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尖上的心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启鸿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熬粥》、《父亲》、《枇杷熟了》、《我的大学生活》、《丽娃河畔》、《那年夏天》、《第一次外出采访》、《挑担子》……读朱启鸿的散文集《草尖上的心光》,似能窥见一颗亮堂的赤子之心,和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浓浓亲情、友情,同时,能深切地体味到作者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得出的许多真知灼见。

内容推荐

朱启鸿的散文集《草尖上的心光》,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文章,一类是作者写亲情、友情、山水情的文章,另一类是作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用睿智的眼光观察世界、体察生活,用“心”认真写出来的文章。

读《草尖上的心光》时时会被作者流淌于笔下的深深亲情描写拨动心弦,震撼心灵。

目录

第一辑 暖色记忆

童年往事

那段挑水喝的日子

插秧

熬粥

父亲

枇杷熟了

我的大学生活

丽娃河畔

那年夏天

第一次外出采访

挑担子

过年

第二辑 从容山水

西行漫记

西藏的蓝天

读不尽的庐山

九寨的海子

雾漫小东江

天上一湖水

夜宿黄草镇

山湖映彩霞

走进凤凰

烂漫桃花坞

日月之舞

感受世博

第三辑 四季恋歌

春雨幽思

生命的律动

义乌江畔的春天

夏日蝉声

又闻桂花香

循香而去

雪中情思

冬日暖阳

冬天的况昧

第四辑 情满人间

给母亲洗脚

寄往天堂的信

祭扫

难忘的日子

同学情深

把爱留在人间

情系这方热土

初恋,能不能忘记

两个人的路

为爱情松绑

生命是一趟负重的列车

特殊礼物

心灵之旅

阅读的情趣

第五辑 我思我在

说贫道富

说说这张嘴

千万别生气

身高的背后

跨不过的“一厘米”

岂能是你说了算

一觉醒来官丢了

又闻踩踏声

荒唐的投票

教小孩如唐僧师徒

脚臭不是他的错

高房价,平民的梦魇

世界杯遐想

宽容地看待裁判

缘何为球狂

章鱼帝之死

后记

试读章节

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

虽然出生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充满斗争的年代,但童真依然像是挂在天边的月亮,洒下一片银辉。天真快乐、无忧无虑。小伙伴们经常聚在一起,玩大人们小时候也许玩过的游戏,总是那样的尽情欢畅,玩得不知太阳已经落山,也不知道肚子饿了,一直到各自的家长千呼万唤着牵手回家为止。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农村孩子自有农村孩子的玩乐,只是没有城里孩子的单调乏味罢了。城里的孩子多为圈养式的,就像笼中的鸟,比较乖巧吧,而乡下的孩子就似乎多为无人管了(父母整天忙于生产队里的活,想管也没有时间),变得有些野性。因此,我们的一班穷小子就自由自在地放荡于田野问、树丛里、溪流边……就像丘陵上长满的蒿草,田野中生长的稗草,任由自己自生自灭。

农村的孩子就像庄稼一般,每天总是带着泥土的芳香。

阿贵的脸上总是沾满了泥土,吃晚饭前被她的母亲揪着耳朵回、家了,我们几个一起玩的小孩就偷偷地尾随着,趴在他家那低矮的泥土房从窗户里窥视。屋里传来阿贵母亲“啪啪”地一边打阿贵屁股一边呵斥的声音:“叫你玩,叫你玩,玩得像个泥猴似的,满脸是泥巴,脏死了!”阿贵边挣扎着边哭,我们捂着嘴巴暗暗地笑。

阿香是个女孩,农村女孩的脸没有城里女孩的白皙,黑黝黝的更像.是泥土,但女孩总是女孩,有些文静,没有我们男孩子的顽皮。一天,她也要和我们一起玩家家。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啪”的一声,阿香的衣服上被阿明扔了一块稀泥,阿香坐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这时,不知是谁叫来了她的奶奶。阿香的奶奶迈着小脚,举个扫把,恶狠狠地说:“是谁欺负了我家阿香?”我们赶紧从地上爬起来一溜烟似地逃走了。

