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中国经济现状,如果你想要知道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多年的得与失,如果你想理清中国下一步“经济改革路线图”,你就不能不读郎咸平的最新力作《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郎咸平说,中国经济开始陷入全面衰退。
郎咸平说,中国经济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摆脱不掉通胀这个瘟神。
郎咸平说,我们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只能产业转移。
郎咸平说,我们距离香港式的楼市崩盘只差半步。
郎咸平说,国企根本不赚钱。国企拒绝改革。
郎咸平说,是我们的金融系统催生了高利贷。
郎咸平说,所谓保本的理财产品,其背后是风险极高的房地产。
郎咸平说,国有四大银行有可能重蹈日本覆辙。
郎咸平说,所谓国际板,是国资委的另外一个孩子“红筹股”回来圈钱了。
郎咸平为什么这么说?答案就在这本足以让你震撼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郎咸平编写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重重危险。中国经济已经全面陷入衰退,通胀高企不下,制造业成本迅速上涨,产业升级遥不可及。
第二部分谈的是如今的国企改革已经陷入停滞。因为我们给国企制造了懒惰的温床--它享受着巨额补贴,它无偿占有公共资源,它靠政策倾斜垄断市场。结果就是,国企拒绝改革,民企无路可走。
第三部分谈的是金融系统问题丛生。因为我们的银行已成了最暴利的行业,我们的民间信贷被全面狙击,我们的股市创造性地引入国际板。结果就是,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老百姓储蓄被稀释,无数股民被套牢。
第四部分谈的是我们的民营企业节节败退。因为我们企业的税负重、租金高,我们陷入知识产权危机。结果就是,实体店全面消亡,洋品牌占领市场。
第五部分谈的是中国经济改革路在何方。笔者给出答案:中国经济改革应重塑三大目标——共同富裕、藏富于民、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此,笔者呼吁:重新明确国企的定位、有效监管国企,构建科学的预算体制、实行“国企分红、民企减税”的税负体系。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序言 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功夫在诗外郎咸平
第一篇 中国经济险象重重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总报告:衰退与套牢
一、正在经历的衰退
二、你敢不敢问自己:中国经济究竟靠什么在增长
三、国有四大银行:你们还能挺住吗
四、从铁道部到地方政府:中国经济已经深陷债务危机
五、从地方债到保障房:企业和股民被系统性套牢
六、也许就要陷入日本式的三十年大萧条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烧了:诊断中国大通胀
一、年初预言的“三个精准打击”,楼市、股市、民企一一应验
二、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机理
三、猪肉告诉我们:物价再也不会降下来了
四、中国式通胀下的中国式宏观调控
五、货币超发究竟是美国输入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六、控制中国通胀的四大建议
第三章 当中国制造丧失成本优势
一、通胀之后,制造业岗位高端回流美国,低端转移越南
二、通货膨胀驱动生活成本快速上涨,结果工资在涨,收入在降
三、亚洲四小龙工资上涨之后不同的命运:日韩道路vs中国香港道路
四、日韩道路:工资上涨本来不是坏事
五、中国香港道路:泡沫经济摧毁经济结构,阻碍内地三大政策红包惠及底层
第四章 当保障房打垮房地产市场
一、我们距离香港式的楼市崩盘就差半步
二、为什么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可以高房价
三、房产税的错误逻辑
四、房地产调控的当务之急不是盖房而是排队
五、分房子和盖房子是一样要紧的事
六、应该创造条件,补贴公益组织提供廉租房,与政府廉租房竞争
第五章 产业升级不过是一厢情愿
一、经济高增长,却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二、我们会不会陷入拉美困境?基于韩国半导体和台湾光学产业的分析
三、广东“腾龙换鸟”:传统产业,产业转移,还是产业升级?
四、台积电、广达、HTC,他们背后的台湾“代工革命”
五、中国式的产业升级就是“大跃进”,产业振兴就是放卫星
六、十大产业振兴:竟然全上当了!
