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远古时期台湾风物 一、导言:山海秀结话宝岛 残云荡尽碧波分,川岛秀结如永春。 何处忧思观美景,玉山登眺最销魂。 这把泥土,这把泥土/春雷打过,野火烧过/杜鹃花层层飘落过。 当台湾歌手张明敏以其独特的颤音深情地唱起《送你一把泥土》,每个炎黄子孙都会从中感受到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念。台湾这块“祖先耕过,敌人踏过”的土地,和中国其他土地一样“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她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台湾海峡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是中国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这条海峡像一面镜子,收藏过古今中外无数鲜活的面容—— 开拓的先民如东夷人、百越人、华夏人等,这些来自沿海的“边缘人”共同开发台湾,并形成台湾人特有的性格和精神,这就是:敢于冒险,敢于牺牲,彼此尊重,互不干涉,各居一隅,学会分享。而当外侮进犯,根植于民众内心的中国意识自动反弹,于是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直至台湾光复。 强调主权的将帅如卫温、沈有容、郑成功等,这些大陆王朝的代表,以他们的忠勇实践着开疆复土、行政保民的宏愿。飓风每至,樯倾楫摧,病疫光顾,将士凋零,这都不能阻止他们坚毅的目光穿越水雾,抵达远方。 还有提升文明的建设者如陈永华、沈葆桢、刘铭传等。 当然也还有趾高气扬却又不得不黯然离去的侵略者如威德士、揆一、安藤利吉等。 台湾本岛就像一叶飘浮在大海上的蕉叶,而澎湖列岛、兰屿、绿岛、钓鱼岛等八十多个大小岛屿,则像珍珠般分布在这叶芭蕉的周围。 台湾岛与大陆最近的距离只有一百三十千米,可恰恰是这短短的水路,曾阻断多少先民开拓的脚步,粉碎多少王侯征服的梦想,吓倒多少高官赴任的船帆,洒下多少老兵盼归的眼泪。如今,两岸开放,实现了“三通”,海峡再不是畏途险路,旅游的大军浩浩荡荡。甭说是乘飞机片刻即达,就按航船的正常速度,早晨从福建平潭启程去台湾淡水,当天下午便可回到平潭,真可谓“轮船何必羡云帆,百里长峡半日还”。 台湾本岛多山,岛上三分之二为山地。中央山脉宛如一道屋脊,纵贯台岛南北,与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脉和台东山脉一起组成五条蜿蜒起伏的巨龙,自东北向西南平行伏卧。就在这些千峦争高、万壑竞流的茂林山谷间,曾生活着多支山地少数民族——泰雅、太鲁阁、阿美、布农等,他们射飞逐鹿、纺织做陶,饮酒饮血、踏棘如风,过着何等惬意的生活;也正是这些山地英雄凭着他们原始的弓刀和剽悍的习性,以最惨烈最持久的抵抗为这些大山平添了尊严和荣光。 “灼灼青华林,灵风振琼柯。”台湾是森林的海洋,森林覆盖占全岛面积的一半以上。《采槟榔》、《老椰子树下》等脍炙人口的情歌就是以当地典型的植物切入主题的。台湾树木种类近四千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树闻名于世,樟树上的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 台湾高温、多风、多雨,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2℃,真可谓是一方热土。台湾水稻一年三熟,又有寒、暖流交汇,有“鱼米之仓”的美称。台湾盛产蔗糖,可谓“水果之都”,这种“甜蜜的事业”正强劲地朝海外辐射。 此外,台湾还有“东南盐库”、“兰花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等美誉。一句话,台湾是一个“山海秀结、丰衍膏腴”的宝岛。 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让我们温习一下她在历史上曾用过的名字。台湾在战国时代的第一个名称为“岛夷”,同一时期也曾称过“瀛洲”;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澶洲”;隋至元朝称“琉球”、“流求”等;南宋时澎湖已属福建路,元至明代设巡检司;明万历时称台湾。台湾在不同的称谓下有着不同的故事。 