阿明是我们中最野的一个,家里人基本不管他,像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那年月,我们穿得都是补丁打补丁的衣裳,唯有阿明却总是穿着破衣烂衫,很多时候是赤膊的,脚上趿拉着一双露出脚趾的鞋,鼻子下面总是挂着长长的鼻涕,用衣袖或是脏手一擦一擦的。没想到,长大后,阿明竟有出息了,据说外出打工,成了包工头,变成一个暴发户了,还在村里盖起了最漂亮的房子,这是后来的事了。

阿丘的年龄要长我们几岁,力气也比我们大,鬼点子最多了,所以他自然成了我们的“头儿”。有几件事让我特别难忘:  有一次正是中午时分,太阳高挂,大地热得像是一个蒸笼。大人们吃完中饭还没出工,在家中午休的时候,阿丘来了,说是去偷菱角。村东头一里多地就有一口池塘,塘里种着莲藕,正是荷叶田田,荷花妖娆的季节。藕塘的一侧没有莲藕,却长有一大片菱角。菱叶密密匝匝,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密不透风。翻开菱叶,下面长满了一颗颗成熟的菱角。这下可把我们几个乐的,直想跳入水中去采摘。

“不行,不能下去,这里水太深了!”阿丘大声地对我们说道。眼巴巴地望着菱角,我们眼馋得直流口水。摘不到,怎么办?急得大家团团转。阿丘灵机一动,一个主意就出来了:“走,快去找根绳子来,越长越好,再找块石头,用绳子拴住它。”我们就照着他说的做,很快从家里拿来了绳子,在路边又找了一块石头。阿丘用绳子把石头紧紧绑住,对我们几个说:“大家一起抓住绳子不要松,我来扔。”只见他抱住石头用力往前扔,“咕咚”一声,石头落在了远处的菱角丛中。然后我们一起就开始用力地拉绳子,菱角成堆地往我们的身边移动。大家都兴奋极了,七手八脚地把菱角拖到岸上,开始抢着采摘,剥开菱角就往嘴里塞,哇,真是又嫩又脆又甜啊!

这时,阿丘又说了:“大家先不要急着吃,快点摘下来放在一起,等下有人来了。”我们又反复地往菱角塘里扔了几次石头,摘了许多菱角,然后用藕叶把菱角包好,趁着没有被人发现的时候}留了。我们躲进一个涵洞里,一边沐浴着夏日的凉风,一边高兴地剥着菱角吃。  捉泥鳅也是一件令我们高兴的事。

夏日的一场暴雨,池塘的水泛滥了,鱼儿都往外逃,这时大人小孩都会想着去抓鱼。有一天,天色阴沉,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阿丘又来叫我们一起去捉泥鳅了。农村的孩子都是在雨水中泡大的,淋点雨也很少生病。我们没穿雨具,拿上脸盆、鱼篓就出发了。

阿丘最知道哪里有泥鳅了。这是一条灌溉用的老水沟,上头不远处就有一方池塘。水沟两边长满了荆棘和杂草,沟底沉积了厚厚的淤泥。因为刚下过暴雨,沟里积满了水,池塘里的鱼儿也跑到沟里来了。我们从田里挖来稻茬的泥块,在水沟两头垒起水坝,不让鱼儿逃跑。接着,我们开始排水,用脸盆舀水,或用手戽水。几刻钟的工夫,累得大家筋疲力竭,终于把水排得差不多了。这时,一些鱼儿已经直挺挺地躺在淤泥上面,大家先是捡鱼,再是开始用手一寸一寸地挖土——捉泥鳅。

