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话西游(附光盘)
分类
作者 韩田鹿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很显然,孙悟空石破天惊的出世方式,其灵感的源泉,便是夏启、大禹那不同寻常的出生方式,而在这个石破天惊的出世方式背后的,则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久已有之、直到今天也还普遍存在的石崇拜和石文化。

石头和人类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毛泽东有一首词,叫《贺新郎·咏史》,里面有几句很有名的话是“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动物则不会,而人类最早使用和制造的工具之一就是石头。人类狩猎,离不开石头。面对跑得比自己快、牙齿比自己尖利的野兽,石头是随手就能抓起的武器。人类生活,离不开石头。比如利用它砍割动物的骨肉,挖开坚硬的土地,以及制成各种应用器皿。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石头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火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带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减少了疾病,并最终使人类走出野蛮,进入文明时代。而火的获得,除了“钻木”以外,就是“击燧”,也就是两块火石之间的击打。正是因为石头对远古人类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才把石器的制作方式和精巧程度,作为区分古人类不同分期阶段的依据。即使在人类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进入了文明时代之后,石头仍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而且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其他的建筑材料具有石头那样的恒久性。它是最伟大的文字的载体,直到今天,当人们要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表达永恒的纪念时,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刻石树碑。各色宝石,比如钻石、玉器、玛瑙等,依然在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并且被赋予极其悠长的文化意蕴。这样看来, 《西游记》赋予孙悟空以“天产石猴”的身世,即便这可能是作者兴会所至的灵光一闪,但其背后所蕴涵的,却是不可忽视的文化意蕴。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这样深厚底蕴的猴子,绝对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

然而,这个感日月精华而生、出生的时候居然惊动了玉皇大帝的猴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却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异之处。和所有的猴子一样,他每天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寻找食物、填饱肚子上。这个时候的花果山,还处于一种非常自由的无政府状态,所以这只天产石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吃饱喝足之余,每天就在山中闲逛,消磨着似乎数不尽的日子。

直到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之后的一天——从《西游记》前后提到的种种时间来推测,应该是二三十年吧,这只天产石猴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这一天开始,他不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这座花果山的最高统治者。

这个对石猴的生命有着重大意义的非凡一天,是一个异常炎热的夏日。那一天,一群猴子为了避暑,在一片松荫下玩耍。玩耍了一会儿,就都去山涧里洗澡。看到山涧水势很大,也不知道哪只猴子忽然动了好奇之心,提议说,咱们反正闲着没事,干脆去找一找这股涧水的源头吧。这群猴子正闲得没事干,觉得这个提议很有创意,也很有意义,于是就群起响应,共同进行了一次探源行动。当然,这个探源队伍里,就有我们的天产石猴孙悟空。

这群猴子沿着涧水爬啊爬啊,就来到了一处瀑布飞泉之下。他们所面对的情景,要是用李白的话来形容,大约就是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了。这股瀑布是从一个石洞中喷涌而出的,看起来,这股涧水的源头就在这个石洞之中。这时又有一只猴子提议:谁要是能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而且不伤身体,就算他有本事,我们就拜他为王。一连叫了三声,终于有一只猴子挺身而出,高声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叫“我进去”的是哪只猴子呢?就是那只感受日月天地精华、由灵石孕育出的天产石猴。在接连答应了两声“我进去”之后,只见他闭上眼睛,蹲下身子,纵身一跃,跳入了奔泻的瀑布之中。

这真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飞跃”啊!就是这一跃,使得这只猴子完成了由一只普通猴子到花果山猴王的巨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也就是那么几步。对于这只天产石猴来说,这就是他一生中最关键的那几步之一。

我们从这天产石猴在这一跃之前又是闭眼又是下蹲的种种准备活动来看,他此刻的心情肯定并不轻松。毕竟猴子的水性不是很好,跃入水中将会遇到什么也完全不可预料,在这猴子的心中,恐怕觉得死掉的可能都有。但接着发生的一幕的轻松程度却远远出乎他的预料:等到真的跳到瀑布泉中的时候,却发现里面并没有水。猴子定了定神,仔细观察,这才看清眼前是一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蔽了桥门。再向里面走,便是一座足足可以容纳千人的宽敞洞府,洞口有一块刻着大字的石头,上面几个字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里面不但长满了各种植物,还摆放了很多石桌石椅、石盆石碗之类的用具。