二、“浮福建”——造化的威力 水进为峡退是山,游鱼几度进村玩。 人间敬畏天神力,岂料冰河才是缘。 福建沿海自古以来有一个传说,即“沉东京,浮福建”,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歧很大。第一种观点就是指地质变迁:现在的福建,原来大部分位于海面以下,东面的台湾海峡中曾有一块名叫“东京”的陆地,后因海侵和地壳运动,“东京”沉到了海底,而“福建”却露出海面,并不断抬升,成为今天的样子。另一种说法,福建其实没浮,只是相对东边地带沉陷而言,福建是上浮了。 2007年4月13日,《东南早报》曾报导,泉州石狮地区发现一个刻有“东京”二字的古迹,本次发现的地点是不是流传于福建的古东京大道?媒体邀请当地考古学家一起考证,结果未能确证。 P3-5 书评(媒体评论) 我怀着深深的兴趣读过此书,深感专业历史学者的历史著作,守于严谨,而缺少文采,使读者有枯燥之感。本书作者兼有文学和史学修养,史学书兼有文学特色,可以说,这是史学著作走向大众的一种好的形式。谨特向读者推荐,希望读者喜欢这本书,通过这本书,了解台湾的真实历史,喜欢祖国宝岛——台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会长 张海鹏 六十年来,大家对台湾了解太少;读完内容详实的《台湾 台湾》,定会大有裨益。 ——阎崇年 《台湾台湾》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诗文优美,历史故事翔实。读之让人震撼,让人难忘。 ——著名作家、学者杨力 《台湾 台湾》是一部关于台湾历史、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来讲述台湾。不论从文学与历史,还是从文体建设层面来说,都有着开拓性的创新意义。 ——著名诗人杨金亭 记者的敏锐、史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激昂文字,使国明先生的这本著作在众多书写台湾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的书中独树一帜。 ——著名作家安顿 该书是一部融随笔手记、图片以及诗词于一体的创新性著作;是一部浸满知识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独特著作。必将对人们了解台湾,对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资深研究员张景旭 该书的特点很突出,主线明确,凸显台湾人与祖国大陆之间的精神联系,以及两岸共谋统一的轨迹。文章自由出入浩繁历史,深入浅出。形式上有多种突破,文字风格多变,诗中更有观点。 ———《台声》杂志主编窦为龙 后记 从构思到2011年付梓,本书几经周折,几经修整。其间,海峡两岸也经历了诸多大事的考验。 撰写《台湾台湾》,完全出于对那块土地上人和事的好奇。 在平常的阅读中,你总会撞上一些曾在台湾留下华丽符号的人、事。比如“三七五减租”;比如一介书生郑成功如何历尽磨难,淬炼成钢;比如郭怀一杯酒激志抗荷人;比如元世祖、隋炀帝、孙权指点台湾海图;比如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大陆分离,以及台湾曾经生存过一群黑矮人等。这些精彩有益的故事就像桃花源前的溪水,引领你走人一个广阔的境地,走进一个个陌生而又惊奇的生活画卷。 你会有阅读冲动和阅读期待,渴望并愿意花时间买书、找资料,要找到远古时她的模样。这种阅读冲动很有意思,有点像少时游长江想知道其源头,而当你翻书得知源头何在时,仍然一片茫然,直到有一天,你去了长江源。 正是如同探访长江源的心理,促使我进一步阅读,而阅读给心灵带来的冲击则更出乎意料,就像一路的风景不仅会带来赏心悦目,还会带来风暴过后的狰狞与狼藉。这时,面对已经变得沉寂无声的一切,你的面前你的耳边会有闪回,会有画外音。 先是好奇,然后觉得有一点小小的责任,觉得应该写一本书,按时间顺序用重要的人和事串起台湾,让更多像我这样对台湾一知半解的人懂得台湾。不仅懂得台湾是“山海秀结”的膏腴之地,自古就寄托着四方客家寻找乐土的梦想,而台湾也敞开她宽阔的胸襟,接纳一批又一批炎黄子孙,台湾也因他们的开发而变得更加美丽;还懂得台湾人民不怕牺牲,勇于牺牲,其抗击外国侵略者,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意志历来就坚定,这种反抗到了日据时期则达到了顶峰,其战斗之猛烈、抵抗之顽强、坚持之长久,可以说是空前的;懂得台湾人民始终爱国,台湾人民的命运与祖国大陆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懂得如何抹去封盖在历史表面的尘土,看清其回归的必然,以及作祖国统一促进派及架桥人的可贵。 