第二篇 国企改革陷入停滞
第六章 国企到底赚不赚钱
一、暴利是因为管理能力强,还是因为享受了巨额的补贴
二、国企高薪的迷雾
三、三桶油:不惜发动油荒、制造气短来排挤对手
四、汽车国企能垄断是因为能用谎言左右国家产业政策
五、出租车罢运背后:国有企业不光彩的角色
第七章 电力:以涨价替代改革
一、与中电联过招:电厂,你到底亏了没有?
二、厘清美国电力改革的系统思路
三、我们该如何变革中国电网?
第八章 民航:最暴利最爱延误
一、为什么机票这么暴利?
二、美国怎么靠改革降低票价?
三、为什么延误这么厉害?为什么航线又垄断又腐败
四、美国经验:打破官僚就能打破垄断,打破垄断就可以下放航线权
五、民航系统应将反官僚、反腐败和市场化进行到底
第九章 电信:又慢又贵又没活力
一、宽带怎么又是垄断又是造假?
二、三网融合:不如学学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怎么监管?
三、如此依赖iPhone对吗?回头看,3G 发牌是不是晚了?
四、该怎么改善我们的电信监管?
第三篇 金融系统问题丛生
第十章 民间信贷紊乱:谁制造了高利贷?
一、参与高利贷的不乏银行国企
二、高利贷是被一刀切整治整高的
三、聚焦吴英案:高利贷的源头是不让民资办银行,不让利率由市场决定
第十一章 银行信托乱象:谁来管好理财产品?谁来管好银行?
一、政策利好尽出,股市为何不反弹?
二、千亿存款去哪里了?不是股市,而是转身理财产品
三、本质的问题是不管怎么调控,保护的都不是储户股民
第十二章 国有银行是否会重演日本悲剧?
一、国有银行为何被洋评委唱空?
二、要了解华尔街,就要了解他们在日本韩国做过什么
三、警惕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破产模式在中国重演
四、中国银行业的深层危机:管理粗放、模式畸形
五、银行危机或殃及人民币国际化
第十三章 股市乱政:为什么我反对国际板?证监会该如何改革?
一、什么叫国际板?国际板就是重复中石油套牢股民的故事
二、国际板引入的又是另一帮国企
三、为什么外国交易所欢迎中国企业?
四、不破解“三高”难题,国际板也好不到哪里去
五、改革证监会:放权交易所审新股,废掉增发审批,学美国靠罚款为生
第四篇 民营企业节节败退
第十四章 淘宝大战背后:那些迅速消亡的实体店
一、网购的飞速增长反映了商家对低成本交易的渴望
二、开实体店铺太难催生了畸形的零售市场
三、香港日本的零售业都是为了繁荣个体户、促进就业
四、我们该怎么帮助个体户?
第十五章 达芬奇的眼泪:中国知识产权危机
一、达芬奇事件的本质是产业链危机
二、没控制产业链,是因为没控制知识产权
三、我们掌握的环节都是人家不愿意做的
四、最根本的问题是知识产权危机
第十六章 中小企业减负:为什么干打雷不下雨?
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敢接单
二、上海政府一片好心,两年努力盼来税改试点
三、本来想减税,实际税负却更重了
四、该怎么给小微企业减负?
第五篇 中国经济改革路在何方?
第十七章 中国经济改革应重塑三大目标:共同富裕,藏富于民,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一、立足点不平等,先富无法带动后富
二、藏富于民就是要让大多数老百姓成为稳定的中产
三、以民为本,引进《吹哨法案》让人民自己保护自己
第十八章 只有改革预算才能实现藏富于民
一、财政预算的重点应从投资转到民生
二、因为不公开透明,预算就是给老百姓花了钱老百姓也不见得买账
三、我们的预算根本不叫预算,所以高铁狂飙、地方卖地
四、我们现在的预算状况和美国1910年前后差不多
五、以预算改革破解采购腐败的三大痼疾
六、打击工程腐败,改革政府流程刻不容缓
第十九章 国企改革:不可回避的任务
一、国企改革第一步:砍掉国企的“虚胖”
二、过路费的奥秘:国企钻了价格体系和反垄断的漏洞
三、铁矿石原油的猫腻:错在国企,还是产业政策?
