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
《回鹿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叙事散文,作者侯健飞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父亲迷惘、失意、贫病交加又不失坚忍明亮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鹿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侯健飞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 《回鹿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叙事散文,作者侯健飞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父亲迷惘、失意、贫病交加又不失坚忍明亮的一生。 内容推荐 《回鹿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叙事散文,作者侯健飞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父亲迷惘、失意、贫病交加又不失坚忍明亮的一生。这位父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两次战伤,九死一生。就在胜利的前夜,他突然回到家乡回鹿山,成为普通乡民。他四十多岁后,终于做了父亲,然而,他谜一般的身世和讲不清楚的战争历史,却成为他一连串厄运的导火索。于是,在草原深处,上演了一幕幕真实又虚幻的戏剧!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作者无疑是最痛苦的人,但他既不自怨自艾,也不虚张声势,他用意味深长的文字,细密而深情地叙述了与父亲相处的某些日子——从恐惧到迷恋,从疑惑到排斥,从反抗到绝望……儿子用含而不露的内省笔触,向父亲做了由衷的忏悔。当父亲长眠在回鹿山那条山谷多年后,儿子才醒悟:对父亲的疏远,是一个儿子一生都无法麻醉的疼痛!《回鹿山》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忧伤的氛围里,不仅赞美理解、同情和宽恕,更把父子两代人之间沟通困难的症结从亲情乱象中抽丝剥茧,一一厘清、开解,使人掩卷长思。 试读章节 一想到那么多富豪、政治家和名人被后人树碑立传,我就想到那些地位卑微、生活平常的父亲。偶尔,一个老人的面孔就闪过脑际。我努力回忆,就像早年看过的电影中的某个人物,老人的形象既清晰又模糊,他就是我的父亲。 严格说来,父亲在我眼里一直是老迈的,即使少不更事。我也不曾觉得父亲有多么强大,我喜欢父亲讲的故事,却从来没有崇拜过他,虽然,在懵懂少年时,父亲还处在人生最灿烂的年月。 那时,父亲是生产队长,享有小小权力带来的乐趣。 在我成人之前,就差不多知道了父亲有一个不光彩的故事——与母亲之外的另一个女人有关,我开始对父亲产生了某种憎恶。这种感情持续了好多年,直到父亲在我眼前变得衰老,更加衰老,然后生病,最后死亡。 远游异乡快三十年了,所有熟悉我的人,都不曾听我提到过父亲。如果我足够诚实,我必须承认,在父亲过世后的十几年里,我还常常为父亲一生中的某些经历感到隐隐的难堪和不快。 我不曾真正爱过父亲,不知道这是父亲的悲哀,还是我自己的悲哀。 岁月易老,人就容易悲伤,而悲伤这个词,似乎惟有中文才能表达,它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有关。偶然的一天,我脑海阴霾的天穹突然被一道闪电划破,年少某个时段的记忆全部复活了——几乎全是关于父亲的故事,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随着往事的复活,我逐渐产生一种隐痛般的愧疚感,觉得自己很失孝道,既没有好好珍惜与父亲共度的时光,也没有好好爱过父亲一回。难过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我可以永远不在人前提到父亲,但一个父亲的往事,永远不会被儿子遗忘,这就是父与子的某种宿命。 过去一去不返,人生就是这样,不管是对是错,往事并不能改变。谁都可能用哀伤和忏悔的心回忆故人,但这并不能真正救赎什么。我自己也一样,因为,在父亲眼里,我这个儿子虽然不怎么优秀,但还不算太坏;我也有太多让父亲失望伤心的地方,幸好这些俱成往事。现在,我再次与父亲重逢,平静而祥和。尽管我在人间,父亲在天堂,父子相距遥远,可我相信,天堂里有一双眼睛总看着我,那是父亲的眼睛。 