要抓住泥鳅是件不十分容易的事,泥鳅浑身光滑,刚刚碰到手就从手掌心或是手指缝间溜走了。我们有的是办法对付它,就把手撮成畚箕状,连泥带泥鳅一起捧住,把它放在脸盆或是鱼篓里面。捉泥鳅我最怕的就是抓到水蛇了。有一次抓到一条水蛇还以为是黄鳝呢,正高兴的时候,二哥说这是水蛇,这可把我吓得半死,赶紧扔了,心还一直“扑扑”地跳个不停。这次我们抓了不少的鱼和泥鳅,有三条三四斤重的鲢鱼,最大的鲫鱼也有一斤多重呢,还有不少的小鱼、小虾和黄鳝,最多的是泥鳅了。P3-6

序言

读朱启鸿的散文集《草尖上的心光》,似能窥见一颗亮堂的赤子之心,和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浓浓亲情、友情,同时,能深切地体味到作者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得出的许多真知灼见。

散文集《草尖上的心光》,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文章,一类是作者写亲情、友情、山水情的文章,另一类是作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用睿智的眼光观察世界、体察生活,用“心”认真写出来的文章。

读《草尖上的心光》时时会被作者流淌于笔下的深深亲情描写拨动心弦,震撼心灵。即使在他写的回忆童年、少年往事的文章中,都赋予了浓烈的情感,如他写的《那段挑水喝的日子》,写到大哥如何关爱他,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其间又充满了人情味。一般人在写童年、少年趣事时,很容易忽视这种情感式的描述,朱启鸿却不露痕迹地将这种情感糅合进叙事之中。他写的《父亲》,将“父爱如山”写得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作者没有将父亲的形象拔高,而是用平实的笔墨记叙父亲在他心目中留下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勾勒出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作者最后写下了一段充满感情的文字:“每次回到乡下,看到父亲的遗像,心中充满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和无限的感激。父亲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一个琐碎的人,但在我心中,父亲是伟大的,他就像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永远回荡在我的心问!”尤其令人震撼的是作者写的《给母亲洗脚》的文章,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一个孝子形象跃然纸上,义乌自古以来是个孝子之乡,朱启鸿为母亲洗脚的举动,无疑给孝子之乡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草尖上的心光》中,作者写同学问的友情,就有《我的大学生活》、《丽娃河畔》、《难忘的日子》、 《同学情深》几篇很有文采的文章。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的:“有一个词非常亲切,有一个词充满深情,有一个词荡漾温馨,那就是‘同学’!”作者是个性情中人,对同学间的友谊视为珍宝,一往情深,他在这些篇什中,描写大学时代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片断,尤其对同学间的友情在文章中不时表露出来,同时,亦对教过他的老师们充满敬意,如数家珍一样将老师们的高贵品行博学多才展现在读者眼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朱启鸿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我认为,对朱启鸿有关学生时代的回忆文章,不能单纯从记事上去解读,而是从中可以看出朱启鸿重友情、重师情的优良品格。一个重感情的人,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国的人。

岁月无痕处处痕。在朱启鸿的《草尖上的心光》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启鸿走过的一串有深有浅的履痕,看到他贫困生活留下的痕迹,看到他奋斗的印记,看到他踉跄的步伐,这些脚印,都是奠定他走向成功的基石。