四、电力改革只改一半的秘密:错在国企,还是过去改革的欠账?
五 、“走出去”:国企不能承受之轻
六、预算、分红、限定业务、对民企放开准入,一样也不能少
第二十章 改革税制以实现共同富裕和藏富于民
一、连馒头都征税?增值税迫切需要引入藏富于民的理念
二、关税改革不能“嫌贫爱富”
三、个税改革避重就轻,需要二次改革
四、合理的企业税负原则:国企分红,民企轻税
结束语
二、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机理
因此,用一句话来总结2011年,就是强咽通胀之苦。可以说直到现在,我们才完全搞明白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真正意思,重点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什么叫稳定价格总水平,什么叫经济结构调整呢?现在看来,就是以自上而下的产业链通胀来强咽苦果。
我先跟大家讲两种通货膨胀。一种就好像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国民党政府直接印纸币来买粮食买日用品,老百姓会发现过去是100块钱对应100斤大米了,但是在多印了100块钱纸币之后,就变成200块钱对应100斤大米了,这样物价就会翻一番。这种通货膨胀是立竿见影的,从下游开始直接影响到老百姓。
另一种通货膨胀更为高明,就是反过来从上游开始,印10万亿的纸币来建造高铁、高速公路这些项目。这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制造很多的钢筋水泥机械。怎么办呢?扩大产能。但是扩大产能的过程又产生新一轮的钢筋水泥需求。而所有这些都靠印纸币来支持,因此我们就多印了30万亿的纸币。表面上,这些多印的纸币没有用来买粮食和日用品,而是用来支付基建项目,所以不会影响到老百姓,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说4万亿基建投资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所在。但是这种说法是错的,错就错在,企业的利润和工程的腐败最终都进入了个人腰包,这笔钱还是会进入流通领域用来购买粮食和日用品。这种通货膨胀就像大水漫灌一样,它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只要哪里的物价低哪里就会像洼地一样被迅速灌满。最终所有的物价和所有的消费偏好都会被重构。
第二种通胀高明在哪里呢?首先比较隐蔽,因为对于第一种通胀,老百姓手里的钱是足值的,而国民党政府手里的钱是多印的,所以大家很容易发现通胀的源头是国民党政府。可是对于第二种通胀,与4万亿配套的相关国企员工和地方政府官员手里的钱是多印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觉察到,你感觉到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分配不公,你觉得是他们的待遇比你好。
结果是更有钱的这些人变得对物价不那么敏感了,这样就会产生第二种现象:一部分物价先涨起来,而且涨幅也比较大,比如豆油。可是一般老百姓呢,也不是就不给你出路了,你可以购买价格没涨那么多的商品,比如说调和油,这个比较便宜,那我们老百姓就多吃调和油。所以你最后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很无奈,一般老百姓越难割舍的东西,涨价越厉害。比如说,一开始虽然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得起6块钱一斤的苹果,但是真的涨到这个价格了,一般老百姓也不能说就完全不吃了,到最后,还是要接受这样的价格。
我们再推广来看,像苹果这样的商品还有很多,比如衣服,特别是棉衣。夏天衣服可以少买,但是秋冬的风衣、棉衣总得买吧。北京各商场内的高中档品牌秋季瓿款外套,标价动辄上千元,市面上基本找不到500元以下的风衣。国产女装的涨幅甚至超过了进口女装,平均达到10%,个别品牌的涨幅甚至超过了30%。
因此,我们总结商品涨价有三个硬性条件:第一,少数人对这个价格一点都不敏感;第二,大部分老百姓无可奈何,最多只能少买但不能不买;第三,供给是有限的。那么,有什么是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垄断行业!比如机票的燃油附加费,2011年调高了几次,甚至就算年中油价大跌的时候,航空公司仍然搞特殊,将800公里以下航段燃油附加费下调至7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该附加费维持不变。为什么?因为800公里以下要面对铁路的竞争。还有油价,2011年我们的成品油价格飙升得有多厉害,相信各位都应该有所体会。可是,在油价提高几次后竟然还闹油荒!各位想想看,汽油和柴油是一起从原油里炼出来的吧,可是汽油从来不荒,柴油却年年闹油荒。为什么?答案很残酷,因为柴油车要不然是运货运菜的,要不然就是无权无势的大客车。 