某一天,我在家里心急火燎地寻找起父亲的遗物来——我很容易就找到了那张合影,那是1988年夏天,父亲被我接到承德某军医院住院,在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父子俩在大佛寺前留下这张照片。 我从书橱里拿出这张照片,走到窗前认真端详着。父亲的形象依旧,眉眼却怎么也瞧不清楚。一阵酸楚上来,热泪开始在我眼里打转,就好像刚刚得到父亲的死讯,我几乎不敢相信,那个谜一样的父亲真的已经与自己阴阳两界。 最后,我在书房的角落里找到了那把哨子刀。这把被灰尘掩盖了许久的刀,以它特有形制蛰伏着,像一个沉睡了百年的武士突然被惊醒。我费了好大劲才打开这把刀,一束清冽的寒光直刺屋顶。 哨子刀是满洲有钱人家的旧物,为赶车人专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北方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赶车人,也就是骡马辎重分队。这些特种士兵,都以拥有一把上佳的哨子刀为荣。父亲曾在军旅,却从来没有赶过大车,但在某一天,他得到了这把用最好的钢锻造的哨子刀。我知道,这把刀在父亲的腰带上悬挂了几十年,它像一副钢铸的骨架,从1948年一直支撑着父亲的肉体,也像一盏不灭的马灯,照耀着一个老兵越来越灰暗的道路。 就在这一天,我萌生了写写父亲的愿望。我从军前是一个文学青年,也许机缘巧合,也许命里注定,我穿上了军装,但是,军旅生活在我二十八岁时变了味儿,枪炮还没操练熟悉,却成了一个有些偏执的文学编辑。 我编辑出版过一些人物传记,最有名的,算美国四星上将、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的《我的美国之路》,财经大佬格林斯潘的传记和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传记,即使如此,我仍对名人传记保留自己的看法。 其实,为平民叙事作传,首倡者为胡适,但我非常清楚,当今社会是名利场,为普通人立传虽然能够做到,但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几近妄想;青年人的人生目标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名望的飙升和金钱的积累。在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标系里,一个平民百姓的人生经历,不管多么与众不同,与他人也毫无干系。P1-4 序言 1988年9月,贫病交加的父亲被肺病夺去了生命。那年他六十六岁。2003年元旦前一天,岳父去世,也是肺病,他只有五十九岁。这篇以“父亲”为主人公的作品,就起笔在2003年春夏之交。那段日子,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空前骇人的瘟疫——“非典型肺炎”,而岳父的所有症状都与“非典”无异。 可以想见,我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虽然我不能向家人说出担心,但我不得不在内心做好最坏的打算,因为,岳父临终前一段日子,亲人们时刻守护在他身旁。 等待不幸和死亡降临是一种多么特殊的心理体验,心在某一刻突然宁静下来…… 瘟疫的不可控制,生命的脆弱,两个父亲的过早离世。这一切就像发生在一夜之间。当时,北京很多所学校停课了,十二岁的儿子'却_什么都不懂,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满头大汗地玩着电子游戏机。 稿子写完了,只有十三四万字,一直不敢拿给人看。放了两年,用化名呈给同事王瑛女士。因为她办杂志辛苦,一直没有时间读。有一天,稿子被她放在卫生间的洗衣机上,却被她的先生王树增如厕时顺便看了……当天晚上,我接到树增兄的电话,给了恰当的表扬,也提出很好的建议。鼓舞就是力量。2006年,我把稿子又呈给另一个同事殷实兄长,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有独立品格的批评家。一个月后,殷实退还稿子时,附上了四五千字的文章:《假如军人无功而.返》。 殷实兄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惭愧,也让我重拾信心并有。所觉悟。 确然,战争并没走远。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成千上万个官兵死了,也有很多人靠勇敢、智慧和运气活了下来,其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成了金字塔顶尖部分。而那些侥幸活下来、解甲归田的老兵,却生活艰难,晚景凄凉。老兵们不是英雄,更不会成为卡莱尔笔下的英雄;这些寂寂无名的人,即使罗兰再世,也不会成为他笔下的巨人;他们不需要军礼,不需要墓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需要。