《草尖上的心光》中,还有多篇作者的旅游散文,从文章中了解到,作者是一位热爱大自然、喜欢旅游的人,他行走名山大川中,用他的笔记录下祖国壮美山河。当前旅游散文创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图解式的描写,或日摄影式的描写,将旅游介绍再加上一个“我”字,就写成了一篇散文。我认为这样的散文是浅薄的没有新意的作品,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容易与人雷同,因为到此景点或彼景点旅游的自古至今文人墨客不少,同写一处风景,难免大同小异。只有将自己摆进去,用自己的独到眼光观赏风景,从而产生感悟,这样的旅游散文,就不易与人雷同。朱启鸿的旅游散文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旅游散文不是图解式和摄影式的,而是油画绘制式的,层层着色,给人一种立体感,读他的散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他在《东江湖纪行》中的《天上一湖水》一节中,就有这样精彩的描写:“湖面波光潋滟,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把太阳光折射回去。船像一个锋利的犁头,一往无前地要把凝结一处的绿钻出一条裂缝来,船尾掀起白色的滚滚巨浪,像是彗星的尾巴拖得很长很长。但这绿很快就又会结合到一处,变得天衣无缝,牢不可挡。”在《山湖映彩霞》一节中,也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北山那边云波诡谲,变幻莫测,比任何一个地方都热闹。只是从云端到山顶一片似烟似雾的朦胧,如同布幔一般垂挂下来,那里已经开始下雨了!西边出太阳,北边下暴雨,半边晴雨半边天,呈现在同一个画面中,煞是好看,犹如一幅浓淡相问的水墨画。”朱启鸿这些精彩的描写,不禁让我想起一首古诗:“雾中山欲失,雷鸣雨未收,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启鸿的旅游散文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要是作者没有把整个心身融人山水之中,用心观察,细细体味,是写不出这样文字来的。

散文集《草尖上的心光》中,有近一半文章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佳作。作者热爱生活,生活也给予他馈赠,他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有浓浓生活气息的作品。春日的桃花,夏日的蝉声,秋日的桂香,冬日的雪花,都能给作者无穷的遐想和情思,他热情地讴歌真、善、美,愤怒地鞭挞假、丑、恶。

朱启鸿所写的《把爱留在人间》,写的是汶川大地震时几个把生的希望给予他人,把死留给自己的小人物,读来感人肺腑,读后不禁潸然落泪,这些无名的或有名的英雄,是真正的中国脊梁,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再如《情系这方热土》中的郑衍英,他是一位平凡的人,在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他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他不幸去世时,百姓怀着沉痛心情缅怀他,他在百姓前面树起了·座为人民服务光辉的丰碑。朱启鸿在写英雄模范事迹时,都是用的白描手法,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摆出件件具体的、真实的事例进行叙说,达到了振聋发聩的社会效果,可以说在写英模事迹上,朱启鸿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大约是由于朱启鸿曾经当过老师的缘故,他时时将目光投向教育,对教育中存在的弊病多有批评,《草尖上的心光》中,写教育方面的文章就有《又闻踩踏声》、《荒唐的投票》、《脚臭不是他的错》等。他在《荒唐的投票》中,气愤地写道:“全班同学投票逼死了一位初中女生。做出这样的事来,荒唐!荒唐!荒唐!我看,这个班主任倒要请全校师生和家长来给他投票,要让他继续留下教书还是请他滚蛋回家!”对中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被子叠得像糕一样整齐,鞋子摆放成一条线,熄灯后不能说一句话,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要求和规定。苛刻的规定,就像对待那些狱中的囚徒一样。但学校毕竟不是军队,这简直是一种混蛋的做法!”朱启鸿对这种事拍案而起的怒斥,不是没有道理的,当前一些学校为争这个第一那个第一,经常搞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而全然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扼杀儿童、青少年的天性。这无疑是一种类似谋杀性命的行径。《草尖上的心光》中多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关心社会、关心百姓、直面人生、针砭时弊的犀利佳作。

读朱启鸿著作《草尖上的心光》,我感到,他是一位博览群书、知识面颇广的作者,他看过不少中外名著,尤其精读了中国的古诗词,因此,他写起文章来,旁征博引,增添了所写文章的深度、厚度;信手掂来古诗词,给文章增加了亮度、色彩。他的行文风格是畅酣淋漓直书为主,很少用青涩隐晦的笔调,不但一目了然、明白通晓,而且能达到使读者与文章共鸣的好效果。

2011年春月

(贾献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电影电视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西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人杰地灵》杂志编辑部主任。出版教育专著多部。业余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7部、散文集7部、电影电视剧本22部,长篇叙事诗5部,故事集1部。)