如果此时给石猴的面部一个特写,我想这张面孔上一定写满了“惊奇”二字。惊奇过后,按照书中所写,这猴子是“喜不自胜”。他喜的是什么?无非两点:一是发现的喜悦,另外一个恐怕也是更重要的,则是按照刚才和众猴的约定,从此以后,自己就不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而是统领众猴的猴王陛下了。

带着控制不住的喜悦,石猴从水帘洞中跳了出来。众猴把他围住,询问他刚才遇到了些什么。石猴把刚才的经历讲了一遍,众猴听罢,个个心生欢喜,要石猴在前面带路,带领大家进去。石猴又是一跃而进,紧跟着,其余的猴子也都接二连三,鱼贯而入。进到洞中,一个个兴奋异常,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吵吵嚷嚷,争闹不休。

当然,石猴没有和伙伴们一起争闹,他也没有说话,因为大家都很兴奋,吵吵嚷嚷的,现在还不是自己开口的最佳时机。等到众猴安静下来,石猴找了一处地势较高的位置坐了下来,开始讲话了。

他说,列位啊,做猴要厚道,咱们要讲信用,对不对?你们刚才说,准要是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你们就拜他为王。现在,我不但有你们说的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的本领,而且还给大家找了这样一个天造地设的洞天福地。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不拜我为王呢?

这些猴子果然都很厚道,听了石猴的一番话,大家都心服口服,一个个趴在地上,向石猴礼拜,口称“千岁大王”。从此以后,石猴便高坐王位,成了花果山的主人,称作“美猴王”。

孙悟空的称王,在花果山的历史上是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如果花果山要写一部“山史”的话,那么这一年肯定会被定为“神猴元年”,而被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在孙悟空之前,花果山上还是自由自在的无政府状态,众猴平等,无拘无束,但石猴称王之后,花果山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按照《西游记》的说法,石猴很快就领着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成为一个等级社会。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称王的描写,看起来轻松愉快,但实际上是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韵味的。这个韵味,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考量。

从社会的层面看,这一描写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社会产生领袖人物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什么孙悟空能称王?原因有两个。

P19-21

后记

在古往今来曾有的无数过客中,芸芸众生如你我者固然有如恒河沙数,杰出人物其实也还是灿若星汉的,所以,你崇仰什么人,可能还真是需要一点特殊的机缘。

最初知道玄奘法师,当然是因为《西游记》,但对他升起景仰,则是因为初中时候看过的一本小册子,唐卫寰先生的《唐僧取经》。我之所以知道唐僧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取经故事实有所本,乃至西行求法的伟大历史意义等,虽不自这本小书始,但正是这本小书,为这些纯粹的知识提供了最初的细节,并使得历史上真实的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师,能够以一种血肉丰满的形象卓然挺立在我的脑海之中。也正是以此景仰为契机,以后就对玄奘法师格外留心,而随着留心越多,这个形象在我心中也就愈益光辉。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就对《西游记》里的那个唐僧提不起什么兴趣来。原因很简单: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比起来, 《西游记》里的那个唐僧显得太差劲了。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当然也是肉身凡胎,可在这肉身凡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精神时时超拔出这肉身之外的那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西游记》中的唐僧呢?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他的窝囊和无能。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性命攸关的大考验,每次考验,他都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具有龙象般的无畏与定力。《西游记》中的唐僧呢?基本上都是妖精一到,就跌下马来。