有关台湾的书很多,大多数是就一个时期的人、事或考古进行研究介绍。而利用考古成果进行梳理,再配以近体诗词的叙述形式,这样的诗话文本之于我,更具有吸引力。 本书的体例和特点是:用近体诗来介绍、感受台湾从古到今的一些人物和大事。每一首(组)诗下面对应一篇独立的文章,作为相关人和事的详细介绍。采取这种互动搭配的形式,旨在于注译之外,集中交代相关背景和人物细节。也许这样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意。 本书中的诗词完全按近体诗要求而创作,由于一百零八部平水韵中许多字的声调已发生较大变化,故韵脚采用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学会公布的新韵执行,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关于台湾各个不同时期的划分,本书综合了两岸历史学家不同的划分方法,将台湾历史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为便于读者参照,在叙述前两个历史时期时,我在每篇文章的标题旁都注明其所对应的中国历代王朝。另外,为便于叙述,第三时期表述为“荷兰、西班牙侵占时期”,按此划分,荷兰人占据台湾本岛之前的两次侵犯澎湖,便可纳入这一时期。 在写作此书时,笔者搜集了许多的历史资料,借鉴了许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特别感激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海鹏老师,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老师的热情提携和悉心指导,放下手头大量的事务和研究工作,拨冗写序。 非常感谢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张景旭老师,对全书的史实部分进行逐字逐句的勘误把关,还热情相赠许多有关台湾的书刊,并将最新信息抄录相赠。 本书在写作和和出版过程中,还得到原全国人大常委朱相远老师、著名作家和学者杨力老师、作家安顿女士、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所属《台声》杂志主编窦为龙先生、曾女士的多方建议和指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老师的推介,和九州出版社副社长黄宪华女士的修改建议。同时出版社的其他领导和责任编辑周春,皆为此书做了细致的审阅。对于他们为斧正此书所付出的劳动,一并表示谢忱和感激。 还要感谢友人程孟辉、刘烨、曾志崇在成书过程中提供过许多帮助。 由于研究能力不足,书中难免有浅薄、疏漏之处,祈请方家先进教正为幸。 另外,本书图片大多来源于历史资料,也感谢中国台湾网为本书的图片提供网络支持。另有部分图片虽标明出处,但暂时还无法联系上具体作者,请作者得知信息后,与我联系。 赵国明 2011年11月底于北京 目录 【推荐序】 赵国明《台湾台湾》序 推介一 部新式台湾史 诗情画意识台湾 第一章 无纪年时代(公元230年前)——海洋族群在汇聚在初垦,打造台湾人特有的精神 第一节 远古时期台湾风物 一、导言:山海秀结话宝岛 二、“浮福建”——造化的威力 三、住在海底的“海峡人” 四、台湾少数民族祖先从哪里来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台湾风物 一、谜一样的“大坌坑” 二、四千六百年前那场残酷的浪漫 第三节 夏商时代台湾风物 一、东夷人迁台 二、生活的大师 三、“营埔人”在行动 第四节 周朝时台湾风物 一、海上越人 二、纵谷里的惊艳 三、勾践外越接澎湖 四、越王浮海与夜光螺 第五节 秦汉时期台湾风物 一、徐福属下的另类嘉南 二、闽越王孙的漂泊 三、十三行烂铁钉 第二章 台湾纪年时代的开启(公元230年到1604年)——沿海民众拓展生存空间,中原王朝谋求行使主权 第一节 三国时台湾风物 一、卫温率兵赴夷洲及其命运 二、将军沈莹首记台湾 三、夷洲风情意如何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台湾风物 