后记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这春意盎然、万物萌动的季节里,散文集《草尖上的心光》终于付梓了,我倍感欣慰和惶恐。欣慰的是,几经努力,想出一本有点文学味的散文书籍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惶恐的是,作品出版问世后,面对读者朋友的期许目光,我的心头还是有些“底气”不足。

草是植物中最为卑微的,但又是最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尖凝聚生命,昭示活力,细微中见博大,卑微中见高贵。人若是“有思想的芦苇”,同样,草尖也闪烁着点点心光。观草而知世界,读草而悟人生。散文集取名《草尖上的心光》即为其意。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耳濡目染社会底层农民生活的艰辛。我干过农活,外出打过工,大学毕业后,又当过老师,当过记者,多样的经历和坎坷的人生,更使自己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和欲望。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要当一名记者或作家,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心里的所想所思,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大学里学的是中文,有机会博览群书,接触各种古今中外文学,也增添了对文学的兴趣。记者的职业,使我有了更多接触社会、贴近生活、拓宽视野的机会,也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人说,文学是勤者和智者的艺术,而我却不是一个勤者和智者,但我善于学习,喜欢观察和思考。“崇山峻岭显世界之峥嵘,浅水累云见天机之有趣。一花一叶的写真,识物理之精微;一峰一树的写意,见天地之浑然。”我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感知这个社会,并把自己的心融入进去,尽最大努力去获得真知体悟。这些作品有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亲身经历的回忆,有利用出差、工会疗养时跋山涉水,对祖国山水的美丽描绘,有对人间真情的弥足珍惜,有对春夏秋冬四时的感悟,也有对社会现象的自我思索……我以为,写作既是个人的思维命性的展.示,同时也是个人生活态度的言说,更是个人价值取向的体现。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审视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理念和阅历去解读万千世界和生活百态。虽然这些文章写得还很粗糙,但毕竟都是我呕心沥血、用心写成的。有时为选择一个妥切的词汇而绞尽脑汁,有时为生动地表达一种意象而殚尽竭虑,常常为自己的词语贫乏而苦恼。但,要写出一点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东西来,这是我执着的信念,也乐此不疲而孜孜以求。同时,在平时业余的写作中,渐渐地,我还觉得文学创作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是消除工作劳累的“灵丹妙药”:平日里报社工作紧张;尤其是值班到深夜一两点钟更是家常便饭。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没有规律的生活状态,常常使人感到疲惫。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上一支烟,沏上一杯茶,沉下心来为作品创作构思,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心灵和文学自由对话,真是一种莫大的快慰和享受!

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先生曾经说过,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由“形、事、情、理、典”五个元素组成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其实能够具备这五个元素的文章,一定可以称得上是美文了。我平日里深爱阅读梁先生说的此类文章,但是,自己真要动手去写,又往往捉襟见肘,总是受到阅历、观察、思考、语言表现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感到十分困难。虽然在有的作品中,我还是刻意地去实践之,但结果总是不尽人如意,非常苦恼。

年岁稍长,倍感友谊的难得和珍贵。本书能够付梓出版,实在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首先要感谢的是我亦师亦友的知名作家贾献文先生,他在百忙中拔冗为我审定书稿,并为我热心作序,字字句句,切中肯綮,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冯梦龙(《古今小说》有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感谢贾献文先生!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同学赵运仕及其他热心的同志为此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我的同事和好友徐亚萍、骆贤政、陈金花、吕斌、黄桢、徐金福、蒋群英等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都让我感激不已。  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本书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祈读者诸君不吝赐教。本书就像是路边的一棵小草绽放出细小的花朵,又似一枚在葱茏的树叶问探出枝头的青果,但如果能够博得读者朋友的一笑,或是值得读者朋友的一嚼,我已心满意足矣!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权当自勉自励。

作者于2011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