这种感觉,一直贯穿了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现在想来,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原因很简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光辉灿烂的日子,胸怀理想,相信未来,并且因为青春无瑕而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在弥漫天地的大志面前,现实中一切带有烟火气的东西都显得卑卑不足道。以少年人那目空一切的眼光来看,唐僧这样的一副窝囊相自然是难入他们法眼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人到中年,我却越来越对《西游记》中的唐僧生出前所未有的敬意。因为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玄奘法师虽然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境界,却实在是一尊让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神祗,他高不可及,深不可测;而《西游记》里的唐僧,虽然是如来的二弟子,有着十世轮回而保持童男之身的传奇经历,但他的境界却是一个现实中人,他和你我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人性的种种软弱与动摇。一个像玄奘法师那样的人能完成取经大业不足为奇,而像唐僧这样一个有着人性的种种软弱与动摇的人能完成这种任务,才真正让人感佩不己。因为他除了要战胜困难,更要战胜自己。我人到中年的经历告诉自己,我和唐僧一样,会软弱,会动摇,我还比唐僧多了一些猪八戒身上的食色之欲,孙悟空身上的自由散漫,最要命的是,我还和沙和尚一样是个“无英华可以自见,无名誉可以震俗”的资质平庸之辈,所以我就更加希望自己能够像唐僧一样,在信仰的指引下,以勇敢战胜怯懦,以坚强战胜软弱,完善自我,并完成自己这~世所应尽到的义务与责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在我为《百家讲坛》栏目所做讲座的基础上修改润饰而成的。在讲稿的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由于讲座类节目的特殊性,为了讲述的流畅与生动,许多参考文献不能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列举而出,所以特别在书后开列了参考文献,我所汲取灵感的往圣时贤及其著述,基本都体现其中了。其中,萨孟武先生对于《西游记》与中国政治关系之昭示,陈洪师对于牛魔王形象深层意蕴之开掘,周方银先生对于孙悟空人格形成、取经团体内部关系演变等问题之论述,给我的启示与影响尤大,所以尤其需要单独拈出,给予特别的感谢。

感谢《百家讲坛》的制片人聂丛丛女士,感谢我的编导魏学来先生,是他们的策划、编导,才使得我有了这样一个与诸位同好共话《西游》的机会。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周洪波先生,使得语言终成文字。当然,最应当感谢的还是我的父亲,是他的鞭策和引导,使我走上了古典文学之路,并乐在其中。

韩田鹿

2011年12月10日

目录

第一讲 走近《西游》

第二讲 石破天惊

第三讲 拜师学艺

第四讲 超凡入圣

第五讲 初露峥嵘

第六讲 大闹天宫

第七讲 取经缘起

第八讲 心猿归正

第九讲 意马收缰

第十讲 收服八戒

第十一讲 收服沙僧

第十二讲 高僧美女之敲山震虎

第十三讲 高僧美女之醉翁之意

第十四讲 高僧美女之情系高僧

第十五讲 二心之争之白骨夫人

第十六讲 二心之争之义激猴王

第十七讲 二心之争之六耳猕猴

第十八讲 牛王一家之圣婴大王

第十九讲 牛王一家之蕉扇风波

第二十讲 僧肉诱惑之蛛精之死

第二十一讲 僧肉诱惑之独角兕王

第二十二讲 僧肉诱惑之金翅大鹏

第二十三讲 路见不平之灵感大王

第二十四讲 路见不平之车迟斗法

第二十五讲 灵山所见

第二十六讲 真经何为

西游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它似浅而深,似幻而真。

在四大名著中,它看似最浅显,实则最难懂。

自从这部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信众,还是今天持各种观点的研究者,都有许多人如汉儒解经一般,殚精竭虑地在其中挖掘所谓“微言大义”,而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似乎也总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那么,《西游记》的真义在哪里?这部产生在几百年前、极言“怪力乱神”的神魔小说,在科学已经昌明的今天,为什么仍然具有如此的生机与活力?

本书《大话西游》将带您一起,追随唐僧师徒的灵山之旅,在轻松愉快中感受《西游记》幻诞文字后那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丰厚的文化信息。

《大话西游》由韩田鹿编著。

编辑推荐

一个桀骜不驯、有着盲目大志的孙悟空,在追求绝对自由碰壁后,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意义融入在“西天取经”这样伟大的事业当中,翻山越岭、呕心沥血、降妖除魔,又要忍受团队领导唐僧的误解和驱逐;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一个外表软弱、遇到困难就窝囊无能,一个软弱过、动摇过、抱怨过、迂腐的唐僧,却因为牢记责任,有着深厚的修养,信仰虔诚、意志坚定而最终率领几个徒弟修成正果;一个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贪图美色、搬弄是非的猪八戒,因为生活经验丰富、滑稽可爱而妇孺皆知,成为大家的开心果;一个不苟言笑、本领低微却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沙和尚……几个性格有着巨大差异、本领天壤之别、动机各不相同的人,凑在了一起,相互扶持、相互打趣、降妖伏魔、跋山涉水,最终完成了他们的伟大事业。

《大话西游》一书中,韩田鹿教授将带你领略一个我们最为浅显熟悉、却又难懂的《西游记》之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51:25