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武剑峰//初景波//董建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武剑峰、初景波和董建编写的《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以知识结合故事为主,重点在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哲学常识经过梳理、选择、确立后撰写。每小节的常识点1500字左右,使我们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最精良的文化滋养。

本书探讨白马不是马,解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充实你丰富的思维方式。

内容推荐

当我们翻开书,去努力寻找时,才恍然发现,那些常识性的知识,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常识是最基础的、最朴素的,但同时也是最丰富、最深刻的。

《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立意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

本书《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就是《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之一。它通过知识+故事的形式,让你轻松悦读,并掌握哲学常识。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由武剑峰、初景波和董建编写。

目录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

 哲学就是哲学的历史

 哲学是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世界是否如你所见

 天地从太极到八卦的生成变化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小九州与大九州

 万法皆空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万物的本原是水

 万物的本原是数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存在就是被感知

 语言是存在的家

 物质、意识谁为第一

人为自然立法

 鱼之乐

 天和地一样高,山和海一样低

 白马不是马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和实生物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四个原因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为自然立法

 世界是不存在的

 上帝预定了世界的和谐

 “我思故我在”

 白板说

 “我在说谎”是真话还是假话

 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什么是科学的理论

 凡不可说的事情,应当沉默

 认识是对事物主观能动的反映

 认识何以成为可能

你在哪个境界

 以道观物,无碍无待,逍遥自在

 做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极高明而道中庸

 人人都能涅槃

 三境界说

 万物都是我的伙伴

 人生的四种境界

 我去死,你们去活……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人生如梦痛苦永随

 真正的超人是谁

 生存的本质是自由

 从他人身上找到人生的意义

向死而在

 天地之大德日生

 未知生焉知死

 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齐万物一死生

 摆脱轮回才能真正解脱

 死亡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因为荒谬所以信仰

 永恒轮回

认识你自己

 人性本善

 食、色,性也

 人性本恶

 人分三品己在几品

 认识你自己

 自知其无知

 人都是带有原罪的

 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对人像狼一样

 人性无善恶

 存在先于本质

 人做什么自己就是什么

道德原则就在心中

 上善若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无敌

 兼相爱交相利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天地一体泛爱万物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知行合一

 美德就是知识

 像狗那样生活

 道德律令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构建道德共同体

人类诗意地栖居

 中和之美

 天地有大美

 羊大为美

 美是很困难的

 和谐离不开杂多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美源于距离

 美源于形象

 美源于移情

 美源于游戏

 艺术源于性冲动

 优美和壮美

 美是自然的人化

哲学思考的归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柔克刚的智者人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者人生

 儒、道、禅的互补

 只有在孤独、恐瞑、敬畏时,我们才是真正存在的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心灵的家园在哪里

 在自我塑造中重生

 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怎么都行

 人的生存和发展

 在真正的集体中实现自由

试读章节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希腊传说中跑得最快的英雄,他怎么会追不上一只乌龟呢?可这却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著名悖论。他是这样论证的:如果乌龟在前阿基里斯在后同时起跑,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起点处,但当他到达乌龟起点处时,乌龟却已跑到另一地点,而当阿基里斯到达这一地点时,乌龟已到达另一新地点。如此类推下去,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也别想追上乌龟。在这里,芝诺借助推理的方法,提出了时间和空间可以无限分割的问题。他推理的前提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要通过无穷个点是不可能的。他的推理过程是: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首先必须到达乌龟的起点处A,而当阿基里斯赶到A点时,乌龟已向前跑了一段路Sl,到了B点;当阿基里斯跑完Sl这段路程到达B点时,乌龟又向前跑了一段路S2到达C点;当阿基里斯赶到C点时,乌龟又向前跑了一段路S3到达D点,如此下去,虽然S2比S1小,S3比S2小,但总是还有一段距离存在。s。会越来越小,但由于时空是无限可分的,所以总有比S。更小的S。+S。+1存在,那么点与点的距离虽然不断缩小'但永远不会重合。所以,阿基里斯虽然健步如飞,日行千里,但在他前面却永远有着新的Sn+x等待着他去超越,阿基里斯永远也别想追上乌龟。

芝诺之所以提出这个悖论,是为了反驳那些反对他老师巴门尼德的学说的人。在芝诺提出这个悖论的当时,就有一位希腊哲人第欧根尼试图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其荒谬,但是由于它的推理过程不仅严谨,而且合乎逻辑,以至于长期以来竟然没有人可以从理论上真正讲清楚它到底错在哪里。直到19世纪黑格尔首次对运动做了辩证法的表述后,才从理论上澄清了芝诺的错误。黑格尔说造成困难的总是思维,因为思维必须把一个对象的连续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隔开来考察。芝诺在考察运动时,把间断性和连续性这两个本身不可分离的方面割裂开来,只看到了间断性,却丢掉了连续性。芝诺的错误就在于没有看到运动就是矛盾,运动意味着某一事物既在这个地方同时又不在这个地方。这就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只有这样认识才能真正把握运动。

芝诺离开我们两干多年了,虽然现在再不会有人为阿基里斯到底能否追上乌龟操心了,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不少远比芝诺命题复杂得多的悖论。只有掌握辩证法,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才有可能避免重犯芝诺的错误。阿基里斯追乌龟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对有些问题,尤其是某些理论问题、认识问题,单凭简单的、摆事实的方法是不够的,尽管我们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信事实胜于雄辩。但要在理论上彻底战胜对方,除了摆事实之外,还必须依靠理论思维的武器。