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通货膨胀发酵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上游印票子,带动大宗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大涨;第二阶段,上游的票子以利润和灰色收入的形式窜入了下游,带领豆油、苹果、鸡蛋、猪肉、服装乃至城里的租金进人疯狂上涨时代;第三阶段,在大家都发现钱不值钱之后,垄断企业带头把钱不值钱的这部分商品的价格涨上去。那么最后呢?在全面卡紧信贷后,第一个被刺破的泡沫就是大宗商品泡沫。也就是说,纸币超发是从上游开始的,也是从上游开始撤去的。所以,2011年可以说是大涨价的一年,也是大洗牌的一年。
P16-18
我说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绝不是危言耸听、故弄玄虚!在本书中,我要告诉那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国人和官员,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多危险、多可怕。我们身处世界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却浑然不知,我们习惯低估我们的对手,又习惯高估我们自己的实力。我今天就是要把我们的危机说清楚,以唤起国人的危机感。否则,我们的经济就要真的翻车了。看看美国,今天之所以强大,靠的就是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了。因为只有危机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
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危机视而不见,粉饰太平;更可怕的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制造更大的危机。我们常说“成绩是主要的”,这些我们的媒体已经说得够多的了,我就不说了。我在本书中,将专门谈我们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我经过研究发现,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仅仅依靠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手段,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还应该寻找其他办法。“功夫在诗外”,对此,读者可以详细阅读本书。同时,通过本书我也试图理清一条中国下一步“经济改革路线图”来,供大家评判。
我在此再强调一遍,我的预言从来没有错过。在2010年初出版的《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中,我就告诫大家美国要对我们发动汇率大战、成本大战和贸易大战,多少人觉得我是痴人说梦,多少人说我是杞人忧天。当时,我还告诫大家不要以明天的产能过剩解决今天的产能过剩,否则等我们花光了财政积蓄,经济肯定又要二次探底。
如今呢?汇率大战导致中国出口失去竞争力,高端就业岗位回流到美国,低端就业转移到东南亚。成本大战导致中国进口持续飞增,2011年石油进口消耗的美元激增了453%;贸易大战导致中国从光伏到轮胎的每一种快速增长的出口产品都被精确斩首。不仅仅是外贸企业被折腾得一塌糊涂,成本大战也精确狙击了4万亿受益的企业,比如铝业60%的铝土矿都靠进口,钢铁行业80%的铁矿砂都靠进口,这些在4万亿拉动下风生水起的产业,如今无不陷入全行业的巨亏。
更可怕的是,4万亿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又直接导致老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内需因而欲振乏力,又造成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进一步打击了制造业。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制造业出现一场静悄悄的大裁员,这次裁员的力度和经济下滑的幅度在很多行业甚过2008年金融危机。而带头大裁员的竟然是行业领军企业,裁员的重点又往往是其核心业务的制造环节,比如美的和小天鹅的家电业务、比亚迪的手机和电池代工业务、雅戈尔的服装业务,而不敢裁员的国企只好选择大幅度降薪。直接反映内需冷暖的零售行业更是一片狼藉,从李宁陨落到国美利润衰退,都说明老百姓的购买力在大幅下挫。
……
——截选自《序言: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功夫在诗外郎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