这些被称为“卑贱者”的灵魂,飘荡在山谷和野草间的灵魂,痛苦而喑哑的灵魂,却把“不要仇恨”的遗愿传给下一代,又下一代,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又高贵的品质——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我在写作时想到的,我没有这种高远,更不会这样深邃。父亲在两场战争中的作用也许是无足轻重的,虽然各有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身体。我甚至不知道,战争留给父亲的回忆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我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弱小的父亲,眼见一个拼命寻找人生出路的儿子走到悬崖边儿上,他再次向命运妥协了——他坚定地把儿子送进了军营。这就是一个父亲的全部而不是一个老兵的全部。西方有句话,大意是,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截然不同,父亲的爱是儿子本人,而儿子的爱则是对父亲的回忆,仅此而已。假使如树增、殷实诸兄,在作品中读出了大体上的另一个或另一些父亲——千百个像我父亲一样的老兵故事,我当然是荣幸的,我愿意眼含热泪地向这些父亲致敬! 纪实写作必须忠实于记忆。何况这些记忆中的事实并没看成为过去。历史就是现实的血脉,忘记过去,蔑视贫贱,让为国家流血的人流泪,并且让他们的子孙因嫉妒和仇恨步入歧途,甚至甘冒上断头台之险……这一切,不仅直接威胁着当下的国家生存,民族未来更可堪忧——如果说,几位老师和友人的感受唤醒了我的某种觉悟,我也愿意真诚而惴惴地把此篇纪实性很强的文章(或叫非虚构作品)推荐给有缘的读者。 2011年11月于北京三镜斋 后记 大约每个成年以后的男子,心中都多少有那么一笔关于自己和父亲关系的糊涂账,这迟迟未了或已经再也得不到机会了结的账,相类于某种心病,是很难彻底痊愈的。有一天,当他们忽然开始念叨父亲,历数父亲的修为、品格和生命故事时,多半是自己也在做着一个有点心烦意乱或踌躇满志的父亲的时候。果真如此的话,他对心目中父亲形象的描述,必然是带有追悔、反省、自我辨析等复杂成分的单方面行为,而不是生发了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对父亲的爱之类。尤其当被不受约束地评说的那个对象(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对任何的臧否均不会予以回应时,就更是如此。提说父亲可以用来观照自己,检点父亲甚至可以为自己某些不够理想的现况寻求支援,等等。这就是《回鹿山》这篇纪实色彩浓厚的作品让我想到的。 …… 作品最大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当善待无名之辈。战争年代,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许多人倒下牺牲了,只有很少幸运者在战神护佑下成为人民功臣、国家元勋和集体记忆中的璀璨星斗,被历史郑重书写,更多的人活着回到故乡,由战士还原为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命途不免崎岖多舛,生活不免暗淡艰辛。他们是无功而返的军人,却不等于在战争中没有自己的战绩和作为,他们没有勋章和可以证明自己“身价”的凭据之类,也压根没想过拿自己的“光荣历史”兑换丝毫的幸福和荣耀,他们在故土完善自己的气节,并将自己的生命融于故土,不要求评价,甚至连致敬都不需要。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最大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当善待无名之辈。战争年代,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许多人倒下牺牲了,只有很少幸运者在战神护佑下成为人民功臣、国家元勋和集体记忆中的璀璨星斗,被历史郑重书写,更多的人活着回到故乡,由战士还原为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命途不免崎岖多舛,生活不免暗淡艰辛。他们是无功而返的军人,却不等于在战争中没有自己的战绩和作为,他们没有勋章和可以证明自己“身价”的凭据之类,也压根没想过拿自己的“光荣历史”兑换丝毫的幸福和荣耀,他们在故土完善自己的气节,并将自己的生命融于故土,不要求评价,甚至连致敬都不需要。 ——殷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