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四个原因

变化万千的世界为什么会存在?是什么促成这些变化的产生?这些都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曾经对后来的哲学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四因说”就是这样一种解释万物存在变化的学说。

他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就是食物的形成、运动、变化、发展和灭亡的最普遍、最本质的原因。

首先,所谓“质料因”就是事物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如构成房子的建筑材料砖、瓦、木料等就是质料因。其次,所谓“形式因”,就是事物构成所具有的一定结构。房子在具备了砖、瓦、木料等质料因后,还必须有房子形式结构——形式因(设计样式、尺寸等)。再次,所谓“动力因”就是事物构成的推动者。房子的建造者是促使房子形成的动力因。最后,事物为什么要形成呢?譬如,人为什么要建房子呢?房子是用来作什么的呢?显然,要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目的因”。

这其中形式和质料是具体事物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也是世界万物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而不是绝对的。亚里士多德指出世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高级阶段复杂的事物比低级阶段简单的事物有更多的形式。因此,当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确定后才能肯定它是质料还是形式。

再有就是质料因、形式因是动力因的基础,然而,没有目的因,动力因的作用也是盲目的,制成的东西也是无用的。所以只有质料因和形式因对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来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动力因来推动,同时根据目的因来确定事物的存在样式和变化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主要在于阐明了“四因”的相关性。如果说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自然哲学家已分别涉及自然界的“四因”,那么他们也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因此难以对自然界的整体做出令人信服的统一解释。比如,水性不变何以说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水形不定又何以解释各种事物确定的形式?……可见,任何偏颇都会带来难以摆脱的理论困难。所以,亚里士多德强调:“既然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必须对所有这四种原因都加以研究。作为一个自然哲学家,他应当用所有这些原因——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还以房子为例,它的存在涉及“质料”(土、石等)、“形式”(造型、结构等)、“动力”(建筑师、建筑术等)、“目的”(性能用途等)四方面的原因。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较为圆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亚里士多德才会成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P48-51

序言

不可或缺的常识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似乎无所适从,每一个人都被告诫要成为专业人士,而与专业的文化个性对应的是局部、分裂、边缘甚至是晦涩。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就说:“这是最好的日子,也是最坏的日子;这是智慧的世代,也是愚蠢的世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好像样样都有,但又像一无所有;我们似乎立刻便要上天堂,但也可能很快便入地狱。”

这段文字也可用来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处境。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逻辑。

100多年前,黑格尔就指出,文学和艺术在未来技术社会发展的命运是悲观的。他认为未来的人们在技术发展后似乎不再需要“美的艺术”,而需要能满足感官享乐、心理刺激的商品化的消费艺术。

这一论断与现实是如此令人惊异地相合。

当今颇负盛名的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也以他如诗般美妙而又隐晦的笔调描述了信息时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死亡”。

但专业对博识的谋杀则始于知识与经济的联姻。20世纪后期的“文化产业”的兴起,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信息化获得文化的表达方式。知识第一次成为了被经营的对象,被管理的对象,乃至是利润的来源。于是很多的知识分子在产业的驱动下参与了知识分工的工作,那种“真正能打通文史哲、学贯古今的‘大家’越来越少”。在当下,如果一个物理学家去读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科普,甚而去尝试表达与创作,就会被人们认为不务正业。

于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里。很多文科知识的常识变成了不同学科人忌讳的领域,甚至开口即犯错。

国学大家马一浮先生在总结古代学术时曾主张“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认为“诗、书、礼、御、射、数”是我们古人作为知识分子应当掌握的东西。这揭示了我们古人对博学与实践的倚重。西方哲人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文学与思想,其实是对于世界的同一种构造的不同面相。”说此话的人一定对文学与哲学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策划出版是立意于让更多的人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我个人认为掌握与弄通基本学科的常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著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这些话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令人咀嚼不尽。

其次,常识蕴涵着真正的智慧。我们知道,常识是最基础,最普通,进而也是最易被人接受的知识。它实际上蕴涵着这个学科的智慧与精髓,但因为是“常识”也最容易被人忽略与忘记,由此也可以看到,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容易犯常识性错误。常识就像大厦的地基,没有地基的牢靠终究建成的是空中楼阁。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太多的常识的回归,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工作与生活的。单向度的经济追求使我们迷失了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学科的常态,而恰恰常识所隐含的智慧会给我们以现实的校正。  最后,常识要用常识的方式来叙述。这是一个轻松阅读的时代,出版者作为知识的经营者必须照顾到大众渴望轻松、愉悦的胃口。《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包括学术普及类与大众生活类两个门类,学术普及类诸如《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每天学一点美学常识》、《每天学一点管理常识》等,大众生活类包括《每天学一点法律常识》、《每天学一点心理常识》、《每天学一点科学常识》等。这些常识的讲述以知识结合故事为主,重点在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学科常识经过梳理、选择、确立后分不同角度撰写。每小节的常识点1500字左右,使我们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最精良的文化滋养。

基于此,我愿意写下以上的文字忝列为序。

明月

20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