代的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