一、孙恩卢循起义波及台湾 二、流落台湾的剑 第三节 隋朝时台湾风物 一、喜爱砍人头的琉球人 二、隋炀帝发兵征琉球 第四节 唐宋时期台湾风物 一、诗人族长首垦澎湖 二、侵扰及分屯 第五节 元朝时台湾风物 一、元帝经略台澎 二、汪大渊记述台澎 第六节 明朝时台湾风物 一、风口浪尖的“福尔摩沙” 二、奔向台湾的汉族流民 三、被忽略的民族英雄——沈有容 四、第一篇剿倭“战地纪实”——陈第与《东番记》 第三章 西荷侵占及初步大开发时期(1604年到1661年)——西荷奴役体系逐渐崩溃,台人民族意识首次亮相 第一节 争夺澎湖阶段 一、沈有容一骂收荷军 二、西势东渐蓄谋台湾 三、荷军再侵澎湖遇抵抗 四、明军再驱逐荷兰 第二节 西荷分据台湾阶段 一、“开台王”颜思齐 二、殖民者分占台湾 三、西班牙人扩张受阻 四、郑芝龙的“三反”或“五反” 五、日本海盗火拼荷兰人 六、招降郑芝龙,粉碎荷兰梦 七、麻豆社起义 第三节 荷兰独占台湾阶段 一、荷军驱逐西班牙人 二、荷兰人的税有多重 三、郭怀一起义 四、郑成功谋收台湾 第四章 收复后至归统时期(1661年到1683年)——按照传统文化经营台湾,坚守明朝正朔以求克复 第一节 郑成功经略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郑成功神秘死因 第二节 文功武治 一、“卧龙”陈永华 二、孤胆将领——江胜与邱辉 三、“台湾孔子”沈光文 第三节 关于郑经 一、郑经的荒唐与继志 二、郑经打败荷兰“出海王” 第四节 统一台湾 一、郑经的烟雾弹 二、“先王之志不可坠” 三、羞于剃发,三谈破裂 四、把痛苦交与酒色 五、台湾最后主动提和议 六、澎湖大战 七、两岸首次统一 第五节 平台功臣 一、争议施琅 二、“破肚总兵”蓝理 三、功臣亦叛将,奉令杀少主 四、“平台策士”一计收万兵 第五章 归政统一时期(1683年到1895年)——不断调整政策以防分裂,官民联手对抗外侮侵犯 第一节 固台政策及台民起义 一、军政牵制固台湾 二、吴球、刘却在诸罗举义 三、“鸭母王”朱一贵反清 四、林爽文起义——以反贪的名义 第二节 族群的崛起及融合 一、台东崛起卑南王 二、族群争斗与融合 第三节 胜败荣辱两件事 一、姚莹击败英舰 二、牡丹社事件背后 第四节 清廷的台湾政策及台湾近代化功臣 一、从渡海巡台到台湾建省 二、沈葆桢保台、治台 三、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第五节 台民抗击日军 一、台湾一割怒天下 二、成立地方抗日救亡政权 三、抗击侵略者 四、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五、春愁难遣丘逢甲 六、英雄徐骧:我愿死战不生还 第六章 日据时期(1895年到1945年)——坚持抗日斗争五十整年,对祖国的认同发自内心 第一节 “前七年”武装起义阶段 一、黑旗军将领林大北首义 二、侠客赖乾刺杀日方第一高官 三、抗日三猛——“狮虎猫” 第二节 “后八年”武装起义阶段 一、蔡清琳联手山地少数民族起义 二、黄花岗英雄赴台起义 三、热血警察余清芳举义 四、山地英雄们的绝顶起义 第三节 非武装抗日阶段 一、林献堂开启非武装抗日运动 二、蒋渭水因反日十余次坐牢 三、把根留住——连横写《台湾通史》 第四节 坚持抗战到胜利 一、二等公民的长夜 二、雾社起义——高山少数民族的一次强烈反击 三、台湾义勇军的作为 四、台湾青年反战暴动 五、台湾秘密抗日行动 六、台湾光复,点亮被压抑五十年的喜悦 第七章 战后时期(1945年至今)——自强不息迎来民主时代,放弃隔绝共谋两岸发展 第一节 退守台湾初期 一、香烟点燃“二二八”事件 二、政治高压下的快速重建 三、1950年白色恐怖 四、反对独裁的雷震事件 五、1950年海峡风云 六、台湾“土改”——耕者有其田 七、经济搭上特快列车 第二节 共识“一个中国” 一、首次台海危机与“和平解放”口号 二、战后国共首次密谈及其中止 三、炮打金门——国共反美的双簧戏 四、秘密特使转达和平统一方案 五、蒋介石再拒“两个中国”阴谋 六、国共第三轮密谈终成遗憾 第三节 西式民主运动 一、政治开放中的阴影 二、《大学》杂志事件——政治革新第一呼 三、中坜风云——许信良的努力 四、美丽岛事件——在野派的叫板 五、江南事件——名记者的硬骨头 第四节 亲情的呼唤 一、于右任的渴望 二、老兵王锡爵驾机归来 三、台湾老兵的乡愁 四、大陆民航包机首日飞台 五、两岸实现“三通” 后记 【附录】 百年台湾咏怀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推介一部新式台湾史 张景旭 恰逢两岸关系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之际,赵国明(荒芒)先生撰写的《台湾台湾》一书和读者见面了。本书是一部用诗话体风格介绍台湾古今历史的开拓性著作;是一部力图融知识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历史著作。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人们了解台湾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学术著作往往是严肃的、枯燥的。有关台湾的历史著作尤其如此。究其原因,学者们更多地关注论证和考证的细节,而轻忽故事的经营,更别提诗歌这一纯文学因素的加入和领衔。《台湾台湾》一书就是这样一部探索诗意表达的新式文本,是一部将古今中外的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分析推理和近体诗融会贯通的通史类著述。 这本书里有许多的“新”。 一是定位新。该书是首部史料翔实而又别开生面的台湾全史素描。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虽然如此,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近代明郑之后较多,早期《三国志》、《隋书》等史册中有一些片断,而远古夏商以前更是难寻历史的踪影。这就需要根据史料和最近考古发现去反推、去梳理,因此文本的叙述要大量地关乎出处以及辨伪,否则会面临内行人士和读者的质疑,而这些东西太多又会影响可读性。《台湾台湾》一书则在梳理史料和考古成果时较好地关照了叙述方式,用推理的形象故事和通俗而又诗意的叙述,以中国历朝作为参照的时间坐标,以片断的方式亮出该时代的声音和容貌,让台湾的远古“复活”、还原。 就以第一章中的《住在海底的“海峡人”》和《四千六百年前那场残酷的浪漫》二文为例。作者并未纠缠于考古新发现,而是结合这些遗址文明的文化特征,着重叙述了两个凄美而感人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故事又不是目的,是为了介绍远古人群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住在海底的“海峡人”,与峻美的山水、各种动物和谐共处,却又在灭顶的水灾来临时,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那场残酷的浪漫,以对一个殉情女子的行为的肯定,表现人类对于群婚制的厌恶和对甜美婚姻的歌颂。 又如第二章《卫温率兵赴夷洲及其命运》一文。《三国志》中有关卫温赴台的描述很简单。对于东吴舰队的构成、赴台湾的登陆点、军队活动,以及抓壮丁的原因都未介绍,而该文却根据考古发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相对细致的复原图,一个相对完整的渡海故事。 总之,书稿中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且新,而考古发现更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以及故事、想象的支点。有了史实的权威性,以及诗歌和诗意的表达,使得该书介于史书和故事书之间,它比一些台湾通史类著作更平易,比《我们台湾这些年》更权威、严肃。 二是主线清晰而新颖。通过一个主线来贯穿整个台湾的历史,而每一章又是这一主线的不同侧重点。这一条主线就是“台湾人民的性格和精神的源头,台湾人民与大陆的精神的联系”。 台湾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浩如烟海,如何取舍,如何减裁,一定要有个标准。标准不同,文本的内容、价值以及史实的判断也不同。例如,书中把从卫温赴台到明末之前的这一段历史的主线定为:“沿海民众拓展生存空间,中原王朝谋求行使主权”,这是准确而可信的。台湾与大陆一峡之隔,且先住民大都是从大陆而来,作为开疆拓土的古代中国王朝,寻求文化上的拓展和联系,是当时的通常做法。 西荷据台时期和日本据台时期的主线,则分别侧重在“台湾人民民族意识的首次亮相”和“坚持抗战,坚守民族意识”上;对于明郑时代、清统时代,主线的侧重点分别放在用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来经营台湾、防止台湾分裂上;而二战以后的台湾的主线,则定在争取民主,促进和平统一上。 明晰而新颖的主线抓住了台湾历史的魂,也增添了本文的条理性。 三是观点新。新的观点贯穿在书中,比比皆是,不仅文章中有,就连诗歌中也有大量的独家观点。 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中存在的空白点,或是重大事件留下的谜团,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比如,作者对徐福船队被飓风吹散,部分船只来到台湾的论证,很有新意:作者对照《史记》与旧时日本僧人留学中国时的口述实录,发现了船队出发时和到达日本时人数上的差距,得出至少有一大半的“振男女”散落在海中诸岛。 书中还重新评价郑成功父子:郑成功不是完人,治军严苛,巨压之下易怒激变;郑经并非一无是处的割据者,他是驱荷的英雄,也算是明朝的孤臣,他任用陈永华,对提升台湾的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再比如,对蒋氏父子在台湾的评价,既客观地介绍了其在台湾的高压统治,又肯定了他们对于坚持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而对于其在台湾恢复经济、实现腾飞的一系列做法,则是持高度褒扬的态度。真正做到了用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历史。 书中近体诗则是作者集中阐发观点的又一载体。比如,在介绍于右任登高望大陆且相信国家统一时,作者的诗中写道:“天长存瑷谴,日久化甘霖。”论及施琅率水师为统一国家与郑军进行澎湖决战,双方将士各有死伤时,作者有诗议之:“……古今同理论,白骨让蓝图。”此观点既有对生命消逝的悲悯,又含着对历史规律的感慨。像这样观点鲜明又诗意盎然的诗句,书中俯拾皆是。 作者怀着甘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派及架桥人”的满腔热忱,凭借自身的学术专长,兀自经年,在穿越永远没有尽头的时空隧道之中,从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的历史陈迹中不断有所惊喜、有所发现,不断地对史料有所搜讨考辨。最终以“蚍蜉撼树,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创作了有关台湾的诗词五百余首(书中选其二百首),人物、事件一百三十余篇;该书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再现了不同时期台湾风云变幻的一个侧面,勾勒出台湾人民热爱台湾、开发台湾、保卫台湾的历史轨迹。这种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必将走向复兴统一的强大动力。共同的血脉和文化,共同的中华民族的复兴远景,把两岸同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新的时代,新的气象,新的理念,新的创造。我愿意向读者推介这本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内容推荐 赵国明所著的《台湾台湾》是一部对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充满了激情的书。作者是一个受过专业史学训练的媒体人,在从事媒体业务、文学创作的同时,下工夫搜集有关台湾历史的资料,怀着对台湾和台湾历史的热爱,撰写出这样一部融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台湾史书。《台湾台湾》以时间为经,以台湾历史大事和重要人物为纬,意在凸显出台湾特有的开放包容、崇敬自由的精神风骨,同时也展示了两岸人民自古以来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历史画卷。 编辑推荐 赵国明所著的《台湾台湾》是第一部史料翔实、诗文并茂的台湾通史。本书融诗歌之美、史料梳理与手记于一体,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介绍台湾历史中最真实、最重要的人和事,可谓是第一部史料翔实、诗文并茂的台湾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